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9章 是金子总会发光,朱棣的想法-《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朱棣听着夏原吉的这番话一愣,他明白这家伙是在暗示自己曾经答应过他,与陈羽摊牌之后,无论发生什么样的情况,都会先让陈羽去户部待一段时间。

  他沉吟片刻之后,清了清嗓子说道:

  “夏原吉说的不错,你们叽叽喳喳也没讨论出个什么来,那就让我来给陈兄弟安排一个职位,不知道可好?”

  话落,朱棣目光在众人脸上环顾一圈。

  众人面面相觑,朱棣这话看似在与他们商量,可是真有商量的余地吗?

  开玩笑!

  他们说到底也是借着陈兄弟这阵东风,才能与朱棣在私下里打的如此火热。

  而朱棣的老朱终究只是陈羽的老朱,不是他们的。

  因此,

  众人除了夏原吉之外,情绪都瞬间蔫了下来~

  今日拉拢陈兄弟的计划,看来是破灭了。

  没办法,谁让整个大明,天大地大皇帝最大呢。

  作为权力的最高拥有者与制定者,当裁判下场参赛的那一刻,比赛队伍已经无需参赛,只要耐心等待结果就行。

  朱棣等待了几个呼吸间,见众人都没有意见,他满意的点了点头,随后笑眯眯的对着陈羽说道:

  “陈兄弟,其实对于你官职的安排问题,我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计划,但是经过方才那几个家伙的争辩,也让我的这个计划有些动摇,所以若是要将你的职位彻底定下来,还需要在我对你进行殿试之后,不知,你认为可好?”

  最开始朱棣打算对陈羽的殿试,走走过场就行。

  毕竟跟陈羽打交道的这段时间以来,陈羽提出的无伤削藩政策、海上丝绸之路的构想、大国殖民计划的蓝图、摊丁如亩、大明针对小冰河时期的战略等。

  随便拿出一个,那都是可以影响一国之气运的计策。

  都是能够在殿试当中,荣获上上等评级的计策。

  那么将陈羽这段时间提出来的计策加起来,荣获大明永乐时期的第一届恩科状元,摘取魁星头衔,这几乎是一件无可争议的事情。

  可是在朱棣听完夏原吉代表户部与在座其余部门争吵时,都说出了连他平日里都没有注意到的弊端。

  这一发现,让朱棣感觉自己这段时间以来,对于陈羽计划中的安排位置,有可能也存在疏漏。

  所以,

  他打算借待会对陈羽的殿试,来检验一下陈羽与朱棣计划中的部门,是否能够契合!

  陈羽放下手中的羊肉串,点了点头,正色道:

  “老朱,正常的恩科流程就应该是在参加完殿试之后,根据殿试与会试的综合成绩,对进士进行综合评价,从而将其安排到合适的位置。”

  “我既然是通过恩科入仕,定然是要遵守恩科的规矩。否则将来若其他人知道我在这个过程走了捷径,哪怕我展现出来了足够的才识,依旧少不了斥责与抨击。”

  “这些小细节在我是酒馆掌柜的时候,可以不用管。但将来入仕之后,会被无限放大,没必要让这些小细节影响去影响以后的我。”

  “所以,在殿试之后,再进行职位安排,我非常同意!”

  陈羽顿了顿,好奇的问道:

  “老朱,不知你给我安排的是朝中的哪个部门?”

  朱棣沉吟片刻并没有说出具体的部门安排,反而提前给陈羽打起了预防针:

  “陈兄弟,关于我给你安排的职位,你要有一个准备,在级别上可能不是那么高。”

  “科举自洪武一朝开始,历经数场,都为朝廷、国家选拔出来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所以哪怕此次恩科是永乐一朝的第一场人才选拔,可是依旧要按照洪武一朝的祖制进行人员分配,哪怕魁星也不例外。”

  “按理说,凭借你与我们在座的几位交情,让我们私下商讨一番,随后上来给你安排一个五品,乃至五品以上的官职,都是可行的。”

  “但这样做定然会遭到朝中各方势力的反对,他们会拿着祖制做文章,接连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而此次恩科提前开展的原因,无非就是对抗程朱理学,甚至减弱祖制带来的影响。所以在还没有向程朱理学发起进攻之后,陈兄弟你的职位安排,最好还是一步一步的提起来。”

  朱棣说完顿了顿,深吸一口气后,继续说道:

