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晋和赵启年顺着如意的视线望去,那人轻轻点头,拱手示意。
两人也跟着拱手还礼,看着那辆雅致的马车驶远了。
如意问道:“张大哥,你认识他?”
“如意,咋不问你二叔我?我跟更熟一些!” 赵启年抢过话头。
如意心里嘀咕:就是不想喊你叔,才不问的。
张晋点点头:“在京中我与他只是点头之交,他家住在启年家隔壁。”
“你这丫头,莫不是看人家生得好,就动了什么心思?” 赵启年贱兮兮挑着眉,“哟,我可怜的成意兄弟哦!”
“启年,少胡说八道!” 赵夫人狠狠拍了儿子后背一下,“说话当心分寸,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她转而朝如意笑道:“如意,你想知道什么,让明秀跟你说说。”
上了赵家马车,不等如意再问,赵明秀便把底细和盘托出:“他是京中陈阁老的长孙,叫陈彦之。”
“自幼跟着陈阁老读书习字,天分极高。他年岁和张家大公子相仿,两人在京中素有‘京城双俊’的名号。张大公子已有秀才功名,他晚些入考,想来是想先夺个小三元。”
“可惜啊,他家祖籍也在咱清平县。如今张二公子随张县令迁来此地,两人这就对上了 —— 县案首到底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接下来,可有好戏看喽!”
“如意,你打听他,莫不是真如小弟说的那样?” 赵明秀也好奇起来。
“你这丫头,怎地学你小弟那般胡沁!” 赵夫人伸手揉了揉赵明秀的脑门。
“娘,这儿又没外人。” 赵明秀眼巴巴望着如意,等着她的答案。
“明秀姑姑,我只是好奇罢了。咱们这地界,毕竟少见这般贵公子。” 如意解释道,又问,“那他人品如何?”
“京中都说他是谦谦公子,为人极是和煦。”
“哦……” 如意应着,心里暗自琢磨,许是自己太过敏感了。
他那眼神说不定是看向张晋的敌意,正好扫到了自己 —— 早上张大哥也在这个方向,两人在考场上本就有竞争,多看两眼也正常。
第二日送考时,那位锦衣公子没再把视线投过来,如意这才松了口气,暗自心想:人家在京中见惯了大家闺秀,怎会对自己这小丫头片子另眼相看。
村里还有杂事要忙,后头几日的送考,便全交给姜老爹操心了。
按常理说,县试里若能连中三场案首,后头两场便可免考。
可这回考生们竟一路考到了最后一日,看来要么是考生中没出太拔尖的,要么便是拔尖的不止一个,得实打实角逐一番才行。
张晋在京中虽没什么盛名,可在清平县地界,谁不知县令家的公子才学顶呱呱?
本以为头场考完,案首之名就该落在他头上,没成想县衙那边迟迟没动静。
清平县的百姓私下里议论不休,最后都猜:定是县令大人为了避嫌,要等考完所有场次,再实打实评定名次。
等最后县试放榜,榜上赫然写着 “双案首”,另一个名字是 “陈彦之”。清平县的百姓顿时炸开了锅,纷纷嘀咕:“这人是谁?怎么从没听过?”
马车上,陈彦之眉头微蹙。
虽是双案首之一,可看着自己名字上头的 “张晋” 二字,他揉了揉太阳穴,又听着车外众人的议论声,索性放下帘子,对身边侍卫道:“祖父在乡下的那些亲戚,如今在何处?寻个识趣的来,带在身边用。”
“是!” 侍卫领命,转身朝着清平县西北角而去。
一处不算小的院子,门楣上写着 “王府” 二字,只是木门已显斑驳。
侍卫上前叩了三下,等了片刻,才听见门轴 “咯吱” 作响 —— 想来是许久没修缮,沉重得很。
门后探出个瘸腿老头,瞎了一只眼,声音像多年没上油的风箱:“你找谁?”
