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午后,风云突变,正在前线调度兵力的卢象升案头突然送来一份十万火急的军报。
展开细看,字里行间透着紧迫:“烽苗虽已西向,大营仍在内地。”短短十二字,如惊雷在卢象升心头炸响——叛军主力看似向西移动,核心大营却仍蛰伏于腹地,若不及时回防,恐生大变。
他不敢有半分耽搁,当即传令下去,命总兵王朴速率所部星夜返回,“协剿于东南,再俟内地烽情所向相机趋援”,务必守住腹地防线。
然而军令传至王朴军中,却如石沉大海。彼时王朴正率部行至中途,听闻要掉头回援,心中暗生抵触,只想着尽快退守倒马关以求自保。
他不顾传令官的反复劝说,也全然无视卢象升的将令威严,竟直接喝退来使,下令全军调转方向,径直朝着倒马关疾驰而去。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将军令的墨迹与前线的危急远远抛在身后,只留下一道决绝而仓皇的背影,为后续的战局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真定府下辖各县接连告破。城郭残破、百姓流离的急报如雪片般涌入紫禁城,崇祯帝立于文华殿内,面对案上堆积的败报,眉头紧蹙,心中对时任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的疑虑日渐深重——这位曾以“忠勇”闻名的将领,为何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未能守住疆土?
彼时,朝野上下非议四起,不少官员暗指卢象升调度失当、战力不足,崇祯帝本就多疑的性子更受牵动,遂生出换帅之意:拟削去卢象升的总督职衔与兵部尚书官阶,改命首辅刘宇亮亲赴前线,接替其督剿清军。
这一决定传开后,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深知卢象升虽战局不利,却非能力不济,实则受兵力匮乏、粮饷短缺所困,且临阵换帅极易动摇军心,于是再三入宫进谏,力陈其中利害,恳请崇祯帝暂缓决断。
崇祯帝虽仍有疑虑,但碍于杨嗣昌的反复恳请,且一时难以找到更合适的替代人选,最终暂未正式下旨换帅,却仍作出折中调整——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降为兵部侍郎,仍命其统兵御敌。
这一变动,既透着崇祯帝对当前战局的不满,也暗藏着对卢象升的最后考验,而卢象升虽遭贬谪,仍咬牙坚守前线,只是彼时的战局,已在猜忌与掣肘中更添变数。
朔风卷地,寒沙漫野,畿南大地已沦为明清交锋的修罗场。清兵的扬威大将军多罗贝勒岳托亲率八旗劲旅直扑栾城,这座扼守南北要道的城池本是真定府南部屏障,明军虽拼死固守,却不料城内火药库意外引燃,烈焰冲天,砖石飞溅,守城将士死伤惨重,城防瞬间崩溃。
岳托见状,当即挥师疾进,八旗如恶狼一般冲入火海与烟尘之中,一番激战过后,栾城终被攻陷,城头竖起了清军的旗帜。
就在栾城失陷的同时,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正率部星夜驰援畿南。他此前已接真定府急报,深知栾城安危关乎全局,麾下将士皆是精锐,一路马不停蹄,只为赶在城池陷落前抵达。
然而,当卢象升率军逼近栾城时,却遇清军先锋截击,军中将领特徳、傅喀二部猝不及防,竟临阵退走,导致阵型松动。
危急关头,将领书宁阿挺身而出,率亲兵逆势冲入敌阵,欲重整防线,怎奈清军攻势凶猛,书宁阿力战不支,最终血洒疆场,战殁于乱军之中。卢象升目睹麾下将士殒命,悲愤交加,却也只能暂避锋芒,整军待命。
未及卢象升再作部署,真定府的加急文书又接踵而至——南宫已被清军攻破。
此时的他,心中早已千钧重负:一方面,杨嗣昌此前下达的协剿东南农民军的谕旨仍在身侧,朝廷催督甚急;另一方面,畿南数城接连陷落,百姓流离失所,身为封疆大吏,他岂能坐视国土沦丧。
反复权衡之下,卢象升毅然决定以畿南防务为重,挥师向南宫方向进军。可前路早已危机四伏,从栾城到南宫,必经赵县、宁晋、新河三城,而此时这三座城池均已落入清军之手,沿途处处是敌军哨卡,此行无异于闯龙潭、入虎穴。
