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3章 我们的根在这里-《抗战:这个小孩有点冷》

  胡力看着眼前这激动人心的重逢场面,看着小姑姑、几位老婆和王惠民之间那毫无隔阂、仿佛昨日才分别的真挚情感,心里充满了感动。

  “行,那我和王姐去接人,小姑让酒店安排最好的包间,中午我们就和八位姐姐,好好吃一顿团圆饭!把这二十多年没说的话,全都给补上!”

  胡玉珍却拉着王惠民的手不肯放,对胡力道。

  “你俩去接要接到什么时候?我都等不及要快点见到她们了,你去让你姑父帮忙。”

  “你还愣着干什么?来,惠民,快进来坐!跟我们好好说说,你是怎么找到大家的?”

  “你们这些年都是怎么过的?哎呦,我这心啊,高兴得都快跳出来了!”

  她忙不迭地把王惠民拉进客厅,按在沙发上,仿佛又回到了桃源村那个大家长般的角色。

  客厅里顿时充满了久别重逢的欢声笑语和激动的话语,二十多年的时光仿佛在这一刻被缩短,那份在战火中凝结的情谊,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动人。

  胡力能咋办?小姑都发话了,他确实也不知道人在哪,只能让姑父或者张叔派人去接了,当即苦笑着走出房间。

  上午十一点左右,京城饭店最豪华的一个包间内,气氛热烈而又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庄重感。

  胡玉珍带着和八女相识的几人,早早地等在包间里。

  门被轻轻推开,王惠民率先抬头,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和紧张。

  “来了!都来了!”

  紧接着,七位年龄在四十岁上下、穿着各异但都收拾得干净利落、气质干练坚韧的女性,依次走了进来。

  她们的脸上无一例外地写满了激动、期待、以及一丝忐忑。

  包间众人的目光瞬间定格在她们身上。

  为首的一位,年纪稍长,约莫四十四五岁,戴着一副眼镜,面容沉静,目光睿智而温和,带着书卷气,但眉宇间那股历经硝烟洗礼后的坚毅依旧清晰可辨。

  是冷云,当年女兵队伍的指导员。

  她身边的一位,身材略显消瘦,但眼神锐利,嘴角紧抿,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是杨贵珍。

  另一位身材高挑一些,笑容爽朗,虽然眼角有了皱纹,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英气,是郭桂琴。

  还有一位,面容朴实,双手似乎因为长期劳作而显得有些粗糙,但眼神异常明亮,是胡秀芝。

  一位看起来较为文静,但目光沉静如水,透着内在的力量,是黄桂清。

  一位笑容温和,气质娴静,是李凤善。

  最后一位,年纪和王惠民相仿,眼神灵动,好奇地打量着包间,最后目光落在胡玉珍身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惊喜,是安顺福。

  二十二年了!整整二十二年了!

  当年乌斯浑河畔,枪林弹雨,生死一线。

  是胡力开着那架超越时代的“铁鸟”,用骇人的火力将追兵撕碎,然后将她们一个个从冰冷的河水里救起,送到安全的彼岸,又安排她们到秘密基地“桃源村”养伤。

  伤愈后,除了年纪最小、无处可去的王惠民跟着胡力,其余七位姐姐们怀揣着不同的理想和使命,又纷纷离开,重新投入了各自的人生轨迹。

  谁能想到,时隔二十二年,在这京城之地,八人竟以这样的方式重聚,并且再次见到了当年那个如同神兵天降般救了她们性命、改变了她们命运的少年!

  尽管胡力的容貌保持在十七八岁的巅峰状态,可和她们记忆中的少年相差不是很大,那双眼睛里的神采,那嘴角习惯性扬起的弧度。

  让她们在震惊之余,迅速找到了那份熟悉的感觉。

  “冷云…贵珍…桂琴…秀芝…桂清…凤善…顺福…”

  胡玉珍站起身,一个个叫出她们的名字,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哽咽。

  她走上前,目光逐一扫过每一张经历了岁月风霜却依旧坚毅的面庞。

  “是我,胡姐,我…回来了。”

  冷云作为大姐,最先控制住情绪,她推了推眼镜,上下仔细打量着胡玉珍,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发颤,却努力保持着平静。

  “真的是你们…来的路上他们跟我们说的时候,我们还都不敢相信…还有小力,你这…你这怎么一点都没变?不,是变得更…更精神了...”

