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瑶闻言,拿起一株山麦冬,轻轻拨开根部的泥土:“您说的是。山麦冬的根须肥厚,呈纺锤形,炮制后入药,能养阴生津。但它的炮制最讲究火候,得先用清水浸泡半个时辰,待根须变软,再放进竹笼里蒸,火候不能太急,否则药性会散。” 她边说边取来陶盆,将山麦冬放入清水中,水面立刻浮起细小的气泡。
阿竹蹲在盆边,看着山麦冬在水中舒展的根须,忽然发现有几株根部带着细小的虫蛀痕迹,连忙提醒:“苏瑶姐,这几株好像被虫子咬过了。” 苏瑶凑近一看,果然有细微的蛀孔,她挑出那几株放在一边:“这些得弃用,药材一旦生虫,药效就打了折扣,还可能滋生霉菌。”
这时阿石已歇够了,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背上竹篓就要起身:“苏大夫,要是还需要什么药材,您尽管说,我明天再上山。” 他手腕上的旧伤还隐约可见,那是上次采悬崖边的紫花地丁时留下的。
苏瑶从抽屉里取出几串铜钱,又额外拿了一小包用棉纸裹着的金银花,递到阿石手中:“这金银花是去年炮制的,泡茶喝能清热解毒,你带回去给爹娘尝尝。” 她特意叮嘱道,“下次上山别去太险的地方,采不到药材没关系,安全最重要。”
阿石攥着温热的铜钱和金银花,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晕,挠着头嘿嘿笑道:“知道啦苏大夫,我下次一定小心。” 他走到门口又回头,指了指后山的方向,“那边山腰有片野菊花快开了,等开了我给您采些来!” 说完便大步流星地走了,竹篓在背上轻轻晃动,留下一串轻快的脚步声。
看着阿石的背影消失在竹林里,苏瑶转身继续处理药材。她将山麦冬从水中捞出,沥干水分后放进竹笼,架在炭火上慢慢蒸。药庐里渐渐弥漫开麦冬的清香,混合着鱼腥草的腥香,形成一种独特的草木气息。
阿竹坐在一旁,借着日光整理笔记,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她忽然发现之前画的紫花地丁简图有些细节不对,连忙拿起新鲜的植株比对,重新补画叶片的锯齿纹路。陈婆婆坐在门槛上择菜,偶尔抬头看看忙碌的苏瑶和认真的阿竹,嘴角噙着笑意。
“阿竹,你尝尝这个。” 苏瑶忽然递过一小片炮制好的麦冬,“炮制后的麦冬味甘微苦,带着清润的口感。” 阿竹接过放进嘴里,先是淡淡的苦味,随后便有清甜在舌尖蔓延,喉咙也觉得润润的,她连忙在本子上补充:山麦冬,炮制后甘苦,养阴生津。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孩童的嬉闹声,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娃娃蹦蹦跳跳地跑进来,围着陈婆婆喊 “奶奶”。看到案上的鱼腥草,最小的娃娃好奇地伸手去碰,被陈婆婆轻轻拍开:“这是苏姑娘给你们煮水喝的,可不能乱碰。”
苏瑶见状笑了笑,取来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分给孩子们:“这个可以含在嘴里,凉凉的。” 孩子们接过薄荷叶,含在嘴里立刻睁大眼睛,叽叽喳喳地喊着 “好凉”,药庐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婆婆带着孩子们走后,苏瑶掀开竹笼的盖子,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山麦冬已经蒸得通体透亮,根须饱满水润。她小心翼翼地将麦冬取出,摊在竹席上晾凉:“等晾透了,还要放在阴凉处阴干,这样药效才足。”
阿竹看着晾在竹席上的麦冬,忽然想起阿石说的野菊花,好奇地问道:“苏瑶姐,野菊花也能入药吗?” 苏瑶点点头,一边整理药柜一边说道:“野菊花清热解毒的功效比家菊更强,晒干后泡茶喝,能治风热感冒。等阿石采来,我教你们怎么炮制。”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棂洒进药庐,将晾在竹席上的麦冬染成暖黄色。苏瑶将处理好的鱼腥草挂在屋檐下,风一吹,翠绿的叶片轻轻晃动。阿竹收起笔记本,看着满室的草药和记录满满的纸张,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阿石接过铜钱和金银花,指尖触到棉纸包裹的药包时,还能感受到残留的温热。他把铜钱仔细塞进腰间的布囊,又将金银花揣进贴身处,生怕被山风吹散了药香。黝黑的脸上挤出大大的笑容,眼睛眯成两条弯弯的缝:“谢谢苏大夫!我知道了,下次肯定不去险崖边了!”
