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联盟瓦解-《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

  刘老板盯着周启元,语气带着几分试探:"他们找过你吗?"

  周启元头也不抬地继续整理桌上的文件:"没有。就算找我,我也不参加。"

  "你傻啊?"刘老板提高声调,"跟着虞国干,利润要分一半给工人。自己搞联盟,赚多少都是自己的。"

  周启元放下文件,面无表情地看着刘老板:"我厂里上个月的废品率降到了百分之三,产量提高了两成。你觉得这是怎么来的?是靠克扣工人,还是靠大家一起努力?"

  刘老板一时语塞,周启元便朝门外喊:"郑大山,送客。"

  郑大山走进来,对刘老板做了个请的手势。刘老板被推出去时,嘴里嘟囔着:"迟早让你们知道厉害。"

  七月初,宁国的五个厂主联合成立了"联邦自主技术联盟",张厂长也偷偷入了股。他们在宁国港口附近租了个旧仓库,从南武洲买了一批淘汰的机床,声称要"自主研发"。实际上,这些机床都是二十年前的老型号,连最基本的精度都达不到。

  联盟成立当天,五个厂主在仓库里开了个会。张厂长提议先仿制虞国的新型焊条,说这是造船厂最急需的。其他人纷纷表示同意,却没人懂焊条生产的核心技术。

  "咱们先试着做一批,"一个姓王的厂主说,"反正焊条嘛,不就是铁皮包点药粉。"

  他们从南武洲请来个所谓的技术顾问,其实是个被虞国工厂开除的技工。这人吹嘘自己懂得焊条配方,开口就要五千银元的月薪。

  消息传到玄中城,李怡拿着联盟的章程来找朱昭熙。章程上白纸黑字写着"技术研发以厂主为主导,工人不得干预"。

  "他们这是明着跟我们对着干。"李怡说,"要不要停了他们的技术支持?"

  朱昭熙翻着章程,笑了笑:"不用停。让他们搞。"

  "为什么?"李怡不解。

  "因为他们搞不成。"朱昭熙指着章程,"没有工人参与,光靠厂主拍脑袋,能搞出什么?你看着吧,用不了三个月,他们就得自己来找我们。"

  她让李怡给韩国和代国送消息,说如果自主技术联盟的产品流到他们那里,出了问题劳动国际概不负责。

  韩国和代国接到消息后,立刻发布联合声明,表示只采购有劳动国际认证的产品。这对联盟是个沉重打击,因为他们原本指望这两个国家能成为第一批客户。

  张厂长想把联盟生产的焊条用到宁国造船厂。他带着第一批试制的焊条找到赵虎,说这是"国产新技术"。

  赵虎拿起一根焊条看了看,又闻了闻:"这焊条颜色不对,味道也不对。张厂长,这些焊条经过检验吗?"

  "当然检验过了。"张厂长含糊其辞,"联盟有自己的检验标准。"

  赵虎摇摇头:"这些焊条没经过劳动国际的检验,用了出事怎么办?我们可不想拿命开玩笑。"

  工人们听说后,纷纷表示不愿意使用联盟的焊条。有人偷偷试了一根,发现焊条容易断,焊接时烟雾大,焊点也不牢固。

  联盟的齿轮更是问题百出。有个纺织厂试用后,不到三天就磨坏了三台织机。工人们抱怨说,这些齿轮材质差,加工精度低,根本不能用。

  久而久之,没人敢用联盟的东西。厂主们投进去的钱全砸在了里面,连个水花都没见着。

  八月中旬,自主技术联盟的资金链断了。刘老板从明国跑到宁国,在联盟的仓库里跟其他厂主大吵一架。

  "这就是你们说的自主研发?"刘老板指着那堆废铁般的机床,"连个合格的焊条都造不出来,还谈什么技术突破?"

  王厂主反驳道:"当初是你最先提议要搞联盟的,现在倒怪起我们来了?"

  "我哪知道你们这么不靠谱!"刘老板气得脸色发青,"我要退股!"

  张厂长查了账本,无奈地摇头:"退不了,钱都用来买这些机床和原料了。"

  有人提议去找朱昭熙求情,恢复技术授权。刘老板坚决不同意,说宁愿关门也不向虞国低头。

  但没过几天,他的纺织厂真的关了。工人们嫌用联盟的零件太危险,集体辞职去了周启元的厂子。

  最后,宁国的朱奠培不得不出面。他把张厂长和其他厂主叫到宫里,严厉批评了他们一顿。

  "你们以为技术是儿戏吗?"朱奠培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现在好了,钱赔光了,厂子也要垮了。"

  他让张厂长带着联盟的人去玄中城认错。

  见到朱昭熙时,这些厂主一个个低着头,没了当初的嚣张气焰。张厂长代表大家发言,承认了错误,请求恢复技术授权。

  "想恢复授权可以。"朱昭熙说,"但有个条件:你们的联盟得解散,所有工厂都要按劳动国际的规程来。还有,之前欠工人的奖金,一分都不能少。"

  厂主们赶紧点头答应。他们这才明白,技术不是光靠机器和图纸,还得靠人——靠那些懂技术、肯负责的工人。

  回到宁国后,张厂长立即解散了联盟。他让赵虎带着监督小组,把之前改过的焊缝颜色全部改了回来,还重新审核了所有维护记录。

  明国那边,刘老板的纺织厂关门后,周启元接收了他的大部分工人。这些工人来了之后,都要先学习《设备维护通用规程》,通过考试才能上岗。

  越国的钢铁厂传来好消息。老炼钢工设计的自动清理装置试验成功,申请到了劳动国际的创新基金。在庆功会上,郑大山拿着专利证书对工友们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大家一起琢磨出来的。"

  周启元看着台下欢呼的工人,突然觉得,把权力分给他们,其实是赚了。这些工人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还想出了很多改进工艺的好点子。

  联邦三十八年的秋天,明国、宁国、越国的工厂里,监督小组的记录本越记越厚。上面的数据清楚地显示,随着工人参与度的提高,产品质量和产量都在稳步上升。

  厂主们虽然还有些不适应,但看着不断上涨的利润,也慢慢接受了这种新的管理模式。只有工业协会的角落里,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抱怨,但没人再敢公开反对劳动国际的规程。

  喜欢穿越大明:本公主配享太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