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阳夏保卫战-《清宫秘史十二章》

  大清朝廷得到“新军造反”的消息后,整个朝堂乱成了一锅粥。

  放眼整个朝堂上,有能力,有威望的就奕匡、载沣和张之洞,

  啊,对啦,张之洞在武昌起义前一年去世了。

  过去有袁世凯这个军事大拿,载沣上台当上摄政王,把老袁赶回了老家。

  如今载沣傻眼了,没人为他去扛雷。

  宣统皇帝,也就是溥仪就别说了,6岁的娃娃懂个屁!

  朝中的事都由他爹摄政王做主。

  军机大臣奕匡是老臣,不过这家伙贪的狠!也没军事能力。

  他的儿子载振有样学样,仗着老爹的名头收受贿赂。

  这不,被御史弹劾了,真是火上浇油。

  说起载振这档子事,还得往前翻。

  1907年,奕匡的儿子载振受贿段芝贵,这事地球人都知道,史书称“丁未政潮”。

  事件起因是,载振奉旨去吉林督办学务,途经天津时,在官员陪同下看戏,他看中了歌妓杨翠喜。

  当时任天津北段巡警总办的段芝贵,官秩为四品道台,却想升任从二品的黑龙江巡抚,于是投载振所好。

  他先从天津商会会长王竹林处筹措10万两白银,在奕匡生日时送上作为寿礼,

  又以1.2万两银子买下杨翠喜,让她成为载振的小妾。

  一个月后,段芝贵被任命为黑龙江巡抚。

  御史赵启霖得知此事后,上书弹劾段芝贵,说他以重金贿赂奕匡父子,买官鬻爵。

  慈禧太后下旨派醇亲王载沣、大学士孙家鼐去查办。

  二人没身体力行,而是委托满洲印务参领恩志、内阁侍读润昌前往天津办案。

  恩志、润昌到天津后,仅用不到4天就返回来了,查办结果是赵御史所参均无实据。

  有这种调查并不意外,奕匡的银子起了作用,官官相护的效果展现了出来。

  随后,载沣与孙家鼐又面见有关涉案人员,包括王竹林、杨翠喜的父母等,

  这些人证明杨翠喜已被天津富商王益孙买去做使女,王竹林也未借钱给段芝贵行贿。

  最终,载沣与孙家鼐上奏称“事出有因,查无实据”。

  朝廷裁定撤去段芝贵布政使衔和黑龙江巡抚职务,而载振继续做他的官,

  御史赵启霖却被撤销职务,罪名是“履行入奏,任意污蔑”。

  这正是,不解决事,解决反应事的人。

  朝中大臣一看没好人活的路,于是消极怠工,谁也不出力和出主意。

  关键时候,载沣看了看四周的文臣武将,见他们一个个低头不语。

  “悔不当初啊!”袁世凯能带兵打仗,可惜被我开回了家,载沣长叹一声。

  此时,湖广总督瑞澂托英国舰船给朝廷传话,“赶紧派兵增援武昌,否则武汉三镇要陷落。

  英国公使还说,瑞瀓一再叮嘱这次武昌起义和前面几次起义不一样,救兵来晚了大清江山将不保。

  载沣不敢怠慢,紧急召开朝议,宣布出兵武昌圣旨:着陆军总司令荫昌带一路人马,冯国璋带一路人马,载涛带一路人马,

  三路人马皆由荫昌统一指挥,即日开拔武昌平叛乱。

  “渣——!”几人领令而去。

  为防万一,载沣稍后让海军总司令萨镇冰带三艘舰船前往配合作战,汤芗铭为参谋。

  汤芗铭是汤化龙的弟弟,这次哥俩成了对手,汤化龙如今是革命军主管民政总头目。

  关键时刻,摄政王豁出去了,动用海陆两军精锐组成强大的平乱队伍,浩浩荡荡向湖北方向进发。

  ……

  清军貌似很强大,实则是一盘散沙。

  先说总指挥荫昌,他带着的北洋军之前都是袁世凯培养出来的人马,袁世凯指挥得动,他荫昌未必。

  再说冯国璋,他是袁世凯的得力干将,对袁世凯很忠心,老领导被罢官,他心里有情绪。

  这次带兵去平乱,冯国璋军队走到河南境内,他专门去老上级袁世凯退隐的地方彰德府洹上村,

  也就是今河南安阳那个地方拜访了袁世凯,求计老领导我该怎么办。

  当时袁世凯沉思片刻缓缓说出了六个字:慢慢走,等等看。

  袁世凯为什么要说这样的话呢?卖个关子,后面再解释。

  这边朝廷大军黑云压境,作为革命军的大都督黎元洪也没闲着。

  没有人比他更清楚接下来的形势,镇压革命军的队伍到来,意味着将有一场血战。

  ……

  黎元洪还算镇定,只是眉头紧锁,指关节不断敲着桌子。

  “同志们。以我经验判断,清军首先应该先到达汉口刘家庙车站,

  咱们马上组织人马,趁清军立足未稳打他个措手不及。”

  众人齐声“是”!

