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包车在207国道上平稳行驶,车窗外,夕阳的余晖渐渐退去,道路两边星罗棋布的鱼塘在暮色中渐渐变得模糊。
于永斌专注地握着方向盘,江春生则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思绪万千。
于永斌瞥了一眼身旁若有所思的江春生,“老弟,看你这一路都没怎么说话,还在想那个空棺材的事?”
江春生从沉思中回过神,微微点头:“是啊,一个人来到这世上走一遭,最后就剩下一颗牙齿,想想确实让人感慨。老哥,你说,我们这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会有他们的后代吗?”
“我看是没有。” 于永斌肯定的断言,“我们这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千年传承下来的老住民,早就被战争吓得跑到其它地方去了。”
“老哥说道可能对!战乱总会让人流离失所。我这两天查看了一下有关楚国的历史材料,在公元前278年,也就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攻破楚国在我们这里的都城纪南城,烧毁宫殿 。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从此不再作为都城,便逐渐失去繁华,几十年后楚国也被王翦所灭,我们这里最终沦为废墟。人也基本上离开了,只留下夯土城墙、宫殿基址、墓葬区等遗迹。 ”江春生回忆般的说着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于老哥,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什么事?直说就行,跟我还客气什么。”于永斌瞥了他一眼,爽快地说。
“我女朋友文沁,听说我们这里在考古发掘,特别想亲眼看看。根据今天的进展,考古队明天应该还会继续发掘旁边的墓穴。我想午饭后去接她过来看看,不知道你方不方便帮忙跑一趟?”
于永斌爽朗地笑了:“就这事啊?没问题!正好明天我要去银行提点钱。——明天不是石灰土就筛拌结束了吗?晚上我准备给老乡们买些肉和鱼,给大家加个餐,再跟他们每人发点钱。你就放心吧!我顺道接上她就是了。”
“那太感谢了!”江春生松了口气,“文沁对历史一直很感兴趣,也没有亲眼见过古墓的发掘过程,这次机会难得,我不想让她错过。”
“理解理解,多见识见识是好事。”于永斌点头道,“你跟她说一下,明天下午一点左右我到她们银行营业厅 。”
“好的。”江春生点头。
谈话间,面包车已经驶离207国道,转入那条铺满建筑垃圾的田间小路。车身开始有些颠簸起来,两人很自然地停止了交谈,于永斌集中精力驾驶,小心避开路上的坑洼。
回到土场,夜色已经开始降临。筛土的民工们早已收工,杨成新的推土机已经熄火,停在一旁。工地上,只有石勇的装载机还在作业,为最后一辆拖拉机装土,
江春生跳下面包车,径直走向石勇的装载机。他需要跟石勇说明天的安排。
江春生看着石勇将满满一斗石灰土轻轻倒进车厢,又轻轻的用铲斗底按了两下松散的石灰土后,轻按一声喇叭,拖拉机突突突地一加油门开走了。
“石师傅, ”江春生仰头大声叫了一声。
石勇关掉引擎,从驾驶室跳下来,抹了一把脸上的灰尘:“江工,回来了,明天能完吗?”