“老人家,这里可是陈菱花家?” 侍卫核对姓名。
“我娘早死了,你寻她作甚?” 老头哑声问。
“我是从京中来的。”
老头一听 “京中” 二字,好腿忍不住打颤,用那只还能视物的老花眼仔细打量来人,瞧见他腰间佩刀,“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哆嗦道:“我从没跟人说过和陈阁老的关系,少侠饶命!” 说着便 “砰砰” 磕了两个响头。
“老人家起来吧。” 侍卫把人扶起,安置在堂屋的圈椅里,说明来意:“老人家,你家中可有能用的人?我家公子初来乍到,对这地界不熟,想找个得用之人。”
“少侠,我这身子骨不便跟在公子身边,也没个后人。” 老头喘着气道,“倒是有个妹子在三元镇张家村,你不妨去寻她。”
张家村里,张宝根听王氏讲完刚才带刀人的来意,惊喜道:“阿奶,咱家有这等富贵亲戚,您咋现在才说!”
王氏想起被废的大哥,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忙叮嘱:“没那位公子应允,万万不可对外人提咱们和陈阁老的关系。”
“为啥?” 张宝根不甘心 —— 有了这后台,还不把姜家村那丫头好好收拾一顿?
“你舅爷爷就是前例,你想步他后路?” 王氏沉下脸。
“不想!” 王宝根连忙摇头。
“行了,让你娘给你拾掇拾掇,去悦来楼寻那位公子吧。”
张二媳妇在一旁听着张宝根兴奋地念叨 “咱家要发达了”,始终沉默不语,只是默默收拾着东西。
姜家村这边,如意突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揉了揉鼻子,继续对身边的里正说:“里正爷爷,您看咱们再往外村招些人手如何?这样能早些把庄子建好。”
“行,回头我去刘家村、张家村吆喝两嗓子。” 里正应道。
村头,姜老爹朝着骡车吆喝:“骡小伙,再快点!” 说着自己先 “哈哈” 笑了起来。
“兴家啊,啥事这么乐呵?” 坐在老槐树下的老人搭话问。
“咱家长青过了县试,考了第四名!广松和广柏那俩小子,也险险挂上了榜单!” 姜老爹嗓门洪亮,满是欢喜。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几位老头的笑声从村头一路传到村尾。
如意得知消息时,不过半刻钟的功夫。
“阿爷,案首是张大哥吗?” 如意好奇问。
“是双案首,还有那个陈彦之。”
这倒不算意外,如意又问:“第三是赵二叔?”
“丫头,没错!” 姜老爹笑着点头。
“他们啥时候动身去府城?” 如意又问。
“估摸着就是这几日了!” 姜老爹说着,又忍不住念叨,“往年府试都在四月,今年不知怎地,竟要提前这么多!”
“阿爷,上面自有章程。” 年初那道昭令颁布时,天下学子确实议论了好一阵,可细想下来,不过是都提前一个月,大家起点相同,倒也没人觉得吃了亏,渐渐也就平息了。
这日,悦来楼前有个唱 “数来宝” 的,把 “陈彦之” 的名头唱得人尽皆知 —— 先前清平县百姓还不知他是谁,这下倒都晓得了。
陈彦之站在悦来楼三楼窗边,居高临下看着街上往来人群,嘴角噙着一抹淡笑。
张宝根把刚打包的卤肉放在桌上,谄媚笑道:“公子,这是姜家卤肉铺的特色,您尝尝?”
哦,是那丫头家开的。陈彦之心情正好,坐下夹了一片尝了尝,轻轻点头:“赏。”
“公子,说来这卤肉铺的东家,跟咱家还沾着点亲戚呢!” 张宝根赶紧往自己脸上贴金,仿佛早忘了之前挨的那顿打。
“哦?说来听听。” 陈彦之放下筷子,来了兴致。
“我堂姑是姜家少东家的嫡亲舅母。” 张宝根眉飞色舞地说。
他心里其实打着小算盘 —— 虽恨如意打了自己,却对芳霏那丫头颇为满意,觉得她既合自己眼缘,又会挣钱,若是能娶来做媳妇倒不错。
想着想着,竟 “嘿嘿” 笑出了声。
陈彦之屈指敲了敲桌面,示意他接着说。
喜欢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
两人也跟着拱手还礼,看着那辆雅致的马车驶远了。
如意问道:“张大哥,你认识他?”
