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0章 大清亡了-《清宫秘史十二章》

  “孙先生,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在南京和北京是一样的。”

  “对,我们实现共和的目的达到了,为何要强调在南京就任?”

  革命党人纷纷劝说孙中山改弦更张。

  孙中山望着众人,那明亮的眼神黯淡了下来,手里攥着《临时约法》章程,因用力指关节发白,透过窗外蒙蒙细雨,远处的紫金山若隐若现。

  为了不再起战争,孙中山站在高台,用低沉的声音道:“我立刻辞去总统职务,袁世凯可以在北京就任。”

  众人报以热烈的掌声回应,至此,老袁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接下来,他要抓紧时间逼迫小皇帝退位,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大总统之位。

  “哼!就任大总统是头等大事,至于共和……?”

  劝说隆裕接受退位并非易事,毕竟谁也不愿意承担在自己手上亡国的责任。

  ……

  紫禁城总督府上,袁世凯围着办公桌不停走动,桌上的人参汤已经热了三遍,仆人进来看到这情况,无奈端去再次温热。

  “咳咳!”徐世昌急匆匆走了进来:“慰亭(袁世凯的字),隆裕太后优柔寡断,

  那些宗社党又天天在她跟前喊‘死战’,再耗下去,革命党人不耐烦翻了脸,咱们前面的这点筹码就全废了。”

  徐世昌和袁世凯称兄道弟,是发小。

  “来坐下,咱俩唠唠嗑。“袁世凯一把拉着徐世昌,“吴妈,上茶!”老袁吩咐着。

  “卜五,我就为这事心焦,太后总念着‘祖宗基业’,良弼那伙人又拿‘列祖列宗’压她,硬来怕是适得其反。”

  徐世昌冷笑一声:“硬的不行,就来软的——不,是软中带硬,往她心窝子里戳。”

  “卜五(徐世昌的字),此话怎讲?”

  “您想啊,太后一个妇道人家,最怕什么?”

  没等老袁回话,徐世昌紧接着说“怕乱,怕保不住皇上,怕落得崇祯那步田地。”

  他往前凑了凑,声音压得更低,“您让奕匡他们多往宫里跑,就说南边革命军已经过了黄河,

  再编几句,说革命党里多是‘亡命徒’,当年广州起义连自己命都不要,

  真进了城,皇室宗亲怕是……”

  “怕是连全尸都留不下?”袁世凯接话,眼中闪过一丝狠厉。

  “正是!”徐世昌点头,“就得让她夜里睡不着觉,觉得四面都是刀。至于良弼那帮硬骨头,”

  徐世昌顿了顿,指尖在桌上轻轻敲了敲,“留着始终是祸害。他们不是天天骂您‘通敌’吗?不如借革命党之手除了他——

  反正南边也恨这些铁杆保皇党,一箭双雕。

  良弼一死,剩下的宗社党就是一群没头苍蝇,谁还敢撺掇太后硬扛?”

  徐世昌端起茶盏喝了一口。

  袁世凯也端起茶盏,指尖摩挲着杯沿:“那‘优待条件’呢?总得给太后点念想。”

  “这就得您亲自去说了。”

  徐世昌笑道,“您见了太后,先哭,哭祖宗不容易,哭自己无能保不住大清。

  再把那条件一条一条念给她听——尊号不废,岁银四百万,紫禁城还能保住,

  让她觉得‘退位’不是亡国,是‘暂避锋芒’,她信了,这事儿就成了。”

  袁世凯放下茶盏,眼底寒光一闪:“就按你说的办。

  让奕匡明儿就进宫‘报信’,再给南边递个话,就说良弼这颗钉子,该拔了。”

  徐世昌躬身:“如此,大事可期。”

  ……

  1912年1月,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死了良弼,顿时,宗社党群龙无首,其余强硬派吓破了胆,再不敢公开反对退位。

