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山娃壮年93集-《两代人的爱情》

  山娃知道,只要花钱,就算是凉鞋再便宜,不管是当官的还是小兵,都会不满意。这梁子算是结下了。可他站在仓库门口,看着老李不再抱着批条叹气,看着账本上的利润慢慢往回升,心里那块悬着的石头总算落了地。

  热风从厂区吹过,带着凉鞋塑胶的味道,远处的孩子们在树荫下追逐打闹,笑声清亮——塑料厂就像这夏天的野草,只能在路边的石头夹缝里使劲长,哪怕被人踩上几脚,也得憋着劲地冒出绿色的新芽。

  七月的日头毒得像要把地面烤化,塑料厂车间里的机器声,都透着股黏糊糊的倦意。办公室的吊扇转得呼呼响,刘宇浩主任却觉得心里头燥得慌——往年这时候,早该给职工拉西瓜了,今年因为忙着给有些单位,送“礼品鞋”和“样品鞋”,忙得脚不沾地,倒把这茬给耽搁了。

  他捏着刚从食堂打回来的凉面,筷子扒拉着没胃口,脑门上的汗顺着鬓角往下淌,心事重重地想着今年搞福利的事,忽然,计上心来,一拍大腿,心里暗想到:“有了!去找山娃副厂长商量商量。”

  他趿拉着那双快磨平底的牛津革凉鞋,三步并作两步往财务科办公室急走。刚到门口,就听见里头算盘打得噼啪响——那是杨卉菊出纳与主管会计王颂伟在对账。他没敢直接闯,在门口停了停,理了理皱巴巴的的确良衬衫,才轻轻地敲门:

  “笃笃笃!笃笃笃!”

  杨卉菊停下打的算盘,应声道:

  “请进!”

  刘宇浩推门进去,冲财务科外屋办公的出纳杨卉菊和主管会计王颂伟点了点头,算是打了招呼,又走进里屋套间的门口,敲门应声而入,快步闯进了山娃副厂长的办公室,笑呵呵地打着招呼说:

  “赵厂长!忙啥呢?”

  山娃正低头核对着、刘庭芝交上来的“优惠价凉鞋收款单”,见是刘宇浩,抬了抬眼眸,一脸惊愕地问道:

  “刘主任?啥事这么急火火的?”

  “好事!大好事!”刘宇浩凑到桌前,脸上堆着笑容,眼睛眯成了一条缝,悄声细语,神秘兮兮地说:

  “一年一度给职工拉西瓜的时候到了!往年不都是车队送凉鞋去石家庄,回来放空车从保定捎西瓜吗?今年正好——你忘了吗?咱们用优惠价和出厂价卖凉鞋,收回来不少现金呢,干脆拿这钱去买西瓜,给职工们发福利呀!”

  山娃手里的算盘停了,他把“收款单”往旁边挪了挪,盯着刘宇浩问道:

  “保定的西瓜?今年价钱怎么样?”

  “便宜得很!”刘宇浩一拍大腿,声音都拔高了些,悻悻地说:

  “我昨天特意去农贸市场转悠了一圈,跟卖西瓜的小商贩打听了。他们的西瓜就是从保定市博野县拉来的——博野县那地方,家家种西瓜,户户是瓜农,遍地都是瓜田!”

  他压低声音,嘿嘿地笑着凑近了些,又继续说:

  “嘿嘿嘿!人家小商贩说了,到西瓜地里直接拉,不挑不捡的话,三分钱一斤!要是想挑挑拣拣,专捡那熟得正好、沙瓤的,也才五分钱一斤!”

  “三分?五分钱?”山娃这下是真得惊着了,手里的算盘珠子“啪嗒”掉了一颗在地上,他都没顾上捡,满脸狐疑地追问道:

  “真的吗?有这么便宜吗?去年咱们从定兴县批发市场拉的西瓜,还八分呢!”

  “千真万确!”刘宇浩拍着胸脯保证道,眼里闪着光说:

  “那商贩还跟我唠呢,说今年博野西瓜丰收,地里堆得跟小山似的,瓜农正愁着卖不出去呢。有个叫孙大宝的,号称是“西瓜大王”,说他家地里的西瓜最好。咱们直接去他家西瓜地里拉西瓜,既新鲜又划算!”