“还有不到500米,明天应该可以结束。我已经跟砂石厂的蒋厂长说好了,明天早上七点半钟开始出土,要辛苦你早点来。”江春生说道。
“行!听你安排。我就先走了,要去加箱油。”石勇说完转身爬上装载机,启动发动机,抖了两下铲斗,轻按了一声喇叭后开走了。
夜幕完全降临,土场上只剩下考古队帐篷还亮着灯。
于永斌过来邀请江春生一起去吃晚饭,江春生表示要抓紧时间回去约会。于永斌也就不再客气,上车启动发动机,转弯离开了土场。
江春生也推起了自行车。回望考古队帐篷里的灯光,他不由得想象着明天朱文沁看到考古现场时的表情,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微笑。
五月二十九日的清晨,阳光透过薄云洒在田野上。江春生比往常更早些的来到土场,筛土的民工们还没有到达土场,几个机械司机也都还没有到。
江春生把自行车停放在考古队帐篷所在南面的土台下面。
他发现考古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新一天的发掘工作。几个负责挖土的村民正在整理工具。
范队长指挥两个考古队员在昨天发掘的墓穴旁边,找准另一个墓穴的四个角,打下四根小木桩,拉上了一根红的的尼龙线,圈定了发掘区域。
“范队长,今天这么早就开始啊?”江春生走近打招呼。
范队长转过头,脸上带着考古人特有的专注神情:“是啊!江工,你来的早嘛,今天我们要发掘紧邻昨天那个墓的另一个墓穴,希望能有更多发现。”
“祝你们顺利。”江春生礼貌地说,但他的心思已经不在对考古发掘的好奇上了。
工程进入了最后阶段,每一车土的筛取和装运都需要妥善安排。
等几个机械司机和于永斌带着民工们到达土场后,江春生召集了于永斌和他的几个班组长、杨成新、石勇、胡文和刘平,大家围站在土场开了个简短的现场会。
“各位,今天是石灰土基层工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必须确保土方量足够,同时也不能浪费。”江春生指着土场四周说,“路上还有近500米的摊铺工程量,目前土场的现存土方基本够用。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土场的这些存货都运出去。杨师傅,请你和刘平还是动一台推土机,把土场周围的土推拢堆,推的时候要注意一下,石灰土和生土分开打堆,请胡工关注一下杨师傅推出的生土,就安排于村长的人把北面剩下的石灰用斗车拉过来,还是让杨师傅翻拌。于老哥,让民工们抓紧筛土,保证装车速度。石师傅,装载机上土要均匀,确保每车都是满载但不能抛洒滴漏。明天,请杨师傅在土场还需要工作半天,按照于村长的要求,把土场收拾好,工完场清是我们的职责。好了,今天是一期工程土场施工的最后一天,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打好最后一场歼灭战。”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任务。现场会结束后,大家各自行动起来,土场顿时热闹起来。推土机开始轰鸣,将土堆推拢;民工们熟练地筛土,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装载机往来穿梭,精准地将石灰土装上拖拉机。江春生在土场上来回走动,不时检查施工的衔接和顺利进行。
推土机的轰鸣声、装载机的作业声、筛土民工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劳动交响乐。江春生在工地上来回巡视,时而检查筛土质量,时而指挥拉土的拖拉机倒车,时而看着推土机清理场地。
相比之下,考古队那边的发掘工作虽然也在悄然进行,但已经无法再引起江春生等人的浓厚兴趣。他们偶尔会向那边瞥上一眼,但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中午时分,于永斌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开着面包车离开了土场。江春生则在询问了拉土的拖拉机师傅路上的摊铺情况后,抓紧时间与胡文评估土场的剩余土方量是否够用。
两人评估的结果,土场现存的土方够用了。
江春生满意地点点头。
下午两点不到,于永斌的面包车返回土场,后面扬起一片尘土。车停稳后,朱文沁和她的一个女同事从车上下来,两人都穿着轻便的服装,显得十分兴奋。
“春哥!这就是你们的土场啊?好热闹哦。”朱文沁快步走过来,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接着,她拿着同事的手介绍道:“这是我们办公室徐主管,你见过的。”
“你好!”江春生客气的打招呼。
“你好呀!文沁总是心心念念的经常在办公室说到你。”徐主管笑着和江春生打招呼。
江春生笑笑,温柔的看向朱文沁。
朱文沁没有接徐主管的话题,而是看向古墓发掘现场,“春哥,考古队开始发掘了吗?我们没来晚吧?”
江春生笑着指向考古区域:“你们来的正好,他们现在应该还在清理墓穴里面的青膏泥。”
小徐好奇地张望着:“听说昨天挖开的那个墓穴里只有一颗牙齿?太神奇了!人死后就只剩下这么一点东西。”
“两千多年了,也该化为尘土了。”江春生解释道。
于永斌锁好车走过来:“走吧,我带你们过去看看。范队长我已经打过招呼了,他同意我们近距离观看,只要不干扰工作就行。”
三人走向考古区域,江春生跟在后面。他发现今天的墓坑比昨天那个要稍大一些,考古队员正在仔细清理一层青灰色的膏泥。
范队长看到他们,走过来简单介绍道:“这是青膏泥,在古代墓葬中常用于密封棺椁,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起到保护作用。南方地区很多楚墓中都有发现这种材料。”
朱文沁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那这层青膏泥下面就是棺椁了吗?”