  良弼遇刺身亡的消息传入宫中,隆裕太后听闻后浑身发抖,对“革命党之狠”的恐惧更深。

  为了再加把火,袁世凯让庆亲王奕匡,天天在隆裕太后面前“吹风”,

  故意夸大革命党兵锋之盛,说“革命军已逼近京师,北洋军虽勇,恐难抵挡,

  若再战,皇室恐连全尸都保不住”,甚至编造“洋人要出兵干预,届时清廷连立足之地都没有”的谣言,

  吓得隆裕终日以泪洗面,而袁世凯适时入宫,跪在地上“痛陈”唯有接受优待、保全皇室,

  方能躲过此劫,隆裕的心理防线终被击溃。

  隆裕本就软弱,她可没姑姑慈禧那两下子,老袁糊弄隆裕一愣一愣的,慈禧他试试,敢吗?

  为了让隆裕彻底下定决心,袁世凯又以“保全皇室”的名义,主动与南方革命党谈判,为清廷争取“退位优待条件”。

  他一边向革命党施压,说“若优待不够,皇室必拼死抵抗,南北统一无望”。

  一边又向隆裕表功,称“臣与南方力争,才保住皇室体面”。

  老袁两边欺负,两边糊弄。

  经过老袁一系列的表演,最终敲定的《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

  核心内容包括:

  1. 身份与尊号:大清皇帝辞位后,尊号仍存不废,中华民国以待各外国君主之礼相待。

  2. 生活待遇:每年由中华民国政府拨付400万两白银,作为皇室日常费用。

  3. 居住权:皇帝暂居紫禁城,日后移居颐和园,侍卫人等照常留用。

  4. 财产保护:皇室私有财产(如宫殿、园林、古玩等)由中华民国政府特别保护。

  5. 宗庙祭祀: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中华民国政府妥为保护,派兵守卫。

  袁世凯的“表演”和“优待条件”让隆裕误以为找到了保全皇室的唯一途径。

  她将袁世凯视作“忠臣”,甚至在退位诏书中写道:

  “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

  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变相将清廷的“后事”托付给了他。

  1912年2月12日,隆裕以宣统帝名义颁布退位诏书,清朝统治终结。

  (大清灭亡一年后,隆裕因愧疚郁郁而终)

  宣布退位的时候,年仅6岁的宣统皇帝,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孩童,对眼前发生的“王朝终结”毫无反应。

  据《我的前半生》及当时侍从回忆,溥仪的表现,更多是孩童对陌生仪式的茫然与不耐烦。

  当天,隆裕太后在养心殿主持退位仪式,将事先拟好的《退位诏书》交与袁世凯的代表胡惟德等人。

  溥仪被太监抱在宝座上,面对下方一群红顶子或西式军服的陌生人听宣读,他觉得“又冷又饿”,

  全程哭闹不止,不断挣扎着要下宝座。

  隆裕太后心烦意乱,只能频频低声哄他:“别哭了,快完了,快完了。”

  这句话后来被宫中上下视作不祥之语,暗合了王朝的终结。

  仪式结束后,溥仪对“退位”没有任何认知,依旧在紫禁城里过着“皇帝”的生活,

  由太监宫女伺候,玩着他的玩具骆驼、小木马和纸飞机。

  对殿外那个已然改天换日的世界一无所知。

  他的哭闹并非因王朝覆灭而悲恸,只是孩童对严肃仪式的本能抗拒——

  这场决定大清命运的巨变,在他眼中,不过是又一次大臣们的表演。

  直到多年后,他才逐渐明白,那个哭闹的午后,意味着自己的“天命”已尽,也意味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袁世凯则凭借这一系列操作,既踩着清廷的“尸体”赢得了革命党的认可,

  又以“优待皇室”的名义博得了“仁厚”之名,最终顺利窃取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之位。

  继任临时大总统时,袁世凯53岁,属于他的时代拉开了序幕,中华民国从此成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