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5章 高容量电池的重要性-《悄悄地我在海里采矿》

  “gc009号工程塑料比较合适。

  这种材料由t1000级别的碳纤维和gf032号高分子树脂材料为主要成分,重量轻,韧性足,抗拉伸强度大,而且耐腐蚀,用它来造扇叶和塔筒,可以把风力发电机的扇叶做到200米长,理论最大功率可以达到瓦,一小时能发度电。”

  “不错,gc009号工程塑料虽然生产成本高了点,但它的稳定性好,使用寿命不低于50年,整体算下来比从国内购买还便宜四份之一不止。”

  王铭洋对秦澜的回答十分满意。

  “200米长的扇叶,比国内的长了一倍,发电功率成倍增加,20到30台就顶国内一个中等规模的发电厂,多建一些,我们以后的用电就不愁了。”

  李泉在旁边算了一下。

  “放心吧,老李。除了夏岛东面的浮岛工业区附近,海特纳岛南面的海域,也是理想的风力发电场场地。风力发电,以后会是夏国主要的能源获取方式。”

  “还好我们有超级电池建储能中心,要不然这条路还真走不通。”

  李泉等人再次体会到了高容量固体电池的重要性。

  当然,此时有这种体会的,还有远在万里之外的华龙国常规潜艇研究人师万里和他的测试小组成员。

  几个月前,华龙国某海舰队某常规潜艇基地。

  海风带着咸腥扑面而来,师万里站在码头上,望着停泊在港湾里的那艘新型AIP潜艇号,眉头紧锁,深沉脸色。

  这次的测试任务本来时间就紧张,项目排期挤了又挤,总算把所有测试科目理顺,现在又突然接到新的通知,增加新型电池组测试科目,让师万里心中的那根弦蹦得更紧了。

  作为华龙国船舶重工集团第七一九研究所动力系统首席专家,他在这条路上已经走了三十七年。

  师总工,测试样品到了。助手小李的声音打断了师万里的沉思。

  他转过身,看着战士从货车上小心翼翼搬下来的几十个银灰色箱体。箱体表面没有任何标识,只有一行不起眼的编号:G500-SS-01,这是王铭洋让人从夏岛运回国内的G500固体电池样品。

  夏岛和国内的技术交易是否能够达成,王铭洋是否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火箭和卫星发射制造技术,G500固体电池是关键的因素之一。

  放到C号实验室,三级安防。师万里简单吩咐道。

  接过随箱文件,扉页上加盖的印章鲜红刺目。

  在文件接收单上签完字,师万里撕开封条,打开文件袋,将里面的东西拿出来察看。

  据文件内容显示,接收的这批固体电池理论能量密度达到500瓦时每千克,是当前号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的整整五倍。

  又是这种天方夜谭。

  由于新的任务下来,测试工作发生变动,不得不延期,师万里心中有些不高兴。

  回到办公室,他把文件扔在桌上,对副所长刘志强抱怨道:

  老刘,你看看,能量密度翻五倍,这种电池能上艇么?不是纯纯浪费时间吗?

  刘志强拿过文件,推推眼镜瞄了一眼,心中顿时明了,对师万里说:

  意味着同样体积下,如果将艇上的AIP系统全部更换成这种电池,我们潜艇的水下续航力能从现在的三周延长到三个月以上,而且推进器的功率更大,免除了AIP系统功率小造成的潜艇航速过慢的问题……

  或者我们可以在保持续航不变的情况下,把电池舱体积压缩60%,腾出的空间能多带十八枚鱼雷。

  师万里接过话头,声音里却没有丝毫兴奋,摇摇头说:

  但这可能吗?能量密度越高,热失控风险越大,这是个死结,潜艇装备的东西最主要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牺牲这两项性能为前提的容量提高,绝对不可行。这种所谓的新型电池测试项目,我们做多少次了?”

  越说,师万里越激动。随着南海局势愈发紧张,祖国南疆军事形势愈发严峻,作为军工人,更是想尽快给她的守卫者铸造强大的利刃。

  师万里站起身,走到窗前看着外面,远处,几艘渔船正在归港,船身随着海浪起伏。

  想起自己参与的第一次潜艇电池测试,还是九十年代初仿制基洛级潜艇的时候。

  当时,为了尽可能提高潜艇的续航和海里潜伏时间,他们测试过一种新型银锌电池。

  这种电池理论性能也很惊艳,结果在测试过程中了电解液泄漏,然后产生化学反应,冒出大量有毒气体,差点造成重大事故。

  万里,这次应该不一样。刘志强再次看一眼文件内容,认真说道:这次上面很重视,你看,文件都是从总装直接下发的。

  师万里沉默片刻,最终叹了口气:

  那就按流程走吧。先进行单体测试,然后是模组测试,通过后再考虑上艇。

  不过我话说在前头,对这种明显超出现有科技水平的东西,我保留怀疑态度。

  当晚,七一九研究所C号实验室灯火通明。

  师万里和他的十二人核心团队开始了对G500电池的第一阶段测试。

  实验台上,两块巴掌大小的银灰色电池在氩气保护箱中静静地躺着,表面泛着金属般的冷光,没有任何传统锂离子电池的软包或硬壳结构。

  这就是全固态电解质的优势?优势也太大了吧

  年轻的博士王磊看着说明书上的性能数据表发出感慨道。

  别急着下结论。

  师万里面无表情地启动测试程序。

  先做充放电循环。设定参数:0.5C充电,0.5C放电,温度25摄氏度,循环五十次看容量衰减,然后每轮递增0.1c,50次一轮。

  测试架上,一块G500电池被夹在中间,稳稳的。

  测试灯不断闪烁,测试数据开始实时显示在大屏幕上。

  第一次充电,电压曲线平稳得像一把直尺,没有任何传统电池充电初期的极化现象。

  放电时更是惊人,在3.6V的平台上持续了将近十个小时,能量释放一气呵成,电压跌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充电效率98.7%?王磊瞪大了眼睛,惊讶道:

  这……这不符合电化学基本原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