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汉中祖昭武帝-《魂穿三国,成为最强前夫哥?》

  在刘祺端坐于御座之后,目光缓缓扫过阶下神色各异的臣子,感受着御座之上独有的风光……

  沉静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因连日的守灵而略显沙哑,却异常坚定,回荡在乾元殿中。

  “父皇宾天,天下同悲。然国不可一日无主,政不可一日无纲。孤今日召集诸卿,便是要先定下朝中人事,以安天下,以慰父皇在天之灵。宣诏吧……”

  御座旁的常侍躬身领命,展开第一卷明黄诏书,高声宣读。

  “绍天法祖皇帝,诏曰:

  朕承皇天之眷命,荷祖宗之丕业。夙夜兢兢,若涉渊冰。惟思缵绪之始,必资辅弼之良。咨尔群工,其各悉心,共图至治。

  朕闻官人惟贤,政乃乂安。今特明授官守,以彰勋德。”

  诏书开篇,四平八稳,殿中百官皆屏息聆听,毕竟这可是新皇登基的第一道诏书!

  “咨尔原中书省左侍郎法正,器识宏远,谋略深长,参帷幄而决机先,佐枢廷而明典制。擢升中书左丞,赞理机务,尔其竭诚敷奏,允执厥中!”

  法正闻言,眼中精光一闪,那张素来锐利的脸上没有太多表情,只是快步出列,对着御座的方向深深一揖,动作干脆利落,一如其人。

  “原中书省右侍郎庞统,才猷超迈,学贯古今,运神机而安社稷,陈嘉谟而惠黎元。擢升中书右丞,同参国政,尔其宣力鼎铉,懋昭厥职!”

  被刘瑁笑称做凤雏的庞士元抚着短须,躬身行礼,但神色中却始终带着一丝悲哀,毕竟他自龙门书院起便一直跟着刘瑁,是刘瑁看着他长大的,如今先帝逝去,他又怎能不悲?

  “诸葛亮德器渊弘,经纶煊赫,原任尚书仆射,总理机衡。今擢尚书令,总摄六部,统辖百揆,尔其励精翼为,表率群僚!”

  一袭青衫的诸葛亮缓步而出,他神情沉稳,目光清澈,在诸葛亮坐镇雒阳期间,他的能力已经让朝中所有人交口称赞,如今徐庶已故,诸葛亮接掌尚书令,无人不服。

  不过此时的卧龙神色中也有一抹哀色,毕竟如刘瑁那般信任自己,让自己可以尽情施展才能的陛下已经逝去……

  一连三道旨意,如同三声惊雷,在沉寂的大殿中炸响!

  法正、庞统、诸葛亮,这三位追随先帝多年,功勋卓着的顶级谋臣,终于在新皇登基的时刻,登上了帝国文臣的巅峰,组成了新朝最初的宰相班底!

  三人并立于殿中,对着御座上的刘祺深深下拜,声音铿锵有力,异口同声:“臣等,谢陛下天恩!必为大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常侍的声音继续响起:“华歆敦厚有体,李恢忠勤允懋,并授门下侍中,掌出纳朕命,驳正违失,尔其慎乃攸司,克光献纳,以辅不逮。”

  两位年事已高的老臣颤巍巍地出列谢恩,众人皆知,这是新君敬老之举,以示不忘旧臣,况且了两人本就位列门下侍郎,如今荀攸、贾诩尽数亡故,二人合当上位。

  “邓艾沉勇多智,周不疑颖悟绝伦,蒋琬公忠体国,各依才器:邓艾擢中书侍郎,周不疑擢尚书仆射,蒋琬擢门下侍郎,尔等宜同心协德,辅弼朝纲。”

  此诏一出,殿中响起一阵极轻微的骚动。

  这三人皆为太子东宫旧臣,是新皇真正的班底,如今一步登天,进入三省核心,所有人都明白,一个属于新君的时代,正式来临了。……

  “臣等,谢恩!”

