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工程不停考古忙-《沉浮录!》

  下午两点多,太阳正烈,土场筛石灰土与石勇的装载机给拉土出场的拖拉机上车,在施工现场扬起一阵阵尘土,在上空飘散。

  一辆满载物资的解放牌卡车,跟在进进出出的拖拉机后面颠簸着驶入土场。

  车停靠在了土台西南角的下面,范队长从副驾驶座上开门跳下,

  正和江春生站在打伞下面看着两台推土机紧张推土的于永斌,见范队长来了,向江春生打了一声招呼,立刻小跑过去。

  “范队长,需要帮忙吗?”于永斌问道。

  范队长抹了把汗:“于村长,正好需要几个劳力帮忙卸一下货,再帮忙搭一下帐篷。”

  “没问题!”于永斌立即叫来四个正在筛土的身强力壮的民工上前帮忙帮忙。

  江春生仍在原地看见卡车上卸下的物资:两顶军绿色油布帐篷、几张木质办公桌、二三十个大小不一的木箱、各种挖掘工具,还有一台小型发电机。车上还跟来了三个年富力强的考古队员。

  江春生没有凑上前去,而是走向杨成新的推土机,到跟前后示意他停一下,接着他爬上了他的推土机驾驶室。驾驶室内空间不小,杨成新见江春生上来,连忙往旁边挪了挪。

  “江春生,这里头吵得很。”杨成新大声说道,声音几乎被发动机的轰鸣淹没。

  “我就上来体验体验,你忙你的。”江春生回应道,眼睛却紧盯着前方推土铲的操作。

  推土机在杨成新的操纵下如同一头驯服的巨兽,推土铲精准地切入土中,推动着大量土方向前行进。

  江春生感受着机械的震动和轰鸣,心中盘算着土方量。前方已经推起了一大堆土,但看看土台上大面积下去的高度,平均下来,似乎也就只有一锹深,距离所需的土方应该还差一大截。

  “杨师傅,你看到晚上六点,这两天下来,够三千方土吗?”江春生大声问道。

  “前段时间下了不少雨水,土质变软了,昨天我们两台车大概推出来了1200到1300方土的样子。今天最多也就多个一百多方出来,主要是推的距离有点远。”

  “杨师傅,今晚加个班,干到八点怎么样。”江春生凑近杨成新的耳朵说道。

  “没有问题,听你安排。明天这上面我们就推不成了,我和刘平都连续干到八点在收班。”杨成新大声回应,“这样一来,土方就离3000方不远了,万一路上若差一点土,你可以让石勇用铲车在土台子下面往这边拱进来两三米,这些土都在墓区外围,考古队管不了。一长条至少能出来500方土。”杨成新建议道。

  “好的!我明白了。最后若差土,就这么干。”江春生高兴的回应。

  从推土机驾驶室下来,江春生找到于永斌,请他帮忙与范队长沟通晚间加班的事。范队长也很通情达理,表示理解工程紧迫性,也愿意互相帮忙,同意推土机作业到晚上八点,但要求必须还是大面积推土,千万不能局部推深。

  江春生脚踩墓区,站在土场中央,看着两边各自忙碌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分。工程与文物发掘,看似矛盾的两件事,在这里却找到了一种奇妙的平衡。

  夕阳西下,土场西南角,考古队员们和四个民工一起,在西南角支起了两顶油布帐篷,在帐篷周围挖了排水沟,俨然已经建立了一个临时工作站。东侧土台上,两台推土机仍在轰鸣作业,车灯已经打开,照亮了逐渐黑暗的场地。拖土的车辆已经在前一个小时停止了运输,而石勇的装载机并没有停止工作,而是在胡文的指导和陪伴下,在西面的场地上翻拌石灰土。

  晚上八点整,推土机准时熄火。杨成新和刘平从驾驶室跳下,满脸疲惫却带着成就感。

  江春生拍拍两人的肩膀:“辛苦你们了,一会我们一起走,我请你们一起去吃个便饭。”