“如意,咋不问你二叔我?我跟更熟一些!” 赵启年抢过话头。
如意心里嘀咕:就是不想喊你叔,才不问的。
张晋点点头:“在京中我与他只是点头之交,他家住在启年家隔壁。”
“你这丫头,莫不是看人家生得好,就动了什么心思?” 赵启年贱兮兮挑着眉,“哟,我可怜的成意兄弟哦!”
“启年,少胡说八道!” 赵夫人狠狠拍了儿子后背一下,“说话当心分寸,也不看看这是什么地方!”
她转而朝如意笑道:“如意,你想知道什么,让明秀跟你说说。”
上了赵家马车,不等如意再问,赵明秀便把底细和盘托出:“他是京中陈阁老的长孙,叫陈彦之。”
“自幼跟着陈阁老读书习字,天分极高。他年岁和张家大公子相仿,两人在京中素有‘京城双俊’的名号。张大公子已有秀才功名,他晚些入考,想来是想先夺个小三元。”
“可惜啊,他家祖籍也在咱清平县。如今张二公子随张县令迁来此地,两人这就对上了 —— 县案首到底花落谁家,还真不好说。接下来,可有好戏看喽!”
“如意,你打听他,莫不是真如小弟说的那样?” 赵明秀也好奇起来。
“你这丫头,怎地学你小弟那般胡沁!” 赵夫人伸手揉了揉赵明秀的脑门。
“娘,这儿又没外人。” 赵明秀眼巴巴望着如意,等着她的答案。
“明秀姑姑,我只是好奇罢了。咱们这地界,毕竟少见这般贵公子。” 如意解释道,又问,“那他人品如何?”
“京中都说他是谦谦公子,为人极是和煦。”
“哦……” 如意应着,心里暗自琢磨,许是自己太过敏感了。
他那眼神说不定是看向张晋的敌意,正好扫到了自己 —— 早上张大哥也在这个方向,两人在考场上本就有竞争,多看两眼也正常。
第二日送考时,那位锦衣公子没再把视线投过来,如意这才松了口气,暗自心想:人家在京中见惯了大家闺秀,怎会对自己这小丫头片子另眼相看。
村里还有杂事要忙,后头几日的送考,便全交给姜老爹操心了。
按常理说,县试里若能连中三场案首,后头两场便可免考。
可这回考生们竟一路考到了最后一日,看来要么是考生中没出太拔尖的,要么便是拔尖的不止一个,得实打实角逐一番才行。
张晋在京中虽没什么盛名,可在清平县地界,谁不知县令家的公子才学顶呱呱?
本以为头场考完,案首之名就该落在他头上,没成想县衙那边迟迟没动静。
清平县的百姓私下里议论不休,最后都猜:定是县令大人为了避嫌,要等考完所有场次,再实打实评定名次。
等最后县试放榜,榜上赫然写着 “双案首”,另一个名字是 “陈彦之”。清平县的百姓顿时炸开了锅,纷纷嘀咕:“这人是谁?怎么从没听过?”
马车上,陈彦之眉头微蹙。
虽是双案首之一,可看着自己名字上头的 “张晋” 二字,他揉了揉太阳穴,又听着车外众人的议论声,索性放下帘子,对身边侍卫道:“祖父在乡下的那些亲戚,如今在何处?寻个识趣的来,带在身边用。”
“是!” 侍卫领命,转身朝着清平县西北角而去。
一处不算小的院子,门楣上写着 “王府” 二字,只是木门已显斑驳。
侍卫上前叩了三下,等了片刻,才听见门轴 “咯吱” 作响 —— 想来是许久没修缮,沉重得很。
门后探出个瘸腿老头,瞎了一只眼,声音像多年没上油的风箱:“你找谁?”