  旁边,杨贵珍用力拍了拍胡力的胳膊,原本想拍肩膀,发现胡力已经比她高太多了,眼圈瞬间就又红了。

  “好小子!当年要不是你,我们几个早就死在乌斯浑河了!这条命是你给的!”

  “二十多年了,你跑哪儿去了?!连个信儿都没有!知不知道我们多惦记你!”

  她的话又快又急,带着哭腔,却也充满了毫不掩饰的关切和激动。

  “贵珍姐,对不起,是我不好…”

  胡力心里充满了愧疚,当年他带着复兴军远走缅北,后来又忙于布局全球和发展科技,确实和她们这些分散在各行各业的姐姐们断了联系。

  郭桂琴抹着眼角笑道。

  “好了好了,贵珍,小力和大家这不是回来了吗?这是天大的喜事!快别哭了。”

  胡秀芝憨厚地笑着,一个劲地点头。

  “哎,哎,回来就好,回来就好!长这么高了,真成大小伙子了!”

  她还把胡力当成当年那个半大孩子。

  黄桂清和李凤善比较含蓄,也是红着眼圈,笑着对胡力点头,千言万语都在不言中。

  安顺福最是活泼,她绕着胡力走了一圈,啧啧称奇。

  “我的天呐,小力,你吃的什么仙丹妙药了?怎么一点都不老?跟我们站一块,你倒像我们家小弟了!”

  王惠民在一旁插嘴道。

  “可不是,我刚看见他的时候都差点没敢认!”

  胡力被姐姐们围在中间,听着她们七嘴八舌的话语,感受着那份毫无保留的、历经战火淬炼又经过时间沉淀的真挚情谊。

  他心里暖流涌动,眼眶也忍不住湿润了,连忙招呼大家。

  “各位姐姐,快请坐,快请坐!别光站着说我,我们坐下,慢慢聊!我有太多话想问你们,也想告诉你们!”

  胡力又赶紧为姐姐们介绍苏婉清。

  胡玉珍热情地拉着冷云和杨贵珍的手坐下。

  “都快坐!小力这些年在外面,最惦记的就是你们!今天能聚在一起,真是太好了!”

  众人纷纷落座,气氛变得更加热络。

  服务员开始上来,精致的菜肴摆满了餐桌,但此时,没有人过多关注美食,所有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叙旧上。

  姐姐们争先恐后地向胡力讲述着她们分别后的经历。

  冷云在组织的安排下,进入抗大学习,后来一直从事文化和教育工作,如今在京城一所重点中学担任校长,桃李满天下。

  杨贵珍性子急,仗打得多,后面转入地方工作,性格依旧火爆,现在在某工业部门担任领导职务,雷厉风行。

  郭桂琴性格开朗,在部队文工团工作过,后来转业到地方文化馆,依然从事着她喜爱的文艺工作。

  胡秀芝回到了东北老家,默默无闻地做了多年的农村基层干部,最近才被调到京城来学习。

  黄桂清和李凤善也在各自的岗位上默默奉献,一个在医疗系统,一个在轻工部门,都是单位的骨干。

  安顺福则比较传奇,她后来参加了空军选拔,成为新华国第一批女飞行员之一,如今已经是经验丰富的飞行教官。

  王惠民经历相对简单,跟着胡力一段时间后,被胡力送去了相对安稳的圣地,后来她跟着一起来到京城,在总后勤部门任职,生活平淡却安心。

  她们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一部浓缩的华国成长史,充满了奋斗、艰辛与荣光。

  胡力认真地听着,时不时询问几句,为她们的成就感到由衷的高兴,也为她们曾经吃过的苦而感到心疼。

  他也简要地向姐姐们介绍了自己这些年的情况,当然,复兴军的真实规模和全球布局等核心机密那是不可能说的。

  只说自己当年带着一些人去了缅北发展,搞点建设打地盘,再建设再打...