苏瑶倚在药庐门框上挥手,阳光把她的素色布衫染成浅金:“路上慢些,留意脚下碎石。” 阿竹也跟着探出头,手里还攥着那支炭笔:“阿石哥,记得野菊花!” 阿石回头挥了挥手,背着空竹篓转身就走,竹篓上挂着的铜铃叮当作响,与他轻快的脚步声叠在一起,像支不成调的山歌。
出了巷口,风一下子就烈了起来,带着后山松针的清香。阿石深吸一口气,脚步迈得更大了。来时采药材的疲惫早已被苏大夫给的金银花冲散,他忍不住摸了摸胸口的药包,想起去年娘咳得直不起腰,就是喝了苏瑶配的药才好的。那时他就想着,要是能认得所有药材,就能帮家里多分担些,也能像苏大夫一样帮衬村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山路蜿蜒如蛇,两旁的灌木丛里藏着不少熟悉的身影。阿石的目光扫过一丛开着小白花的植物,脚步顿了顿 —— 那是蛇莓,叶片三出复叶,果实鲜红像小草莓。他想起苏瑶姐说过,蛇莓能清热解毒,但有微毒,必须炮制后才能入药。他蹲下身看了看,果实还没完全成熟,便又直起身继续走,心里记下了这个位置,等过些日子再来瞧瞧。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一片溪滩,正是今早采鱼腥草的地方。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几只石蛙蹲在溪石上,“呱呱” 地叫着。阿石脱了草鞋,赤着脚踩进溪水里,清凉的溪水漫过脚踝,驱散了一路的燥热。他弯腰掬起一捧水洗脸,水珠顺着脸颊滚落,落在衣襟上,留下深色的痕迹。
这时,他忽然瞥见溪畔的石缝里长着几株熟悉的植物 —— 叶片呈剑形,根部膨大如卵,正是之前苏瑶姐讲过的石菖蒲。阿石眼睛一亮,连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拨开石缝里的泥土。石菖蒲的根须紧紧贴着岩石,他费了好大劲才挖出来几株,根茎带着浓郁的香气。“苏大夫说石菖蒲能开窍豁痰,正好采回去给她。” 阿石把石菖蒲放进竹篓,用青草盖好,生怕弄坏了。
刚要起身,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 “窸窸窣窣” 的声响。阿石屏住呼吸,悄悄拨开草丛看去,只见一只松鼠正抱着一颗松果,蹲在树枝上啃得津津有味。他想起昨天在药庐里讲的趣事,忍不住笑了出来。松鼠听到声响,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抱着松果蹿进了树林深处,只留下晃动的枝叶。
阿石笑着摇了摇头,穿上草鞋继续赶路。山路渐渐陡峭起来,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脚步慢了些,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忽然,他看到前方的陡坡上长着一片开着黄色小花的植物,花瓣呈舌状,叶片边缘有锯齿 —— 是蒲公英!而且看叶片的长势,正是采叶的好时候。
阿石放下竹篓,从背上取下柴刀,在陡坡边砍了几根粗壮的树枝,搭了个简易的梯子。他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小心翼翼地采摘蒲公英的叶片。指尖触到叶片时,立刻渗出乳白色的汁液,带着淡淡的苦味。他想起苏瑶姐说的,蒲公英花开前采叶药效最好,便只挑那些还没开花的植株采摘,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捧。
正采得起劲,忽然脚下一滑,身体猛地向后倒去。阿石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抓住身边的树枝,树枝 “咔嚓” 一声断了半截,但也减缓了他下坠的速度。他重重地摔在坡下的草地上,幸好有厚厚的落叶垫着,只是手肘擦破了皮,渗出血丝。
阿石揉了揉手肘,龇了龇牙,却先去看竹篓里的石菖蒲和蒲公英。见药材都完好无损,他才松了口气。他从衣襟里掏出苏瑶给的金银花,打开棉纸闻了闻,清苦的药香立刻驱散了疼痛。“还好没弄坏药材。” 他喃喃自语,把金银花重新包好揣进怀里,又把蒲公英放进竹篓,才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
