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祭天仪式-《大明:我朱雄英来了》

  他们不是没派出使者,想要见到大明太子。给他们南朝留一条活路,可大明太子以军务繁忙,无暇接见为由,拒绝了他们。

  现在,大明人和足利义满共同进攻四国岛,这让南朝人感到不安,生怕下一个,就轮到了他们。

  九州岛境内很多投降派已经开始蠢蠢欲动,想要投降大明,就比如先前的少贰氏。

  时间来到了建文三年,腊月十五日。

  仅仅用时一个月,也不知道姚广孝和陈迪用了什么方法,硬是将比叡山上的天坛给修建好了。

  而且规格用料,与预想的一模一样,只是比叡山下一处不起眼的地方,终日烟尘不断,还有一些腐肉和烧焦的气味儿。

  朱雄英在这天,和自己的二叔登上比叡山,看着这座神圣庄严,充满了天人合一气味的建,心情大好。

  “姚先生,陈大人,此工程做的十分的好,二位都是经天纬地之才,无所不通啊!”

  朱雄英由衷的夸赞道。

  姚广孝笑了笑没搭话,我的才能你又不是今天才知道。

  陈迪则是十分高兴,像是受到了莫大的荣誉一般,拱手说道:“谢太子殿下夸赞,臣愧不敢当。此山即将成为祭天之山,还请殿下为此山赐坛赐名!”

  赐名?朱雄英点了点头,认为这事儿可以,这原日本的东西自然是越少越好,于是说道:“就依你所请,取笔墨来!”

  “是!”

  朱雄英提起笔,思索片刻后,写下了:“曌山,天佑坛。”

  曌,此字取日月当空之意,原是女帝武则天为自己创造的字,现在用在此处,便有着是大明的天空的意思。

  至于天佑二字,则希望祭天之后,上天永佑大明繁荣昌盛之意。

  陈迪接过之后立刻说道:“速去将此字刻好,替换下来!”

  在天佑坛,视察了半天,十分满意,对着陈迪说道:“陈大人,此事做的甚好,孤将从今天开始,斋戒三日,腊月十九日,正式举行祭天仪式,那边还有那边,山坡空地上,你去安排,务必让日本更多的百姓,看到祭天的壮举!”

  “殿下放心,臣必定办好!”

  按理说,这种祭天这种国之大事,没有些身份地位的人,是禁止观看的,但现在有朱雄英的特许,分几个山包,让这些日本人瞻仰华夏荣光,也不算什么过分的事儿。

  十九日,子时。

  原是漆黑笼罩大地的时辰,此时,却有一个地方,灯火通明,灯光照着山下一块巨大的石头,上面写着‘曌山’二字,至于比叡山,这个日本人叫了几百年的名字,如今已经不复存在。

  月光之下,依稀可以看到,山峦的大体形状,在一座最高的主峰上,一条灯火组成的长龙,从山脚直通山顶,蜿蜒曲折的灯火之下,是一条宽两丈的青石台阶。

  明明是刚刚铺好的山路,却干净的一尘不染,石块之间,严丝合缝,犬牙交错。

  东宫六卫的士兵,在这条道路上,均匀分布,每三步,便有一名士兵站岗,每五步,便有一面旗帜飘扬,或五方、或四象、或星宿、或海岳,静列两旁。

  太子朱雄英,乘玉辂,由六匹白马牵引,车高一丈,装饰极尽奢华。伞扇仪仗各十二柄,护卫仪仗二百人,中和韶乐队与八佾舞队各六十四人,为天子规格。

  后边还有兵器仪仗、礼器龙亭、陪祭官员等,整套仪仗超过千人,绵延两三里,且需要步幅一致,乐声同步。

  至曌山脚下,奏《中和之曲》,文武群臣下拜,高呼:“太子千岁!”声震寰宇。

  随后朱雄英下轿,换成三十二抬轿子,一路往上,鼓乐齐震,鸣鞭示警,声传数里,闻者无不肃静。

  周围山坡上,也有一圈一圈的火把,哪里是当地百姓的观礼场所。

  山路崎岖,每隔一里,有画师,两位,记录此情此景。

  行至日出之前,官员仪仗,已经分列至天佑台广场。

  “迎神!”

  乐舞之中,朱雄英率领文武官员,对昊天上帝神位行四拜礼。同时,焚烧告天,象征迎接帝神降临。随后朱雄英亲献苍璧、玉帛,执事官将三牲祭品抬到神位之前,朱雄英再行叩拜之礼。

  随后,朱雄英捧起酒爵,献于神位之前,读祝官便开始宣读‘祝文’。

  日出东方,天光乍现,金光四射,宛如神明降临。

  “臣朱雄英,谨以清酌庶羞之仪,敢昭告于昊天上帝:

  自今岁肇春,疫疠肆行于四海,灾沴蔓延于九州。黎元多离别之戚,闾里有殒亡之痛。究其祸源,实乃日本倭邦,逆天悖道,妄播毒疫,戕我华夏赤子,毁我生民福祉。彼之行径,非独慢侮穹苍、干犯天威,更属化外之族、未沐王化之冥顽,不知天道好生之德,不循人伦睦邻之礼,罪不容诛。

  臣不忍兆民陷溺,遂承天命,率仁义之师,吊民伐罪。历数月鏖战,涉风涛之险,终荡平倭境,擒戮元凶。今躬率群臣,恭修祀典,洁醴明粢,敬告上帝:倭地既平,自兹以降,永为大明疆土,世世承袭,罔或变更。山河有定,版籍永归,庶几上合天心,下安黎庶。

  伏惟昊天上帝垂慈庇佑:使我大明子民,永离疫疠之苦;使田畴岁岁丰登,五谷盈仓;使兆民皆得康阜,老幼无虞;使四海晏然,兵戈不兴,共享太平之福。

  臣朱雄英,不胜惶悚,再拜稽首!”

  三献礼之后,又进行了撤馔、送神、望燎等多道礼仪,历经数个时辰的祭天仪式,终于结束了。

  这场祭祀规模之浩大,礼仪之繁琐,在日本民众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就好像一直生活在井底的青蛙,突然见到苍天浩海一般。对这个西边的邻居,产生了极大的畏惧之心,对成为大明的子民,与有荣焉。

  从此之后,日本此名,便从华夏除名,有的,仅仅只是大明东平布政使司。

  东平四方位置,都竖起巨石大碑,上面刻着宣誓主权的话语,地方官员,皆以教化边民,传播圣贤之道为己任。

  喜欢大明:我朱雄英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