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临门一脚的可控核聚变-《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在碳基芯片实现突破之后,短时间内,算力已经不再是人类文明接下来发展的障碍。

  虽然目前十纳米的碳基芯片,还没有达到理论上的极限,还有继续缩小制程,提高性能的可能,

  但在碳基芯片已经实现,并且走到这一步的情况下,后续的更进一步研究,

  也不是很需要秦裕亲自参与了。

  凭借此刻规模再进一步膨胀的信息去噪研究所,一众本来就处于人类文明中顶尖的研究员们,

  大可以自行再继续推进碳基芯片的研究。

  而关于算力技术研究的其他方向,不管是生物计算机还是其他,虽然很有想象空间,但短时间内,也很难实现。

  最重要的是,对这些的需要,目前并没有那么紧要。

  那此刻,

  在算力问题被解决之后,人类文明发展或者说继续提高生产力的障碍是什么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就是能源。

  负熵研究院,负责人办公室里,

  秦裕坐着,旁边的最新型号双足机器人,为他再倒了一杯温水,

  秦裕看了眼那架机器人,端起水杯再喝了一口。

  犹记得,在他第一次作为负熵研究院负责人时,他的办公室里还有一位助理,

  到这个时代,人工智能普及,倒也不需要了。

  这也算是时代变迁的一部分吧,

  收回思绪,秦裕朝着屋外再眺望了一眼,继续着想着的一些事情。

  ……

  算力技术的突破,减少了一些人类文明在算力支持上的能源消耗,

  但却没有解决能源消耗的根本性问题。

  智能机械的运转需要能源,工业生产,社会运转,这些都需要能源,

  智能时代,工业规模飙升,带来的能源压力也是恐怖的。

  在这几年,相关统计数据中,能够肉眼可见的看到,生产力在暴增,

  但每一分生产力背后,都需要能源去支撑。

  愈加密密麻麻的特高压输电网络,以及整个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的能源物资的开采,都体现着这个问题。

  而解决这个问题,

  大概有两条途径,

  一个是能源技术的革新,如果能够以更少的资源和物质,产出更多的能源,那能源压力自然能够被减少,

  另一个,自然是获取更多的能源物资。

  地球上的能源物资是有限的,但宇宙中不光有地球。

  比如此刻,人类文明正在开发和探索的月球。

  如果能够将月面的相关资源开采回地面,那此刻的能源压力自然能够得到缓解。

  这算是一个很传统的方式,

  就跟大多数文明的发展过程差不多。

  资源需要无法得到满足,然后就扩张,扩张之后种群基础扩大,资源再次不够,然后就再扩张。

  从一块土地到更大的土地是这样,从一个星球到一个星系,也是这样。

  大多数文明的发展,本来就是这种滚雪球的过程。

  而想要以这种方式,缓解目前的能源压力,

  最核心的问题,其实在于,运力技术的发展。

  或者说,减少地月往来,地月运输的成本。

  这个成本和钱没有关系,

  就是单纯的地月运输成本。

  如果发现从月面挖掘运输费地球一批物资的运输消耗,比这批物资本身能够产出的能源或者说价值都高,

  那从月面发掘资源运回地球,自然就没有太大意义。

  而如果要减少地月运输成本,

  就需要发展地月运输技术。

  而此刻的地月运输技术还停留在化学火箭方面,

  可能要继续发展,还是需要考虑电推进,

  而电推进动力方式的话,可能还是需要一种更加优异的,给电推进引擎提供能源的能源装置,能源技术。

  也就是说,

  绕到最后,会发现,

  解决能源问题的这两条路,其实是殊途同归,

  看似是两件事,实际上是一件事情。

  而能源技术的话,

  符合目前直接解决文明目前能源压力的能源技术,

  大概就两个方向,

  核聚变,太阳能。

  ……

  太阳能的话不用多说,

  此刻地球所在位置,最大的能源来源,就是太阳。

  将太阳能更好的利用起来,对目前还处于母星文明阶段的人类文明来说,还是能够很大程度缓解能源压力的。

  而得益于智能时代的到来,

  进一步压低了太阳能发电板等太阳能发电设备的制造成本,

  相当于间接提高了,太阳能发电板终生发电量对比制造所消耗能源资源的比值,

  所以实际上,在这个时候,依托于智能机械,智能生产链,华国范围内,

  已经在大面积铺设太阳能发电设备来供给能源。

  那越来越密密麻麻的供电网络中,不少电力都是来源于这些太阳能发电场。

  如果秦裕想要参与,从太阳能发电领域实现对于能源压力的解决,

  可能就需要考虑,进一步提高太阳能发电设备的能源转化率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但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话,最后可能需要归结到材料研究领域。

