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关键的是:入针之后的运劲、转针之势、提拉之巧,以及如何调动体内经络中的气血运行。
仅仅这“运针”一道,便有二十多种变化之法——
浮针,浅刺轻拨,用于表症;
毛针,如羽毛拂过,专治皮肤瘙痒;
扬针,挑刺而出,以泄邪热;
傍针,旁侧辅刺,增强主穴效力;
赞刺,频频轻点,散血祛瘀;
半刺,浅入即出,不伤正气;
豹纹针,则多点密刺,形如斑纹,专攻顽固痹症……
每一种针法,皆有其特定的适应症与操作要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即便是同一个穴位,若病症不同,所用针法也截然不同。
比如合谷穴,若是治疗风寒感冒,需用扬针快速透刺,引邪外出;
可若是调理寒症虚症,则要用慢提轻捻,温通经脉。
手法一旦用错,非但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这些精妙绝伦的技艺,寻常学徒至少要在师父身边侍奉一年以上,才能窥得一二门径。
许多医者穷其一生,也难掌握十之三四。
沈文远望着苏氏的手,心头猛然一震——
自己这两日为商亭羡施针,看似中规中矩,实则全然用错了手法!
根本不是治不好,而是治反了!
他忍不住轻轻点头,眼神从最初的惊讶,渐渐转为深深的敬佩。
原来……
他一直低估了苏氏。
父亲娶她入门,从来不是攀附权贵。
不是沈家高攀了她。
而是他沈文远,乃至整个沈府,都配不上她的医术与胸襟。
今日起,沈府才算真正迎来了一位活菩萨。
苏氏收针完毕,动作轻柔地替商亭羡整理好衣袖。
沈文远静坐片刻,默默起身,拱手告退,悄然离开了房间。
就在此时,青野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膳粥走了进来,脚步轻稳。
另一头,方景序早已吃饱喝足,筷子一放,正准备偷偷溜走。
商亭羡抬眼瞥见,立刻出声喊住他:“你不是说有事找我?”
方景序停下脚步,回头咧嘴一笑:“改天吧,改天再说。我这会儿得赶去如府一趟,把之前借如祈那小娃的钱还上。”
“等等。”
商亭羡忽而唤住他。
“还有事?”
方景序挠了挠头,一脸疑惑。
只见商亭羡手一伸,从宽大的衣袖中摸出一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手腕一扬,直接朝他扔了过去。
方景序本能地伸手一捞,手下一沉——好家伙!
这分量,可不轻!
他低头掂了掂,顿时眉开眼笑,眼角都快眯成了一条缝:“这……是给我的?”
“再不走,我可要收回来了。”
商亭羡嘴角微挑,语气淡然。
“走走走!这就走!”
方景序一把将那包东西塞进怀里,还用力拍了两下,生怕掉出来。
随即抬手抹了抹眼角,装模作样地抽了抽鼻子,一副感动至极的模样:
“亭羡,你真是我亲兄弟!以后你饿着,我绝不吃饱!被子管你盖,酒管你喝!我要是有半句虚言,天打雷劈!”
说完,转身一溜烟跑了,脚步飞快,连影子都快看不清了。
苏氏站在一旁,淡淡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责备:“你啊,太惯着他了。”
商亭羡望着方景序远去的背影,唇角微微扬起,眼中闪过一丝暖意:
“他救过我的命。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
苏氏刚从云台院出来,正往栖迟院走。
暮色渐起,天边一层淡紫与浅灰交融,微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细微清脆的响声。
她披着素青色的披风,步履从容,裙角拂过青石小径,踏出细碎而安稳的脚步声。
远处槐树影影绰绰,枝叶间漏下斑驳的光影,映在她的肩头与发梢上。
沈文远却在后头叫住了她。
那一声“老夫人”并不高,却穿透了晚风,清清楚楚地传入她的耳中。
她微微一顿,缓步回身,只见沈文远正撑着一把油纸伞从回廊拐角快步走来,脚下踩着湿润的青砖,溅起几点水花。
“沈大人还没走?”
