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纸灯的光晕在桌面上晃了晃,顾柏舟的笔尖停在册子最后一页,墨迹未干。我伸手将登记册翻回第一页,指尖划过一行名字,又退回第三页,眉头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这三处记错了。”我把册子往中间推了推,“王阿婆登记了两次,一次在种植组,一次在包装组,记事员没核对清楚。还有,运输组的刘三昨日明明送了两趟货,这里只记了一次。”
顾柏舟凑近看了看,伸手摸了摸那行字的边缘:“灯下写字,确实容易漏。现在四十七人,每人记一笔,一天下来就是几十条,全靠人眼盯,迟早出岔子。”
“人多了,光靠热心撑不住。”我盯着那本册子,“今天能记漏,明天就可能发错礼盒、算错工时。等哪天有人争执起来,我们拿什么说清楚?”
林婶坐在对面,手里还捏着刚发的认证牌,听见这话,叹了口气:“你们年轻人讲究精细,可村里人做事,向来是‘心里有数’。要是人人都盯着本子算,反倒显得生分了。”
“不是算计。”我摇头,“是让每一份力气都看得见。灵泉田里的稻子,哪一垄是谁种的,系统里清清楚楚。米蒸出来香,是因为有人按时松土、有人早晚查水。功劳在明处,大家才愿意多干。”
陈砚一直低头摩挲着刻刀,这时抬起头:“林婶怕的是伤情面,可我倒觉得,规矩立得早,情面才保得住。若有人干得多,却和干得少的拿一样东西,久了,心就冷了。”
李商人一直没说话,这时轻轻点了点头。
我打开系统界面,调出“协作管理模板”。光屏浮在眼前,几行字自动生成:《共耕协作章程(试行)》。
“我想把人分成四组。”我指着光屏,“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每组设一名记事员,用统一的格式记事。每日收工前,把当天的活计、人数、完成情况写清楚,三日一核对,由顾柏舟汇总。”
“还要设头?”林婶有些迟疑。
“不是头,是协理。”我继续说,“每月轮换,谁愿意牵头协调,大家推选。不加好处,也不多拿东西,就是多担点事。比如催一催记事,帮着分派任务,有事及时报上来。”
顾柏舟提笔在纸上画了四栏,低声念:“种植组管田地、播种、收割;加工组负责礼盒制作、认证牌刻制、包装;运输组专管送货、收旧盒;销售组维持市集摊位、登记客户、推广新品……分得开,才好管。”
“那干得多的,能多得吗?”陈砚问。
我点头:“试行工分制。种一亩灵泉田,记五分;刻十枚认证牌,记三分;送一趟货,记一分。积分不换钱,但能兑东西——一包七彩玫瑰种子,记八分;一次系统能量值补充,记十五分。每月公示一次积分榜,谁想看,随时能查。”
林婶眼睛一亮:“那我家小儿子天天抢着去搬箱子,不就是为了能换那包紫薯种子?”
“对。”我笑了,“不是逼人干活,是让人知道,多做一点,就有回报。”
顾柏舟提笔在纸上写下“工分登记表”几个字,又顿住:“可要是有人虚报呢?记事员和协理串通,多记几分?”
“监督不能少。”我说,“每组记事由两人共记,一人写,一人核,签字画押。协理不参与自己组的积分评定。若有争议,交由三人评议组——就由你、陈砚和林婶轮流担任,抽签决定。”
陈砚笑了:“这倒好,谁想耍花样,得先过三道关。”
李商人终于开口:“你们这套,比商号的账房还细。”
“账房记的是银钱,我们记的是人心。”我说,“共耕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可人心散着,再热也聚不成火。得有个法子,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哪,该做什么,做了能得什么。”
顾柏舟低头誊写着,笔尖沙沙响。他忽然抬头:“那系统里的模板,能打出来吗?手抄太慢,明日召集村民,得有白纸黑字的章程。”
我点头,调出打印功能,消耗两点能量值。一张纸从系统界面缓缓滑出,墨字整齐,边角还印着一枚小小的太阳标记。
“这就是第一份《共耕协作章程(试行)》。”我把纸铺在桌上,“明天贴在市集公告栏,谁想加入,先看明白规矩。”
林婶伸手摸了摸那张纸,又抬头看我:“那……我能不能也试试当记事员?识字不多,可我认得人,也记得清谁干了啥。”
“当然能。”我递过笔,“明早开始,种植组缺记事,你和张嫂子一起,两人搭班。”
陈砚忽然站起身:“我申请当首月加工组协理。”
我有些意外:“你不怕别人说,读书人管这些琐事掉身份?”