  山娃手指在桌面上敲了敲,心里飞快地盘算起来——厂里算上退休职工,一共六百多号人,要是每人分一百斤,双职工在厂里的就得分两百斤,满打满算也得六万斤。按五分钱一斤算,也就三千块钱,用优惠价收回来的货款绰绰有余。

  更要紧的是,车队去石家庄送凉鞋,回来本就是空车,捎西瓜不花额外的运费,这简直是打着灯笼都难找的好事。

  “行!”他当即拍板,脸上表情由严肃到舒缓,又带上了微笑表态说:“就这么办!每个职工计划分一百斤,在厂里的双职工分两百斤。让刘庭芝好好安排送凉鞋的车,回来务必顺路去博野县,顺路捎西瓜,来回脚,省运费!这事你得亲自去办,你办事,我放心。不过,你得去和曹厂长把咱俩商量的意见,汇报一下,争取他的同意。”

  刘宇浩乐得眼睛更眯成了一条缝,回答道:

  “好嘞!曹厂长那里没问题,他说过,搞福利的事,就找你商量就行。主要是看有没有钱?有钱了就好办。我这就去跟刘庭芝合计!一回安排俩车,拉三万斤;跑两趟就是四车拉回六万斤,别说每人一百斤,就是再多分点都富富有余!”

  他说着就要走,又被山娃叫住了。

  “等等!我让出纳小杨给你准备现金,你不是要钱吗?有!这是小钱!”

  山娃转头朝外屋喊了一声:“小杨进来!”

  杨卉菊抱着账本从外屋走进来,额头上还沾着点墨水印,眨着双眸问道:

  “厂长!咋了?有啥事吗?”

  “从优惠价和出厂价卖的样品鞋、收回来的货款里,准备三千块现金。”山娃叮嘱道,又补充说:

  “刘主任要去博野拉西瓜,给职工发福利用。”

  “嗯嗯!好的好的!临走时到我这里打借条来拿,回来再核销吧!”杨卉菊轻嗯着,脆生生答应道。转身就去开保险柜,清点好了三千元现金做了准备。

  刘宇浩这才笑眯眯地走了。山娃看着他的背影,又低头捡起地上的算盘珠子,安装在了算盘上。他心里头甜滋滋的——往年分发西瓜,职工们抱着瓜回家时那高兴劲儿,他还记得清清楚楚。

  今年是厂子第二轮滚动承包的第一年,不容易呀!能让大家实实在在尝到多分点西瓜的甜头,比啥都强。窗外的阳光虽然很强烈,可他仿佛已经闻到了沙瓤西瓜那甜津津的味道。

  没过两天,刘庭芝就把车辆安排妥当了——两趟送往保定市和石家庄周边县城的凉鞋送货任务,回程路线特意安排顺路去博野县拉西瓜。

  刘宇浩向曹厂长做了汇报,他完全赞同他和山娃商量的拉西瓜方案。然后,从杨卉菊那儿打了借条,让山娃签了字后,支取了现金,用报纸包了几层揣在怀里,坐在了头一辆送凉鞋的货车楼里,而押车的小李坐在了第二辆车的货车楼里。

  货车驶出工厂大门时,太阳刚爬到头顶。车厢里码放了整整齐齐的牛津革凉鞋纸箱,散发出淡淡的纸箱味和塑胶的凉鞋味。

  刘宇浩扒着车窗往外看,路边的白杨树飞快地往后退,树叶绿得发亮。他摸了摸怀里揣着的现金,心里盘算着到了博野,得好好跟瓜农讲讲价,最好能三分钱一斤拿下——省下的钱,说不定还能再买点别的东西呢。夏风从车窗缝里钻进来,带着点热气,可他心里头却凉快又舒坦。

  货车在柏油路上跑了大半天,刘宇浩扒着车窗看了一路的新鲜景色。他在厂里待惯了,平时顶多在县城里转转,去参加一些无关紧要会议,哪去过保定、石家庄这些大地方啊?

