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墨的地质锤落在石碑上的瞬间,回声像口破钟在峡谷里荡开。沈砚之按住震颤的碑体,指尖贴着莲花纹凹槽游走,突然摸到块松动的石片 —— 那是北斗七星阵的 “开阳” 星位,与铜钥的倒钩严丝合缝。暮色中的雾气开始旋转,在碑顶凝成漏斗状,将最后一缕阳光折射成金箭,直射石片中央。
“里面有东西在响。” 婉娘的银簪突然竖直,簪头的蓝光与碑面的金光相撞,迸出细碎的火星。她扶住被震得后退的林墨,发现他地质锤的锤头已覆上青锈,锈迹里嵌着极小的铜镜碎片,“像是…… 竹简滚动的声音。”
沈砚之将铜钥嵌入石片时,石碑突然从中间裂开,露出个黑沉沉的空腔。空腔里整齐码着三卷竹简,外包的黄绸布上绣着与悬观宝珠相同的蓝光纹路,布角绣着行朱红小字:“贞观十三年,百工殉道记”。
*** 返程的越野车在山路上抛锚时,竹简正躺在后排座发光。林墨举着紫外线灯凑近第一卷,竹片上的墨迹突然浮起,在空气中凝成工匠的虚影:百余名身着唐装的工匠围着巨大的青铜镜,为首的老者正用朱砂在镜背画符,镜中映出的群山轮廓,与南山主峰分毫不差。
“这不是普通的竹简。” 婉娘捻起片脱落的竹屑,发现断面泛着金属光泽,“用火烧试试。” 打火机的火苗舔过竹片时,非但没有焦黑,反而浮现出更多小字,记载着镜妖的来历 —— 原来是唐代西域进贡的面魔镜,能吞噬接触者的魂魄,唐太宗命百工铸造悬观镇压。
第二卷竹简的内容让沈砚之脊背发凉。其中记载着光绪二十三年的事:逸尘曾潜入悬观,在镇镜神的基座下刻下 “轮回可逆” 四字,并用血手印封缄。竹简边缘的血迹尚未干涸,与婉娘银簪渗出的血丝如出一辙,“他早就知道会有后来人。”
第三卷竹简的末端缠着半块玉佩,玉质与逸尘胸前的完全相同。沈砚之将两块玉佩拼合,断裂处突然渗出白雾,在车顶凝成寒潭的模样:镜渊底部的青铜匣正在震动,匣盖的缝隙里伸出无数只手,每只手的手腕上都戴着银质梅花镯。
“车窗外有人影。” 林墨突然指向后视镜,蓝布衫老人的身影正站在路中央,拐杖顶端的玉石与悬观宝珠同时闪烁。老人抬手时,山路上的碎石自动排列成北斗七星阵,阵眼处的石头突然炸裂,露出底下埋着的青铜镜,镜面映出三人老去的模样。
*** 回到市区已是深夜。沈砚之将竹简摊在书房的紫檀木桌上,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竹片上,墨迹开始流动,渐渐汇成幅完整的地图 —— 标注着悬观周围还有七处隐秘的祭坛,呈北斗七星状分布,而最北端的 “天枢” 位,正指向青石镇的寒潭。
“这是镇魂阵的全貌。” 婉娘用朱砂笔沿着墨迹勾勒,笔尖所过之处,竹片突然凹陷,涌出股白雾,“悬观只是阵眼,要彻底镇压镜妖,必须激活所有祭坛。” 她的银簪突然刺入其中片竹片,玉簪没入的地方,浮现出 “1943” 的字样,与日军战地报告的年份吻合。
林墨在省图书馆查到份民国时期的游记,作者正是那位疯掉的研究员的祖父。游记里附带着张照片:七处祭坛的位置都立着相同的石碑,碑顶的螭首口中衔着青铜镜,镜面反射的光在天空中连成线,“每逢月圆之夜,七镜同辉,悬观的宝珠便会射出光柱,将镜妖的魂魄打回井中。”
