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就算想撂摊子不干,他也是走到哪哪里就是帝国的中心。
此时,烛火彻夜未熄,那鲸油制成的蜡烛,燃烧得明亮如昼。帐外的风雨肆虐,猛烈地拍打着帐帘,仿佛要将这帐内的君臣身影都吹得摇摇欲坠。
而跪在最前面的大臣,既不是袁可立,也不是卢象升和杨嗣昌、温体仁等人,而是那位新晋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原来,前任兵部尚书王之心已经告老还乡,而兵部侍郎赵绂则被调离,如今正在诏狱中“喝茶”呢。
张凤翼可不甘心只在京城做个管理后勤的官员,他一直渴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于是,借着新晋官员要面圣的由头,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旅顺的旅程,一路漂洋过海,终于见到了圣上。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见面,竟然是如此剑拔弩张的君臣对峙局面。而他,更是成为了第一个上阵的人。
张凤翼面色凝重地跪在最前方,他的双手紧捧着奏疏,仿佛那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但却充满了急切和诚恳。
“陛下,正所谓无信不立!陛下曾亲口答应过群臣,行宫就设立在旅顺,不会再往前移动。然而,今日为何又要失信呢?盖州刚刚收复不到十日,城外仍有建奴的游骑出没,城防也尚未完全加固。此时圣驾移驻,风险实在太大啊!”
张凤翼的言辞恳切,他的目光紧盯着崇祯皇帝,似乎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而在他身后,跪着的文武大臣们黑压压的一片,人数众多。从他们的表情和姿态可以看出,他们显然都是站在崇祯皇帝的对立面。
这些大臣们原本就对皇帝在旅顺设立行宫一事持有异议,只是由于崇祯皇帝的坚持,并且承诺不干涉具体的战事,他们才勉强忍耐了下来。
然而,当他们得知盖州大捷的消息后,心中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出来。自家的新军竟然如此勇猛,如砍瓜切菜一般斩杀了几百名建奴女真人,这无疑让崇祯皇帝的信心大增,想要再往前探探身子。
这个决定犹如一颗炸弹,瞬间在大臣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蓟辽总督卢象升紧随其后,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
“陛下,臣以为盖州有孙中堂一人足矣。陛下不可再轻动,旅顺背靠登莱,兵精粮足,海运不断,且有水师海军护卫,安全无虞,纵使建奴有百万虎狼,也不能进分毫。盖州新进之地,地方不稳,后勤补给不到。建奴大军就在咫尺,若是突袭,恐难护陛下周全!”
卢象升说话的分量就比张凤翼强多了,袁可立、韩爌、杨嗣昌、温体仁等一众大臣也是纷纷下跪进谏。
崇祯坐在案后,就像是没有听到一般,文臣们三天不进谏,就浑身皮痒痒,他都已经习惯了。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在案上的辽南沙盘,说是辽南,其实已经涵盖了辽东、朝鲜王国,算是围绕着渤海画了一个很大的圈。现在的两个焦点在广宁城和盖州城上。
如今广宁城,袁崇焕又开始修建新型棱堡了,盖州这边,崇祯皇帝轻笑了一下,眼神没有动摇,皇太极都挪窝了,这是国战,一国之君,岂能有退缩的道理。
崇祯皇帝起身走到案下,扶起最前面的张凤翼和卢象升,又一一扶起后面的一干重臣,语气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毅。
“众位爱卿,你们说的风险,朕岂会不知?”
他转身指向沙盘,烛火将他的墨绿色的龙袍印得格外醒目。他对龙袍做了款式的改动,更加贴身,有现代的审美,类似中山装的感觉。
“然而,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啊!诸位爱卿,切莫忘记,建奴乃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今日我军好不容易攻占盖州,此乃天赐良机,朕断无退缩之理!盖州既已攻克,皇太极必定会亲赴辽阳督战,他都敢去,朕岂有退缩之理?
昔日光武帝单枪匹马深入河北,平定各路群雄,成就千秋霸业。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原定目标自然需要有所调整。建奴万万没有料到他们会如此迅速地溃败,而朕也未曾料到朕的新军竟然如此强大!
事已至此,骑虎难下,那便唯有将这身下的猛虎彻底击毙!皇爷爷当年痛失的辽东万里河山,朕定要在此次战役中全部夺回!”