十二月初五,寒风更烈,卢象升驻军途中,又接到了顺德府的十万火急求援军报。顺德府地处畿南腹地,若再失陷,整个畿南防线将彻底崩溃。
卢象升当即召集总兵杨国柱商议对策,二人深知顺德府不可不救,但主力大军需南下南宫,分身乏术。最终议定,派遣参将李有功率领一部精锐,星夜驰援顺德府,务必坚守待援。
军情如火,容不得片刻迟疑。在派遣李有功驰援顺德府后,卢象升审时度势,再次调整部署,决定分兵两处:一部前往顺德府下辖各县,巩固周边防线,策应李有功所部;另一部则开赴巨鹿,扼守交通要冲,防范清军进一步扩张。
杨国柱在顺德调兵布防,威方在巨鹿调回刘钦,先已分发哨剿,可见各部将士皆已按照部署行动,或整军备战,或分哨剿敌,畿南战场的交锋愈发激烈。
畿南大地寒烟萧瑟,是四处狼烟。明军主力在保定、真定一带与清军铁骑周旋月余,屡战不利,防线节节败退。时任兵部侍郎,宣大总督、督师七省军务的卢象升,正率领仅存的五千宣大劲旅,踏着碎冰寒雪,向巨鹿方向驰援。
大军行至南宫境内时,已是薄暮时分,残阳如血,映照着沿途荒芜的田垄与残破的村落,空气中弥漫着战火洗劫后的焦糊与萧瑟。
“督帅,前方便是南宫县城郊,百姓们已在道旁等候多时。”亲卫统领低声禀报,声音被寒风裹挟着,带着几分艰涩。
卢象升勒住缰绳,胯下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喷出阵阵白气。他抬眼望去,只见前方土道两侧,黑压压跪伏着一片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面带菜色的妇人,还有不少衣衫褴褛的孩童,皆是南宫、新河、清河三郡的父老子弟。
他们听闻卢督师大军过境,纷纷从藏身的地窖、残破的屋舍中走出,奔趋来迎,浑浊的眼中满是期盼与焦灼。
卢象升翻身下马,一袭染血的征袍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面容清癯,双眼布满血丝,连日来的转战奔波让他早已疲惫不堪,但脊背依旧挺得笔直,如青松般傲立。
“乡亲们快快请起,卢某何德何能,劳烦诸位冒寒相迎。”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为首的一位老者,声音沙哑却带着暖意。
老者颤巍巍握住他的手,掌心粗糙而冰凉,老泪纵横:“督师大人,您是咱们畿南百姓的救星啊!清军铁骑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早已无家可归。
听闻大人率军前来,就像看到了再生父母!”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直抵人心。
一位中年汉子挤上前来,跪地叩首:“大人,小人有一言,万望大人采纳!南边的大名、广平二府,至今尚未被清军攻陷,城防尚在,粮草也还充足。您不如率军南下前往两地,一来可暂避清军锋芒,二来能补充粮草器械,再图收复失地之举。”
这话一出,众百姓纷纷点头附和,不少人高声喊道:“是啊督师,去大名吧!那里安全,还能让士兵们吃饱饭!”
展开细看,字里行间透着紧迫:“烽苗虽已西向,大营仍在内地。”短短十二字,如惊雷在卢象升心头炸响——叛军主力看似向西移动,核心大营却仍蛰伏于腹地,若不及时回防,恐生大变。
他不敢有半分耽搁,当即传令下去,命总兵王朴速率所部星夜返回,“协剿于东南,再俟内地烽情所向相机趋援”,务必守住腹地防线。
然而军令传至王朴军中,却如石沉大海。彼时王朴正率部行至中途,听闻要掉头回援,心中暗生抵触,只想着尽快退守倒马关以求自保。
他不顾传令官的反复劝说,也全然无视卢象升的将令威严,竟直接喝退来使,下令全军调转方向,径直朝着倒马关疾驰而去。马蹄扬起漫天尘土,将军令的墨迹与前线的危急远远抛在身后,只留下一道决绝而仓皇的背影,为后续的战局埋下了沉重的隐患。
真定府下辖各县接连告破。城郭残破、百姓流离的急报如雪片般涌入紫禁城,崇祯帝立于文华殿内,面对案上堆积的败报,眉头紧蹙,心中对时任兵部尚书、宣大总督卢象升的疑虑日渐深重——这位曾以“忠勇”闻名的将领,为何在清军兵临城下时未能守住疆土?