苏氏轻声问道,语气平和,眉目间带着几分浅淡的笑意。
她望着那把伞下微湿的肩头,知他定是在雨中等了许久。
他撑着伞,快步走来:“我在等您。”
伞沿低垂,遮住了他半边脸庞,却掩不住眼中那一抹急切与恳切。
他走近几步,将伞微微倾斜,不让雨水滴落在苏氏身上,声音低而稳:“雨下得急,我怕您回去淋着,便在这里候着。”
苏氏早猜到了:“是为了那位故人?”
她语气平静,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眼神却轻轻落在沈文远脸上,带着一丝审视与了然。
她并未退后,只是静静站着,任细雨在披风边缘凝成水珠,缓缓滑落。
“您还没开口,我就知道瞒不过您。”
沈文远神色认真,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贴着风声说话,“您……真能治好他的眼睛?”
他目光紧锁着苏氏,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伞柄,指节泛白。
那双眼中藏着多年的愧疚、担忧,还有一丝近乎祈求的光。
“我在万喜寺见过六爷,那是缘分。”
苏氏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他是有福之人,能在寺中遇见我,听我讲了一段《药师经》。您是他旧友,昔日同袍共马,情谊深厚,我不该袖手旁观。”
“所以……您有把握?”
沈文远声音微颤,喉结动了动,仿佛这句话憋了许久,终于问出口。
他不敢轻易抱希望,却又忍不住想听一句准话。
“您信我,就够了。”
苏氏直视着他,目光澄澈如古井之水,不起波澜,却深不见底。
她并未说“一定”,也没有许下承诺,可那简单的五个字,却比千言万语更令人安心。
沈文远长出一口气,肩膀一松,仿佛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重石。
他闭了闭眼,喉头滚动,再睁眼时已泛起红意:“您连商公子的寒症都能治,我哪还有不信的道理……那,就拜托您了。”
话音未落,他已放下伞,双手一拱,深深作了个揖,腰弯得极低,额几乎触到湿冷的地面。
苏氏伸手轻轻扶了下他胳膊:“您别担心。”
她的手温而不热,触感轻柔,却带着一种不容推拒的力量,“六爷的眼睛虽然伤得不轻,当年那场火毒入经络,损了目窍
仅仅这“运针”一道,便有二十多种变化之法——
浮针,浅刺轻拨,用于表症;
毛针,如羽毛拂过,专治皮肤瘙痒;
扬针,挑刺而出,以泄邪热;
傍针,旁侧辅刺,增强主穴效力;
赞刺,频频轻点,散血祛瘀;
半刺,浅入即出,不伤正气;
豹纹针,则多点密刺,形如斑纹,专攻顽固痹症……
每一种针法,皆有其特定的适应症与操作要领,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即便是同一个穴位,若病症不同,所用针法也截然不同。
比如合谷穴,若是治疗风寒感冒,需用扬针快速透刺,引邪外出;
可若是调理寒症虚症,则要用慢提轻捻,温通经脉。
手法一旦用错,非但无效,甚至可能加重病情。
这些精妙绝伦的技艺,寻常学徒至少要在师父身边侍奉一年以上,才能窥得一二门径。
许多医者穷其一生,也难掌握十之三四。
沈文远望着苏氏的手,心头猛然一震——
自己这两日为商亭羡施针,看似中规中矩,实则全然用错了手法!
根本不是治不好,而是治反了!
他忍不住轻轻点头,眼神从最初的惊讶,渐渐转为深深的敬佩。
原来……
他一直低估了苏氏。
父亲娶她入门,从来不是攀附权贵。
不是沈家高攀了她。
而是他沈文远,乃至整个沈府,都配不上她的医术与胸襟。
今日起,沈府才算真正迎来了一位活菩萨。
苏氏收针完毕,动作轻柔地替商亭羡整理好衣袖。
沈文远静坐片刻,默默起身,拱手告退,悄然离开了房间。
就在此时,青野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药膳粥走了进来,脚步轻稳。
另一头,方景序早已吃饱喝足,筷子一放,正准备偷偷溜走。
商亭羡抬眼瞥见,立刻出声喊住他:“你不是说有事找我?”
方景序停下脚步,回头咧嘴一笑:“改天吧,改天再说。我这会儿得赶去如府一趟,把之前借如祈那小娃的钱还上。”
“等等。”
商亭羡忽而唤住他。
“还有事?”
