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得乎其人-《暮汉昭唐》

  公元204年,神武六年,正月。

  大军远征,兵卒三十万,耗费巨大。故相比去年的岁首,今年正月冷淡些,连酒水都卖得比往年少。

  长安宫内,张虞与荀攸边对弈,边聊军、政之事。

  “文聘军情昨日传至,言他大破曹仁,凌操重伤病逝,李严临阵倒戈,邓池兵败归降,斩俘上万余曹卒。”

  荀攸持白子落棋,说道:“臣恭喜陛下,依照形势观之,离破夷道,下荆州不远矣!”

  张虞笑了笑,说道:“公安扼大江航道,今曹仁固守公安,文聘渡江围攻,不利在我,故不宜着急,水到渠成便好!”

  “陛下处之泰然,臣敬佩不已!”荀攸道。

  “淮南战况何如?”将黑子落盘,张虞问道。

  荀攸沉吟少许,说道:“曹军卒将严守城郭,故淮南兵事暂无进展。但徐晃却屡与郦嵩联络,欲合力以图曹军。”

  张虞说道:“夷道、寿春、淮阴皆非易下之城,相比寿春而言,淮阴城郭狭小,不比寿春险峻。徐、郦二将如能合作用兵,迟早能下淮南,用兵之事不用过多询问。”

  说着,张虞手心把玩黑子,忽而问道:“公达近日可有闻郑白渠拆除私陂、碾磑之事?”

  “有所耳闻!”

  见张虞主动谈起郑白渠之事,荀攸说道:“郑白渠为关中之根本,大户争相截留渠水,乃坏我根基之事。今不知整顿情况何如?”

  张虞说道:“在吕司隶与三皇子、王冯翊三人主事下,郑白渠私碾无不拆除,渠水能达临晋。为免私人截留,今冯翊设有河丁巡视,每月修渠疏泥,检验私造之事。”

  “吕、王二公忠于王事,三皇子果敢聪慧。”荀攸渐知张虞之意,说道。

  “是啊!”

  张虞黑子迟迟不落,感慨说道:“三皇子聪慧明智,朕实有知之。朕问政务,漳儿皆能问答,举一反三,非常人所能及!”

  荀攸不敢乱说,仅应和着张虞的话语。

  顿了顿,张虞暴露目的,问道:“公达,若朕改立三皇子为太子,不知卿以为何如?”

  闻言,荀攸先是愣了下,谨慎说道:“太子未有过错,陛下更立皇子,恐诸卿有所异议。”

  “朕问你!”

  张虞不给荀攸耍滑头的机会,直白问道。

  见张虞非要自己回答,荀攸考虑少许,说道:“仆本不敢妄言,但有一言不敢不说。”

  “太子母族王氏,叔伯为朝廷高官,长者为陛下岳师;妻子刘氏,有汉室血脉,翁丈为幽州旧主,门生故吏众多。”

  见无左右旁人,荀攸直言不讳,说道:“以此而观之,太子羽翼渐丰,陛下何故更立?况太子无过,陛下怎能行废立之事。”

  “太子虽无过失,但却不及三皇子聪慧!”

  张虞将黑子掷入棋筒,说道:“昔光武以长子为太子,后因明帝聪明,遂更立之,朕为何不能效之。况今时不立,及太子长大,家丞宾客云集,废之难矣!”

  自从改立太子念头升起,张虞便思考是否可行。

  而张虞之所以有心换太子,除了太子平平无奇外,便是担心母族王氏强盛,会反过来影响太子。

  尤其张虞通读汉明帝刘庄事迹大为感慨,刘庄为帝可谓是铁血手腕,不准外戚干政,打压勋贵大族,限制豪强实力,从严整肃官吏。

  如刘庄上位之后便有对刘秀表达过不满,认为刘秀治国‘其疾未除,刑本不正’。

  在对刘秀度田之策上,刘庄更直言不讳点评‘权门请托,残吏放手,百姓愁怨,情无告诉……郡县每因征发,轻为奸利,诡责赢弱,先急下贫’。认为刘秀度田时,刺史太守多不平均,优待豪强,刻薄羸弱。

  故张虞能够大胆说,二代皇帝里能与刘庄相比者,历朝历代少之又少,盖能与汉文帝、唐太宗二人相提比论。

  因此,为了张唐的兴盛,为了防止太子败坏国事,张虞有意改立张漳为太子。

  “陛下恕臣冒昧!”

