第234章 大唐铁道兵团-《大唐逆子:开局打断青雀的腿!》

  周围的百官,还沉浸在那风驰电掣般的速度带来的眩晕中,此刻听到陛下这近乎疯狂的宣言,一个个脸色煞白,心头狂跳。

  一百条?陛下可知那意味着什么?

  一条从长安到万年县,区区三十公里的试验铁路,就已经耗费了难以计数的钱粮和人力。那一百条铺满大唐疆域的铁路网,岂不是要将整个帝国的骨髓都抽干?

  房玄龄最先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向前一步,嘴唇动了动,却发现喉咙干涩得厉害,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开口。劝谏?如何劝谏?他亲身体验过那神迹般的速度,他比任何人都清楚,这东西,对大唐,对李氏皇族,意味着什么。

  这意味着,从今往后,这片土地上,再也不会有任何力量,能够挑战长安的权威。

  “阿耶,先别急着喊口号。”李承乾的声音适时地响起,带着一丝无奈的笑意,给他这位已经上头的父亲降了降温,“修铁路,可不是光有热情就行的。”

  他指了指身后那庞大的火车头,又指了指远处那一眼望不到头的铁轨:“这东西,每一寸,都是用钱堆出来的。更要命的是,它还要吃人,吃活生生的人。”

  李世民猛地转头,那股兴奋劲儿稍稍退去,帝王的冷静重新占据了高地。他皱起了眉头:“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劳力。”李承乾言简意赅,“一条京登铁路,全长近两千里,沿途要开山,要搭桥,要铺设数百万根枕木,上千万斤的铁轨。儿臣粗略算过,想要在五年内建成,至少需要一支三十万人的筑路大军,日夜不停地劳作。”

  三十万!

  这个数字,像一盆冰水,兜头浇在了所有人的头上。

  大唐如今的总兵力,也不过六十余万。这相当于,要凭空拉起一支规模堪比半个国家军队的劳工队伍。

  李世民的眉头皱得更深了:“徭役。自古以来,国家兴大工,皆征发徭役。朕下旨,从铁路沿线各州府,征发青壮,三丁抽一,不够,就二丁抽一!”

  他这话一出,几位文臣的脸色瞬间变得比雪还白。

  “陛下,万万不可啊!”户部尚书唐俭第一个站了出来,声音都带着颤音,“如今我大唐虽国力日盛,然人口尚不足支撑此等抽法啊。若强征三十万徭役,旷日持久,必致田地荒芜,民怨沸腾。届时,铁路未成,国本已伤啊!”

  长孙无忌也沉声道:“陛下,徭役过重,乃是前隋灭亡的祸根之一。我等,不能重蹈覆辙。”

  他们说的,是血淋淋的教训。李世民当然也懂。他只是被那钢铁巨兽冲昏了头脑,下意识地想到了最简单粗暴的法子。此刻被大臣一劝,也冷静了下来,但眉头间的川字,却拧得更紧了。

  钱,他有。从东瀛抢来的金山银山,足以支撑前期的消耗。

  可这人,从哪来?

  “阿耶,诸位大人,不必惊慌。”李承乾不紧不慢地开口,似乎早就料到了这个难题,“时代变了,老办法,自然是行不通了。儿臣这里,有个新法子。”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徭役,乃是朝廷强加于百姓的义务,百姓心中,自然是抵触的。干起活来,也是出工不出力,甚至想方设法逃避。如此,效率低下,隐患无穷。”李承乾侃侃而谈,“但若是,我们将这义务,变成一份人人争抢的营生呢?“

  “营生?”房玄龄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对,一份能吃饱饭,有钱拿,甚至干好了还有前途的营生。”李承乾嘴角微微上扬,抛出了自己的方案,“儿臣提议,由‘大唐皇家战略投资总署’出资,成立一支全新的队伍,可称之为‘大唐铁道兵团’。”

  “凡入兵团者,不问出身,不问过往。无论是普通农户,还是城中闲汉,只要身家清白,有力气,肯干活,皆可应募。”

  “入兵团者,有三大好处。”

  李承乾伸出三根手指。

  “其一,管饱。一日三餐,顿顿有干的。每月,还能见着肉腥。这一点,可由长孙冲的农学部负责,以新粮红薯、土豆为主食,保证供应。”

