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交通问题-《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

  六月。

  伴随着各地下避难城市内的智能工业集群规模,朝着末日危机前进一步恢复。

  以及各地下避难城市内空间的进一步扩张。

  各地下避难城市,已经在逐渐从末日应急状态中缓慢退出。

  末日状态下的物资配给制度,逐渐朝着过往那种,强人工智能根据人们的具体需求,统筹生产的方式恢复。

  对于人们来说,这方面最直接的体现就是,手里基本已经失去了大部分货币属性的‘钱’,重新有了一些用武之地。

  不像再是之前,各地下避难城市的智能系统,只为每个人提供最基础的生存物资,

  对于生活中需要的各种产品,有了更多选择的余地。

  货架上,多了许多由不同研究人员,从事创新工作的人员完成设计,由智能工业生产体系完成生产的产品,供人们随时挑选。

  再到七月,八月时,

  一切就再更进一步了。

  各地下避难城市内,各大学高校,重新恢复了授课,

  这个时代,从高校中毕业的人们,虽然不一定能够进入负熵研究院,但也基本从事着每个细分领域的研究工作,

  此刻,逐渐恢复了的生产力,也终于足够支持,整个人类社会的大部分研究工作,

  这部分人们也逐渐回到了各自的岗位和研究工作中,承担着新的社会分工下,各自的职责。

  原本因为末日应急状态,

  而停止的提前退休举措,在八月时,也逐渐恢复了。

  负熵研究院相关研究员,整合了一些数据,讨论后决定将原本末日状态下160岁的退休年龄,重新提前到100岁。

  但同时,将在未来数十年时间里,逐渐将这个时间调整到130岁,

  如果未来人类的寿命没有大幅度变化,那就将长期稳定在这个年纪退休。

  之所以确定在这个年纪,自然也是有原因的。

  在智能时代之后,所有的人们基本都从事着纯脑力劳动,

  按照目前人类的标准,进入130岁之后,基本就正式步入了老年,

  大脑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其他各项能力就会逐渐严重衰退。

  实在是没有什么必要,在继续研究相关的工作。

  当然,如果人们自己自愿继续自己的研究,在智能时代,生产力富足的情况下,也没有什么阻止的理由。

  而此刻,将退休年纪暂定在100岁,

  主要是因为,此刻踏入智能时代的时间依旧不久。

  如果不是这次末日危机,人类文明此刻就还处在进入智能时代之后的转型时期。

  不少智能时代之前,从事着已经被智能机械取代工作的人们,只能以高福利覆盖他们的生活需要,以度过这段时间。

  此刻,算是在人类文明末日危机之后,一切逐渐重新回到了正轨。

  而之所以,

  此刻人类文明即便是在地下避难城市内,一切恢复的还能够这么快。

  主要还是,

  在末日危机之下,人类文明事实上并没有什么生产技术的损失,

  甚至,因为应对末日危机,

  一些更先进的技术,可能还更早的出现在了人类文明面前。

  而仅仅生产规模一定程度的萎缩,在强人工智能的帮助下,很快就能够恢复如初。

  ……

  9月。

  各地下避难城市,在新扩张的地下避难城市空间处,

  除了增加着智能工业集群的规模,也同时将一些处于各地下避难城市内的‘立体农场’进行了扩张。

  在磅礴的能源支持下,智能机械的具体执行下,各地下避难城市中的智能立体农场,开始源源不断产出各种粮食作物,蔬菜,水果,乃至一些禽肉。

  对比此前其他时代,此刻这个时代,人们面对末日危机时,最大的优势就是智能机械以及可控核聚变反应堆提供的充沛能量。

  先前提前储存在各地下避难城市中的‘存粮’没有了减少的压力,

  足够庞大的立体农场,已经足够支撑各地下避难城市内人们生存和生活的需要。

  整个处于地下避难城市中的人类文明社会,

  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在智能工业集群的扩张下,都快速恢复着。

  “……今天分到了一个新的休息室。虽然依旧没有之前在地表住的房子大,但有一个卧室,也有独立的卫浴空间了。卧室墙上还有个‘模拟窗户’。”

  “虽然在地下,但有时候都感觉有些恍惚,恍惚间,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末日危机就像是只是一个噩梦,我们依旧生活在地表。”

