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三章舍车而保帅-《暮汉昭唐》

  夏口,月上梢头,夜暗星稀。

  “丞相睡了没!”

  刘晔神情慌张,趋步至大帐外,询问道。

  典韦说道:“丞相已经入睡,非要事可等到明日上报!”

  刘晔压低声音,急切说道:“金陵荀令君军报传至,言唐军杀至江东,今兵锋直指金陵。”

  典韦神情突变,晓得事情的急迫性,说道:“刘祭酒稍等,容我禀报丞相。”

  “劳烦典将军了!”

  典韦转身进入大帐,不久之后便听见曹操惊呼声。

  “子扬何在?”曹操呼喊道。

  “仆在!”

  刘晔掀起帐帘,快步而入。

  帐中,昏暗的油灯被点燃,曹操披着外袍坐在榻上,脸上神情难看。

  “丞相!”

  “江东情况如何?”曹操问道。

  刘晔递上军报,说道:“形势恐不乐观,荀令君先后抄送两封军报,前后仅差两日,因前日大雨淋漓,与江水上涨之故,令舟舸逆行难进,改用快马送报,中途耽搁时间,在今夜方才一并送抵。”

  夏口至江陵中间水陆两千多里,江水上涨时逆江行舟甚是困难,一天有时只能行驶三、四十里,故为赶路送信,荀彧第二封书信时,一律改用水陆并用。

  “首封军报,唐军浮海至吴郡,横扫吴县、毗陵、武进,兵马直指丹徒。荀彧言调文稷先行南下,并由少将军领兵两万为援。”

  说着,刘晔小心翼翼,补充道:“次封军报,荀彧言文稷兵败降贼,幸少将军所领两万兵马已动,将与唐寇争江乘。”

  相比曹仁兵败与失守夷道的忿怒,今时曹操冷静的可怕。

  “浮海偷渡江东,唐军胆略非凡,孤未能预料!”曹操叹息道:“若知唐军竟敢浮海而来,孤必布水卒伏于江口。”

  浮海偷渡江东之策,在古今灭东南战事中,仅有蒙元灭宋时使用此策,晋、隋灭东南无不是依靠上游益州的水师力量。

  曹操纵兵略非凡,也没想到水师力量不如江东的张虞竟然如此用兵。故可见庞统所献计策之大胆,放在历代战术中都少见。

  顿了顿,曹操担忧说道:“张虞志在灭我东南,故所遣渡海之兵必然精锐,精兵猛将之下,方有文稷兵败归降之事。子脩年纪尚轻,不知兵事凶险,孤恐他非唐人之敌。”

  让曹昂掌兵权,曹操本意想让曹昂坐镇金陵,避免出现叛军。然没想到随着战事的发展,竟要让曹昂统兵出征。

  刘晔迟疑了下,说道:“唐军浮海至江东,距金陵不足百里。今形势危难,不知丞相有何打算,是否遣兵回援?”

  曹操将书信搁到案上,说道:“我军如若远撤,则荆州必失。荆州若失,江东危在旦夕。”

  “但今不回援,唐军纵横江东,京畿危急,又当如何是好?”刘晔反问道。

  闻言,曹操眉头紧皱,神情充满了犹豫。

  以他估算唐军能击破文稷,那么曹昂大概难以扭转战局,击败渡海的唐军。因此他若不回兵江东,那么江东很有可能失守,故他不能不回。

  但他若回江东,荆州无兵马留守,岂不坐视唐军席卷荆州。而荆州一旦失守,江东灭亡仅是时间问题。

  因此,目前形势对曹操而言,或许只是早死与晚死的区别。回江东或许晚些死,但不回江东则撑不了多久。

  “子扬有何见解?”曹操犹豫难决,问道。

  刘晔摇了摇头,苦涩说道:“今时形势之危急非晔所能谋划,丞相何不召周护军问计。”

  “召公瑾、子敬前来,务必封锁消息,不得让营中兵将知晓。”曹操说道。

  “诺!”