方景序挠了挠头,一脸疑惑。
只见商亭羡手一伸,从宽大的衣袖中摸出一包用油纸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手腕一扬,直接朝他扔了过去。
方景序本能地伸手一捞,手下一沉——好家伙!
这分量,可不轻!
他低头掂了掂,顿时眉开眼笑,眼角都快眯成了一条缝:“这……是给我的?”
“再不走,我可要收回来了。”
商亭羡嘴角微挑,语气淡然。
“走走走!这就走!”
方景序一把将那包东西塞进怀里,还用力拍了两下,生怕掉出来。
随即抬手抹了抹眼角,装模作样地抽了抽鼻子,一副感动至极的模样:
“亭羡,你真是我亲兄弟!以后你饿着,我绝不吃饱!被子管你盖,酒管你喝!我要是有半句虚言,天打雷劈!”
说完,转身一溜烟跑了,脚步飞快,连影子都快看不清了。
苏氏站在一旁,淡淡开口,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责备:“你啊,太惯着他了。”
商亭羡望着方景序远去的背影,唇角微微扬起,眼中闪过一丝暖意:
“他救过我的命。这点小事,又算得了什么。”
……
苏氏刚从云台院出来,正往栖迟院走。
暮色渐起,天边一层淡紫与浅灰交融,微风吹动檐角铜铃,发出细微清脆的响声。
她披着素青色的披风,步履从容,裙角拂过青石小径,踏出细碎而安稳的脚步声。
远处槐树影影绰绰,枝叶间漏下斑驳的光影,映在她的肩头与发梢上。
沈文远却在后头叫住了她。
那一声“老夫人”并不高,却穿透了晚风,清清楚楚地传入她的耳中。
她微微一顿,缓步回身,只见沈文远正撑着一把油纸伞从回廊拐角快步走来,脚下踩着湿润的青砖,溅起几点水花。
“沈大人还没走?”
苏氏轻声问道,语气平和,眉目间带着几分浅淡的笑意。
她望着那把伞下微湿的肩头,知他定是在雨中等了许久。
他撑着伞,快步走来:“我在等您。”
伞沿低垂,遮住了他半边脸庞,却掩不住眼中那一抹急切与恳切。
他走近几步,将伞微微倾斜,不让雨水滴落在苏氏身上,声音低而稳:“雨下得急,我怕您回去淋着,便在这里候着。”
苏氏早猜到了:“是为了那位故人?”
她语气平静,仿佛早已洞悉一切,眼神却轻轻落在沈文远脸上,带着一丝审视与了然。
她并未退后,只是静静站着,任细雨在披风边缘凝成水珠,缓缓滑落。
“您还没开口,我就知道瞒不过您。”
沈文远神色认真,声音压得很低,几乎贴着风声说话,“您……真能治好他的眼睛?”
他目光紧锁着苏氏,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伞柄,指节泛白。
那双眼中藏着多年的愧疚、担忧,还有一丝近乎祈求的光。
“我在万喜寺见过六爷,那是缘分。”
苏氏缓缓开口,语气温和却不容置疑,“他是有福之人,能在寺中遇见我,听我讲了一段《药师经》。您是他旧友,昔日同袍共马,情谊深厚,我不该袖手旁观。”
“所以……您有把握?”
沈文远声音微颤,喉结动了动,仿佛这句话憋了许久,终于问出口。
他不敢轻易抱希望,却又忍不住想听一句准话。
“您信我,就够了。”
苏氏直视着他,目光澄澈如古井之水,不起波澜,却深不见底。
她并未说“一定”,也没有许下承诺,可那简单的五个字,却比千言万语更令人安心。
沈文远长出一口气,肩膀一松,仿佛卸下了压在心头多年的重石。
他闭了闭眼,喉头滚动,再睁眼时已泛起红意:“您连商公子的寒症都能治,我哪还有不信的道理……那,就拜托您了。”
话音未落,他已放下伞,双手一拱,深深作了个揖,腰弯得极低,额几乎触到湿冷的地面。
苏氏伸手轻轻扶了下他胳膊:“您别担心。”
她的手温而不热,触感轻柔,却带着一种不容推拒的力量,“六爷的眼睛虽然伤得不轻,当年那场火毒入经络,损了目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