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1958 年夏,电子加密设备研发进入关键的 “性能验证期”—— 此前制定的元器件选型方案,需通过实打实的测试验证可行性。5 种国产晶体管(涵盖北京、上海等地厂家不同型号)与 3 种进口芯片(来自苏联及东欧国家),作为加密设备的核心硬件,其能否适配加密算法、在实战环境中保持稳定,直接决定研发方向的正确性。这场历时 2 个月的对比测试,不仅用数据厘清了不同元器件的优劣,更为后续加密设备硬件定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依据,成为从 “方案设计” 迈向 “实物研发” 的关键一步。
一、测试启动的背景与核心范围
随着元器件选型方案初稿确定,“纸上参数” 需转化为 “实战性能”—— 若仅依赖厂家提供的参数手册,可能存在与加密场景适配偏差的风险,因此技术团队决定启动针对性对比测试,这是测试工作启动的核心动因。
测试范围聚焦 “核心元器件”:5 种国产晶体管分别为北京电子管厂的 3AX81、3AX83,上海无线电一厂的 3AG1,天津无线电厂的 3AK20、3AK22,覆盖 PNP、NPN 型,适配不同加密电路需求;3 种进口芯片为苏联的 KT-12、KT-15,东欧某国的 M-08,均为当时主流加密专用芯片。
张工作为测试总负责人,组建了 3 个专项测试组:适配性测试组(5 人)、稳定性测试组(4 人)、数据汇总组(3 人),明确各组职责 —— 适配性组验证元器件与加密算法的匹配度,稳定性组测试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数据组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
测试周期设定为 2 个月(1958 年 5 月 1 日 - 6 月 30 日),分为 “预测试 - 正式测试 - 数据复核” 三个阶段:预测试(10 天)调试设备与流程,正式测试(40 天)获取核心数据,数据复核(10 天)验证数据准确性,确保测试节奏有序。
测试前,团队组织全员培训,明确测试标准与安全规范 —— 例如电性能测试需佩戴绝缘手套,高低温测试需提前检查设备密封性,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损坏,为测试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加密适配性测试环境的搭建
适配性测试需模拟真实加密场景,因此赵工带领团队搭建了 “加密电路模拟平台”,平台核心为 19 项指标中规定的加密算法模块,可模拟密钥生成、数据加密、信号传输等全流程,确保测试场景与实战一致。
平台硬件由加密主控模块、元器件测试接口、信号采集模块组成:测试接口设计为通用型,可兼容不同型号的晶体管与芯片,避免因接口差异影响测试结果;信号采集模块精度达 0.001V,可实时记录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变化,捕捉加密过程中的细微性能波动。
软件层面加载了 3 种实战常用加密算法(基础算法、增强算法、轻量化算法),测试时通过切换算法,验证元器件在不同算法负载下的适配能力 —— 例如轻量化算法适用于移动场景,需元器件快速响应,增强算法则对密钥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为确保测试环境稳定,团队将测试平台置于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 25℃±2℃,湿度 50%±5%),同时屏蔽外部电磁干扰(采用电磁屏蔽罩,屏蔽效能≥80dB),避免环境因素影响元器件的电性能表现,保证适配性测试数据的纯粹性。
测试前,赵工团队对平台进行了 3 次校准:通过标准元器件(已知参数的晶体管与芯片)测试平台输出数据,对比标准值与测试值的偏差,确保平台误差≤1%,例如标准晶体管放大倍数 β=150,平台测试值需在 148.5-151.5 范围内,校准合格后方可启动测试。
三、国产晶体管的加密适配性测试
刘工带领适配性测试组首先开展国产晶体管测试,核心验证 “信号处理速度”“算法兼容性” 两项适配指标,每项指标测试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确保数据可靠。