“老人家,这里可是陈菱花家?” 侍卫核对姓名。
“我娘早死了,你寻她作甚?” 老头哑声问。
“我是从京中来的。”
老头一听 “京中” 二字,好腿忍不住打颤,用那只还能视物的老花眼仔细打量来人,瞧见他腰间佩刀,“扑通” 一声跪在地上,哆嗦道:“我从没跟人说过和陈阁老的关系,少侠饶命!” 说着便 “砰砰” 磕了两个响头。
“老人家起来吧。” 侍卫把人扶起,安置在堂屋的圈椅里,说明来意:“老人家,你家中可有能用的人?我家公子初来乍到,对这地界不熟,想找个得用之人。”
“少侠,我这身子骨不便跟在公子身边,也没个后人。” 老头喘着气道,“倒是有个妹子在三元镇张家村,你不妨去寻她。”
张家村里,张宝根听王氏讲完刚才带刀人的来意,惊喜道:“阿奶,咱家有这等富贵亲戚,您咋现在才说!”
王氏想起被废的大哥,忍不住打了个寒噤,忙叮嘱:“没那位公子应允,万万不可对外人提咱们和陈阁老的关系。”
“为啥?” 张宝根不甘心 —— 有了这后台,还不把姜家村那丫头好好收拾一顿?
“你舅爷爷就是前例,你想步他后路?” 王氏沉下脸。
“不想!” 王宝根连忙摇头。
“行了,让你娘给你拾掇拾掇,去悦来楼寻那位公子吧。”
张二媳妇在一旁听着张宝根兴奋地念叨 “咱家要发达了”,始终沉默不语,只是默默收拾着东西。
姜家村这边,如意突然打了个大大的喷嚏,揉了揉鼻子,继续对身边的里正说:“里正爷爷,您看咱们再往外村招些人手如何?这样能早些把庄子建好。”
“行,回头我去刘家村、张家村吆喝两嗓子。” 里正应道。
村头,姜老爹朝着骡车吆喝:“骡小伙,再快点!” 说着自己先 “哈哈” 笑了起来。
“兴家啊,啥事这么乐呵?” 坐在老槐树下的老人搭话问。
“咱家长青过了县试,考了第四名!广松和广柏那俩小子,也险险挂上了榜单!” 姜老爹嗓门洪亮,满是欢喜。
“这可是天大的好事!” 几位老头的笑声从村头一路传到村尾。
如意得知消息时,不过半刻钟的功夫。
“阿爷,案首是张大哥吗?” 如意好奇问。
“是双案首,还有那个陈彦之。”
这倒不算意外,如意又问:“第三是赵二叔?”
“丫头,没错!” 姜老爹笑着点头。
“他们啥时候动身去府城?” 如意又问。
“估摸着就是这几日了!” 姜老爹说着,又忍不住念叨,“往年府试都在四月,今年不知怎地,竟要提前这么多!”
“阿爷,上面自有章程。” 年初那道昭令颁布时,天下学子确实议论了好一阵,可细想下来,不过是都提前一个月,大家起点相同,倒也没人觉得吃了亏,渐渐也就平息了。
这日,悦来楼前有个唱 “数来宝” 的,把 “陈彦之” 的名头唱得人尽皆知 —— 先前清平县百姓还不知他是谁,这下倒都晓得了。
陈彦之站在悦来楼三楼窗边,居高临下看着街上往来人群,嘴角噙着一抹淡笑。
张宝根把刚打包的卤肉放在桌上,谄媚笑道:“公子,这是姜家卤肉铺的特色,您尝尝?”
哦,是那丫头家开的。陈彦之心情正好,坐下夹了一片尝了尝,轻轻点头:“赏。”
“公子,说来这卤肉铺的东家,跟咱家还沾着点亲戚呢!” 张宝根赶紧往自己脸上贴金,仿佛早忘了之前挨的那顿打。
“哦?说来听听。” 陈彦之放下筷子,来了兴致。
“我堂姑是姜家少东家的嫡亲舅母。” 张宝根眉飞色舞地说。
他心里其实打着小算盘 —— 虽恨如意打了自己,却对芳霏那丫头颇为满意,觉得她既合自己眼缘,又会挣钱,若是能娶来做媳妇倒不错。
想着想着,竟 “嘿嘿” 笑出了声。
陈彦之屈指敲了敲桌面,示意他接着说。
喜欢我和闺蜜穿到古代:带全村奔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