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9章 朕非常看重这位新科状元郎-《大明:我的绝世才学震惊朱棣》

  朱棣心中之所以没有朱元璋那样厌恶商贾,是因他没有经历过朱元璋小时候的贫苦生活。

  再者,

  就是跟着陈羽接触的那段时间以来,认识到了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性、永乐公司的重要性。

  使得朱棣的意识观念中,潜移默化认识到了商贾这个阶级,对于国家而言的重要性。

  至于为何大学只招收有才能的落榜学子,这个原因很简单。

  权贵阶级终究只占少数,但寒门这个阶级可是大多数。

  若不设置一道门槛,到时候估计整个天下的寒门子弟,全部来到大明里面读书。

  提供免费吃喝,再有钱的商贾也承接不了这个费用问题。

  朱棣顿了顿,继续说道:

  “有关大学的事情招贴皇榜之后,立马派人通知下去,明日早晨举行朝会,让四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到场。”

  “到时在小朝会上,你将这份奏疏上面的内容提出来,让众大臣商讨一番。”

  “对了,你下去之后,记得将今日的消息散播出消息,就说朕对于这份奏疏上面的提议,感觉可行,非常满意!”

  按照朝廷制定重大计策来说,一般都会在私下里先开一个小会,将大的方针定下一个基调。

  然后再召集各个部门的主事前来商议,经过一番在细节上的补充,从而将计划最终敲定下来。

  现在朱棣的一番话,可以说将这件事情定型了。

  兴建大学和编纂永乐大典、下西洋等制定的国家大事一样,是永乐一朝要坚定不移进行的基本国策。

  不可动摇。

  朱棣跟普通的帝王不一样,他拥有着绝对的天子之拳。

  在此基础上,自然拥有了绝对的天子之权。

  因此,他不需要顾及朝中的势力平衡。

  一个政策颁布之后,只要他同意,基本大差不差了。

  只要他手中的天子之拳还在,那么他的地位,便无人可以动摇。

  当永乐帝将大的基调定下来之后,朝会上需要商讨的问题,就不再是这个计划是否可行。

  而是实行这个计划,其中的重难点。

  关于兴建大学的重难点,陈羽在奏疏中已经说的很明了。

  一个字:钱!

  至于解决办法,其实也已经提了出来。

  在招生上下文章。

  让那些富有的商贾,通过钱财来为家中弟子,购买入学资格。

  总的来说,朝会需要商议的问题,大概率会集中在招生上:商议是否招生商贾弟子。

  根据朝廷目前对商贾的态度来看,多半很难。

  但再难,大学也能够兴建下去。

  毕竟陈羽预判了那些文官反对的言论。

  拒收商贾?

  那商贾承接的钱财,谁提出拒接,谁出。

  如此一来,不管接下来的朝会当中,文官反对与否,钱都可以到位。

  钱到位了,大学的兴建自然势在必行。

  而朱棣最后让李志刚将自己的对兴建大学的态度传播出去。说白了就是提前给朝中的各方势力打一个招呼。

  要么拿钱,开始商讨兴建大学为朝廷培养人才储备;

  要么让商贾拿钱办事。

  在恩科成绩已经彻底告一段落的情况下,效率方面上不去,对这个计策的影响将非常巨大。

  这种事情朱棣不希望发生。

  若有人不知好歹,看不清局势,到时导致小朝会争论问题偏移,影响效率……

  呵呵……

  李志刚全程不着痕迹的观察着朱棣的表情变化,作为在朝中一步步坐上礼部尚书位置的老江湖,他当然能够从朱棣的生态反应当中,知晓皇帝对这个奏疏的满意程度。

  大学的兴建,将会无人可挡。

  李志刚揣摩到了陛下的心思之后,躬身道:

  “遵旨!臣离开御书房之后,便通知礼部官员,将这件事情挨个通知明日小朝会上,将要出席的各个四品以上官员。”

  朱棣点了点头,强调道:

  “大学对大明很重要,若是有哪位官员不理解,或者持反对意见,让他们直接来御书房面圣,朕亲自跟他们交流一下这份奏疏的可行性。”

  “若是没人反对,那么大学朕建定了!”

  “相应的,小朝会上,商讨的内容应当是大学落实下去后的细节!”

  李志刚听后一愣,随即心中狂喜。

  陛下的这番话,表明无论明日小朝会商讨的结果如何,陈兄弟都将获得这份功绩。

  毕竟,像是永乐帝这样强势的帝王,当初哪怕你搬出祖制,反对下西洋,可这件事情依旧在做。

  若是有人反对兴建大学,真来到御书房跟陛下商议,估计也不会改变什么。

  见基调定下来之后,李志刚行了一礼说道:

  “陛下,若您无其他吩咐,那臣就先行告退。”

  “最近不少聚集在京师之中的落榜学子,都开始收拾东西离开,又或者已经有离开的。”

  “臣要抓紧回去张贴皇榜,先将这件事情告知下去。”

  话落,

  朱棣手指敲击了几下桌案,想了想说道:

  “不急,朕还有一件事要交代给你,你下去之后,一同去办。”

  还有事情?

  李志刚眉头微皱,脑海中快速思索,也没有想到还能有什么事情要办。

  但还是安安静静的候在一旁,等待着朱棣的言论。

  李志刚等待的过程中,朱棣并没有第一时间发言,而是连续抿了几口茶,好像是在思索着接下来他要说话的可行性。

  等待了小半晌,李志刚感觉有些痛苦。

  毕竟,老板面无表情的喝茶思索,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他一点思路都没有,琢磨不透啊!

  难不成夸了半天,发现了什么不满意的地方,要着重批评一下?

  这很符合上位者给了一根萝卜之后,再用棒子挥舞两下,敲打一番的做法。

  就在李志刚感觉时间过去了有一个世纪的时候,朱棣这才缓缓开口说道:

  “李志刚,我看了这份奏疏之后,认为身在内阁的陈羽,是一位可造之才,你觉得呢?”

  李志刚:“……”

  话落,

  李志刚顿时松了一口气,心中窃喜。

  来了,圣上的恩宠来了!

  这足以证明,自己的陈老弟入仕第一天,就已经通过能力方面,走入到了陛下的视线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