信号处理速度测试聚焦加密算法中的 “逻辑运算环节”:在基础算法下,3AX81 晶体管处理单组加密逻辑运算耗时平均 0.08μs,3AG1 耗时 0.06μs,3AK22 耗时 0.07μs,均满足 19 项指标中 “单字符加密≤0.01 秒” 的衍生要求(逻辑运算为加密核心步骤,耗时占比超 60%)。
算法兼容性测试通过切换 3 种算法实现:3AX83 在增强算法下出现 2 次信号失真(测试 30 次),适配成功率 93.3%;3AK20 在轻量化算法下适配成功率 100%,但在增强算法下因功率不足,适配成功率仅 86.7%,暴露出部分型号在高负载算法下的适配短板。
核心结论二:稳定性方面,进口芯片在极端环境、长期运行中优势明显,错误率比国产平均低 0.4-0.6 个百分点;但国产元器件在常规环境下稳定性达标,且成本优势显着,适合大规模部署。
报告建议:核心加密模块(如密钥生成、核心算法运算)采用 “进口 KT-15 芯片 国产优化电路”;普通加密模块(如数据传输加密)采用 “国产 3AG1/3AK22 晶体管”;同时推动国产厂家改进 3AX83 的焊接工艺、3AK20 的高温性能,提升国产元器件的整体稳定性。
十、测试的历史意义与技术影响
这场元器件性能对比测试,是我国电子加密技术研发中首次大规模、系统性的硬件验证实践,不仅为后续设备硬件定型提供了精确数据支撑,更打破了 “进口元器件必优于国产” 的单一认知,形成了 “场景化选型” 的思路。
从技术层面看,测试暴露的国产元器件短板(低温性能、焊接工艺),直接推动了后续的技术改进 —— 北京电子管厂根据测试反馈,优化了 3AG1 的硅材料纯度,上海无线电一厂改进了 3AK22 的封装结构,使国产元器件的稳定性在 1959 年提升 15%-20%。
从产业层面看,测试数据成为国产元器件进入通信安全领域的 “敲门砖”—— 上海无线电二厂基于测试中国产晶体管的适配性结论,获得了加密芯片量产的优先支持,加速了国产高端元器件的产业化进程。
从实战应用看,测试确定的 “核心用进口、普通用国产” 的选型策略,在后续野战通信设备中落地应用,既保障了核心加密模块的稳定性,又控制了整体成本,使设备在 1959 年的实战演习中故障率降至 3% 以下。
更长远来看,测试积累的 “适配性 - 稳定性” 测试方法、数据评估体系,为后续我国各类电子设备的元器件测试提供了参考范式,推动了电子技术研发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为通信安全技术的自主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喜欢译电者
1958 年夏,电子加密设备研发进入关键的 “性能验证期”—— 此前制定的元器件选型方案,需通过实打实的测试验证可行性。5 种国产晶体管(涵盖北京、上海等地厂家不同型号)与 3 种进口芯片(来自苏联及东欧国家),作为加密设备的核心硬件,其能否适配加密算法、在实战环境中保持稳定,直接决定研发方向的正确性。这场历时 2 个月的对比测试,不仅用数据厘清了不同元器件的优劣,更为后续加密设备硬件定型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依据,成为从 “方案设计” 迈向 “实物研发” 的关键一步。
一、测试启动的背景与核心范围
随着元器件选型方案初稿确定,“纸上参数” 需转化为 “实战性能”—— 若仅依赖厂家提供的参数手册,可能存在与加密场景适配偏差的风险,因此技术团队决定启动针对性对比测试,这是测试工作启动的核心动因。
测试范围聚焦 “核心元器件”:5 种国产晶体管分别为北京电子管厂的 3AX81、3AX83,上海无线电一厂的 3AG1,天津无线电厂的 3AK20、3AK22,覆盖 PNP、NPN 型,适配不同加密电路需求;3 种进口芯片为苏联的 KT-12、KT-15,东欧某国的 M-08,均为当时主流加密专用芯片。
张工作为测试总负责人,组建了 3 个专项测试组:适配性测试组(5 人)、稳定性测试组(4 人)、数据汇总组(3 人),明确各组职责 —— 适配性组验证元器件与加密算法的匹配度,稳定性组测试极端环境下的性能表现,数据组负责数据整理与分析。
测试周期设定为 2 个月(1958 年 5 月 1 日 - 6 月 30 日),分为 “预测试 - 正式测试 - 数据复核” 三个阶段:预测试(10 天)调试设备与流程,正式测试(40 天)获取核心数据,数据复核(10 天)验证数据准确性,确保测试节奏有序。