  “如今朝中的官员分布,一部分是建文时期遗留下来的臣子,可是建文才登基几年,说到底大部分建文旧臣,还是洪武时期遗留下来的臣子;还有一部分则是从北平跟随我靖难而来的燕王党。”

  “这两股主要势力,组成了如今的朝廷。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与一些手段,我才使得朝中的这两股势力,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若是此时贸然给你的官职安排的太高,势必会一瞬间打破这种平衡分布,到时候还会遭到这两股主要势力的反对。”

  “当然,我也可以强行将这些反对的声音压下去。可是这样一来,不仅没有解决这个问题,反而会给陈兄弟你带来许多的麻烦,毕竟之间你所展示的才识,只在我们几人之间传播。”

  “而朝中官员大多都属于眼见为实的主,毕竟陈兄弟你现在……呃……二十出头的年纪,若不是我与你这段时间以来的接触,是打死也不会想到你的才识可以横跨古今!”

  “因此,经过我的全方位考虑之后,认为对你进行拔苗助长要不得。”

  “再者我记得你之前有一句话说得好,是金子总会发光!我相信陈兄弟以你的才能,假以时日,定可以让朝中的众人信服。到那时,朝中除了皇帝这个职位不能给你,其余任你挑选!”

  话落,

  朱棣微微颔首,有些紧张的看着陈羽。

  他担忧陈羽因方才自己的一番话,而心生不满。

  毕竟在奉天殿内还兄弟长兄弟短,可真牵扯到了官职分配这种落到实处的利益时,却啰哩巴嗦讲了一大堆大道理,不仅如此最后还不忘画下一个大饼。

  可朱棣的一番话,确实是深思熟虑才说出。

  至于画饼则更加不可能,毕竟陈羽不是朱高煦,这是他很认真的说辞。

  只不过,这终究只是站在自己思考出来的结果。

  他不清楚陈兄弟能不能理解他在这方面的难处。

  朱棣紧张的观察着陈羽的表情变化,若陈羽表现出不满的神色,大不了他就在这个计划上再做调整。

  只是陈羽听完朱棣的这番话之后,并没有表露出丝毫的不悦。

  反而一边做出深思模样的,一边深表同意的点了点头。

  其实这里面牵扯的弯弯绕绕,只要朱棣提出来,给陈羽一点时间思考,他就能够想明白。

  所以,

  陈羽将朱棣的顾虑与权衡在脑子里面过了一遍之后,认为老朱经过这段时间与自己的接触,在政治上的觉悟有所提升。

  在兄弟情与大局面前,依旧能够沉着冷静的选择了最恰当的一条路。

  就像方才朱棣口中所说的那样,虽然目前朝中的官员分为许多势力,可是总的来说眼前的时期,朝中只有两派:

  建文旧臣与燕王党。

  也可以看作是文臣士绅与武将勋贵。

  首先,

  这些建文旧臣大多是从洪武时期延续下来,都是洪武帝在能力等各方面,为后世之军挑选的治理国家班底。

  这些官员分布在朝中各个部门。

  哪怕是如今的户部尚书夏原吉,也是从洪武时期延续下来的大臣。

  当然,对于真正的建文旧臣如齐泰、黄子澄那波建文心腹……

  则是死得不能再死!

  抛除以上的建文旧臣,剩下的一股势力,就是跟随永乐帝打赢靖难的武将勋贵了。

  他们是永乐帝手中最为忠诚的拥护者,嫡系中的嫡系。

  可是这两股势力在朝中的官员占比非常的不合理。

  毕竟两方势力,一方是武力值的极端,另一方是政治值的极端。

  就这样两方势力,靖难之后,在永乐帝的帝王权术下,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能坐在一起,和平相处的商讨、解决国家大事。

  但这样的极端平衡,无论是对国家来说,还是对统治者来说,都极为不利。

  毕竟,

  两方单独的势力过于极端,就会导致他们内部缺乏隔阂。慢慢抱团,最终将会形成一个形如铁通的利益共同体。

  因朱棣在勋贵武将中,拥有着极高的威望。

  所以勋贵武将对于朱棣来说算不上什么威胁,但是士绅文官就不一样了。

  他们的内部,已经开始用程朱理学练成穿上了一条裤子。

  在朱棣提出各种计划的时候,都会搬出祖制用来压制。

  可是人家永乐帝当初身边还有一位姚广孝,用一些巧妙的办法绕过来祖制,也要进行下去。

  但无论怎么说,朱棣想要做的事情,整体上还是会有些折扣。

  可这些士绅文官面对的还是朱棣这位通过武力登基的帝王,若是后世之军平庸,岂不是要被文官牵着鼻子走?!