“但现在只有悬观的祭坛被激活了。” 沈砚之翻出南山的卫星地图,其他六处祭坛的位置如今都成了居民区,“日军不仅破坏了悬观,还毁掉了其他祭坛的石碑。” 他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突然停在青溪镇的位置 —— 那里恰好是北斗七星的 “天玑” 位。
婉娘的银簪突然飞向书房的保险柜,撞开柜门,露出里面的青铜残片。残片与竹简上的云纹产生共鸣,在墙上投出段影像:1943 年的青溪镇,日军正在拆除块巨大的石碑,碑座的莲花纹被炸药炸毁,碎片飞溅中,个蓝布衫老人正悄悄捡拾残片。
“是那个老人。” 林墨放大影像,老人的拐杖顶端嵌着块玉石,与悬观的镇眼玉完全相同,“他一直在守护这些秘密。”
*** 三天后的青溪镇,沈砚之站在镇中心的老槐树下。根据竹简的记载,这里曾有座祭坛,如今却建起了农贸市场。他用洛阳铲在槐树根部挖掘,铲尖突然碰到硬物 —— 是块残破的石碑,碑面的莲花纹与悬观的完全吻合,断裂处还粘着日军军靴的橡胶碎片。
“下面是空的。” 婉娘的银簪刺入泥土,簪头的蓝光突然变亮,“有金属声。” 众人合力移开石碑,底下露出个深约三米的地窖,窖底铺着青铜板,上面刻着与悬观相同的镇魂阵,阵眼处的凹槽里,放着面巴掌大的青铜镜,镜面刻着 “天玑” 二字。
林墨戴上手套拿起铜镜,镜面突然亮起,映出 1943 年的场景:蓝布衫老人正将这块石碑埋入地下,日军的刺刀在他后背留下道深可见骨的伤口,老人却始终紧紧抱着铜镜,鲜血染红了镜面。
“他是逸尘的后人。” 沈砚之看着镜中老人胸前的玉佩,与逸尘的那半块正好互补,“逸尘封印青铜匣后,嘱咐后人守护剩下的祭坛。”
铜镜突然腾空,在窖顶盘旋三周后,朝着南山方向飞去。沈砚之知道,它要去激活其他祭坛的石碑了。
*** 接下来的个月里,三人沿着竹简的指引,陆续找到了其他五处祭坛。每处祭坛的石碑下都藏着面青铜镜,镜中都记录着不同的故事:有民国时期的学生保护石碑免遭日军破坏,有抗战时期的游击队利用祭坛的机关伏击日军,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石碑上的炸药痕迹。
当最后面青铜镜归位时,南山突然发生轻微的地震。沈砚之站在悬观的废墟前,看着七道光柱从不同的方向射向天空,在云端汇成个巨大的八卦阵,阵眼处的悬观宝珠爆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南山。
镜妖的惨叫声从地底传来,越来越微弱,最终消失在风中。沈砚之知道,困扰了千年的镜妖终于被彻底镇压了。
离开南山时,蓝布衫老人的身影再次出现。他的拐杖顶端,七块青铜镜的碎片拼成了朵完整的莲花,“谢谢你们完成了逸尘的遗愿。” 老人的声音带着释然,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终化作道金光,融入悬观的宝珠中。
沈砚之低头看向手心的青铜残片,它与七面青铜镜的碎片拼成了面完整的铜镜,镜面映出三人年轻的模样,背景是阳光明媚的寒潭,潭边的石碑上刻着 “尘归尘,镜归镜,缘归缘”。
“结束了。” 婉娘的银簪在阳光下闪烁,簪头的莲花纹与铜镜的花纹完美融合。