夕阳西斜时,阿石终于看到了村口的老槐树。槐树下坐着几个乘凉的老人,看到他回来,都笑着打招呼:“阿石,今天采到好药材了?” 阿石扬了扬竹篓:“采了些蒲公英,还挖了几株石菖蒲,准备给苏大夫送去。” 老人们纷纷点头:“苏姑娘可是咱们村的活菩萨,你跟着她学认药,将来肯定有出息。”
阿石笑着应着,脚步轻快地穿过村子。路过自家门口时,娘正站在院子里张望,看到他回来,连忙迎了上去:“可算回来了,饿坏了吧?饭刚做好。” 阿石把竹篓放在院子里,掏出怀里的金银花:“娘,这是苏大夫给的,泡茶能清热解毒,您和爹泡水喝。”
喜欢医女的大唐恋歌
阿竹蹲在盆边,看着山麦冬在水中舒展的根须,忽然发现有几株根部带着细小的虫蛀痕迹,连忙提醒:“苏瑶姐,这几株好像被虫子咬过了。” 苏瑶凑近一看,果然有细微的蛀孔,她挑出那几株放在一边:“这些得弃用,药材一旦生虫,药效就打了折扣,还可能滋生霉菌。”
这时阿石已歇够了,他拍了拍身上的尘土,背上竹篓就要起身:“苏大夫,要是还需要什么药材,您尽管说,我明天再上山。” 他手腕上的旧伤还隐约可见,那是上次采悬崖边的紫花地丁时留下的。
苏瑶从抽屉里取出几串铜钱,又额外拿了一小包用棉纸裹着的金银花,递到阿石手中:“这金银花是去年炮制的,泡茶喝能清热解毒,你带回去给爹娘尝尝。” 她特意叮嘱道,“下次上山别去太险的地方,采不到药材没关系,安全最重要。”
阿石攥着温热的铜钱和金银花,黝黑的脸上泛起红晕,挠着头嘿嘿笑道:“知道啦苏大夫,我下次一定小心。” 他走到门口又回头,指了指后山的方向,“那边山腰有片野菊花快开了,等开了我给您采些来!” 说完便大步流星地走了,竹篓在背上轻轻晃动,留下一串轻快的脚步声。
看着阿石的背影消失在竹林里,苏瑶转身继续处理药材。她将山麦冬从水中捞出,沥干水分后放进竹笼,架在炭火上慢慢蒸。药庐里渐渐弥漫开麦冬的清香,混合着鱼腥草的腥香,形成一种独特的草木气息。
阿竹坐在一旁,借着日光整理笔记,炭笔在纸上沙沙作响。她忽然发现之前画的紫花地丁简图有些细节不对,连忙拿起新鲜的植株比对,重新补画叶片的锯齿纹路。陈婆婆坐在门槛上择菜,偶尔抬头看看忙碌的苏瑶和认真的阿竹,嘴角噙着笑意。
“阿竹,你尝尝这个。” 苏瑶忽然递过一小片炮制好的麦冬,“炮制后的麦冬味甘微苦,带着清润的口感。” 阿竹接过放进嘴里,先是淡淡的苦味,随后便有清甜在舌尖蔓延,喉咙也觉得润润的,她连忙在本子上补充:山麦冬,炮制后甘苦,养阴生津。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孩童的嬉闹声,几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娃娃蹦蹦跳跳地跑进来,围着陈婆婆喊 “奶奶”。看到案上的鱼腥草,最小的娃娃好奇地伸手去碰,被陈婆婆轻轻拍开:“这是苏姑娘给你们煮水喝的,可不能乱碰。”
苏瑶见状笑了笑,取来几片新鲜的薄荷叶,分给孩子们:“这个可以含在嘴里,凉凉的。” 孩子们接过薄荷叶,含在嘴里立刻睁大眼睛,叽叽喳喳地喊着 “好凉”,药庐里顿时充满了欢声笑语。
陈婆婆带着孩子们走后,苏瑶掀开竹笼的盖子,一股浓郁的清香扑面而来。山麦冬已经蒸得通体透亮,根须饱满水润。她小心翼翼地将麦冬取出,摊在竹席上晾凉:“等晾透了,还要放在阴凉处阴干,这样药效才足。”
阿竹看着晾在竹席上的麦冬,忽然想起阿石说的野菊花,好奇地问道:“苏瑶姐,野菊花也能入药吗?” 苏瑶点点头,一边整理药柜一边说道:“野菊花清热解毒的功效比家菊更强,晒干后泡茶喝,能治风热感冒。等阿石采来,我教你们怎么炮制。”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窗棂洒进药庐,将晾在竹席上的麦冬染成暖黄色。苏瑶将处理好的鱼腥草挂在屋檐下,风一吹,翠绿的叶片轻轻晃动。阿竹收起笔记本,看着满室的草药和记录满满的纸张,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阿石接过铜钱和金银花,指尖触到棉纸包裹的药包时,还能感受到残留的温热。他把铜钱仔细塞进腰间的布囊,又将金银花揣进贴身处,生怕被山风吹散了药香。黝黑的脸上挤出大大的笑容,眼睛眯成两条弯弯的缝:“谢谢苏大夫!我知道了,下次肯定不去险崖边了!”