“是的,不过我们得先小心清理掉这层膏泥,不能损坏下面的结构。”范队长指着墓坑说,“这个墓穴比昨天那个保存得要好一些,可能会有所发现。”
随着考古队员的细致工作,椁室逐渐显露出来。与昨天的墓葬不同,这个椁室看起来更大,椁室的顶板表面,能清晰的看出覆盖过竹席的纹路,但竹席早已消失不见,想必已经化为泥土。
“看来这个墓主人生前的家庭地位比昨天那个要高一些。”范队长评论道。
于永斌插话道:“范队长,我曾经听你们的同行说,棺木在椁室中的位置能显示墓主人的性别。靠左放置的是男性,靠右的是女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范队长笑了笑:“民间确实有这种说法,但不是百分之百。考古学讲究实证,不能单凭位置判断,因为有时候棺木有可能会在椁室中移动。”
椁室盖板被一块一块的揭开了,椁室完全显露出来。但有趣的是,这个棺木确实是靠左壁放置的。
与昨天的简单结构差不多,但这个椁室内部得头箱要比昨天的那个大,显示出墓主人的家境条件比昨天的一个要好。
当头箱的陪葬品被清理出来时,里面出土了几件漆器残件和陶器,虽然腐蚀严重,但依然能看出比昨天那个墓中的随葬品要精致许多。
“看来于老哥的传说有点道理啊。”江春生小声对朱文沁和徐主管说,“这个墓主人明显比昨天的要富裕。”
当考古队员开始摸索棺椁与椁室之间的空档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呼:“有发现!”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去。只见那名中年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从淤泥中取出一件腐蚀严重的金属器物。经过初步清理,能辨认出那是一个青铜戈头!
“这是兵器啊!”朱文沁惊讶地说,“说明墓主人可能是战士吧?”
范队长仔细察看那件青铜戈头:“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虽然腐蚀严重,但形制清晰,属于典型的楚式戈。这可能为我们判断墓葬年代和文化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
徐主管好奇地问:“为什么戈会放在棺椁之间而不是棺内呢?不应该随身吗?”
“身份决定位置。在高等级贵族墓里面,兵器都有独立的区区域,如耳室、侧室,平民墓则非常简单,一般为生前经常使用的兵器,棺内或棺室内都可以随葬。这是因为在我国早期,从商周到战国时期,兵器更贴近椁室,强调‘守护’;到秦汉后多室墓兴起,兵器逐渐移至专门耳室,功能分区也更明确;到了唐代以后,受“薄葬”观念影响,实用兵器减少,仪仗铭器增多。 ”范队长解释道。
最令人期待的开棺时刻终于到来。与昨天一样,考古队员先用木楔撬开棺盖,然后用绳子将其拉起。令人失望的是,棺内同样是一汪黑水,只有底部沉积着淤泥。
考古队员进入棺内开始仔细摸索,但再没有发现其他重要物品。最终,与昨天一样,只找到几颗牙齿,由小王按照传统方式埋入墓壁中。
“看来保存条件不够理想。”范队长叹了口气,“南方地下水位高,大多数有机质都已经分解了。”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三个小时。朱文沁和小徐全程专注观看,不时低声交流,显然对考古工作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下午四点半,考古队的清理工作基本结束。于永斌看了看时间,对两位女士说:“我送你们回去吧,银行应该快下班了。”
朱文沁意犹未尽地看着正在绘制墓葬图的考古队员,但还是点点头:“今天真是太精彩了!谢谢你,于大哥。”她转向于永斌,眼中满是感激。
于永斌笑笑:“没什么,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就好。”
送走三人后,江春生回到土场。工程已接近尾声,只有少数几辆拖拉机还在等待装土。他走向一位正在休息的拖拉机司机:“师傅,路上摊铺情况怎么样?还有多长到头?”