  三位青年才俊昂首出列,脸上带着一丝激动。

  “征南将军、随国公魏延雄略冠世,勋绩着于疆场,擢辅国大将军,总督天下兵马;

  安南将军蒋钦威扬瀚海,忠勇贯乎日月,擢靖海大将军,节制诸府水师。

  尔其整饬戎行,绥靖疆隅。

  姜维英敏善战,韬略优长,准其以门下左散骑常侍之职襄赞枢幕,尔其殚竭忠智,以副委任。

  陆逊雅量弘深,器能优裕,随先帝征东,屡立战功,今特授安东将军,兼领江南都督府都督,总摄东南军事,绥靖新土。尔其宣扬威德,永固东藩。”

  在一众国公宿将相继离世后,魏延,已然是如今大汉军方无可争议的第一人,因此将其提拔为大将军,乃理所当然之事。

  魏延闻诏出列,甲胄铿锵,对着御座单膝跪地,声如洪钟。

  “臣魏延,敢不为陛下效死!”

  刘祺在刘瑁的悉心教导下,对于魏延的性格太过了解,此人本事很大,但为人孤傲,不能屈居人心,如今武将尽皆亡故,也是时候把他提上一提了。

  而陆逊作为年轻一辈之中的战功第一人的同时,也是朝中江东派系如今的顶梁柱,因此作为新君的刘祺自然也不会忽视这一股力量。

  至于姜维,与邓艾、周不疑、蒋琬一样,皆为刘祺府中旧人,如今新皇登基,自然要有所简拔,只是他至今为止只参与了几场战役,功勋不大,只能暂时担任魏延的副手,积累战功。

  “其余一应擢迁事宜,着吏部依制办理。

  於戏!官惟其能,爵酬其功。凡尔诸臣,其各矢乃忠贞,勤乃职事,靖共尔位,佑启治平庶几上下交儆,共襄隆平之运;文武协和,永固不基之业。

  布告中外,咸使闻知。

  钦此!”

  剩下的像赵统、典满、太史享等人刘祺自然也有安排,但他们毕竟已经继承了国公的勋位,再加上此前的战事大多是他们的父辈之功,因此仅仅略有增赏,以示恩宠。

  一系列的人事任命,精准果断,贯彻了刘瑁的临终嘱托,又安插了自己的心腹。

  殿中众人都明白,新皇已经稳稳地接过了权柄,帝国的未来也有了主心骨……

  在人事初定后,刘祺又将议题引向了最重要的一项,即为先帝议定庙号与谥号,但其实此时刘祺早已与几位丞相议定,此时也不过是走一个流程。

  “父皇功盖寰宇,德被苍生,其身后之名,关乎国体,关乎万世观瞻,诸卿可畅所欲言。”

  话音刚落,宗正刘晔便出列奏曰:“先帝承光武之续,平定天下,功业彪炳,远迈两汉。臣以为,可上庙号称祖,以比太祖高皇帝、世祖光武皇帝!”

  原来,自有庙号以来,“祖”与“宗”就是庙号最核心的部分。

  其中功高者为祖,德厚者为宗。汉帝刘瑁于汉室将倾之际,一手再造乾坤,称“祖”并无不妥。

  殿中不少老臣闻言,皆微微颔首,表示赞同,但称为何祖呢?

  就在此时,新任中书左丞法正便缓步出列,他先是对着大殿深处灵柩的方向遥遥一拜,而后朗声道,

  “陛下,诸公。世祖光武帝乃中兴之主,于王莽篡逆之后,重兴汉室,功莫大焉。然先帝所面临之局,比之光武,臣以为更为艰难!”

  法正的声音清朗而富有感染力,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桓灵失德,黄巾乱起,董卓废立,天下分崩离析,汉祚几近断绝!彼时之天下,非但朝纲沦丧,更是人心尽失,神州陆沉!

