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两百万册-《七零退婚后,大小姐为国效力赢麻了》

  部长喜笑颜开地道:“为了表彰唐雪华同志为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做出的突出贡献,经上级批准,部里决定,授予唐雪华同志‘先进文艺工作者标兵’称号!同时,奖励——”

  他故意拉长了声调,吊足了所有人的胃口。

  两个年轻人,抬着一个蒙着红布的物件,步伐庄重地走上前来。

  红布揭开,下面是一个崭新的、漆成枣红色的木箱子。

  箱子盖打开,里面赫然是:一套精装四卷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一整套崭新的《红旗》杂志合订本;

  一捆印着“东风出版社赠”的稿纸;

  一支包装精美的“英雄”牌金笔;

  最下面,压着一个崭新的、印着大红双喜字和牡丹花的搪瓷脸盆!

  “哗——”包厢里爆发出更热烈的掌声和善意的笑声。

  这奖品,充满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实用主义精神。

  部长亲自拿起那支金笔,双手郑重地递给唐雪华:“雪华同志!希望你继续握紧这支笔,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为革命文艺事业再立新功!”

  唐雪华激动地接过笔,有了这个“先进文艺工作者标兵”称号,她升职加薪的希望更大了。

  部长说完,就走了,“你们年轻人好好玩,我一个糟老头就不跟你们凑热闹了。”

  唐雪华这边热闹非凡,陈媛媛则刚刚从西北边陲,风尘仆仆地赶回来。

  郑政委设宴给沈逸寒和陈媛媛接风洗尘。

  唐雪华新书销量破百万的消息,让郑政委的声音里都带着一丝歉意。

  “酒香也怕巷子深,在新书发售的这个节骨眼上,让你深入到最边远的地方做报告,这次新书的销量可能不会尽如人意。”

  “真是…太可惜了,陈媛媛同志。”一位军官的语气惋惜。

  “如果陈媛媛同志也像唐雪华那样,请各大报社宣传,新书的销量绝对不会差。”

  “错过了这个最佳时机,以后就……”说着他摇摇头,郁闷地低下头。

  陈媛媛洒脱地一笑,“对我来说,这次边疆之行,比新书销量破百万更加宝贵。各位首长不必挂怀。”

  “小陈同志,你放心,军区不会让你吃亏的,你为西北军区做出了巨大贡献,军区不会忘记,我会说服杜司令,给你一些补偿。”郑政委哈哈一笑。

  陈媛媛急忙摆手,“别别别,能为军区尽一点微薄之力,是我的荣幸,我怎么有脸要补偿?”

  “小陈同志,你不用有心理负担,你也是军区的一份子,为自己人谋福祉,也是军区的责任。”

  郑政委试图说服陈媛媛。

  他打心底里喜欢这个能吃苦,聪明能干的女孩。

  郑政委狠狠地瞪了沈逸寒一眼,怂货,这么长时间还没拿下陈媛媛。

  他眼光毒辣,看陈媛媛对沈逸寒的样子,恐怕还不知道这小子喜欢她。

  这小子打仗是一把好手,怎么遇上感情的事,就犹犹豫豫,婆婆妈妈的,一点都不像他手下的兵。

  沈逸寒只觉得莫名其妙,他什么都没说,什么都没做,怎么又被首长嫌弃了?

  “通过这一次边陲之行,”陈媛媛对郑政委说道,“我觉得我比大多数战士都要幸运,他们的生活实在太艰苦了,军区的资金就投入到这些地方去吧。”

  郑政委看陈媛媛是真的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也就没有再提补偿的话题了。

  陈媛媛不要钱也可以从其他方面照顾呀。

  ……

  西北边陲。

  营房里,炉火正旺,发出噼啪的轻响,橘黄的火光映着一张张年轻而粗糙的脸庞。

  战士们顾不上拍打满身的沙尘,便迫不及待地凑到灯下,或站或坐,埋头读着刚刚出版发行的陈媛媛的新书。

  一时间,营房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窸窣声和炉火的轻吟。

  “大刘,你看陈媛媛同志把你的事迹写进书里了。”脸颊通红的小战士,目露惊喜。

  嘴里嘟嘟囔囔的,眼神却亮得惊人,忍不住又低头仔细读了一遍,嘴角咧开一个无声的笑容。

  “班长!快看这是写你的。”小王兴奋地指着书中的一篇文章大声念起来,“那双布满冻疮和老茧的手,……”

  他念得抑扬顿挫,带着浓重的乡音,引得大家纷纷看向坐在炉子边正低头卷烟的班长。

  班长动作一顿,那张被戈壁风沙刻满深痕、如同岩石般坚毅的脸庞,在炉火的跳跃中,竟罕见地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赧然。

  他狠狠嘬了一口刚卷好的烟卷,浓烈的烟雾模糊了他的表情,只瓮声瓮气地骂了一句:“这陈媛媛,净整这些没用的……”

  可那微微颤抖的烟头,却暴露了他内心的波澜。

  “小王,给我看看。”

  “滚,我还没看完呢?”