司机估计了一下:“第二层差不多还有一百七八十米就到酒厂门口了。我们一个车差不多还跑三四趟,最迟六点半能到头。”
江春生环顾土场,估算着剩余的土方量。成堆的土方至少应该还有二百方,推土机再把底层收收拢,差不多又能多出三四十方,看来土方够用了。
傍晚六点过十分,一辆进土场的拖拉机师傅对坐在石勇装载机驾驶室的江春生喊道:“你们黄工说从我这一车开始还上十车土就够了!”
江春生松了口气,终于要到头了。他跳下装载机,帮助石勇加快装车速度。
六点半不到,石勇上完最后一车土,按了一声长长的喇叭声,仿佛是紧张忙碌了三天的装载机长长舒了一口气一般。一期石灰土基层工程的最后一车石灰土出场了。
筛石灰土的民工们已在半小时前就结束了他们的全部活计,回驻地享受于永斌给他们准备的加餐去了。杨成新的推土机已经停放在土场边缘,石勇也开始对装载机进行简单清理和维护。
江春生推着自行车,最后一个离开土场。他看着东边考古队帐篷里的灯光,想到今天挖出来的青铜戈头,不知明天考古队还能不能挖出什么新的兵器。但这已经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了。石灰土基层的工程已告一段落,明天土场将恢复一个半月之前的平静,所不同的是,原来的大土台,已经变小了一大半,留下考古队在上面发掘扫尾。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就是检查压实度和天天的洒水养护工作。然后,他们将转战318国道的大中修工程。江春生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挑战了。
最后看了一眼夜幕下的土场,江春生跨上了自行车。身后,考古队的帐篷在夜色中发出温暖的光亮,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沉默地诉说着千年故事。
而前方,道路建设的工作还在继续,更多的挑战和成就等待着他去面对和收获。
于永斌专注地握着方向盘,江春生则望着窗外飞逝的景色,思绪万千。
于永斌瞥了一眼身旁若有所思的江春生,“老弟,看你这一路都没怎么说话,还在想那个空棺材的事?”
江春生从沉思中回过神,微微点头:“是啊,一个人来到这世上走一遭,最后就剩下一颗牙齿,想想确实让人感慨。老哥,你说,我们这里土生土长的当地人,会有他们的后代吗?”
“我看是没有。” 于永斌肯定的断言,“我们这地方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上千年传承下来的老住民,早就被战争吓得跑到其它地方去了。”
“老哥说道可能对!战乱总会让人流离失所。我这两天查看了一下有关楚国的历史材料,在公元前278年,也就是战国末期,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大举攻楚,攻破楚国在我们这里的都城纪南城,烧毁宫殿 。楚顷襄王被迫迁都到陈郢,也就是现在的河南淮阳。纪南城作为楚国都城的历史就此结束,从此不再作为都城,便逐渐失去繁华,几十年后楚国也被王翦所灭,我们这里最终沦为废墟。人也基本上离开了,只留下夯土城墙、宫殿基址、墓葬区等遗迹。 ”江春生回忆般的说着顿了顿,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于老哥,有件事想请你帮忙。”
“什么事?直说就行,跟我还客气什么。”于永斌瞥了他一眼,爽快地说。
“我女朋友文沁,听说我们这里在考古发掘,特别想亲眼看看。根据今天的进展,考古队明天应该还会继续发掘旁边的墓穴。我想午饭后去接她过来看看,不知道你方不方便帮忙跑一趟?”