  是先帝以宗室之身,起于西川微末,南征北战数十载,扫清六合,席卷八荒,此非是中兴,实乃再造!”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一字一顿地说道。

  “《商书》有载,以‘太’、‘高’、‘世’、‘中’为四大庙号,创基立业曰‘太’、功高者曰‘高’、承上启下者曰‘世’、中兴者曰‘中’!

  先帝之功,上承高祖、光武,下启万世太平,更兼扫平天下、再造华夏之伟业,当为汉室继往开来之中流砥柱!

  故臣以为,当为中祖!”、

  “中祖!”

  这两个字仿佛带着千钧之力,让整个大殿都为之震动!

  要知道自商周以来,能三兴宗室的亘古未有,而刘瑁就将是谥号“中祖”的第一人,他的地位将与刘邦、刘秀二人一样,彪炳史册!

  “孝直所言,深得我心!”

  诸葛亮立刻出列,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世祖光武帝是承续,接续断裂的国祚。而先帝,是于一片焦土废墟之上,三建大汉!此等功绩,非‘中祖’二字,不足以彰其功!”

  庞统抚着短须,凤目微眯,也跟着出列,声音中带着一丝感慨与激昂。

  “正是!‘中祖’二字,恰如其分,正合其功!我等皆是亲历者,亲眼见证先帝从无到有,将分崩离析的天下重新捏合成如今的煌煌盛世!‘中祖’,实至名归!”

  三位相公同时力挺,分量何其之重。

  刘祺看着他们,又看了看殿中那些或震撼、或沉思的臣子,心中已然有了决断。

  他缓缓起身,再次面向灵柩的方向,深深一揖。

  “准!父皇庙号,定为中祖,祭祀于太庙,与高祖、世祖并列,永享血食!”

  庙号既定,接下来便是谥号。

  说到这里,庞统上前一步,不等旁人开口,便抢先说道:“臣以为,先帝谥号,当为‘昭武’!”

  “哦?士元有何见解?”

  刘祺好奇的开口。

  “先帝一生,文治武功,皆臻于极致!”

  庞统的声音陡然拔高,充满激情。

  “古语有云,声闻宣远曰“昭”,克定祸乱曰“武”!

  先帝颁行均田,使耕者有其田;开创科举,使寒门有出路;建立五都,使天下有拱卫;改革军制,使强兵以卫国!凡此种种,皆为万世法,其德行声闻宣远,光照四海,是为‘昭’!

  其扫平群雄,席卷天下,拓土开疆,威加四海,北逐蛮夷,南定百越,克定祸乱,再造太平,是为‘武’!

  文昭于内,武定于外,非‘昭武’二字,何以彰显先帝之功?”

  一番话说得是酣畅淋漓,掷地有声,殿中诸将闻之,无不热血沸腾!

  “臣等附议!”

  群臣再无异议,齐声应和。

  “可!”

  刘祺重重点头,眼中泪光闪动。

  “既如此,先帝的谥号便定为昭武皇帝!汉中祖昭武皇帝!”

  至此,刘瑁的身后名,尘埃落定……

  定下这一切后,刘祺正式登基继位,改年号为“承乾”,(作者的恶趣味)取继承乾坤,继往开来之意,史称汉高宗孝襄帝。

  望着阶下山呼万岁的文武百官,望着井然有序、欣欣向荣的帝国中枢,刘祺的目光仿佛穿过了时空,与数日前在甘露殿内,那个弥留之际、殷殷嘱托的父亲重合。

  父皇,您看到了吗?您亲手缔造的这个帝国,儿臣,已经稳稳地接在了手中。

  儿臣会替您守好它,并且让它的光辉,照耀到日月所至、江河所及的,每一个角落!

  日月所照之处,皆为汉土!