他笑了笑:“刻刀在手,木屑落肩,哪还有什么身份?我刻下的每一枚牌,都写着名字。我不想有一天,别人指着假货说,这也是‘陈砚制’。”
顾柏舟在纸上写下“首月协理名单(草案)”,刚写完“陈砚”二字,抬眼看向我:“运输组那边,刘三虽然勤快,可识字少,记事得找个人帮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让阿贵来。”林婶立刻说,“他去年在镇上学过几天字,心细,还不爱说话,最稳妥。”
我点头,记下名字。
李商人看着我们,忽然道:“我那儿有几本旧账册,空白页多,明日送来,给你们当登记本用。”
“谢了。”我收下这份情,“等章程试行一月,我们再议调整。若行得通,就定为常制。”
顾柏舟将打印稿折好,放进随身的布夹:“明日一早,我去请村正帮忙召集人,宣读章程。”
“别光说。”我提醒,“要当场报名,分组登记。想当记事员、协理的,写名字。我们不指派,只引导。”
油纸灯的光被夜风吹得晃了一下,照在桌角那张打印稿上。太阳标记在光下微微发亮。
林婶忽然压低声音:“可要是……有人不守规矩呢?比如故意少记别人,多记自己?”
“有惩。”我说,“第一次查实,扣除当月积分,公开更正;第二次,暂停协作资格十日;第三次,除名。所有记录在案,谁都能查。”
“那……谁来查?”她追问。
“系统。”我轻点掌心,界面一闪,“每项任务完成后,可上传记录。系统自动比对时间、地点、参与人。若有出入,标红提示。”
陈砚盯着那道微光,半晌道:“这东西……比县衙的卷宗还准。”
“它不偏不倚。”我说,“只认事实。”
顾柏舟合上布夹,抬头看我:“明天,就开始?”
“明天。”我伸手按在那张章程上,“四十七人,不能再靠一个人记、一个人管。得让规矩管人,让努力被看见。”
李商人站起身,端起冷了的茶喝了一口:“我明日也来听听。若你们真能把这套立住,我手下的商队,愿意签长期置换契。”
“我们不怕签。”我说,“就怕没规矩,签了也白签。”
他点点头,重新坐下。
林婶搓了搓手:“那我回去就跟我家那口子说,明儿早点起,去抢个好位置听讲。”
陈砚拿起刻刀,在桌角轻轻试了试锋:“我今晚就把加工组的分工理出来。”
顾柏舟翻开布夹,在新的一页写下:“明日议程:宣读章程、分组报名、记事培训、工分说明。”
油纸灯的光映在纸上,字迹清晰。我望着那行字,开口道:“从明天起,共耕不是靠一个人撑着往前走,而是大家一起,踩出一条路。”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
“这三处记错了。”我把册子往中间推了推,“王阿婆登记了两次,一次在种植组,一次在包装组,记事员没核对清楚。还有,运输组的刘三昨日明明送了两趟货,这里只记了一次。”
顾柏舟凑近看了看,伸手摸了摸那行字的边缘:“灯下写字,确实容易漏。现在四十七人,每人记一笔,一天下来就是几十条,全靠人眼盯,迟早出岔子。”
“人多了,光靠热心撑不住。”我盯着那本册子,“今天能记漏,明天就可能发错礼盒、算错工时。等哪天有人争执起来,我们拿什么说清楚?”
林婶坐在对面,手里还捏着刚发的认证牌,听见这话,叹了口气:“你们年轻人讲究精细,可村里人做事,向来是‘心里有数’。要是人人都盯着本子算,反倒显得生分了。”
“不是算计。”我摇头,“是让每一份力气都看得见。灵泉田里的稻子,哪一垄是谁种的,系统里清清楚楚。米蒸出来香,是因为有人按时松土、有人早晚查水。功劳在明处,大家才愿意多干。”
陈砚一直低头摩挲着刻刀,这时抬起头:“林婶怕的是伤情面,可我倒觉得,规矩立得早,情面才保得住。若有人干得多,却和干得少的拿一样东西,久了,心就冷了。”
李商人一直没说话,这时轻轻点了点头。
我打开系统界面,调出“协作管理模板”。光屏浮在眼前,几行字自动生成:《共耕协作章程(试行)》。
“我想把人分成四组。”我指着光屏,“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每组设一名记事员,用统一的格式记事。每日收工前,把当天的活计、人数、完成情况写清楚,三日一核对,由顾柏舟汇总。”
“还要设头?”林婶有些迟疑。
“不是头,是协理。”我继续说,“每月轮换,谁愿意牵头协调,大家推选。不加好处,也不多拿东西,就是多担点事。比如催一催记事,帮着分派任务,有事及时报上来。”
顾柏舟提笔在纸上画了四栏,低声念:“种植组管田地、播种、收割;加工组负责礼盒制作、认证牌刻制、包装;运输组专管送货、收旧盒;销售组维持市集摊位、登记客户、推广新品……分得开,才好管。”
“那干得多的,能多得吗?”陈砚问。
我点头:“试行工分制。种一亩灵泉田,记五分;刻十枚认证牌,记三分;送一趟货,记一分。积分不换钱,但能兑东西——一包七彩玫瑰种子,记八分;一次系统能量值补充,记十五分。每月公示一次积分榜,谁想看,随时能查。”
林婶眼睛一亮:“那我家小儿子天天抢着去搬箱子,不就是为了能换那包紫薯种子?”