  黎元洪转头对身旁的蒋翊武说:这事辛苦老弟走一遭,蒋翊武一个立正,大声说道:

  “大都督的命令本当执行,何谈辛苦呢?”

  (蒋翊武一看武昌起义已经成功,急忙归了队)

  “好!你速带人马开赴刘家庙车站?”

  “得令”,蒋翊武转身去了。

  这个时间点,已经是武昌起义后的10月18日。

  也就是武昌起义一个礼拜后,清军和革命军在刘家庙将开启激战模式。

  史书上把这次战役称为阳夏保卫战,它是辛亥革命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战役。

  (阳夏保卫战又称汉口、汉阳保卫战。)

  在过去汉口也叫夏口,阳夏战役中的“阳”指的是汉阳,“夏”指的是“夏口”,阳夏之战的名称就是这么来的。

  ~由于革命军行动迅速,布置到位,加上武昌城内的商户,老百姓,农民,无业游民等支援,

  群众不当看客,有钱的出钱,有人的出人,革命军和民军拧成一股绳,誓死保卫武昌起义的成果,

  这种力量无坚不摧,只打得立足未稳的清军节节败退。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武昌起义犹如振臂一挥,各省纷纷响应相继宣布独立。

  当时清朝汉族地域一共有十八省,你看武昌起义的旗帜上绣着十八颗星,寓意十八省。

  武昌起义后,十八省有十四个省宣布了独立。

  之所以出现星火燎原之势,这里面两个原因,

  其一,清王朝确实到了大厦将倾的时候,其二,武昌起义牵制了大量的清军主力,给各省独立创造了有利条件。

  比如山西独立,10月29日山西都督府兵力空虚,革命士兵在新军标统阎锡山的带领下,

  杀死了自己的上级领导山西巡抚,阎锡山坐上了山西都督的位置,

  由此开启了老阎统治山西三十余年的历程。

  还有云南光复,10月30日,立宪派的支持者、新军协统蔡锷,和同盟会会员唐继尧发动起义,

  留守的清军抵挡不住败逃,云南随即宣布独立。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次起义中有一个名叫朱玉阶的排长在战斗中表现很勇敢,

  他冲锋在前浴血奋战,率领士兵攻下了都督府。

  这位名叫朱玉阶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共和国的元帅——朱德朱总司令。

  11月3日,当时上海同盟会首领陈其美和浙江光复会首领李燮和,商量联手攻打上海都督府。

  陈其美,字英士,号无为,浙江湖州人,他在留学日本时加入了孙中山的同盟会。后来受孙中山的指派回到上海从事革命。

  受武昌起义的影响,11月3日陈其美和光复会首领李燮和约定11月5日,也就是后天起义。

  然而刚过一天,陈其美撇开李燮和自己率人先动手了,结果失手被清军捉住关了起来。

  陈其美为何提前一天独自动手呢?原来陈其美害怕光复会和他抢功劳,光复会李燮和的威望和名气都超过了他。

  假如上海光复李燮和做了总督,他陈其美该何去何从呢?

  出于私心,陈其美就率先动了手,不料人算不如天算,中了埋伏被擒,

  好在李燮和宽宏大量,当天率人马就把他解救了出来。

  陈其美是个狠角色,为了利益不懂得感恩,后来他利用青帮帮会势力,

  迫使李燮和退出竞选沪军都督,不出意外,陈其美如愿当上了沪军都督。

  浙江光复后,陈其美故技重施,让徒子徒孙闹事逼走了李燮和,他如愿当上了浙江总督。

  ……

  革命起义风起云涌,清政府的官吏们看大事不妙,也纷纷和大清划清界限。

  比如上海、浙江光复后,隔壁的邻居江苏巡抚程德全害怕了。

  程德全也是个名人,苏州寒山寺的“寒山古寺”四个字儿就是他写的。

  程德全的光复很有意思,他先让人把巡抚衙门的牌子摘下来,又让人把大殿边角上一块瓦捅下来,

  瓦片“砰”的一声落在地上摔了稀碎,这就算革命了。

  11月9日,同盟会的敢死队炸死了朝廷刚刚派来的广州将军凤山,胡汉民从香港急忙赶过来,他做了广东都督。

  11月11日,福建总督松寿是个亮点,他是大清的守护者、顽固派,决心与革命军死磕到底,

  然而,他的手下不给力,面对大势所去,绝望的松寿吞金而死。

  松寿成了自武昌起义以来,第一个为大清殉国的官员。

  最后说说南京。

  南京在武昌起义24天后,也落入了革命党的手中。

  虽然镇守南京的辨帅张勋带着他的辫子军顽强抵抗,无奈大势已去,不得不灰溜溜撤出了南京。

  到12月份以前,长江以南各省都宣布了独立,于是就形成了清军和革命军南北对峙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