  (以上为正文,后续为一些科普介绍,喜欢看的可以继续)

  注:

  关于庙号,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

  按照周礼,天子七庙,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庙号就一代一代都保留着,没有庙号的,到了一定时间就“亲尽宜毁”,不再保留他的庙,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别的庙里,与太庙合并祭祀。

  合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汉朝时期开始恢复庙号制度,从此庙号一直延用了两千年之久。

  汉朝对于追加庙号一事极为慎重,不少皇帝都没有庙号。

  刘邦是开国君主,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

  汉朝强调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刘邦和刘秀外,继嗣皇帝谥号都有“孝”字。

  两汉皇帝人人都有谥号,但有庙号者极少,尤其是西汉,非有大功大德者不能拥有。

  除去刘邦外、刘恒为太宗孝文皇帝、刘彻为世宗孝武皇帝、刘询为中宗孝宣皇帝,以上四位,皆经过东汉光武帝刘秀的重新确认。其余原本有庙号的西汉皇帝如刘奭(shi)、刘骜、刘衎等因功绩不多而除庙号。

  而东汉有庙号的也只有三人:世祖光武皇帝刘秀、显宗孝明皇帝刘庄、肃宗孝章皇帝刘炟。另外东汉和、安、顺、桓四帝也曾有庙号,但这些庙号在汉献帝时以无功德为由被取消。

  故如果要让主角进入七庙,那便要再将一人挪出七庙之列,或者刘祺重开一庙,祭祀七位祖先。

  但那样就意味着与原本的七祖不同,故刘祺大概率会将肃宗孝章皇帝刘炟移出七庙,如果刘祺后世也要进七庙,那么优先级最高的是显宗孝明皇帝刘庄。

  毕竟刘瑁一脉承继的是景帝之子鲁恭王刘余一脉,与东汉分属不同支系。

  ※※※

  关于谥号,原本是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死之后,后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评价的文字,始于西周。

  大体出自《逸周书·谥法解》,全文太长,有兴趣的老铁可以自己查一下,这里展示一部分:

  民无能名曰神。

  靖民则法曰皇。

  德象天地曰帝。

  仁义所在曰王。

  立制及众曰公。

  赏庆刑威曰君,从之成群曰君。

  扬善赋简曰圣,敬宾厚礼曰圣。

  照临四方曰明。谮诉不行曰明。

  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学勤好问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赐民爵位曰文。

  刚强理直曰武,威强叡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安民立政曰成。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布德执义曰穆,中情见貌曰穆。

  容仪恭美曰昭,昭德有劳曰昭,圣闻周达曰昭,声闻宣远曰昭,疏远继位曰绍,昭德有劳曰昭。

  治而无眚曰平。执事有制曰平。布纲治纪曰平。

  由义而济曰景,耆意大虑曰景,布义行刚曰景。

  清白守节曰贞,大虑克就曰贞,不隐无屈曰贞。

  强毅果敢曰肃,执心决断曰肃。

  爱民好治曰戴,典礼不愆曰戴。

  夙夜警戒曰敬,象方益平曰敬,善合法典曰敬。

  柔德考众曰静,恭己鲜言曰静,宽乐令终曰静。

  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贵义曰恭,敬事供上曰恭,尊贤敬让曰恭;

  既过能改曰恭,执事坚固曰恭,爱民长弟曰恭,执礼御宾曰恭,芘亲之阙曰恭,尊贤贵义曰恭。

  渊源流通曰康,温柔好乐曰康,安乐抚民曰康,合民安乐曰康。

  慈仁短折曰怀,述义不克曰丁。

  有功安民曰烈,秉德尊业曰烈。

  刚克为伐曰翼,思虑深远曰翼。

  外内贞复曰白。

  不勤成名曰灵,死而志成曰灵,死见神能曰灵,乱而不损曰灵,好祭鬼怪曰灵,极知鬼神曰灵。

  杀戮无辜曰厉。

  愎很遂过曰刺,不思忘爱曰刺。

  蚤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

  好变动民曰躁。

  不悔前过曰戾。

  壅遏不通曰幽,蚤孤铺位曰幽,动祭乱常曰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