于永斌爽朗地笑了:“就这事啊?没问题!正好明天我要去银行提点钱。——明天不是石灰土就筛拌结束了吗?晚上我准备给老乡们买些肉和鱼,给大家加个餐,再跟他们每人发点钱。你就放心吧!我顺道接上她就是了。”
“那太感谢了!”江春生松了口气,“文沁对历史一直很感兴趣,也没有亲眼见过古墓的发掘过程,这次机会难得,我不想让她错过。”
“理解理解,多见识见识是好事。”于永斌点头道,“你跟她说一下,明天下午一点左右我到她们银行营业厅 。”
“好的。”江春生点头。
谈话间,面包车已经驶离207国道,转入那条铺满建筑垃圾的田间小路。车身开始有些颠簸起来,两人很自然地停止了交谈,于永斌集中精力驾驶,小心避开路上的坑洼。
回到土场,夜色已经开始降临。筛土的民工们早已收工,杨成新的推土机已经熄火,停在一旁。工地上,只有石勇的装载机还在作业,为最后一辆拖拉机装土,
江春生跳下面包车,径直走向石勇的装载机。他需要跟石勇说明天的安排。
江春生看着石勇将满满一斗石灰土轻轻倒进车厢,又轻轻的用铲斗底按了两下松散的石灰土后,轻按一声喇叭,拖拉机突突突地一加油门开走了。
“石师傅, ”江春生仰头大声叫了一声。
石勇关掉引擎,从驾驶室跳下来,抹了一把脸上的灰尘:“江工,回来了,明天能完吗?”
“还有不到500米,明天应该可以结束。我已经跟砂石厂的蒋厂长说好了,明天早上七点半钟开始出土,要辛苦你早点来。”江春生说道。
“行!听你安排。我就先走了,要去加箱油。”石勇说完转身爬上装载机,启动发动机,抖了两下铲斗,轻按了一声喇叭后开走了。
夜幕完全降临,土场上只剩下考古队帐篷还亮着灯。
于永斌过来邀请江春生一起去吃晚饭,江春生表示要抓紧时间回去约会。于永斌也就不再客气,上车启动发动机,转弯离开了土场。
江春生也推起了自行车。回望考古队帐篷里的灯光,他不由得想象着明天朱文沁看到考古现场时的表情,嘴角不自觉地扬起一丝微笑。
五月二十九日的清晨,阳光透过薄云洒在田野上。江春生比往常更早些的来到土场,筛土的民工们还没有到达土场,几个机械司机也都还没有到。
江春生把自行车停放在考古队帐篷所在南面的土台下面。
他发现考古队已经开始着手准备新一天的发掘工作。几个负责挖土的村民正在整理工具。
范队长指挥两个考古队员在昨天发掘的墓穴旁边,找准另一个墓穴的四个角,打下四根小木桩,拉上了一根红的的尼龙线,圈定了发掘区域。
“范队长,今天这么早就开始啊?”江春生走近打招呼。
范队长转过头,脸上带着考古人特有的专注神情:“是啊!江工,你来的早嘛,今天我们要发掘紧邻昨天那个墓的另一个墓穴,希望能有更多发现。”
“祝你们顺利。”江春生礼貌地说,但他的心思已经不在对考古发掘的好奇上了。
工程进入了最后阶段,每一车土的筛取和装运都需要妥善安排。
等几个机械司机和于永斌带着民工们到达土场后,江春生召集了于永斌和他的几个班组长、杨成新、石勇、胡文和刘平,大家围站在土场开了个简短的现场会。
“各位,今天是石灰土基层工程的最后一天,我们必须确保土方量足够,同时也不能浪费。”江春生指着土场四周说,“路上还有近500米的摊铺工程量,目前土场的现存土方基本够用。我们今天的任务,就是把土场的这些存货都运出去。杨师傅,请你和刘平还是动一台推土机,把土场周围的土推拢堆,推的时候要注意一下,石灰土和生土分开打堆,请胡工关注一下杨师傅推出的生土,就安排于村长的人把北面剩下的石灰用斗车拉过来,还是让杨师傅翻拌。于老哥,让民工们抓紧筛土,保证装车速度。石师傅,装载机上土要均匀,确保每车都是满载但不能抛洒滴漏。明天,请杨师傅在土场还需要工作半天,按照于村长的要求,把土场收拾好,工完场清是我们的职责。好了,今天是一期工程土场施工的最后一天,我们大家要齐心协力,打好最后一场歼灭战。”
众人纷纷点头,表示明白任务。现场会结束后,大家各自行动起来,土场顿时热闹起来。推土机开始轰鸣,将土堆推拢;民工们熟练地筛土,扬起的灰尘在阳光下飞舞;装载机往来穿梭,精准地将石灰土装上拖拉机。江春生在土场上来回走动,不时检查施工的衔接和顺利进行。