  荀攸侧席行礼,说道:“以庶子代嫡长,先世祸事当令后人戒之,愿陛下深重察之。况光武更立太子,循循渐进行事,望陛下慎之。”

  荀攸态度暧昧,他一边劝张虞勿废太子,但一方面却在为张虞分析太子情况。

  “朕若废太子,卿意何如?”张虞问道。

  荀攸沉默少许,说道:“臣闻陛下师翁近来身体不适,今不如缓上一缓。况三皇子尚少,与其早立为太子,不如多磨砺一番,并观太子才学。臣深受陛下器重之恩,今当为陛下忧思社稷。”

  在张虞不断的追问下,荀攸最终表态,若张虞换太子,他会支持。但荀攸却根据眼下情况,劝张虞先熬死岳丈王宏。

  王宏作为汉朝老臣不仅资历老,同时因张虞立基于太原,不少中下层文武与王氏有关连,甚至有些高级官吏都是王氏门人。如孙资为王宏学生,计相庾嶷乃王允所举荐,亦或是左冯翊王昶与王凌关系莫逆。

  之前整治王宏,得亏张虞站在幕后,让吕范背锅。而吕范背锅之后,其在朝中便多有被排挤。故张虞若在王宏在世时废太子,其压力势必会倾压而来,甚至太上皇张冀都会出面为太子说话。

  而王宏一旦病逝,王氏与诸多门生故吏联系的桥梁便断了。后续无人奔走,张虞更换太子,即便王氏如何不满,便也不敢有太多异议。

  “公达之言,朕知矣!”

  张虞将握在手里多时的黑子落下,说道:“太子之事,天知地知,你知朕知,不可告于第三人。”

  “臣当闭口不言!”荀攸道。

  在张虞与荀攸对弈时,侍从疾步入殿。

  “陛下,贾护军遣子贾穆急信于陛下,今贾穆在殿外等候求见。”

  “宣!”

  见贾诩忽然安排儿子回京,张虞下意识便觉不妙,问道:“可有紧急兵事?”

  “据贾穆所报,贾护军有急事上报,但却与兵事无关。”侍从说道。

  “好!”

  少许,贾穆神情疲惫,趋步入殿时,见到张虞便打起精神。

  “小人贾穆奉贾护军之命,急驰拜见陛下!”

  “何事?”张虞问道。

  “小人不知!”

  贾穆奉上书信,说道:“临别时,家父言让我急送急回,书信送至长安时,我自便知晓。”

  张虞拆开书信,便见贾诩在信中所说之事。

  信中,贾诩表示张辽渴望出兵建功,但在张虞的口谕与他安抚下,张辽方才忍住没有出城厮杀。然贾诩却担心张辽今后会不听劝谏出兵,故贾诩希望张虞赐节钺于他,以便他能够约束张辽用兵。

  “贾穆,你持朕节钺交于你父亲,令其督视诸将兵马。”张虞果断道。

  “臣领命!”

  贾穆受领完节钺,便乘马返回夏口,尽快将节钺送至贾诩手上。

  及贾穆离开,荀攸好奇问道:“不知陛下为何赐节钺于文和?”

  张虞将书信交于荀攸,笑道:“文远见文聘大破曹仁,今时思战心切。而今曹操急于求战,文和恐文远如曹操所愿出兵,故遥请节钺,以备不时之需。”

  在生死之事上,张虞不会信任贾诩。但在国家大事利害上,张虞会选择信任贾诩。故贾诩求节钺时,张虞第一时间答应。

  荀攸笑道:“文和深谙人心,陛下选文和为护军,得乎其人!”

  “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