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完了,最后一个句号落在屏幕上时,窗外正飘着细雨。我静坐良久,听着雨滴敲打玻璃的声响,心中既感释然,又有些空落。五百二十五章的旅程,数年的伏案写作,与书中人物朝夕相处,此刻要说再见,竟有些不舍。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这个书名,源于我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或多座需要翻越的山峦。这些山有时看似高不可攀,有时又只是心理的障碍,但无论如何,当我们鼓起勇气攀登并最终站在山顶时,往往会发现那边的风景与我们想象的并不相同,而攀登过程本身已使我们变得不同。
林小华的成长轨迹或许是最出人意料的。从一个乡村教师到最后回到母校任职,他的经历印证了人生的循环与螺旋上升。我常常在想,我们拼命向前奔跑,是否只是为了回到最初的起点,但带着不同的心境与视野?林小华如此,我们许多人又何尝不是?他与李月华的感情无果而终,让人唏嘘,但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所有深情都能白头,有些爱情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生命的轨迹。
韩志明的官场生涯令人艳羡,正部级待遇在世人眼中已是极大的成功。但他哥哥陈新军的酿酒生涯,在老母亲眼中却与弟弟的成就并无二致。这一点我思考良久:我们追求的成功,究竟是社会定义的标准,还是自我内心的满足?退休后的薛明义放弃建筑公司,转而办起社区食堂,不也是相似的领悟吗?人到晚年,方才明白财富与权势只是人生的附加品,而非本质。
最让我心痛的是陈雪儿的突然离世。写作至此,我数次停笔难续。生命如此脆弱,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然而生命又如此顽强,陈小雪与姐夫的重组家庭,不是对逝去之人的背叛,而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活着的人要继续生活,要继续爱,要继续前行。这不是遗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铭记。
孙少林和陈小昭的逆袭或许最符合大众的期待。学渣变老板,技工成为大国工匠,这是对努力与天赋的双重肯定。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赛道,找到它,奔跑下去,就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教育的目的或许不在于统一标准,而在于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可能性。
小说完结后,我也一直在思考着,书中哪个人物最接近我自己?我想了想,恐怕林小华有我的影子,或者说,他身上有我观察到的身边人的影子。林小华的执着与回归,韩志明的奋斗与领悟,薛明义的转变,孙少林的逆袭,甚至陈雪儿的突然离去,都是我生命中不同片段的理解与投射。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所在。是功成名就?是家庭美满?是自我实现?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谢运巧要求后人笑着送她走,王世军面对死亡的淡然,这些情节源自我对一位长辈的回忆。那位长辈临终前表达了这种意思:“我来了,我活了,我爱了,这就够了。”这种豁达,是我向往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否要少一份执着?多一份随缘?我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青年时的执着让我们攀登高峰,年长时的随缘让我们心境平和。没有执着,难以成事;没有随缘,难以释怀。关键或许不在于选择执着还是随缘,而在于懂得何时该执着,何时该随缘。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或许真的都有自己的剧本。这个想法既让人释然,又让人感到些许无奈。如果剧本早已注定,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思考良久,我认为:剧本或许存在,但如何演绎却在于自己。同样的角色,不同的演员会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人生亦然,同样的起点与终点,中间的过程却可以千差万别。结果或许不重要,过程中的投入与体验才是生命的本质。
感谢各位读者一路相伴。你们在评论区留下的感悟,有时甚至比我的原文更加深刻。你们的解读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每一个阅读它、理解它的人。从这个角度说,你们也是这部作品的共同创作者。无论是关于乡村教育体系的细节,还是官场晋升机制的描述,你们的每一次阅读和关注都让我受益匪浅。创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你们是我最好的老师。
写作这本书的几年间,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搬到了小县城,经历了爱人的抛弃,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些体验不知不觉渗入笔端,影响了书中人物的命运。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往往比艺术更加复杂多彩。
我也在想今后要不要接着写续集。我想故事已经讲完,书中人物已经有了他们的归宿,就让他们停留在最合适的地方吧。不过山外有山,每个人翻过一座山后,面前又会有新的山峦。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不再需要通过我的笔来呈现了。