  此言一出,人群中,一直默默站在角落,皮肤黝黑,神情憨厚的长孙冲,顿时挺起了胸膛。他知道,自己的机会来了。太子殿下没有忘记他。

  “其二,发饷。每月按工分,发放军饷。多劳多得,绝不拖欠。军饷由皇家银行直接划拨,确保无人克扣。如此,一人做工,可养活全家。”

  房遗爱听到这话,下意识地挺了挺肚子,身为皇家银行副行长的他,与有荣焉。

  “其三,给前途!”李承乾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凡在铁道兵团服役满五年,且考评优异者,兵团可助其落户安家。若是在修建铁路过程中,有重大贡献,或技术革新者,可破格提拔为吏,甚至授予爵位!”

  “诸位想想,这样的一份营生,还会有人不愿来吗?”

  这……这哪里是征发劳工?这分明是在募兵啊!

  不靠强权,不靠逼迫,而是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去吸引天下的百姓,自愿地,甚至是抢着来为大唐修铁路。

  这手笔,这气魄,简直闻所未闻!

  李世民看着自己的儿子,有些激动。

  “好……好一个‘铁道兵团’!”李世民一拍大腿,心中的阴霾一扫而空,重新被兴奋所填满,“就这么办!朕准了!”

  他看向长孙冲:“冲儿,太子说了,这三十万人的吃饭问题,交给你了。你可有信心?”

  长孙冲激动得脸都涨红了,他大步出列,躬身一拜,声音洪亮:“回陛下,臣,有信心!臣必不负殿下与陛下所托,定让铁道兵团的将士们,吃得饱,吃得好!”

  李世民满意地点了点头,又看向房遗爱:“遗爱,钱庄的账,给朕算清楚了。这笔钱,是修铁路的钱,也是买大唐未来的钱,一文都不能出差错!”

  房遗爱嘿嘿一笑:“陛下放心,有太子殿下盯着,谁敢伸手,不是找死嘛!”

  事情就这么定了下来。

  而此时,长安城内,刚刚从一场宿醉中醒来的张玄素,还不知道自己错过了怎样一场惊天动地的场面。

  他揉着发痛的额头,听着府外传来的喧嚣声,有些烦躁地问着家仆:“外面吵吵嚷嚷的,成何体统?”

  家仆一脸的狂热和激动,语无伦次地说道:“老爷!神迹!是神迹啊!太子殿下的那个铁……铁疙瘩,跑起来了!听说,比……比八百里加急的快马还快!一眨眼的功夫,就从城东跑到了万年县!”

  “胡说八吊!”张玄素斥道,“本官看你是没睡醒!”

  话音刚落,一名“民间集资事务部”的下属,连滚带爬地冲了进来,手里高举着一份刚刚印出来的《大唐日报》号外。

  “大人!天大的……天大的好消息啊!”

  张玄素一把抢过报纸,头版头条,一个硕大无比的标题,刺得他眼睛生疼。

  《钢铁巨龙咆哮长安,大唐正式迈入蒸汽时代!》

  下面,是一幅用木板雕刻印刷的,略显粗糙但极具冲击力的插图。一头狰狞的钢铁巨兽,正喷吐着浓烟,在铁轨上风驰电掣。

  而标题旁边,还有一行小字。

  “本报首席顾问张玄素大人高瞻远瞩,早已断言铁路乃国之重器,今朝功成,张公之功,当为世人铭记!”

  张玄素的呼吸,瞬间就急促了起来。

  他猛地站起身,因为起得太猛,眼前一阵发黑,差点又栽倒下去。

  他扶着桌子,死死地盯着那行小字,嘴唇哆嗦着,喃喃自语。

  “老夫……老夫何时说过这话?”

  但他很快就不在乎了。

  他只知道,自己,这个大唐皇家战略投资总署民间集资事务部的尚书,这个被无数人戏称为“财神爷”的张玄素,他的好日子,他那光芒万丈,被人顶礼膜拜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

  “备车!”张玄素猛地一挥袖袍,声音前所未有的洪亮,“不!备上老夫那顶大轿!老夫要去‘启程’车站!老夫要去亲眼看看,那头……那头能给老夫下金蛋的……钢铁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