彼时,朝野上下非议四起,不少官员暗指卢象升调度失当、战力不足,崇祯帝本就多疑的性子更受牵动,遂生出换帅之意:拟削去卢象升的总督职衔与兵部尚书官阶,改命首辅刘宇亮亲赴前线,接替其督剿清军。
这一决定传开后,时任兵部尚书杨嗣昌深知卢象升虽战局不利,却非能力不济,实则受兵力匮乏、粮饷短缺所困,且临阵换帅极易动摇军心,于是再三入宫进谏,力陈其中利害,恳请崇祯帝暂缓决断。
崇祯帝虽仍有疑虑,但碍于杨嗣昌的反复恳请,且一时难以找到更合适的替代人选,最终暂未正式下旨换帅,却仍作出折中调整——将卢象升的兵部尚书衔降为兵部侍郎,仍命其统兵御敌。
这一变动,既透着崇祯帝对当前战局的不满,也暗藏着对卢象升的最后考验,而卢象升虽遭贬谪,仍咬牙坚守前线,只是彼时的战局,已在猜忌与掣肘中更添变数。
朔风卷地,寒沙漫野,畿南大地已沦为明清交锋的修罗场。清兵的扬威大将军多罗贝勒岳托亲率八旗劲旅直扑栾城,这座扼守南北要道的城池本是真定府南部屏障,明军虽拼死固守,却不料城内火药库意外引燃,烈焰冲天,砖石飞溅,守城将士死伤惨重,城防瞬间崩溃。
岳托见状,当即挥师疾进,八旗如恶狼一般冲入火海与烟尘之中,一番激战过后,栾城终被攻陷,城头竖起了清军的旗帜。
就在栾城失陷的同时,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的卢象升正率部星夜驰援畿南。他此前已接真定府急报,深知栾城安危关乎全局,麾下将士皆是精锐,一路马不停蹄,只为赶在城池陷落前抵达。
然而,当卢象升率军逼近栾城时,却遇清军先锋截击,军中将领特徳、傅喀二部猝不及防,竟临阵退走,导致阵型松动。
危急关头,将领书宁阿挺身而出,率亲兵逆势冲入敌阵,欲重整防线,怎奈清军攻势凶猛,书宁阿力战不支,最终血洒疆场,战殁于乱军之中。卢象升目睹麾下将士殒命,悲愤交加,却也只能暂避锋芒,整军待命。
未及卢象升再作部署,真定府的加急文书又接踵而至——南宫已被清军攻破。
此时的他,心中早已千钧重负:一方面,杨嗣昌此前下达的协剿东南农民军的谕旨仍在身侧,朝廷催督甚急;另一方面,畿南数城接连陷落,百姓流离失所,身为封疆大吏,他岂能坐视国土沦丧。
反复权衡之下,卢象升毅然决定以畿南防务为重,挥师向南宫方向进军。可前路早已危机四伏,从栾城到南宫,必经赵县、宁晋、新河三城,而此时这三座城池均已落入清军之手,沿途处处是敌军哨卡,此行无异于闯龙潭、入虎穴。
十二月初五,寒风更烈,卢象升驻军途中,又接到了顺德府的十万火急求援军报。顺德府地处畿南腹地,若再失陷,整个畿南防线将彻底崩溃。
卢象升当即召集总兵杨国柱商议对策,二人深知顺德府不可不救,但主力大军需南下南宫,分身乏术。最终议定,派遣参将李有功率领一部精锐,星夜驰援顺德府,务必坚守待援。
军情如火,容不得片刻迟疑。在派遣李有功驰援顺德府后,卢象升审时度势,再次调整部署,决定分兵两处:一部前往顺德府下辖各县,巩固周边防线,策应李有功所部;另一部则开赴巨鹿,扼守交通要冲,防范清军进一步扩张。
杨国柱在顺德调兵布防,威方在巨鹿调回刘钦,先已分发哨剿,可见各部将士皆已按照部署行动,或整军备战,或分哨剿敌,畿南战场的交锋愈发激烈。
畿南大地寒烟萧瑟,是四处狼烟。明军主力在保定、真定一带与清军铁骑周旋月余,屡战不利,防线节节败退。时任兵部侍郎,宣大总督、督师七省军务的卢象升,正率领仅存的五千宣大劲旅,踏着碎冰寒雪,向巨鹿方向驰援。
大军行至南宫境内时,已是薄暮时分,残阳如血,映照着沿途荒芜的田垄与残破的村落,空气中弥漫着战火洗劫后的焦糊与萧瑟。
“督帅,前方便是南宫县城郊,百姓们已在道旁等候多时。”亲卫统领低声禀报,声音被寒风裹挟着,带着几分艰涩。
卢象升勒住缰绳,胯下战马不安地刨着蹄子,喷出阵阵白气。他抬眼望去,只见前方土道两侧,黑压压跪伏着一片人群,有白发苍苍的老者,有面带菜色的妇人,还有不少衣衫褴褛的孩童,皆是南宫、新河、清河三郡的父老子弟。
他们听闻卢督师大军过境,纷纷从藏身的地窖、残破的屋舍中走出,奔趋来迎,浑浊的眼中满是期盼与焦灼。
卢象升翻身下马,一袭染血的征袍在寒风中猎猎作响。他面容清癯,双眼布满血丝,连日来的转战奔波让他早已疲惫不堪,但脊背依旧挺得笔直,如青松般傲立。
“乡亲们快快请起,卢某何德何能,劳烦诸位冒寒相迎。”他快步上前,亲手扶起为首的一位老者,声音沙哑却带着暖意。
老者颤巍巍握住他的手,掌心粗糙而冰凉,老泪纵横:“督师大人,您是咱们畿南百姓的救星啊!清军铁骑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我们早已无家可归。
听闻大人率军前来,就像看到了再生父母!”周围的百姓纷纷附和,哭声、喊声交织在一起,在空旷的原野上回荡,直抵人心。
一位中年汉子挤上前来,跪地叩首:“大人,小人有一言,万望大人采纳!南边的大名、广平二府,至今尚未被清军攻陷,城防尚在,粮草也还充足。您不如率军南下前往两地,一来可暂避清军锋芒,二来能补充粮草器械,再图收复失地之举。”
这话一出,众百姓纷纷点头附和,不少人高声喊道:“是啊督师,去大名吧!那里安全,还能让士兵们吃饱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