沈砚之点头,将铜镜小心翼翼地收好。他知道,这段跨越千年的守护终于画上了句号,但那些关于镜妖、镇魂阵、轮回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南山最神秘的传说。
而在青石镇的寒潭边,个小孩捡起块光滑的石头,石头的背面,映出张模糊的笑脸,像是在向远方挥手告别。
“里面有东西在响。” 婉娘的银簪突然竖直,簪头的蓝光与碑面的金光相撞,迸出细碎的火星。她扶住被震得后退的林墨,发现他地质锤的锤头已覆上青锈,锈迹里嵌着极小的铜镜碎片,“像是…… 竹简滚动的声音。”
沈砚之将铜钥嵌入石片时,石碑突然从中间裂开,露出个黑沉沉的空腔。空腔里整齐码着三卷竹简,外包的黄绸布上绣着与悬观宝珠相同的蓝光纹路,布角绣着行朱红小字:“贞观十三年,百工殉道记”。
*** 返程的越野车在山路上抛锚时,竹简正躺在后排座发光。林墨举着紫外线灯凑近第一卷,竹片上的墨迹突然浮起,在空气中凝成工匠的虚影:百余名身着唐装的工匠围着巨大的青铜镜,为首的老者正用朱砂在镜背画符,镜中映出的群山轮廓,与南山主峰分毫不差。
“这不是普通的竹简。” 婉娘捻起片脱落的竹屑,发现断面泛着金属光泽,“用火烧试试。” 打火机的火苗舔过竹片时,非但没有焦黑,反而浮现出更多小字,记载着镜妖的来历 —— 原来是唐代西域进贡的面魔镜,能吞噬接触者的魂魄,唐太宗命百工铸造悬观镇压。
第二卷竹简的内容让沈砚之脊背发凉。其中记载着光绪二十三年的事:逸尘曾潜入悬观,在镇镜神的基座下刻下 “轮回可逆” 四字,并用血手印封缄。竹简边缘的血迹尚未干涸,与婉娘银簪渗出的血丝如出一辙,“他早就知道会有后来人。”
第三卷竹简的末端缠着半块玉佩,玉质与逸尘胸前的完全相同。沈砚之将两块玉佩拼合,断裂处突然渗出白雾,在车顶凝成寒潭的模样:镜渊底部的青铜匣正在震动,匣盖的缝隙里伸出无数只手,每只手的手腕上都戴着银质梅花镯。
“车窗外有人影。” 林墨突然指向后视镜,蓝布衫老人的身影正站在路中央,拐杖顶端的玉石与悬观宝珠同时闪烁。老人抬手时,山路上的碎石自动排列成北斗七星阵,阵眼处的石头突然炸裂,露出底下埋着的青铜镜,镜面映出三人老去的模样。
*** 回到市区已是深夜。沈砚之将竹简摊在书房的紫檀木桌上,月光透过窗棂落在竹片上,墨迹开始流动,渐渐汇成幅完整的地图 —— 标注着悬观周围还有七处隐秘的祭坛,呈北斗七星状分布,而最北端的 “天枢” 位,正指向青石镇的寒潭。
“这是镇魂阵的全貌。” 婉娘用朱砂笔沿着墨迹勾勒,笔尖所过之处,竹片突然凹陷,涌出股白雾,“悬观只是阵眼,要彻底镇压镜妖,必须激活所有祭坛。” 她的银簪突然刺入其中片竹片,玉簪没入的地方,浮现出 “1943” 的字样,与日军战地报告的年份吻合。
林墨在省图书馆查到份民国时期的游记,作者正是那位疯掉的研究员的祖父。游记里附带着张照片:七处祭坛的位置都立着相同的石碑,碑顶的螭首口中衔着青铜镜,镜面反射的光在天空中连成线,“每逢月圆之夜,七镜同辉,悬观的宝珠便会射出光柱,将镜妖的魂魄打回井中。”
“但现在只有悬观的祭坛被激活了。” 沈砚之翻出南山的卫星地图,其他六处祭坛的位置如今都成了居民区,“日军不仅破坏了悬观,还毁掉了其他祭坛的石碑。” 他的指尖在地图上划过,突然停在青溪镇的位置 —— 那里恰好是北斗七星的 “天玑” 位。