  “朋友,不用着急。我们的文明和社会已经逐渐从末日应急状态中脱离了,要不了多久,我们就能够都回到地表去。”

  “我不着急,就是有些感慨……地下避难城市越来越宽阔了,有时候都分不清是在地下还是地表。”

  “……我这些天,都常去附近的公共活动空间里转转……那些屏幕模拟的天空穹顶,还挺真实,蓝天白云。就是偶尔想想,地表现在真实的天空还没有这好看,就又有点难过。”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首都地下避难城。02区域是不是昨天又晃了两下?我昨晚睡着觉呢,突然就惊醒了。”

  “嗯……是啊,这段时间,地质活动还在继续,时不时就有些动静。”

  此刻,

  人类文明的网络上,还有不少人们继续讨论着相关的话题。

  而也在这一月,

  负熵研究院,准备尝试氦3聚变反应堆的普及,

  这是一种比之前氘氚聚变反应堆更高效的能源来源方式,

  氦3聚变反应堆普及之后,也能够给此刻人类文明带来的更加充沛的能源。

  人类文明想要快速回到地表,

  事实上相当于,要重新改造一个恶劣环境的星球,

  这是需要在各地下避难城市中,更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力才能够完成的,

  而这,也离不开更加磅礴能源的支持。

  不过,普及归普及,也没有取缔之前氘氚反应堆的运转,

  氦3聚变原料来源在此刻的问题,氦3聚变反应堆在各地下避难城市的普及,也需要一步步慢慢来。

  也是在这个时候,

  人们再发现了一个问题,或者说,有一个问题更加清晰地直接显现了出来。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的往来问题。

  ……

  此刻,末日危机之后,处于地表深处的各地下避难城市,

  基本都是依靠自己地下避难城市中的能源,工业,立体农场等自给自足。

  由于互相之间联系已经勉强恢复,同时有强人工智能同时统筹和负责着所有地下避难城市的基本运转,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倒是没有互相孤立和割裂。

  基本也都按照负熵研究院提出的各项计划和此前末日危机来临之前的一些预案正常运行着。

  只是,虽然信息交流上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的人们还是一个整体,

  但各地下避难城市在这末日危机之后,互相实际的物质交换却成了问题。

  地表,地下,水系海洋,乃至空中,各种常见的交通运输方式,

  在此刻末日危机之后的地球环境下,都很难走通。

  如果想要在地下,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开辟一些地下隧道以联通各地下避难城市,

  凭借人类文明目前的生产,开辟倒是没有太大问题。

  但,此刻频繁发生着的一些地质活动,必然会将开辟出来的地下隧道来回折断。

  而想要在此刻的地表上,修建一些轨道交通和陆路交通也是一样,

  先不说遍地火山持续喷发带来的影响,频繁的地质活动,也让陆路交通很难进行。

  水系和海洋的情况也差不多,水系在频繁的地质活动中很不稳定,海洋此刻都还在剧烈波动。

  最后,在大气层中的空中运输,也同样受到此刻大气中过于丰富的‘物质’的影响,喷气式飞机很难遭受现在这种大气环境的折磨,

  此外,还要考虑此刻地表大气氧含量极大程度下跌,对于依赖燃料的发动机的影响。

  此刻,适合人类文明用作物资运输的,或许是旋翼类飞行器和螺旋桨类飞机,但这种飞行器的运输能力又是一个问题。

  亦或者说,

  这会儿,

  人类文明急需一种,不依靠地面,海洋,来自于大气层的运输装置,运输技术,

  来维持各地下避难城市中的交流。

  ……

  这是一件有些紧迫的事情。

  在2801小行星撞击危机到来前,

  人类文明能够依赖于智能工业体系,几个月时间完成一座氦3聚变反应堆的建造,

  还是在月球上,将人类文明的首座氦3聚变反应堆从完成的设计变成了具体的实物。

  但此刻,在地下避难城市内,人们却很难办到。

  各地下避难城市之间,物资难以交换往来,就意味着分处于不同区域内的智能工业集群,

  没有办法在强人工智能的协调下完成配合。

  这意味着,各地下避难城市内的智能工业集群只能够为自己地下避难城内的需要进行生产。

  而想要在各地下避难城市内建造一个氦3聚变反应堆,

  就需要各个地下避难城市,都掌握了一整套,氦3聚变反应堆建造过程中所需要涉及的所有,完整的智能工业生产链,生产体系。

  这种方式先不说是否可取,

  在短期内,也势必会影响人类文明生产力恢复和进一步发展的效率。

  不过,

  对于这件事情的解决,负熵研究院其实相当于已经有了一个现成的方向。

  不依靠大气,不依靠地面,不依靠海洋的运输方式,

  那不就是大气层外,宇宙环境下的物资运输方式吗?