崇祯皇帝越说越激动,他的双眼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军队收复失地、重振雄风的那一天。然而,站在下方的大臣们却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对于崇祯皇帝如此激进的决策感到十分担忧。
“陛下!”周延儒一脸凝重地开口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如今他已升任礼部尚书,并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此刻他心中的担忧却丝毫未减。
“盖州城内的粮草仅够守军支撑十日而已,而陛下您的仪仗和行宫随行人员就有数千之众,如此庞大的队伍,粮草补给恐怕难以跟上。倘若建奴从千山走小径截断了我们的粮道……”周延儒的话语戛然而止,但他想要表达的后果却已经不言而喻。
崇祯皇帝的脸色也变得阴沉起来,他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紧紧皱起眉头,沉默片刻后,突然点名道:“袁可立!”
这一次,崇祯皇帝并没有使用敬称,这让在场的众人都不禁为袁可立捏了一把汗。
台下的鲁豫总督兼督办辽南镇军务、渤海一带海军防务的大臣袁可立听到皇帝点名,连忙应道:“臣在!”
“从今往后,从山东登莱两地运来的粮草,必须优先发往盖州。盖州一地的粮草,不再通过陆路运送!朕就不信那些鱼皮猎人,还能下海去截断朕的粮道!”崇祯皇帝的语气坚定而决绝,似乎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信心。
袁可立深知这位少年皇帝的脾气秉性,自从他登上皇位以来,可谓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劝说他恐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此袁可立只能顺从地回答道:“臣遵旨!”
崇祯皇帝微微颔首,表示对袁可立的回应表示满意,然后接着说道:“关于城防方面,曹变蛟和孔有德已经率领先锋营驻守在那里,成功地将战线稳定在了盖州以北百里的地方。而吴三桂的轻骑兵也正在周边地区进行清剿行动,以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如今,这盖州已经到了朕亲自前往视察的时刻,它的防御可谓是固若金汤啊!”
崇祯皇帝环顾四周,看着在场的众位大臣。此时的大明王朝,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风雨飘摇的困境,但确实已经隐隐有了中兴的迹象。然而,让崇祯皇帝感到欣慰的是,大臣们并没有过多地将心思放在外界的事务上,而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色。这一点,让崇祯皇帝深感欣慰,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臣子们都在关心国家大事,而非只顾及自身的利益。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似乎都在逐渐向着崇祯皇帝这边倾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
此时,烛火彻夜未熄,那鲸油制成的蜡烛,燃烧得明亮如昼。帐外的风雨肆虐,猛烈地拍打着帐帘,仿佛要将这帐内的君臣身影都吹得摇摇欲坠。
而跪在最前面的大臣,既不是袁可立,也不是卢象升和杨嗣昌、温体仁等人,而是那位新晋的兵部尚书——张凤翼。原来,前任兵部尚书王之心已经告老还乡,而兵部侍郎赵绂则被调离,如今正在诏狱中“喝茶”呢。
张凤翼可不甘心只在京城做个管理后勤的官员,他一直渴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才能。于是,借着新晋官员要面圣的由头,他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前往旅顺的旅程,一路漂洋过海,终于见到了圣上。
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见面,竟然是如此剑拔弩张的君臣对峙局面。而他,更是成为了第一个上阵的人。
张凤翼面色凝重地跪在最前方,他的双手紧捧着奏疏,仿佛那是他生命的全部。他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但却充满了急切和诚恳。
“陛下,正所谓无信不立!陛下曾亲口答应过群臣,行宫就设立在旅顺,不会再往前移动。然而,今日为何又要失信呢?盖州刚刚收复不到十日,城外仍有建奴的游骑出没,城防也尚未完全加固。此时圣驾移驻,风险实在太大啊!”
张凤翼的言辞恳切,他的目光紧盯着崇祯皇帝,似乎希望能够用自己的真诚打动对方。
而在他身后,跪着的文武大臣们黑压压的一片,人数众多。从他们的表情和姿态可以看出,他们显然都是站在崇祯皇帝的对立面。
这些大臣们原本就对皇帝在旅顺设立行宫一事持有异议,只是由于崇祯皇帝的坚持,并且承诺不干涉具体的战事,他们才勉强忍耐了下来。
然而,当他们得知盖州大捷的消息后,心中的不满终于爆发了出来。自家的新军竟然如此勇猛,如砍瓜切菜一般斩杀了几百名建奴女真人,这无疑让崇祯皇帝的信心大增,想要再往前探探身子。
这个决定犹如一颗炸弹,瞬间在大臣们中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蓟辽总督卢象升紧随其后,额头抵着冰冷的地面。
“陛下,臣以为盖州有孙中堂一人足矣。陛下不可再轻动,旅顺背靠登莱,兵精粮足,海运不断,且有水师海军护卫,安全无虞,纵使建奴有百万虎狼,也不能进分毫。盖州新进之地,地方不稳,后勤补给不到。建奴大军就在咫尺,若是突袭,恐难护陛下周全!”