  “你不是昨天就开始看了吗?”

  “我还要看一遍,不行吗?”

  “哼,有什么了不起,明天我就托人自己去买一本。”

  “顺带帮我也捎一本。”

  “我也要。”

  ……

  这样的情形在大西北各地的军营纷纷上演。

  除了西北军区,其他各军区,也上演着相似的一幕幕。

  营房里,一位战士泪流满面,“这本书虽然写的是西北军区,但何尝不是在写另一个我。”

  “这个叫陈媛媛的作家真的写出了我的心声,我明天就去买一本来好好看。”

  “我也想买。”

  “我也想买。”

  “你去买的时候,帮我带一本。”

  “还有我……”

  不止是军人,海市一个普通的小学教师无意中翻到书店柜台的新书,立刻被吸引住,不停地点头。

  孩子们,就需要这种精神粮食呀。

  教师果断地买了一本回去读给孩子们听。

  孩子们向家长讲起这本书,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一传十,十传百。

  涌向新华书店的人,越来越多。

  陈媛媛新书的名气越来越大,销量节节攀升。

  唐雪华的庆功宴,一直持续到了傍晚。

  大家围着唐雪华恭维,快把唐雪华夸上天了。

  唐雪华一脸矜傲地说着自谦的话语,席间一派和谐。

  一个科员又端起酒杯又向唐雪华敬了一杯酒。

  唐雪华以茶代酒,应对得宜。

  她放下茶杯,脸上重新挂起自信而矜持的微笑,正准备开口,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伴随着小王几乎变了调的呼喊:

  “科长!科长!重大消息!”

  包厢的门被猛地撞开,小王气喘吁吁,手里紧紧攥着一张刚从电传机上撕下来的、还带着油墨味的纸张,因为跑得急,说话上气不接下气:

  “刚……刚接到新华书店总店消息!陈媛媛的新书……全国总订数……突……突破两百万册了!”

  “轰——”

  仿佛一颗无声的炸弹在小小的包厢里爆开。

  刚才热闹的包间里,鸦雀无声。

  空气似乎凝固了。

  李卫国喝得通红的脸上,血色“唰”地褪尽,猛地站起来,椅子腿在地板上刮出刺耳的尖叫:“多少?!”

  “两……两百万!白纸黑字!”小王不停地喘着粗气,把那张电报纸高高举起,上面刺眼的数字像烧红的烙铁。

  老李张大了嘴,能塞进一个鸡蛋,刚才还滔滔不绝赞美唐雪华的词汇卡在喉咙里,噎得他直翻白眼。

  科长脸上的激动和谄媚僵住,化作一种滑稽的呆滞。

  唐雪华脸上那精心描画、无懈可击的笑容,像被重锤击中的石膏面具,瞬间布满了细密的裂痕。

  她感到一股冰冷的麻痹感从脚底急速窜上头顶。

  她放在桌下的手,死死攥住了那崭新的、印着大红双喜字的搪瓷脸盆边缘,冰冷的触感直透骨髓。

  那俗气的牡丹花纹,此刻像无数双嘲讽的眼睛,死死地盯着她。

  两百万?

  陈媛媛?

  这不可能!

  陈媛媛的新书没有做过任何宣传,只是悄无声息地摆在新华书店柜台里销售。

  怎么可能突破两百万?

  小王带喘息的声音还在继续,“还……还有……外文出版局紧急通报……陈媛媛新书的英文版,由……由英国一家大出版社同步推出,首印八十万册,刚收到电报……三天,全部售罄!加印通知已经……已经发过来了!”

  “嗡——”

  唐雪华只觉得脑袋里一片轰鸣,彻底炸开了。

  英文版?

  八十万?

  售罄?

  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如同天方夜谭,却又是冰冷的、无可辩驳的电报数字!

  她精心构筑的百万殿堂,她享受的无上荣光,在这突如其来的数字面前,脆弱得不堪一击,瞬间崩塌!

  包厢里死寂一片,只有小王粗重的喘息声。

  唐雪华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家中的,脑袋中一直不停地回响着三个字陈媛媛。

  陈媛媛!陈媛媛!

  怎么哪里都有她。

  宣传部的两次庆功宴,都因为陈媛媛而变成笑话。

  温志国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都惊呆了。

  两百万册,那是什么概念?

  除了主席选集,恐怕没有哪一部作品能取得这样骄人的成绩。

  如果唐雪华的新书销量破百万,可以闯进华国畅销榜前十。

  那么陈媛媛的销量,可以进入畅销榜前三了。

  这还不算,海外英文版的销量。

  温志国感觉似乎有什么东西变了,他不在觉得唐雪华是最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