  哪怕朱棣身为九五之尊,是大明权势最高的一个人,却也没有办法在短时间内,将朝中的文官,替换上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嫡系。

  所以,

  朱棣在陈羽当初的一番剖析下,才选择了提前开启恩科。

  就是为了将如今朝中的士绅文官组成的势力,冲散、重组。

  一次恩科选拔人才做不到这点,那就多来几次。最终慢慢替换掉朝中的这些,通过程朱理学捆绑在一起的士绅文官集团。

  将文官换上一批之后,信奉程朱理学的文官当然不能一棒子打死。

  毕竟就像佛教一样,明明是外来教派,为什么能够深受华夏皇帝的喜爱?

  无非就是能够帮助其稳住朝廷、稳固江山社稷!

  如此一来,朝中就会拥有三方势力,程朱理学的士绅文官、儒家经典的士绅文官、勋贵武将。

  有一个浅显的例子,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三维同样适用。

  鼎下两足注定站不稳。

  只有三足的时候,才可以稳如泰山!

  所以,为了能够达到朝中三足鼎立势力的最终局面,陈羽哪怕考取魁星,也只能从五品以下小官的基层做起。

  这样一来,才不会给到信服程朱理学士绅文官话柄。

  毕竟,武将勋贵作为朱棣嫡系中的嫡系,利益共同体,对于朱棣做出的决定会绝对服从。

  但程朱理学那帮家伙,本来就擅长用祖制这个框架框住皇帝,从而达到获取自身利益的目的。

  他们怎么可能看着此次违背祖制的恩科进士,入仕之后,当着他们的面,一步登天,再次做违背祖制的事情。

  反对恩科,反对的是天下含辛茹苦备考的学子;

  可是反对陈羽,反对的就是一个进士而已。

  哪怕他背后站的是皇帝。

  所以,他们注定会掀起一场祖制与程朱理学对抗皇权的巨大风波。

  到时候不用想也知道,

  民间谣言满天飞、朝中弹劾陈羽的奏疏如雪花一样,不停的飞往御书房。

  这里面不仅有对陈羽靠特权一步登天的嫉妒,更有对于皇权与程朱理学的较量。

  说到底,若真到了那步,陈羽本身不占理,恐怕会瞬间成为众矢之,落入下风。

  对陈羽来说,还没有进入朝廷,就遭遇到了这么大的一个滑铁卢,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

  所以,朱棣提出方才那番话的立场,不单单是站在皇帝的角度,也是站在陈羽的角度着想。

  陈羽思索一番之后,也感觉没必要为了这一点蝇头小利、而放弃以后的大西瓜。

  毕竟,打铁还需自身硬。

  陈羽自认自身硬的不能再硬;而且进入公司之后,我的兄弟是公司cEo。

  在这两重buff加持下,陈羽入仕之后的平步青云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不在于一时!

  毕竟,陈羽又不像是那种皮包公司一样,压根不是奔着长远工作去的,目的只是为了圈一波跑路。

  他可是将自己的后半生,都放在其中!

  既然如此,就不能要空中楼阁。

  而是稳扎稳打,将地基打的牢牢的,这样才能长久!

  ……

  因此,思绪理顺之后,陈羽在朱棣紧张的目光中,笑着说道:

  “老朱,以咱哥俩的关系,我难道还信不过你?”

  “我相信你在朝中官员安排方面,肯定经过深思熟虑过后,为我想到了最优解。”

  “所以,你看着安排就行,我没有任何异议。”

  听见陈羽毫不介意的轻松作答,让有些忐忑的朱棣放宽了心。

  看来陈兄弟对自己的安排,并没有感到不满意。

  这说明什么?

  说明陈兄弟懂得自己的难处与良苦用心啊!

  那么,他接下来对陈羽的安排,就会轻松很多。

  朱棣沉吟片刻之后,抬起头来对着夏原吉、朱高炽几个人说道:

  “待会我要在这对陈兄弟进行殿试,你们几个饭也吃了,酒也喝了,歇也歇息了这么长时间……咋,还待在这里干什么?”

  “朝中手头上的工作都处理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