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王国的灵铁券市,那两轮灼热如烈日般的牛市,终究还是迎来了它的黄昏。
最后的疯狂持续得比许多人预想的要久,但也因此,崩塌来临之时,才显得更加彻底和残酷。曾经闪烁着诱人红光的行情光幕,如今被一片令人窒息、深不见底的幽绿所取代。不再是跳动的财富,而是凝固的绝望。
顾十七站在人声鼎沸已然散尽的交易大厅外,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怪的寂静,并非没有声音,而是所有声音——零星绝望的呐喊、压抑的啜泣、机器无情的运转嗡鸣——都被那巨大的、虚无的损失所吞噬,变得微不足道。他仿佛又回到了罗布泊,那种万物寂灭、生机断绝的感觉再次将他包裹,只是这一次,吞噬生命的不是自然的黄沙,而是人造的金融荒漠。
股民的下场?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是一部用无数人的希望、财富乃至生命写就的血色挽歌。
牛市巅峰时,茶楼酒肆里人人皆是“股神”,账面财富的膨胀让无数像邻巷小李这样的普通人产生了自己是金融奇才的错觉。他们辞去工作,抵押祖产,甚至通过“两融票号”加上数倍杠杆,一头扎进那片人造的金色海洋。
崩盘开始的第一周,人们还称之为“技术性回调”,喊着“千金难买牛回头”,纷纷拿出更多积蓄甚至借债“抄底”。
第二周,恐慌情绪开始蔓延,但王庭控制的驿报仍在高唱“灵铁券市场长期价值依然稳固”,安抚着惶惶人心。
第三周,血流成河。杠杆账户率先被击穿。两融票号的催债函雪片般飞入千家万户。小李不仅赔光了所有本金,更倒欠了票号一笔他这辈子做工匠都还不清的巨款。他那间原本充满欢笑声的小屋被贴上了封条,妻子抱着孩子哭成了泪人,不知所踪。曾经意气风发的“李股神”,如今蜷缩在巷口避风处,眼神空洞,嘴里反复念叨着几个热门灵铁券的代码,仿佛那是能超度他的往生咒。
这并非个例。无数利用杠杆的投机者,从云端直接坠入债务深渊,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未来几十年的人生。
那些谨慎的、未曾加杠杆的普通民户,结局就好了吗?
林婉曾提起过的楼下包子铺的老陈,一辈子起早贪黑,攒下了一笔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积蓄。在牛市最狂热时,没能抵住诱惑,将原本存在“汇通银号”里吃那微薄利息的养老钱,全部投入了某支由“王庭信用基财”背书、号称绝对稳健的官营工坊券。
崩盘后,那支券的价格跌得只剩下一地残渣,连当初价值的零头都不到。老陈的毕生积蓄,几乎蒸发殆尽。他依旧每天凌晨起来和面、调馅,双手颤抖得更厉害了。不是为生计,而是因为除了这个,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那点微薄的收入,再也撑不起一个安定的晚年。他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笑眯眯的神采,只有一片麻木的死灰。他曾是牛市的参与者,如今成了沉默的代价承担者。
崩盘过程中,并非没有聪明人试图提前逃离。但他们很快发现,整个系统早已被设计成确保王庭和关联利益方优先撤离。
在崩盘迹象初显时,各大官营工坊、地方平台上市公司突然密集发布“重大利好”消息,同时“巧合”地进行大规模减持,王庭背景的资金更是悄无声息地提前降低了仓位。当普通股民反应过来时,逃生的通道早已被拥挤的踩踏式抛盘堵死。交易系统屡屡“技术性故障”,在你最想卖出的时候无法登录。
有人想去衙门告状,控诉上市公司欺诈、券商误导销售、基财管理不善。但他们很快发现,一切看似合规。所有的推介文书都充满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字样;所有的交易都是自己“自愿”签字画押;所有的价格波动都被归结为“市场行为”。那座他们曾寄予厚望、认为会保护他们的庞大机器,此刻显得冰冷而遥远。收割早已在法律和规则的框架内完成,无处申告。
顾十七的预感成了最残酷的现实。
在这场全民财富的大转移中,地方衙门的财政窟窿确实被填平了大半。无数民户、工坊蒸发掉的财富,通过灵铁券市场这个巨大的漏斗,完成了向官营体系输血的过程。那些上市公司成功融得的巨额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旧债,另一部分,则如顾十七所料,化为了冰冷的钢铁、轰鸣的战舰、堆积如山的粮草和最新式的灵能武器。
牛市落幕不久,王庭便宣布了“东海特别军事行动”的开始,目标直指那颗游离于王国之外的“东海明珠岛”。战争的机器轰然启动,而驱动它的第一桶金,正是来自无数股民破碎的发财梦。
他们不仅成了化债的“血包”,更真的成了战时经济的“燃料”。王国延长了它的寿命,撑到了战略节奏的到来,代价是无数普通人一生的财富与安宁。
灵铁券市场不会关闭。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死寂后,在王庭资金的再次干预下,市场会逐渐企稳,甚至会出现小幅的、技术性的反弹。驿报上会开始出现新的论调:“风险已充分释放”、“价值洼地显现”、“长期投资机会到来”。
还会有人相信吗?