最后,我想分享写作这本书最深切的体会:人生最大的智慧或许在于懂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下;什么时候该翻山越岭,什么时候该停下欣赏眼前的风景。活在当下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全身心地体验此刻的生活,因为除了当下,我们其实一无所有。
山那边的风景如何?只有翻过去才知道。但无论看到什么,攀登的过程都已经改变了我们。
再次感谢。
——作者谨记于初秋雨夜
喜欢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
《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这个书名,源于我对人生的一种理解——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或多座需要翻越的山峦。这些山有时看似高不可攀,有时又只是心理的障碍,但无论如何,当我们鼓起勇气攀登并最终站在山顶时,往往会发现那边的风景与我们想象的并不相同,而攀登过程本身已使我们变得不同。
林小华的成长轨迹或许是最出人意料的。从一个乡村教师到最后回到母校任职,他的经历印证了人生的循环与螺旋上升。我常常在想,我们拼命向前奔跑,是否只是为了回到最初的起点,但带着不同的心境与视野?林小华如此,我们许多人又何尝不是?他与李月华的感情无果而终,让人唏嘘,但生活就是这样,不是所有深情都能白头,有些爱情的意义不在于结果,而在于它如何改变了我们生命的轨迹。
韩志明的官场生涯令人艳羡,正部级待遇在世人眼中已是极大的成功。但他哥哥陈新军的酿酒生涯,在老母亲眼中却与弟弟的成就并无二致。这一点我思考良久:我们追求的成功,究竟是社会定义的标准,还是自我内心的满足?退休后的薛明义放弃建筑公司,转而办起社区食堂,不也是相似的领悟吗?人到晚年,方才明白财富与权势只是人生的附加品,而非本质。
最让我心痛的是陈雪儿的突然离世。写作至此,我数次停笔难续。生命如此脆弱,美好的事物转瞬即逝。然而生命又如此顽强,陈小雪与姐夫的重组家庭,不是对逝去之人的背叛,而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活着的人要继续生活,要继续爱,要继续前行。这不是遗忘,而是以另一种方式铭记。
孙少林和陈小昭的逆袭或许最符合大众的期待。学渣变老板,技工成为大国工匠,这是对努力与天赋的双重肯定。我始终相信,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赛道,找到它,奔跑下去,就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教育的目的或许不在于统一标准,而在于帮助每个人发现自己的可能性。
小说完结后,我也一直在思考着,书中哪个人物最接近我自己?我想了想,恐怕林小华有我的影子,或者说,他身上有我观察到的身边人的影子。林小华的执着与回归,韩志明的奋斗与领悟,薛明义的转变,孙少林的逆袭,甚至陈雪儿的突然离去,都是我生命中不同片段的理解与投射。
写作过程中,我不断思考人生的意义所在。是功成名就?是家庭美满?是自我实现?或许都是,又或许都不是。谢运巧要求后人笑着送她走,王世军面对死亡的淡然,这些情节源自我对一位长辈的回忆。那位长辈临终前表达了这种意思:“我来了,我活了,我爱了,这就够了。”这种豁达,是我向往的人生境界。
人生是否要少一份执着?多一份随缘?我想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青年时的执着让我们攀登高峰,年长时的随缘让我们心境平和。没有执着,难以成事;没有随缘,难以释怀。关键或许不在于选择执着还是随缘,而在于懂得何时该执着,何时该随缘。
这个世界上的每个人,或许真的都有自己的剧本。这个想法既让人释然,又让人感到些许无奈。如果剧本早已注定,我们的努力还有意义吗?思考良久,我认为:剧本或许存在,但如何演绎却在于自己。同样的角色,不同的演员会演绎出不同的精彩。人生亦然,同样的起点与终点,中间的过程却可以千差万别。结果或许不重要,过程中的投入与体验才是生命的本质。
感谢各位读者一路相伴。你们在评论区留下的感悟,有时甚至比我的原文更加深刻。你们的解读让这部小说变得更加丰富多元,超出了我最初的设想。文学作品一旦问世,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而是属于每一个阅读它、理解它的人。从这个角度说,你们也是这部作品的共同创作者。无论是关于乡村教育体系的细节,还是官场晋升机制的描述,你们的每一次阅读和关注都让我受益匪浅。创作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你们是我最好的老师。
写作这本书的几年间,我的生活也发生了许多变化,搬到了小县城,经历了爱人的抛弃,见证了新生命的诞生,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些体验不知不觉渗入笔端,影响了书中人物的命运。艺术源于生活,但生活往往比艺术更加复杂多彩。
我也在想今后要不要接着写续集。我想故事已经讲完,书中人物已经有了他们的归宿,就让他们停留在最合适的地方吧。不过山外有山,每个人翻过一座山后,面前又会有新的山峦。他们的故事仍在继续,只是不再需要通过我的笔来呈现了。
最后,我想分享写作这本书最深切的体会:人生最大的智慧或许在于懂得什么该坚持,什么该放下;什么时候该翻山越岭,什么时候该停下欣赏眼前的风景。活在当下不是不思进取,而是全身心地体验此刻的生活,因为除了当下,我们其实一无所有。
山那边的风景如何?只有翻过去才知道。但无论看到什么,攀登的过程都已经改变了我们。
再次感谢。
——作者谨记于初秋雨夜
喜欢我们曾经翻过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