推土机的轰鸣声、装载机的作业声、筛土民工们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劳动交响乐。江春生在工地上来回巡视,时而检查筛土质量,时而指挥拉土的拖拉机倒车,时而看着推土机清理场地。
相比之下,考古队那边的发掘工作虽然也在悄然进行,但已经无法再引起江春生等人的浓厚兴趣。他们偶尔会向那边瞥上一眼,但更多的是专注于自己的工作。
中午时分,于永斌简单吃了点东西,就开着面包车离开了土场。江春生则在询问了拉土的拖拉机师傅路上的摊铺情况后,抓紧时间与胡文评估土场的剩余土方量是否够用。
两人评估的结果,土场现存的土方够用了。
江春生满意地点点头。
下午两点不到,于永斌的面包车返回土场,后面扬起一片尘土。车停稳后,朱文沁和她的一个女同事从车上下来,两人都穿着轻便的服装,显得十分兴奋。
“春哥!这就是你们的土场啊?好热闹哦。”朱文沁快步走过来,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接着,她拿着同事的手介绍道:“这是我们办公室徐主管,你见过的。”
“你好!”江春生客气的打招呼。
“你好呀!文沁总是心心念念的经常在办公室说到你。”徐主管笑着和江春生打招呼。
江春生笑笑,温柔的看向朱文沁。
朱文沁没有接徐主管的话题,而是看向古墓发掘现场,“春哥,考古队开始发掘了吗?我们没来晚吧?”
江春生笑着指向考古区域:“你们来的正好,他们现在应该还在清理墓穴里面的青膏泥。”
小徐好奇地张望着:“听说昨天挖开的那个墓穴里只有一颗牙齿?太神奇了!人死后就只剩下这么一点东西。”
“两千多年了,也该化为尘土了。”江春生解释道。
于永斌锁好车走过来:“走吧,我带你们过去看看。范队长我已经打过招呼了,他同意我们近距离观看,只要不干扰工作就行。”
三人走向考古区域,江春生跟在后面。他发现今天的墓坑比昨天那个要稍大一些,考古队员正在仔细清理一层青灰色的膏泥。
范队长看到他们,走过来简单介绍道:“这是青膏泥,在古代墓葬中常用于密封棺椁,防止空气和水分进入,起到保护作用。南方地区很多楚墓中都有发现这种材料。”
朱文沁专注地听着,不时点头:“那这层青膏泥下面就是棺椁了吗?”
“是的,不过我们得先小心清理掉这层膏泥,不能损坏下面的结构。”范队长指着墓坑说,“这个墓穴比昨天那个保存得要好一些,可能会有所发现。”
随着考古队员的细致工作,椁室逐渐显露出来。与昨天的墓葬不同,这个椁室看起来更大,椁室的顶板表面,能清晰的看出覆盖过竹席的纹路,但竹席早已消失不见,想必已经化为泥土。
“看来这个墓主人生前的家庭地位比昨天那个要高一些。”范队长评论道。
于永斌插话道:“范队长,我曾经听你们的同行说,棺木在椁室中的位置能显示墓主人的性别。靠左放置的是男性,靠右的是女性。不知道有没有这回事?”
范队长笑了笑:“民间确实有这种说法,但不是百分之百。考古学讲究实证,不能单凭位置判断,因为有时候棺木有可能会在椁室中移动。”
椁室盖板被一块一块的揭开了,椁室完全显露出来。但有趣的是,这个棺木确实是靠左壁放置的。
与昨天的简单结构差不多,但这个椁室内部得头箱要比昨天的那个大,显示出墓主人的家境条件比昨天的一个要好。
当头箱的陪葬品被清理出来时,里面出土了几件漆器残件和陶器,虽然腐蚀严重,但依然能看出比昨天那个墓中的随葬品要精致许多。
“看来于老哥的传说有点道理啊。”江春生小声对朱文沁和徐主管说,“这个墓主人明显比昨天的要富裕。”
当考古队员开始摸索棺椁与椁室之间的空档时,突然发出一声惊呼:“有发现!”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过去。只见那名中年考古队员小心翼翼地从淤泥中取出一件腐蚀严重的金属器物。经过初步清理,能辨认出那是一个青铜戈头!