“对。”我笑了,“不是逼人干活,是让人知道,多做一点,就有回报。”
顾柏舟提笔在纸上写下“工分登记表”几个字,又顿住:“可要是有人虚报呢?记事员和协理串通,多记几分?”
“监督不能少。”我说,“每组记事由两人共记,一人写,一人核,签字画押。协理不参与自己组的积分评定。若有争议,交由三人评议组——就由你、陈砚和林婶轮流担任,抽签决定。”
陈砚笑了:“这倒好,谁想耍花样,得先过三道关。”
李商人终于开口:“你们这套,比商号的账房还细。”
“账房记的是银钱,我们记的是人心。”我说,“共耕不是我一个人的,是大家的。可人心散着,再热也聚不成火。得有个法子,让每个人都知道自己在哪,该做什么,做了能得什么。”
顾柏舟低头誊写着,笔尖沙沙响。他忽然抬头:“那系统里的模板,能打出来吗?手抄太慢,明日召集村民,得有白纸黑字的章程。”
我点头,调出打印功能,消耗两点能量值。一张纸从系统界面缓缓滑出,墨字整齐,边角还印着一枚小小的太阳标记。
“这就是第一份《共耕协作章程(试行)》。”我把纸铺在桌上,“明天贴在市集公告栏,谁想加入,先看明白规矩。”
林婶伸手摸了摸那张纸,又抬头看我:“那……我能不能也试试当记事员?识字不多,可我认得人,也记得清谁干了啥。”
“当然能。”我递过笔,“明早开始,种植组缺记事,你和张嫂子一起,两人搭班。”
陈砚忽然站起身:“我申请当首月加工组协理。”
我有些意外:“你不怕别人说,读书人管这些琐事掉身份?”
他笑了笑:“刻刀在手,木屑落肩,哪还有什么身份?我刻下的每一枚牌,都写着名字。我不想有一天,别人指着假货说,这也是‘陈砚制’。”
顾柏舟在纸上写下“首月协理名单(草案)”,刚写完“陈砚”二字,抬眼看向我:“运输组那边,刘三虽然勤快,可识字少,记事得找个人帮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让阿贵来。”林婶立刻说,“他去年在镇上学过几天字,心细,还不爱说话,最稳妥。”
我点头,记下名字。
李商人看着我们,忽然道:“我那儿有几本旧账册,空白页多,明日送来,给你们当登记本用。”
“谢了。”我收下这份情,“等章程试行一月,我们再议调整。若行得通,就定为常制。”
顾柏舟将打印稿折好,放进随身的布夹:“明日一早,我去请村正帮忙召集人,宣读章程。”
“别光说。”我提醒,“要当场报名,分组登记。想当记事员、协理的,写名字。我们不指派,只引导。”
油纸灯的光被夜风吹得晃了一下,照在桌角那张打印稿上。太阳标记在光下微微发亮。
林婶忽然压低声音:“可要是……有人不守规矩呢?比如故意少记别人,多记自己?”
“有惩。”我说,“第一次查实,扣除当月积分,公开更正;第二次,暂停协作资格十日;第三次,除名。所有记录在案,谁都能查。”
“那……谁来查?”她追问。
“系统。”我轻点掌心,界面一闪,“每项任务完成后,可上传记录。系统自动比对时间、地点、参与人。若有出入,标红提示。”
陈砚盯着那道微光,半晌道:“这东西……比县衙的卷宗还准。”
“它不偏不倚。”我说,“只认事实。”
顾柏舟合上布夹,抬头看我:“明天,就开始?”
“明天。”我伸手按在那张章程上,“四十七人,不能再靠一个人记、一个人管。得让规矩管人,让努力被看见。”
李商人站起身,端起冷了的茶喝了一口:“我明日也来听听。若你们真能把这套立住,我手下的商队,愿意签长期置换契。”
“我们不怕签。”我说,“就怕没规矩,签了也白签。”
他点点头,重新坐下。
林婶搓了搓手:“那我回去就跟我家那口子说,明儿早点起,去抢个好位置听讲。”
陈砚拿起刻刀,在桌角轻轻试了试锋:“我今晚就把加工组的分工理出来。”
顾柏舟翻开布夹,在新的一页写下:“明日议程:宣读章程、分组报名、记事培训、工分说明。”
油纸灯的光映在纸上,字迹清晰。我望着那行字,开口道:“从明天起,共耕不是靠一个人撑着往前走,而是大家一起,踩出一条路。”
喜欢田园女神的逆袭甜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