  即便秦裕可以尝试从计算材料学领域去破解这个问题,

  但材料领域的研究,有时候依旧不得不承认,它是需要一些运气的。

  然后就是可控核聚变了。

  这种能源问题的解决方式,要更彻底和根本一些。

  毕竟太阳的能源来源方式,也是核聚变。

  那与其想办法更好的利用太阳释放出来的能源,

  那不如‘种一颗小太阳’。

  而核聚变,也是迄今为止,人类文明掌握的,最高效的一种能源释放方式了。

  而到这个时代,

  经过过去这么些年的发展,

  可控核聚变,其实基本都已经算是实现了。

  但可控核聚变堆的商业化运营,依旧差一点。

  目前这个时代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在实验运行时,单次持续运行时间实际上已经能够达到长期运行的要求。

  关键问题还是在Q值,也就是自持率的问题上,

  在不要求可控核聚变堆的规模,将可控核聚变堆的规模放到了一定程度之后,

  Q值是能够超过一,也就是能够支持的。

  但问题在于,这个时代最先进的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也就只是Q值堪堪超过了一,

  同时,过于庞大复杂的系统,导致实验装置在长期运行时,稳定性有所下降。

  同时,

  由于聚变温度的问题,目前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依旧局限在氘氚聚变上。

  最终的结果就是,

  在这个时代,可控核聚变技术已经基本实现了,

  但是发电成本已经过高了,无法在对比其他较传统的发电方式中,取得优势。

  如果秦裕要想从可控核聚变领域解决目前的能源问题,

  可能还是要考虑,进一步提高可控核聚变反应堆的Q值,

  同时,最重要的是,实现氦3聚变。

  以氦3为能源物资的聚变方式,对比氘氚聚变,要更加适宜目前人类文明情况的多,

  因为月球上,就有足够的氦3,

  也便于之后,支撑对月球其他资源的开发。

  ……

  而对于能源问题的解决方向,秦裕自然是两手准备,两个方向同时努力。

  运力技术可以尝试研究突破,

  能源技术本身也可以尝试研究。

  这两个方向中,秦裕肯定还是优先于能源技术本身。

  不过,即便是能源技术本身的研究上,

  也不需要由秦裕来解决所有问题。

  ……

  273年。

  负熵研究院向上申请,时隔多年,再新增了一个新的研究所,‘能动所’,

  全称自然是‘能源及动力研究所’。

  收到申请之后,

  老领导到负熵研究院,和秦裕交流了下之后,就同意了能源动力研究所的设立。

  并且在上面的协调下,负熵研究院本身越来越广泛传播的威名下,

  能源动力研究所很快就充实了起来。

  当然,

  秦裕也没有想法从头开始可控聚变技术的研究。

  所以,自然而然的,能源动力研究所选择和此前负责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项目团队进行了合作,

  共同推进关于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商用化的研究。

  对于能源动力研究所的合作,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原本的项目研究团队也没有什么意见。

  因为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本身就不是某一个研究所,或者某一个研究团队单独的项目。

  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本身就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

  整个华国范围内,有着若干个研究所,若干个研究团队共同参与,各自负责不同的模块,不同的系统。

  甚至历时这么多年,都已经不知道经历过多少研究人员来来往往了。

  自然对于一个新的研究单位的加入,没有什么意见。

  此外,负熵研究院的威名在外,

  虽然能源动力研究所新成立,但有秦裕院士直接参与,这本身就足够给人信心了。

  而且,在这儿之前,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研究项目中不少研究团队,本身就有些期待强人工智能技术在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中的应用,