  保定市第一百货大楼的玻璃幕墙晃得人眼晕,美女售货员,穿着的确良衬衫工装服,站在柜台后面,脸上露出了笑容可掬的神态,比厂里的广播员还精神、漂亮。

  到了石家庄的鞋帽批发城更热闹非凡,一进门就是成摞的纸盒,空气中飘着皮革和胶水的味道,进货的商贩挤挤插插、熙熙攘攘地扯着嗓子讨价还价,比兴隆县的农贸市场还要热闹十倍。

  两辆车送完货时,日头已经偏西了。司机老周师傅,熟门熟路地往博野县开,路边的白杨树渐渐换成了绿油油的西瓜地,风里都带着股甜丝丝的水汽。到了博野县城东镇十里铺村,刘宇浩下车打听孙大宝家的西瓜地在哪里?这是小商贩告诉他的,这个孙大宝是当地很有名气的西瓜大王。一位路边的村民指了指村东头说:

  “孙大宝家的瓜地吗?顺着这条路一直走,看见那片最大的瓜地就是,他家的‘京东八号’,今年长得最旺!”

  果然,没走多远就看见一片黑绿的瓜地,地里搭着个草棚,棚下拴着条黄狗。车刚停稳,草棚里就钻出个黑瘦的汉子,看上去四十多岁,穿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褂子,裤脚卷到膝盖,露出晒得黝黑的小腿——正是孙大宝。他眯眼瞅了瞅货车上的“兴隆县塑料厂”字样,咧开嘴笑了:“是刘主任吧?早等着你们咧!”

  刘宇浩让司机老周和另一位司机吴师傅在路边歇着,拉着押运员李晓聪往瓜地里钻。脚下的土是松软的沙质土,踩上去不沾鞋。西瓜藤爬得满地都是,圆滚滚的西瓜藏在绿叶底下,有的露着半边红瓤似的外皮,有的还带着层薄薄的白霜。

  刘宇浩蹲下来,用手指敲了敲离得最近的一个瓜,“咚、咚”两声,声音沉实。他又扒开叶子看了看瓜蒂,蒂部已经枯黄了大半,点点头,对着小李说:

  “嗯!你看这样的西瓜,才是熟得透了呢。”

  孙大宝在旁边看着,眼里带着点得意,笑呵呵地冲着刘宇浩夸赞道:

  “呵呵呵!刘主任是个行家啊!我这瓜,个个都是熟透了的‘饱肚货’,切开保准沙瓤,甜得能粘住嘴。”

  刘宇浩自来熟的半开玩笑,接着他的话茬说:

  “人家是‘老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你可倒好,是孙大宝卖瓜,自卖自夸呀!哈哈哈!”

  逗得孙大宝也哈哈地大笑起来。随后,他又开了腔,大着嗓门说:

  “不是吹牛逼!我的瓜三里五村都难找,确实长得好!”

  刘宇浩没再说话,又在地里转了半圈,捏捏这个瓜的纹路,拍拍那个瓜的表皮,末了才直起身,蹙着眯缝眼问道:

  “大宝哥!实诚话,最低价多少钱一斤?”

  “刚才你打听路的那个老乡没跟你说吗?我这瓜不挑不捡,三分五一斤。”孙大宝说着搓了搓手,又补充道:

  “别处买我的瓜都要四分钱,你们买得多,我才给这个价。”

  “三分五?”刘宇浩皱了皱眉,对着孙大宝说:“我听我们那的倒腾西瓜的小商贩说,有的人家三分就卖。”

  “那能是一样的成色吗?”孙大宝急了眼似的反问刘宇浩,弯腰抱起个西瓜往地上一放,一脸自信地说:

  “你去比比看!他们的瓜要么个头小,要么瓜没熟透。我这瓜,你随便挑!个个保熟保甜,为什么呢?两个字概括‘用心’!”

  他说着就要把那个大西瓜切开,让刘宇浩和小李看看。

  刘宇浩赶紧拦住他,回答说:

  “别切开!别切!我信你还不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