  在之前,人类文明在这个方向上,选择的化学火箭推进运载。

  但如果利用化学火箭运输,将各地下避难城市内需要交换的物资发射到同步轨道再重新入轨,

  即便是不考虑化学火箭的运载能力极限,似乎也要考虑一下运输成本的问题。

  而运输成本的问题,

  事实上也就是此前负熵研究院和秦裕考虑过的问题,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解决的方向,

  当时秦裕的选择是‘电推进引擎’飞行器。

  氦3聚变技术,可以说既是进一步解决人类文明能源压力的一环,

  本质上,也是电推进技术的前置,

  同样的,SW182材料,本质上也是这其中的一环。

  负熵研究院,能动研究所部分研究团队,在这之前,就在秦裕的要求下,进行着一些前置研究工作。

  理论上来说,

  如果不是2801小行星撞击危机这个插曲,

  负熵研究院应该也已经在电推进飞行器上努力。

  只是可能没有想到,

  此刻,负熵研究院,在末日危机之后,再次将目光更多投向电推进飞行器,

  电推进飞行器的应用场景,却将首先在大气层内。

  当然,

  这也并不影响中远期,电推进飞行器,电推进飞船将在航天领域发挥的作用。

  电推进引擎技术突破之后,也能够提早,恢复地球和月球月面基地的往来。

  ……

  10月。

  这时候已经基本恢复了正常运转的负熵研究院,

  各研究所,各研究团队,要么就是在继续着末日危机之前的一些研究,

  要么就是在针对恢复地表生态,回到地表等目标,进行一些针对研究项目。

  而以能动所为主的各研究团队,

  在秦裕的带领和主导下,再投入了对电推进引擎的研究中。

  在氦3聚变实现之后,电推进引擎的研究,实际上也已经处于临门一脚的阶段。

  一众研究员们在秦裕的带领下,此刻在电推进引擎的研究过程中,

  目前首要的目标,其实是将电推进引擎的推重比超过一。

  即电推进引擎的推力,能够超过电推进引擎整个系统的自身重力,

  这是电推进系统能够在大气层内,完成升空的前提。

  11月。

  负熵研究院开启的电推进引擎研究,并不是从零开始的,

  此刻秦裕直接主导和参与的对电推进引擎研究,也同样不是从零开始。

  在负熵研究院能动所成立之前,

  过去的两百多年里,

  在化学火箭发展的同时,人们就从来没有停下过对电推进动力的研究,

  只是,一直到负熵研究院能动所成立时,

  电推进引擎的相关技术,一直停留在较初始的阶段,

  电推进技术的应用范围也异常狭窄,基本只用在维持空间站和其他轨道飞行器的高度上,

  能够提供的推力也异常有限。

  之后,能动所部分研究团队,再秦裕的要求下,接受了这项研究,

  在氦3聚变技术研究推进着的时候,也一直有相关研究团队,持续对电推进技术做着预研。

  最后,在过往的基础上,

  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得到一些突破之后,此刻电推进技术的再研究,似乎有些水到渠成的感觉。

  特别是,在秦裕直接参与的情况下,

  对于能动所一众研究员来说,明显能够感觉到,电推进技术的研究,有些进展地飞快。

  电推进技术上,最后留下的一些艰难的,难啃的骨头,难以解决的难题,

  在秦裕教授的带领下,整个能动所在研究中,就像是如同洪流,直接朝着那些难题碾压了过去。

  12月。

  负熵研究院,能动研究所各研究团队,

  在秦裕的带领下,

  开始进行一款,全新的,电推进引擎的整体设计。

  还是和之前一样,

  秦裕掌握整个方向,

  而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就负责各子系统中的一些细节问题。

  对于是否能够解决这个难题,

  各研究团队的研究员们,可能比秦裕本人的信心都足。

  在过往发生的事情下,人们对于秦裕院士,难免都有些盲目了。

  关键是,在研究上,秦裕院士也的确还没有错过。

  喜欢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