测试前,团队组织全员培训,明确测试标准与安全规范 —— 例如电性能测试需佩戴绝缘手套,高低温测试需提前检查设备密封性,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偏差或设备损坏,为测试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二、加密适配性测试环境的搭建
适配性测试需模拟真实加密场景,因此赵工带领团队搭建了 “加密电路模拟平台”,平台核心为 19 项指标中规定的加密算法模块,可模拟密钥生成、数据加密、信号传输等全流程,确保测试场景与实战一致。
平台硬件由加密主控模块、元器件测试接口、信号采集模块组成:测试接口设计为通用型,可兼容不同型号的晶体管与芯片,避免因接口差异影响测试结果;信号采集模块精度达 0.001V,可实时记录元器件的电压、电流变化,捕捉加密过程中的细微性能波动。
软件层面加载了 3 种实战常用加密算法(基础算法、增强算法、轻量化算法),测试时通过切换算法,验证元器件在不同算法负载下的适配能力 —— 例如轻量化算法适用于移动场景,需元器件快速响应,增强算法则对密钥处理能力要求更高。
为确保测试环境稳定,团队将测试平台置于恒温恒湿实验室(温度 25℃±2℃,湿度 50%±5%),同时屏蔽外部电磁干扰(采用电磁屏蔽罩,屏蔽效能≥80dB),避免环境因素影响元器件的电性能表现,保证适配性测试数据的纯粹性。
测试前,赵工团队对平台进行了 3 次校准:通过标准元器件(已知参数的晶体管与芯片)测试平台输出数据,对比标准值与测试值的偏差,确保平台误差≤1%,例如标准晶体管放大倍数 β=150,平台测试值需在 148.5-151.5 范围内,校准合格后方可启动测试。
三、国产晶体管的加密适配性测试
刘工带领适配性测试组首先开展国产晶体管测试,核心验证 “信号处理速度”“算法兼容性” 两项适配指标,每项指标测试 3 次,取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确保数据可靠。
信号处理速度测试聚焦加密算法中的 “逻辑运算环节”:在基础算法下,3AX81 晶体管处理单组加密逻辑运算耗时平均 0.08μs,3AG1 耗时 0.06μs,3AK22 耗时 0.07μs,均满足 19 项指标中 “单字符加密≤0.01 秒” 的衍生要求(逻辑运算为加密核心步骤,耗时占比超 60%)。
算法兼容性测试通过切换 3 种算法实现:3AX83 在增强算法下出现 2 次信号失真(测试 30 次),适配成功率 93.3%;3AK20 在轻量化算法下适配成功率 100%,但在增强算法下因功率不足,适配成功率仅 86.7%,暴露出部分型号在高负载算法下的适配短板。
核心结论二:稳定性方面,进口芯片在极端环境、长期运行中优势明显,错误率比国产平均低 0.4-0.6 个百分点;但国产元器件在常规环境下稳定性达标,且成本优势显着,适合大规模部署。
报告建议:核心加密模块(如密钥生成、核心算法运算)采用 “进口 KT-15 芯片 国产优化电路”;普通加密模块(如数据传输加密)采用 “国产 3AG1/3AK22 晶体管”;同时推动国产厂家改进 3AX83 的焊接工艺、3AK20 的高温性能,提升国产元器件的整体稳定性。
十、测试的历史意义与技术影响
这场元器件性能对比测试,是我国电子加密技术研发中首次大规模、系统性的硬件验证实践,不仅为后续设备硬件定型提供了精确数据支撑,更打破了 “进口元器件必优于国产” 的单一认知,形成了 “场景化选型” 的思路。
从技术层面看,测试暴露的国产元器件短板(低温性能、焊接工艺),直接推动了后续的技术改进 —— 北京电子管厂根据测试反馈,优化了 3AG1 的硅材料纯度,上海无线电一厂改进了 3AK22 的封装结构,使国产元器件的稳定性在 1959 年提升 15%-20%。
从产业层面看,测试数据成为国产元器件进入通信安全领域的 “敲门砖”—— 上海无线电二厂基于测试中国产晶体管的适配性结论,获得了加密芯片量产的优先支持,加速了国产高端元器件的产业化进程。
从实战应用看,测试确定的 “核心用进口、普通用国产” 的选型策略,在后续野战通信设备中落地应用,既保障了核心加密模块的稳定性,又控制了整体成本,使设备在 1959 年的实战演习中故障率降至 3% 以下。
更长远来看,测试积累的 “适配性 - 稳定性” 测试方法、数据评估体系,为后续我国各类电子设备的元器件测试提供了参考范式,推动了电子技术研发从 “经验驱动” 向 “数据驱动” 转变,为通信安全技术的自主化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喜欢译电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