  “不用不用!”杨成新连连摆手,“都是自己人,我们还是早点回家,顺便吃点了早点睡。”说完,两人转身先走了。

  考古队的帐篷里亮起了灯,小发电机嗡嗡作响。范队长和于永斌一起走出来,对于两台推土机准时停车,范队长很是欣慰,江春生与他俩简单交流了几句礼貌的告辞。

  江春生推着自行车走出土场时,回头望了一眼。东方,一轮明亮的大月亮正从地平线上升起,考古帐篷里透出的灯光与月光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奇特的画面,喧闹了一天的四周,出奇的安静。

  他疲惫却安心地踏上归途。

  第二天清晨,江春生依然早早出门,在固定地路口,与朱文沁定点碰面。他告诉朱文沁,考古队昨天下午已经进驻了土场,今天有可能要开始挖墓了,他今天先看看情况,确定考古队的发掘工作程序和方式后,就请于永斌去接她到土场,看一次古墓的发掘过程。

  江春生到达土场不久,土场又恢复了昨日的繁忙景象。西侧大片区域,几十个民工围着 昨晚石勇加班翻拌好拌石灰土,开始了热火朝天的筛土作业。石勇的装载机在土堆与运输车队之间来回穿梭,忙着装车。空气中弥漫着石灰和泥土混合的特殊气味。

  东侧土台已经大面积降下去约三分之一高度。令人惊讶的是,一夜之间,考古队已经在墓区四周插上了竹竿,围起了两道绳索,每边还插着“考古重地,闲人免进”的警示标志。与西侧热火朝天的施工场面相比,东侧土台上异常安静,只有十来个人在墓穴上默默劳作。

  于永斌帮考古队找来的八个当地村民分成了两组,在考古人员的指导下,正在小心翼翼地用铁锹和锄头开挖墓穴中的土方。范队长和小王来回巡视,不时蹲下身来指导挖掘技巧。

  江春生先安排杨成新尝试用推土机翻拌石灰土。虽然效率比装载机差些,但比纯人工翻拌不知快了多少倍。刘平的推土机,江春生今天暂时安排他停班。他倒也没有闲着,坐上了他师傅的推土机。安排好工作后,他忍不住走向墓区,举起相机拍了几张照片。

  “江工对考古很感兴趣啊。”范队长注意到江春生的举动,笑着走过来。

  “我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古墓发掘,确实好奇。”江春生不好意思地笑笑,“不会打扰你们工作吧?”

  “不会不会,你也算是我们自己人,随意。”范队长颇为大度地说,“其实大家对考古工作的了解越多,对文物保护就越有利。”

  江春生穿梭在东西两个工作现场之间,一会看看西边现代道路路基施工的石灰土制作现场,一会到东边连连几个村民从墓穴里翻出来的五色土。

  时间接近中午,第一个开挖的墓穴已经挖下去一米五六深,露出了青膏泥层。江春生是第一次见到这种神奇的泥土,果然如于永斌所说,和水塘里的淤泥一样,黑黑的、软软的,含水量很大,而且没有一点杂质。

  “这就是青膏泥?”江春生好奇地问走过来的于永斌。

  “没错,这就是我跟你说过的那种密封泥。”于永斌得意地说,“别看它现在软乎乎的,干了以后硬得像石头,而且密封性特别好,楚国的墓葬都用它。”

  范队长走过来解释道:“青膏泥是古代墓葬常用的密封材料,它的致密性可以隔绝空气和水分,为棺椁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保存环境。这一层的出现,意味着我们很快就要接触到棺椁了。”

  中午时分,范队长让工人停下来吃饭休息,下午一点再继续。他的计划是一天清理一个墓穴,既保证工作效率,又不至于过于匆忙而损坏文物。

  土场这边江春生等几人的午饭,这两天都是老金安排拖石灰土上路的司机从项目部食堂,给他们几人带过来的。虽然大家在现场吃饭的环境不好,而且也没有桌椅板凳,蹲在地上就开吃。但饭菜十分可口,量也足够每人吃的很饱。

  下午一点不到,回村里驻地吃饭的民工们都回来了。工地的短暂的宁静很快就被打破。拉石灰土的拖拉机也一辆跟一辆的开进了土场,石勇的装载机与又开始轰鸣起来。——一切又有序的展开。