婉娘的银簪突然飞向书房的保险柜,撞开柜门,露出里面的青铜残片。残片与竹简上的云纹产生共鸣,在墙上投出段影像:1943 年的青溪镇,日军正在拆除块巨大的石碑,碑座的莲花纹被炸药炸毁,碎片飞溅中,个蓝布衫老人正悄悄捡拾残片。
“是那个老人。” 林墨放大影像,老人的拐杖顶端嵌着块玉石,与悬观的镇眼玉完全相同,“他一直在守护这些秘密。”
*** 三天后的青溪镇,沈砚之站在镇中心的老槐树下。根据竹简的记载,这里曾有座祭坛,如今却建起了农贸市场。他用洛阳铲在槐树根部挖掘,铲尖突然碰到硬物 —— 是块残破的石碑,碑面的莲花纹与悬观的完全吻合,断裂处还粘着日军军靴的橡胶碎片。
“下面是空的。” 婉娘的银簪刺入泥土,簪头的蓝光突然变亮,“有金属声。” 众人合力移开石碑,底下露出个深约三米的地窖,窖底铺着青铜板,上面刻着与悬观相同的镇魂阵,阵眼处的凹槽里,放着面巴掌大的青铜镜,镜面刻着 “天玑” 二字。
林墨戴上手套拿起铜镜,镜面突然亮起,映出 1943 年的场景:蓝布衫老人正将这块石碑埋入地下,日军的刺刀在他后背留下道深可见骨的伤口,老人却始终紧紧抱着铜镜,鲜血染红了镜面。
“他是逸尘的后人。” 沈砚之看着镜中老人胸前的玉佩,与逸尘的那半块正好互补,“逸尘封印青铜匣后,嘱咐后人守护剩下的祭坛。”
铜镜突然腾空,在窖顶盘旋三周后,朝着南山方向飞去。沈砚之知道,它要去激活其他祭坛的石碑了。
*** 接下来的个月里,三人沿着竹简的指引,陆续找到了其他五处祭坛。每处祭坛的石碑下都藏着面青铜镜,镜中都记录着不同的故事:有民国时期的学生保护石碑免遭日军破坏,有抗战时期的游击队利用祭坛的机关伏击日军,还有新中国成立后,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清理石碑上的炸药痕迹。
当最后面青铜镜归位时,南山突然发生轻微的地震。沈砚之站在悬观的废墟前,看着七道光柱从不同的方向射向天空,在云端汇成个巨大的八卦阵,阵眼处的悬观宝珠爆发出耀眼的光芒,照亮了整个南山。
镜妖的惨叫声从地底传来,越来越微弱,最终消失在风中。沈砚之知道,困扰了千年的镜妖终于被彻底镇压了。
离开南山时,蓝布衫老人的身影再次出现。他的拐杖顶端,七块青铜镜的碎片拼成了朵完整的莲花,“谢谢你们完成了逸尘的遗愿。” 老人的声音带着释然,身影渐渐变得透明,最终化作道金光,融入悬观的宝珠中。
沈砚之低头看向手心的青铜残片,它与七面青铜镜的碎片拼成了面完整的铜镜,镜面映出三人年轻的模样,背景是阳光明媚的寒潭,潭边的石碑上刻着 “尘归尘,镜归镜,缘归缘”。
“结束了。” 婉娘的银簪在阳光下闪烁,簪头的莲花纹与铜镜的花纹完美融合。
沈砚之点头,将铜镜小心翼翼地收好。他知道,这段跨越千年的守护终于画上了句号,但那些关于镜妖、镇魂阵、轮回的故事,将会永远流传下去,成为南山最神秘的传说。
而在青石镇的寒潭边,个小孩捡起块光滑的石头,石头的背面,映出张模糊的笑脸,像是在向远方挥手告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