  因天色已晚,周瑜、鲁肃皆已入睡,但在曹操侍从的催促下,皆简单收拾了下,在路上边了解情况,边匆忙赶至大帐。

  “拜见丞相!”

  望着周、鲁二人,曹操急忙上前,扶起道:“深夜叨唠二卿了!”

  “不敢,皆为国事!”

  周瑜问道:“不知丞相招仆二人,有何欲问之事?”

  曹操示意二人坐下,说道:“二卿可知江东军情?”

  “在路上有所耳闻!”鲁肃说道:“唐人浮海杀至江东,于丹徒大破文稷,今距江陵不足百里。”

  “然也!”

  曹操直言不讳,说道:“子脩寡有统兵经验,今张虞以精锐浮海,孤恐子脩非唐寇之敌,而若金陵有失,则军心势必动摇,彼时我军将如袁绍,不战自溃尔!”

  昔日张袁大战时,曹操得知信都被张虞袭取,袁绍大军自行溃败,为此他向属下嘲笑过袁绍。而今轮到他,曹操终于晓得什么叫骑虎难下了。

  周瑜凝眉微思,说道:“以瑜之见,丞相或能留一将守夏口,而自率一部回援江东。及江东安稳,丞相再回援夏口。”

  “我军兵马仅六万,今当如何分兵?”

  鲁肃说道:“留兵少恐被唐寇所败,留兵众恐回援江东无用。况唐军知我兵马后撤,恐会横江封锁留守兵马。且曹仁困守公安,今回援江东,何以援救公安?”

  周瑜斗志昂扬,拱手说道:“敌寇虽众,但水卒不多。故丞相若信在下,仆愿督领精兵三万,为丞相守住夏口。而丞相自领三万兵马回援,横扫南下唐寇。”

  曹操捋须深思,问道:“公瑾能守几日?”

  周瑜沉默少许,答道:“曹仁能守几日公安,瑜便能守几日夏口。若公安失守,唐军横破荆南诸郡。仆守夏口无益,不如回镇柴桑,与丞相共抗唐寇。”

  环境发生大偏差,历史上周瑜信誓旦旦敢说出三万破曹的豪言。然今唐军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且水师操练数年,这让周瑜根本不敢喊出破唐豪言,甚至在固守时间上都不敢保证。

  “既然如此,不如让子孝突围而走,与公瑾共撤至柴桑。”曹操舍不得牺牲曹仁,说道:“荆州诸郡辽阔,又值雨季之时,唐军欲降服诸郡不易。而孤趁机回破江东唐寇。”

  周瑜眉头皱了皱,没有出言反驳。毕竟曹仁不仅是国中大将,更是曹操的亲友。

  “若依丞相之计,当舍荆州以救江东,仆坐镇柴桑,暂阻唐军顺江而下。”周瑜反问道。

  “孤意如此,不知诸君有何见解?”曹操看向三人,咨询道。

  “江东重于荆州,今可行矣!”刘晔说道。

  鲁肃犹豫良久,说道:“夏口至柴桑五、六百里,沿途扎营不便,引唐寇至柴桑决战,或能借机取胜。”

  周瑜作揖道:“荆州如失,江东不能久存。而江东之寇不除,我军旦夕将亡。丞相既有决断,不妨执行。然守柴桑之重,在于唐军阻于江北。若淮南唐军饮马江水,则柴桑难守矣!”

  “嗯!”

  曹操点了点头,说道:“是役回军江东,孤必横破江东唐寇,北固淮南城防。而孤若撤归东南,劳公瑾坐镇夏口,助曹仁撤军。屯至柴桑,与曹仁共都督大军。”

  “末将领命!”周瑜沉声应道。

  曹操虽不愿将兵权交给周瑜,但在危急的形势下,他不得不信任周瑜。毕竟曹仁被围公安,而他需要回援江东,今下总不能让曹洪统兵?

  当然了,曹操将三万兵马交给周瑜,不代表曹操不能预防周瑜率兵反叛。今他准备提拔曹洪,以协助周瑜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