“这是兵器啊!”朱文沁惊讶地说,“说明墓主人可能是战士吧?”
范队长仔细察看那件青铜戈头:“很有价值的研究材料!虽然腐蚀严重,但形制清晰,属于典型的楚式戈。这可能为我们判断墓葬年代和文化归属提供了重要证据。”
徐主管好奇地问:“为什么戈会放在棺椁之间而不是棺内呢?不应该随身吗?”
“身份决定位置。在高等级贵族墓里面,兵器都有独立的区区域,如耳室、侧室,平民墓则非常简单,一般为生前经常使用的兵器,棺内或棺室内都可以随葬。这是因为在我国早期,从商周到战国时期,兵器更贴近椁室,强调‘守护’;到秦汉后多室墓兴起,兵器逐渐移至专门耳室,功能分区也更明确;到了唐代以后,受“薄葬”观念影响,实用兵器减少,仪仗铭器增多。 ”范队长解释道。
最令人期待的开棺时刻终于到来。与昨天一样,考古队员先用木楔撬开棺盖,然后用绳子将其拉起。令人失望的是,棺内同样是一汪黑水,只有底部沉积着淤泥。
考古队员进入棺内开始仔细摸索,但再没有发现其他重要物品。最终,与昨天一样,只找到几颗牙齿,由小王按照传统方式埋入墓壁中。
“看来保存条件不够理想。”范队长叹了口气,“南方地下水位高,大多数有机质都已经分解了。”
整个过程持续了约三个小时。朱文沁和小徐全程专注观看,不时低声交流,显然对考古工作充满了好奇和敬意。
下午四点半,考古队的清理工作基本结束。于永斌看了看时间,对两位女士说:“我送你们回去吧,银行应该快下班了。”
朱文沁意犹未尽地看着正在绘制墓葬图的考古队员,但还是点点头:“今天真是太精彩了!谢谢你,于大哥。”她转向于永斌,眼中满是感激。
于永斌笑笑:“没什么,能满足你的好奇心就好。”
送走三人后,江春生回到土场。工程已接近尾声,只有少数几辆拖拉机还在等待装土。他走向一位正在休息的拖拉机司机:“师傅,路上摊铺情况怎么样?还有多长到头?”
司机估计了一下:“第二层差不多还有一百七八十米就到酒厂门口了。我们一个车差不多还跑三四趟,最迟六点半能到头。”
江春生环顾土场,估算着剩余的土方量。成堆的土方至少应该还有二百方,推土机再把底层收收拢,差不多又能多出三四十方,看来土方够用了。
傍晚六点过十分,一辆进土场的拖拉机师傅对坐在石勇装载机驾驶室的江春生喊道:“你们黄工说从我这一车开始还上十车土就够了!”
江春生松了口气,终于要到头了。他跳下装载机,帮助石勇加快装车速度。
六点半不到,石勇上完最后一车土,按了一声长长的喇叭声,仿佛是紧张忙碌了三天的装载机长长舒了一口气一般。一期石灰土基层工程的最后一车石灰土出场了。
筛石灰土的民工们已在半小时前就结束了他们的全部活计,回驻地享受于永斌给他们准备的加餐去了。杨成新的推土机已经停放在土场边缘,石勇也开始对装载机进行简单清理和维护。
江春生推着自行车,最后一个离开土场。他看着东边考古队帐篷里的灯光,想到今天挖出来的青铜戈头,不知明天考古队还能不能挖出什么新的兵器。但这已经不是他关心的重点了。石灰土基层的工程已告一段落,明天土场将恢复一个半月之前的平静,所不同的是,原来的大土台,已经变小了一大半,留下考古队在上面发掘扫尾。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就是检查压实度和天天的洒水养护工作。然后,他们将转战318国道的大中修工程。江春生已经开始期待新的挑战了。
最后看了一眼夜幕下的土场,江春生跨上了自行车。身后,考古队的帐篷在夜色中发出温暖的光亮,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沉默地诉说着千年故事。
而前方,道路建设的工作还在继续,更多的挑战和成就等待着他去面对和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