  如今算是小有成就,这次是带家人回来看看,祭祭祖。

  八人对胡力成就早就听闻不少,不过并没放在身上,更关心的反而是胡力这些年过得好不好,吃没吃苦。

  席间,欢声笑语不断,回忆与感慨交织。

  说起当年在乌斯浑河的惊险,说起在桃源村养伤时的互相扶持,说起分别时的依依不舍…

  无数共同的记忆被唤醒,包间里充满了温馨而感人的气氛。

  苏婉清也被这段深厚的情谊深深打动,她细心周到地照顾着每一位姐姐,让这顿重逢的宴席更加圆满。

  这场跨越了二十二年时空的重聚,一直持续到下午三点多才依依不舍地结束,胡力和八位姐姐约定,他在京期间,一定要再找时间多聚。

  八人也纷纷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叮嘱胡力一定要常联系。

  送走了八位姐姐,胡力站在包间门口,久久不语,心里充满了一种难以言喻的充实和温暖。

  这些为了果家和民族奉献了青春乃至险些奉献了生命的姐姐们,如今都能安好,都能见证并参与着这个果家的建设与发展,这或许是他重生以来,做出的最值得欣慰的事情之一。

  接下来的三天,胡力兑现了对孩子们的承诺,带着一大家子人,开始了在京城的游览。

  阳春三月,京城的天气还有些微寒,但阳光明媚,柳树抽出了新芽,透露出勃勃生机。

  胡力这一大家子人,阵容可谓极其“庞大”,他自己年轻俊朗,宛如青年才俊,几位老婆各有风姿,气质不凡。

  再加上从一两岁蹒跚学步的奶娃娃到十三四岁初具少年少女模样的,以及随行的保姆、安保人员(便衣),走到哪里都是一道引人注目的风景线。

  他们首先去了紫金城广场,高大的城楼、宽阔的广场、迎风飘扬的旗帜,无不震撼着这些在海外出生的孩子们。

  胡力抱着最小的女儿,指着城楼上悬挂的巨幅画像,用直白的语言讲述着这片土地的历史和新生。

  “爸爸,这里好大呀!比缅国首府的广场大好多!”

  大一点的儿子惊叹道。

  “因为这里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心脏。”

  胡力认真地回答,目光深远。

  他们参观了紫金城,红墙黄瓦,雕梁画栋,深宫禁院,承载着数百年的王朝兴衰。

  孩子们在殿前宽阔的台基上奔跑,对大殿内那把孤零零的龙椅充满了好奇。

  胡力则耐心地给她们讲解着古代建筑的智慧、历史的变迁,潜移默化地进行着文化和身份的启蒙。

  “小力,这里的建筑格局和气势,确实非同凡响,蕴含着独特的东方哲学。”

  就连见多识广的苏婉清也不由得感叹。

  “所以,我们的根在这里,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发展成什么样子,这个文化的‘灵魂’不能丢。”

  胡力低声对家人们说着,并再次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

  他们还去了颐和园,昆明湖上冰面初融,反射着粼粼波光,万寿山上的佛香阁巍然屹立。

  一家人乘船游湖,走走停停,欣赏着皇家园林的秀美景色,孩子们对长廊上的彩绘故事无比感兴趣,缠着胡力问个不停。

  璃奈看着这典型的东方园林美景,感慨道。

  “和缅国的景色是完全不同的美,这里更精致,更富有诗意。”

  “这就是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们需要让世界了解和欣赏的独特之美。”

  胡力点头道。

  除了游览名胜,胡力还特意带孩子们去吃了地道的京城小吃,炸酱面、焦圈、驴打滚、豆汁儿…

  包括孩子们在内,所有人都对豆汁的味道敬谢不敏,都有直接喝吐的,但对香甜的驴打滚和美味的炸酱面赞不绝口。

  三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孩子们玩得尽兴,也对父亲口中常常提起的“祖国”、“故乡”有了更直观和深刻的感受。

  胡力看着孩子们眼里闪烁的好奇和认同,深感这趟回国之旅的意义重大。

  第四天一早,从缅国空运过来的庞大车队准备就绪,胡力一大家子,连同张德明一家,以及必要的随行人员,启程前往胡力的老家,皖省舒县的一个小村庄,他们要去那里祭祖。

  旅途漫漫,但孩子们依旧兴奋,车辆行驶在尚且不算宽阔的国道上,窗外的田野、村庄、河流不断向后掠去。

  胡力看着窗外充满干劲的建设场面,心里思索着未来还能在哪些方面给予家乡更多的帮助。

  然而,就在胡力带着家人奔赴老家,沉浸在祭祖寻根的肃穆和感伤之中的时候,遥远的东北压,却风云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