  在不少研究团队来看,

  可控核聚变实验堆推进到目前这个程度,距离商业化就差一步之遥,

  实际上许多问题都已经解决了,主要难题可能还是在控制系统上,

  对等离子体湍流的有效约束和控制上。

  而对于控制系统,整体系统上的研究,

  强人工智能之父怎么看也是有些专业对口的。

  当然,

  除此之外也是,

  在通用人工智能之后,碳基芯片之后,

  人们对于秦裕院士,对于负熵研究院的信心都着实有些盲目了。

  至少,在知道秦裕院士可能要参与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的研究过后,

  比起疑虑,人们期待的更多。

  ……

  通用人工智能,的确是能够在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中发挥作用。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本质上,整个可控核聚变反应堆,也是一个运行的,可控制的机械。

  只是比大多数智能机械都更加复杂一些。

  而恰好,智脑计划中的强人工智能,就能够胜任这种复杂系统的协作任务。

  所以,在负熵研究院能动所加入到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过后,

  第一件事情,就是在秦裕的主导下,和信息去噪研究所进行了合作,

  在秦裕的带领下,为可控核聚变反应堆,引入了强人工智能的控制。

  为此,为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再建造了一个比较小规模的算力塔。

  强人工智能控制引入之后,

  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再进行了一次运行,

  在明明多了一个算力塔耗能的情况下,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在新一次的运行中,

  Q值反倒是大幅度提升了。

  由此,

  秦裕以能动研究所的名义,联系了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其他研究团队过后,

  向上提议,再新建一个更大规模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

  进一步增加可控核聚变实验堆的Q值。

  按修正了控制系统之后的情况计算,

  可控核聚变反应堆进一步放大规模到一定程度的时候,Q值是能够满足商业化要求的。

  如果是过往的,

  建造一座秦裕提议的,如此规模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压力必然是很大的。

  但此刻,

  智能时代,生产力的暴增,让这一切有了可能。

  自然而然的,

  上面同意了能动所以及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这个申请。

  ……

  而在可控核聚变实验堆项目的研究之外,

  能源动力研究所,其他相关研究团队,也在做着电推进引擎的预研。

  对于地月往来,以及未来其他方向的星际航行技术,

  秦裕直接放弃了传统的化学火箭方向,

  因为显而易见的,化学火箭方向即便是还没有走到头,也走不远了。

  而对于能源方向的研究中,

  太阳能发电的相关研究,

  秦裕也没有完全放弃,

  虽然自己参与的程度不高,但还是将设立了一个相关研究项目,交给了负熵研究院材料研究所,

  偶尔,也会到材料研究所看看研究进度,同时,给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

  更多的时间里,秦裕肯定还是还在对可控核聚变研究本身上。

  更准确的说,

  是对氘氚聚变之后,更进一步‘氦3’聚变的研究和思考。

  目前氘氚聚变反应堆的研究,在秦裕的视角里,

  虽然新的,更大型的实验堆建设还没有完成,

  但结果已经是注定的了。

  但他所期望的,并不仅仅只是氘氚聚变,

  最重要的,还是氦3聚变。

  但氦3聚变不管是反应温度,还是约束难度,都要比氘氚聚变高上一个量级。

  过去,许多在可控核聚变技术上研究的积累,在氦3聚变上可能都需要推倒重来。

  如果无法在材料学上短期做出突破的话,

  他就需要考虑,对运转在反应堆装置中的等离子体湍流,实现更精细精巧的控制,

  最好是,能够在目前的基础上,更加深程度的洞悉湍流的本质,

  以完成对它更好的控制。

  ……

  274年。

  在负熵研究院的参与下,在这个智能时代,

  新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建造起来,是很快的。

  在确定选址,负熵研究院能动研究所以及其他相应研究团队,共同拿出新的实验堆设计方案过后,

  智脑计划中的强人工智能,自然能够拿着设计方案,

  在整个工业体系中,寻找能够完成某一部分生产的智能工厂,直接进行生产。

  对于需要构建新生产线的装置,也能够及时调动相关智能机械,进行新的生产线的架构。

  而考虑到能动所的位置,

  这座新的可控核聚变实验堆,

  最终选址自然还是在陵川市附近。

  而这短短一年里,

  如果说原本人们对于秦裕院士的期待还主要是在控制系统上的话,

  那此刻,相关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对于秦裕院士能够负责整个实验堆系统中哪个部分都不奇怪了。

  秦裕院士的知识量,能够横跨的领域,就跟探不到底似的。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