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0章 昭昭山河26-《快穿之猫猫的治愈手册》

  离京那日,春和景明,宽大的马车驶过京都繁华的长街,远处巍峨宫阙在晨光中渐渐隐去轮廓。

  齐昭轻轻撩开纱帘一角,最后看了一眼承载了她数十年悲欢的城池,放下了帘子,握紧身边人的手。

  魏清澜闭目养神,嘴角含着松快的笑意。

  江南水乡小镇,粉墙黛瓦,流水潺潺穿过石板桥。魏行远安排的小院临水,推开后窗便是一望无际的碧波荷塘。

  魏清澜穿着青布长衫,在临水轩里看书抚琴;齐昭则跟着邻近农妇学着侍弄菜畦,还打了一张练力的藤弓挂在墙角。

  他们像最平凡的乡间夫妻,只是当魏清澜从容点出知府治下的弊政,或是齐昭闲谈间指正乡勇演练阵法的疏漏时,偶遇的知情人眼中才会掠过深藏的敬畏。

  一日清晨,夏风带着暖意拂过小院,新移栽过来的桂花树尚未开花,却生机勃勃,枝叶舒展,承接着澄澈的阳光。

  齐昭挽着袖子,纤指轻抚着桂花树粗糙的树干,阳光穿透叶隙,在她脸颊上跳跃出细碎的金芒。

  她侧首望向身边的魏清澜,眸光如水:“你看这枝丫舒展的模样,倒是有几分京都府衙那株老桂的旧影。

  只是它还这般稚嫩青涩,想来待金蕊缀满枝头时,定是清雅幽芬。”

  魏清澜闻言放下书卷,指尖温柔地拂过她颊畔那缕被风撩起的青丝,动作轻柔如羽。

  他的目光越过院门,投向那接天莲叶、星缀粉荷的辽阔水面,仿佛要将这盛景刻入眼底,唇角却噙着化不开的缱绻笑意:“旧影虽好,哪及眼前新绿?况且,它的‘幽芬’再沁人,”他顿了顿,目光落回她身上,温润清朗,“又如何比得上……阿昭予我的甜意?”

  他顺势牵起她的手,十指缓缓嵌入她的指缝,那温度熨帖又坚定:“走,我们去摘些莲蓬。”他低沉的嗓音拂过她耳畔,“用那莲子熬出的羹汤,定是能似阿昭般,甜到心里去的。”

  十指交缠,衣袂翩跹,两道身影踏出青石小院,如同墨线不经意间滴入澄澈的湖景,又像本就该是画中题诗落款的韵脚,悄然溶入那片水色天光的明媚画卷之中。

  前方再无庙堂风波,只有满塘清风摇曳着的,一世长宁。

  这临河而居的小院,他们已经住了一年半。院门前的桃树正吐露着粉嫩的花苞,几尾游鱼在竹篱笆外的浅滩下穿梭。

  竹帘半卷的堂屋内,一方古琴静置于案。魏清澜正凝神拨弄着琴弦,流水般的清音自他修长干净的指尖淌出,与窗外汩汩溪流、间或响起的啁啾鸟鸣应和着,织就一曲最天然的乐章。

  齐昭倚在窗边的竹榻上,身上盖着一条软和的薄毯,她不再是那个叱咤疆场、令敌人闻风丧胆的女将军,宽松的素色衣衫掩不住腹部已微微隆起的弧度。

  她支着腮,目光温柔地追随着魏清澜专注的侧影。

  阳光透过雕花木窗棂,在他如玉的面庞上投下柔和的光影,那曾执掌朝堂、翻云覆雨的手,如今只为她抚琴,烹茶,描眉画黛。

  一曲既罢,魏清澜抬眼,对上她的目光,莞尔一笑,走到她身边,将掌心轻轻覆上她的小腹,温声道:“今日小家伙可安分?”

  他的声音清润,带着晨露般的细腻温凉,再不见半分朝堂上的清冷与运筹帷幄。

  齐昭抓住他的手,贴在自己脸上,眉宇间是前所未有的松弛与满足:“比前几日安静些了。大概是听你的琴音听得舒服呢。”

  想到那个未曾看一看这世间便再寒冬逝去的孩子,她眼底掠过一丝隐痛,但很快被腹中这真实有力的生命律动所取代。

  这个生命,承载着他们曾经的遗憾,更是全新的圆满。

  自从齐昭再次有孕的消息确认,魏清澜便寸步难离地守着她。魏清澜一贯的耐心与细致,在妻子的孕期里展露无遗。

  他不再只是对诗书感兴趣的温雅书生,小院的一角辟成了他的“百草园”,他从村里老大夫那里请教来安胎补气的药材,仔细辨认、栽种。

  清晨露水未干时,他便会提着竹篮出门,沿着青石板路去溪畔、山坡采摘带着露珠的草药。

  菖蒲、艾叶、益母草……每一样他都记得分明。

  灶间的小泥炉上,常常咕嘟咕嘟地煨着他精心配伍的药膳或滋养的羹汤,药香混着谷物的香甜,是属于他和阿昭最温暖的烟火气。

  一日三餐魏清澜更是费尽心思,他翻阅着从城里寻来的药膳食谱,亲自掌勺。食材务求新鲜,口味清淡而营养周全。连鱼刺都要一根根剔尽了,才夹到齐昭碗中。

  起初齐昭还会调侃他太过紧张:“你当我是琉璃做的?”但见他认真又担忧的眼神,便都化作暖流涌入心间。

  天光晴好时,魏清澜必会牵着她的手,慢悠悠地去村外水田边散步。

  秧苗青青,水光潋滟,微风拂过,带着泥土的清新和水草的湿润气息。

  他的步伐极慢,配合着她逐渐沉重的身体,手臂总是稳稳地托在她腰后,仿佛支撑着她所有的重量。

  他们走过田埂,走过野花盛开的山坡,有时会在一片开满鸢尾花的溪边坐下,望着远方黛色的山峦和近处碧绿的小河,什么也不说,就这样静静坐着,便是天地间最好的陪伴。

  村里的百姓,看着都尤为羡慕,毕竟这般俊雅的郎君,对怀了身孕的娘子那般呵护备至,简直羡煞了村里的妇人。

  隔壁李大娘送来了一篓新下的土鸡蛋,说是补身子最好;村头的王寡妇,会送来自家纺的柔软棉布给孩子做小衣;村中手艺最好的老木匠,带着徒弟主动上门,说要给未来的小娃娃打制一张最稳当的摇篮;就连村口晒日头的老阿公,见到了挺着肚子的齐昭,也会咧嘴笑出豁了的牙,叮嘱一句:“当心脚下咧!”

  这些朴素至极的关怀,让魏清澜和齐昭倍感亲切。

  远离了那些刀光剑影和机心权谋,日子像溪水一般清澈缓慢地流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