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8章 满洲国亡了-《清宫秘史十二章》

  在谭玉玲去世后,日本方面曾积极推荐日本女子做溥仪的妻子,

  但溥仪对日本的控制心存警惕,

  担心娶日本妻子会进一步受制于日方,因此始终予以拒绝。

  1943年,溥仪于长春女子学校,一眼选中了当时年仅15岁的李玉琴,

  “小姑娘,跟着我去皇宫享福去吧!”

  “能吃饱饭吗?”

  “哈哈,管饱!”

  “这就去。”

  李玉琴果断回答。

  溥仪将其接入伪满皇宫,封为“福贵人”。

  李玉琴成了溥仪第四任妻子。

  李玉琴出生于长春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家境贫寒。

  她的父亲是长春一家饭馆的厨师,母亲是家庭主妇,家中子女较多,生活条件较为艰苦。

  这种普通的家庭背景,也是她后来被选入伪满洲国皇宫成为溥仪“福贵人”的一个客观原因。

  转眼两年过去了,1945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

  1945年8月,二战进入尾声。

  8月8日,苏联根据《雅尔塔协定》,正式对日本宣战,

  苏联红军迅速出兵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

  关东军扛不住猛烈攻势,纷纷投降。

  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二战宣告结束。

  次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宣读“退位诏书”,这个由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彻底灭亡了。

  此时,溥仪的第四任妻子李玉琴,随着逃难的人群跑了。

  为逃避罪责,溥仪企图乘飞机逃亡日本。

  8月19日,当他乘坐的飞机在沈阳机场准备换乘大型飞机时,突然传来一声断喝,

  “狗皇帝,你往哪里逃?”

  他被攻占该机场的东北抗日同盟军及苏联红军俘虏。

  随后,溥仪被押往苏联的赤塔,再之后被转移到哈巴罗夫斯克(伯力)等地关押,

  他在苏联度过了五年的拘禁生活。

  1946年5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在东京开庭,开始审判日本战犯。

  溥仪作为重要证人被传唤出庭。

  他在法庭上陈述了日本帝国主义扶持伪满洲国、对其进行控制和利用的经过,揭露了日本的侵略罪行。

  他的证词成为审判日本战犯的重要依据之一。

  …………

  1950年8月,溥仪结束了在苏联的囚禁生活,被引渡回国,

  当他踏入抚顺战犯管理所时,心想这回不是死就是把监狱坐穿。

  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抚顺战犯管理所,成了溥仪人生的转折点,

  在这里,他从一个养尊处优、不懂生活常识的末代皇帝,逐步变成一位自食其力的中国公民。

  刚开始他到管理所时,自知罪孽深重,整日恐惧不安,

  甚至与家族成员订立攻守同盟企图隐瞒罪行。

  管理所很快洞悉,并将他们分开。

  在管理所的日子里,溥仪受到人道主义待遇,

  虽身处改造,却也有着基本生活保障,这与他想象中的严苛惩罚大相径庭。

  管理所为他安排了简单的劳动生产与社会参观活动,像种菜、园艺这类轻体力劳动,

  溥仪一开始十分生疏,他从未从事过体力活,除草时可能会弄错,浇水也把握不好量。

  但在工作人员耐心指导下,他慢慢学会了这些技能,

  还学会了洗衣服、缝补衣物,甚至参加中医小组学习,学会给其他战犯量血压 ……

  随着时间推移,溥仪在劳动与学习中逐渐提高认识,放下曾经的身份包袱,开始真心悔过。

  1957年春节后,他在管理所内开始撰写自传,这便是后来轰动世界的《我的前半生》的雏形。

  在这本“反省式”自传里,溥仪真实记录了自己从三岁入宫做皇帝,

  历经辛亥革命、退位、民国成立、北洋军阀混战、出宫、客寓天津、

  做伪满洲皇帝、逃亡,直至解放后接受改造的全部历史,

  呈现出他在狱中接受改造、转变的过程。

  1959年12月4日,对于溥仪来说是个意义非凡的日子。

  抚顺战犯管理所举行首批特赦战犯大会,溥仪的名字赫然列在“特赦名单”首位。

  当他颤抖着双手接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特赦通知书》时,泪水夺眶而出。

  这次特赦是新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赦,

  据说毛泽东看到特赦名单时表示“要放,就先放‘皇帝’,我们共产党有这个气魄” 。

  溥仪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被特赦,这个消息迅速传遍国内外,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巨大震动。

  特赦后的溥仪回到阔别35年的北京,开启全新生活。

  起初,民政局建议安排他到故宫劳动,周总理却不同意,

  称“故宫每天那么多游客,如果都来看‘皇上’,怎么办?”