  江春生看看一切正常,他心里惦记着想看看东边墓穴青膏泥里面的棺椁究竟是什么样子。胡文、刘平也非常感兴趣。于是三个闲人不约而同的来到了古墓发掘现场。

  因为已经到了青膏泥层,八个民工很快就把整个棺椁的顶板清了出来。于永斌、江春生、胡文和刘平都站在墓穴边上,兴致勃勃地看着考古人员指挥民工开椁板。

  江春生注意到墓穴土壁平整,略向内倾斜,上面还能看出古人夯基修整的痕迹。他忍不住举起相机,记录下这跨越两千年的手工痕迹。

  黑乎乎的棺椁南北方向静静地躺在还有两米多深的墓穴底部。按照范队长的要求,墓坑下面一个三十多岁的考古队员带着四个民工,从最北头的第一块椁板开始撬动。

  椁板松动后,墓坑上面的考古队员小王放下一根长绳子,下面的人把绳子套在椁板的端头,然后让上面的四个民工用力拉拽。沉重又厚实的一块椁板整个离开椁壁,被立了起来,在下面几人的协助下滑到一边,稳稳地靠在了墓壁上。椁室里面,紧靠在北侧椁壁的棺木端头露了出来。

  江春生忍不住举起相机连拍了两张。几个考古队员显然很有经验,不到半个小时的功夫,四块宽大厚实的椁板都被立起来整齐地靠在了南侧的墓壁上,整个椁室里的一切全部展现在大家面前。

  除了一具黑漆漆的棺墓,有空隙的地方,都是满满的黑泥,表面还有薄薄一层清水。因外围有考古队设置的围栏,加之民工们都在筛拌石灰土,忙得热火朝天,挖掘现场也就只有于永斌、江春生等四人在旁观。

  于永斌显然不是第一次看开墓,他兴致勃勃地给江春生介绍:“你看到了吗?棺木的南头是一个空格子,那个格子里面就是放陪葬品的,范队长他们称为头箱。这个墓主人一看就家境不怎样,而且埋的是一个女人。”

  “女的?你怎么知道的?”江春生、胡文和刘平都露出疑惑不解的表情。

  于永斌笑笑,一脸神秘的解释道:“你们看,里面的棺木是靠右也就是靠西边的椁壁放置,楚国那时候的丧葬文化讲究男左女右。我说她是穷人,依据就是她就只有这么一个小头箱放置陪葬品,有钱人会在脚头再留一个脚箱,再有钱的财主,就会是甲字形墓,那棺木里面都会放很多陪葬品,棺木就很大了,必须要开滑道把棺木滑下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江春生恍然大悟,没想到墓葬还有这么多讲究。

  考古队员们已经开始清理头箱了。小王蹲在头箱边用水瓢一瓢一瓢地把稀泥舀出来。每舀一瓢,他仔细地用手在水瓢里摸索了一会后才倒进铁桶,让上面的人一桶一桶地提到上去倒掉。

  清理了七八桶稀泥后,顺着放进墓穴里的木梯又下来一个中年考古队员。小王开始小心翼翼地从稀泥中把陪葬品一个个摸出来,递给中年人,再轻轻放进铁桶里提上了墓穴。

  江春生看着眼前黑乎乎的陶罐陶碗,问范队长:“这些东西有考古价值吗?”

  范队长表示:“这一类平民百姓日常的生活用品,同一时期的我们已发掘了很多,而且都是没有任何文字和花纹的素面,除了年代久远,在考古学上,没有什么实际研究价值。”

  很快,头箱里的东西清完了,一共清上来十多个陶土罐罐,在几个罐子里面,又摸出几个木头刻制的只有鸡蛋大小的小人、小猪和小鸡。刻制得非常粗糙,只有三分像,用于永斌的话说,“就像是用斧头砍出来的”。

  范队长说:“这都是普通木质的,跟下面的椁板一样,都是普通木材,见光氧化。你们别看下面的椁板一块块这么厚实完完整整,太阳晒几天,水分一挥发就化成粉了。”

  范队长吩咐下面的小王,在棺木和椁板之间的空挡里面仔细摸摸。小王伏身在稀泥里面像摸鱼一样仔细摸了两遍,一无所获。

  终于,范队长发出了开棺指令。

  喜欢沉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