苏瑶倚在药庐门框上挥手,阳光把她的素色布衫染成浅金:“路上慢些,留意脚下碎石。” 阿竹也跟着探出头,手里还攥着那支炭笔:“阿石哥,记得野菊花!” 阿石回头挥了挥手,背着空竹篓转身就走,竹篓上挂着的铜铃叮当作响,与他轻快的脚步声叠在一起,像支不成调的山歌。
出了巷口,风一下子就烈了起来,带着后山松针的清香。阿石深吸一口气,脚步迈得更大了。来时采药材的疲惫早已被苏大夫给的金银花冲散,他忍不住摸了摸胸口的药包,想起去年娘咳得直不起腰,就是喝了苏瑶配的药才好的。那时他就想着,要是能认得所有药材,就能帮家里多分担些,也能像苏大夫一样帮衬村里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山路蜿蜒如蛇,两旁的灌木丛里藏着不少熟悉的身影。阿石的目光扫过一丛开着小白花的植物,脚步顿了顿 —— 那是蛇莓,叶片三出复叶,果实鲜红像小草莓。他想起苏瑶姐说过,蛇莓能清热解毒,但有微毒,必须炮制后才能入药。他蹲下身看了看,果实还没完全成熟,便又直起身继续走,心里记下了这个位置,等过些日子再来瞧瞧。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一片溪滩,正是今早采鱼腥草的地方。溪水潺潺,清澈见底,几只石蛙蹲在溪石上,“呱呱” 地叫着。阿石脱了草鞋,赤着脚踩进溪水里,清凉的溪水漫过脚踝,驱散了一路的燥热。他弯腰掬起一捧水洗脸,水珠顺着脸颊滚落,落在衣襟上,留下深色的痕迹。
这时,他忽然瞥见溪畔的石缝里长着几株熟悉的植物 —— 叶片呈剑形,根部膨大如卵,正是之前苏瑶姐讲过的石菖蒲。阿石眼睛一亮,连忙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拨开石缝里的泥土。石菖蒲的根须紧紧贴着岩石,他费了好大劲才挖出来几株,根茎带着浓郁的香气。“苏大夫说石菖蒲能开窍豁痰,正好采回去给她。” 阿石把石菖蒲放进竹篓,用青草盖好,生怕弄坏了。
刚要起身,忽然听到不远处传来 “窸窸窣窣” 的声响。阿石屏住呼吸,悄悄拨开草丛看去,只见一只松鼠正抱着一颗松果,蹲在树枝上啃得津津有味。他想起昨天在药庐里讲的趣事,忍不住笑了出来。松鼠听到声响,警惕地看了他一眼,抱着松果蹿进了树林深处,只留下晃动的枝叶。
阿石笑着摇了摇头,穿上草鞋继续赶路。山路渐渐陡峭起来,阳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的脚步慢了些,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忽然,他看到前方的陡坡上长着一片开着黄色小花的植物,花瓣呈舌状,叶片边缘有锯齿 —— 是蒲公英!而且看叶片的长势,正是采叶的好时候。
阿石放下竹篓,从背上取下柴刀,在陡坡边砍了几根粗壮的树枝,搭了个简易的梯子。他手脚并用地爬上去,小心翼翼地采摘蒲公英的叶片。指尖触到叶片时,立刻渗出乳白色的汁液,带着淡淡的苦味。他想起苏瑶姐说的,蒲公英花开前采叶药效最好,便只挑那些还没开花的植株采摘,不一会儿就采了满满一捧。
正采得起劲,忽然脚下一滑,身体猛地向后倒去。阿石心里一紧,下意识地抓住身边的树枝,树枝 “咔嚓” 一声断了半截,但也减缓了他下坠的速度。他重重地摔在坡下的草地上,幸好有厚厚的落叶垫着,只是手肘擦破了皮,渗出血丝。
阿石揉了揉手肘,龇了龇牙,却先去看竹篓里的石菖蒲和蒲公英。见药材都完好无损,他才松了口气。他从衣襟里掏出苏瑶给的金银花,打开棉纸闻了闻,清苦的药香立刻驱散了疼痛。“还好没弄坏药材。” 他喃喃自语,把金银花重新包好揣进怀里,又把蒲公英放进竹篓,才一瘸一拐地继续赶路。
夕阳西斜时,阿石终于看到了村口的老槐树。槐树下坐着几个乘凉的老人,看到他回来,都笑着打招呼:“阿石,今天采到好药材了?” 阿石扬了扬竹篓:“采了些蒲公英,还挖了几株石菖蒲,准备给苏大夫送去。” 老人们纷纷点头:“苏姑娘可是咱们村的活菩萨,你跟着她学认药,将来肯定有出息。”
阿石笑着应着,脚步轻快地穿过村子。路过自家门口时,娘正站在院子里张望,看到他回来,连忙迎了上去:“可算回来了,饿坏了吧?饭刚做好。” 阿石把竹篓放在院子里,掏出怀里的金银花:“娘,这是苏大夫给的,泡茶能清热解毒,您和爹泡水喝。”
喜欢医女的大唐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