卢象升说话的分量就比张凤翼强多了,袁可立、韩爌、杨嗣昌、温体仁等一众大臣也是纷纷下跪进谏。
崇祯坐在案后,就像是没有听到一般,文臣们三天不进谏,就浑身皮痒痒,他都已经习惯了。
他的手指轻轻敲击在案上的辽南沙盘,说是辽南,其实已经涵盖了辽东、朝鲜王国,算是围绕着渤海画了一个很大的圈。现在的两个焦点在广宁城和盖州城上。
如今广宁城,袁崇焕又开始修建新型棱堡了,盖州这边,崇祯皇帝轻笑了一下,眼神没有动摇,皇太极都挪窝了,这是国战,一国之君,岂能有退缩的道理。
崇祯皇帝起身走到案下,扶起最前面的张凤翼和卢象升,又一一扶起后面的一干重臣,语气中却带着不容置疑的沉毅。
“众位爱卿,你们说的风险,朕岂会不知?”
他转身指向沙盘,烛火将他的墨绿色的龙袍印得格外醒目。他对龙袍做了款式的改动,更加贴身,有现代的审美,类似中山装的感觉。
“然而,时间紧迫,刻不容缓啊!诸位爱卿,切莫忘记,建奴乃是我大明的心腹大患!今日我军好不容易攻占盖州,此乃天赐良机,朕断无退缩之理!盖州既已攻克,皇太极必定会亲赴辽阳督战,他都敢去,朕岂有退缩之理?
昔日光武帝单枪匹马深入河北,平定各路群雄,成就千秋霸业。如今形势一片大好,原定目标自然需要有所调整。建奴万万没有料到他们会如此迅速地溃败,而朕也未曾料到朕的新军竟然如此强大!
事已至此,骑虎难下,那便唯有将这身下的猛虎彻底击毙!皇爷爷当年痛失的辽东万里河山,朕定要在此次战役中全部夺回!”
崇祯皇帝越说越激动,他的双眼闪烁着狂热的光芒,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军队收复失地、重振雄风的那一天。然而,站在下方的大臣们却忧心忡忡,他们深知战争的残酷与不确定性,对于崇祯皇帝如此激进的决策感到十分担忧。
“陛下!”周延儒一脸凝重地开口说道,他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虑。如今他已升任礼部尚书,并进入内阁成为大学士,此刻他心中的担忧却丝毫未减。
“盖州城内的粮草仅够守军支撑十日而已,而陛下您的仪仗和行宫随行人员就有数千之众,如此庞大的队伍,粮草补给恐怕难以跟上。倘若建奴从千山走小径截断了我们的粮道……”周延儒的话语戛然而止,但他想要表达的后果却已经不言而喻。
崇祯皇帝的脸色也变得阴沉起来,他显然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紧紧皱起眉头,沉默片刻后,突然点名道:“袁可立!”
这一次,崇祯皇帝并没有使用敬称,这让在场的众人都不禁为袁可立捏了一把汗。
台下的鲁豫总督兼督办辽南镇军务、渤海一带海军防务的大臣袁可立听到皇帝点名,连忙应道:“臣在!”
“从今往后,从山东登莱两地运来的粮草,必须优先发往盖州。盖州一地的粮草,不再通过陆路运送!朕就不信那些鱼皮猎人,还能下海去截断朕的粮道!”崇祯皇帝的语气坚定而决绝,似乎对自己的决定充满了信心。
袁可立深知这位少年皇帝的脾气秉性,自从他登上皇位以来,可谓是一帆风顺,几乎没有遇到过什么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劝说他恐怕并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因此袁可立只能顺从地回答道:“臣遵旨!”
崇祯皇帝微微颔首,表示对袁可立的回应表示满意,然后接着说道:“关于城防方面,曹变蛟和孔有德已经率领先锋营驻守在那里,成功地将战线稳定在了盖州以北百里的地方。而吴三桂的轻骑兵也正在周边地区进行清剿行动,以确保这一地区的安全。如今,这盖州已经到了朕亲自前往视察的时刻,它的防御可谓是固若金汤啊!”
崇祯皇帝环顾四周,看着在场的众位大臣。此时的大明王朝,虽然不能说是完全摆脱了风雨飘摇的困境,但确实已经隐隐有了中兴的迹象。然而,让崇祯皇帝感到欣慰的是,大臣们并没有过多地将心思放在外界的事务上,而是每个人的脸上都流露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之色。这一点,让崇祯皇帝深感欣慰,因为这意味着他的臣子们都在关心国家大事,而非只顾及自身的利益。
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似乎都在逐渐向着崇祯皇帝这边倾斜,这无疑是一个非常好的兆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