  最终,在1960年2月16日,经周总理安排,溥仪来到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参加劳动锻炼,这一待就是383天。

  1961年3月,溥仪离开植物园,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主要工作是撰写文史资料、参与清末北洋组相关工作。

  在这里,他与其他文史专员共事,开启人生新篇章。

  工作之余,溥仪的感情生活也有了新进展。

  1962年4月30日,经人介绍,溥仪与北京朝阳区关厢医院护士李淑贤结婚了,

  李淑贤成了他的第五任,也是最后一任妻子。

  两人婚后感情融洽,溥仪对李淑贤关怀备至,李淑贤也在生活上照顾溥仪 。

  然而,平静生活并未持续太久。

  1966年,“文革”爆发,社会陷入动荡。

  溥仪因特殊身份面临冲击风险,但在周总理的悉心保护下,他免受劫难。

  1967年10月17日凌晨2点30分,溥仪因患肾癌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61岁。

  他的离世标志着一个时代的落幕。

  溥仪最初葬于八宝山革命公墓,后在1995年,他的骨灰被迁葬到清西陵附近的华龙皇家陵园。

  溥仪的一生充满传奇与波折,从万人之上的皇帝沦为战犯,再通过改造成为普通公民,

  他的经历见证了中国社会从封建帝制走向社会主义的巨大变革。

  至此,《清朝十二帝的那些事》这本书完结,清朝国祚276年,十二位皇帝各有特点,简要回顾如下:

  1、努尔哈赤:后金开国君主,军事才能卓越,凭借十三副铠甲起兵,统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权,为清朝的建立奠定基础。

  2.、皇太极:努尔哈赤第八子,改国号为“清”,完善八旗制度,推行汉化政策,加强中央集权,为清军入关创造了条件。

  3、顺治帝(福临):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年幼继位,由叔叔多尔衮摄政。不爱江山爱美人,几次出家,24岁去世,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年轻君主。

  4、康熙帝(玄烨):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击败沙俄、巩固多民族国家,开创“康乾盛世”,被称为“千古一帝”。

  5、 雍正帝(胤禛):加强中央集权,设立军机处,推行摊丁入亩、改土归流等改革,整顿吏治,扭转康熙晚年的积弊,为乾隆盛世打下坚实基础,是位务实勤政的皇帝。

  6、乾隆帝(弘历):在位期间达到康乾盛世顶峰,疆域辽阔,文化繁荣,但后期闭关锁国、吏治腐败,爆发白莲教起义,默许和珅8贪污,致使王朝由盛转衰。

  7、嘉庆帝(颙琰):镇压白莲教起义,整顿吏治,严惩和珅,但未能解决王朝深层危机,社会矛盾逐渐激化,统治时期国力持续下滑。

  8、道光帝(旻宁):在位期间爆发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他虽提倡节俭、试图改革,但能力有限,无法扭转颓势。

  9、咸丰帝(奕詝):在位时经历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圆明园被焚毁,他试图挽救危局但成效甚微,31岁病逝,是清朝最后一位有实际统治权的皇帝。

  10、同治帝(载淳):幼年继位,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期间出现“同治中兴”,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手中,19岁去世,无子嗣。

  11、光绪帝(载湉):由慈禧指定继位,亲政后支持戊戌变法,试图革新图强,但变法失败后被软禁,一生受制于慈禧,是一位有革新意愿却无力回天的皇帝。

  12、宣统帝(溥仪):清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3岁继位,6岁时清朝灭亡,12岁再次登基,后成为伪满洲国傀儡皇帝,晚年经改造成为普通公民,一生充满传奇与波折。

  在此感谢老朋友追更到完结,您的鼓励是我日更的动力,再次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