或许会。因为除了这个市场,普通民众似乎并没有太多让财富增值的出路。实体工坊依然凋敝,银号的利钱依旧低得可怜。记忆是短暂的,尤其是关于痛苦的记忆。当新的诱惑出现,当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去追逐任何一丝可能的机会时,轮回的齿轮或许又会开始缓缓转动。
只是,经历过上一次血腥收割的人们,心中永远留下了一道疤痕。他们变得谨慎、多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许诺。顾十七和林婉,早早将仅剩的一点资产换成了硬通货和必需品,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窗外,雨还在下,冲刷着这座城市的浮华与悲伤。牛市狂欢的盛宴早已散去,只留下杯盘狼藉和无数被吞噬后的残骸。股民的下场,最终化为了王国财政账簿上被抹平的赤字,化为了冰冷战舰上的一块钢板,化为了历史洪流中一声微不足道的叹息,最终沉寂下去,如同那片吞噬一切的罗布泊黄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有些东西,确实永远地改变了。信任、希望,以及一个时代普通人关于财富的梦想,都已在这场精心策划的狂欢后,彻底埋葬。
最后的疯狂持续得比许多人预想的要久,但也因此,崩塌来临之时,才显得更加彻底和残酷。曾经闪烁着诱人红光的行情光幕,如今被一片令人窒息、深不见底的幽绿所取代。不再是跳动的财富,而是凝固的绝望。
顾十七站在人声鼎沸已然散尽的交易大厅外,冰冷的雨水打在脸上,他却浑然不觉。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古怪的寂静,并非没有声音,而是所有声音——零星绝望的呐喊、压抑的啜泣、机器无情的运转嗡鸣——都被那巨大的、虚无的损失所吞噬,变得微不足道。他仿佛又回到了罗布泊,那种万物寂灭、生机断绝的感觉再次将他包裹,只是这一次,吞噬生命的不是自然的黄沙,而是人造的金融荒漠。
股民的下场?他亲眼所见,亲耳所闻,那是一部用无数人的希望、财富乃至生命写就的血色挽歌。
牛市巅峰时,茶楼酒肆里人人皆是“股神”,账面财富的膨胀让无数像邻巷小李这样的普通人产生了自己是金融奇才的错觉。他们辞去工作,抵押祖产,甚至通过“两融票号”加上数倍杠杆,一头扎进那片人造的金色海洋。
崩盘开始的第一周,人们还称之为“技术性回调”,喊着“千金难买牛回头”,纷纷拿出更多积蓄甚至借债“抄底”。
第二周,恐慌情绪开始蔓延,但王庭控制的驿报仍在高唱“灵铁券市场长期价值依然稳固”,安抚着惶惶人心。
第三周,血流成河。杠杆账户率先被击穿。两融票号的催债函雪片般飞入千家万户。小李不仅赔光了所有本金,更倒欠了票号一笔他这辈子做工匠都还不清的巨款。他那间原本充满欢笑声的小屋被贴上了封条,妻子抱着孩子哭成了泪人,不知所踪。曾经意气风发的“李股神”,如今蜷缩在巷口避风处,眼神空洞,嘴里反复念叨着几个热门灵铁券的代码,仿佛那是能超度他的往生咒。
这并非个例。无数利用杠杆的投机者,从云端直接坠入债务深渊,他们失去的不仅是财富,更是未来几十年的人生。
那些谨慎的、未曾加杠杆的普通民户,结局就好了吗?
林婉曾提起过的楼下包子铺的老陈,一辈子起早贪黑,攒下了一笔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的积蓄。在牛市最狂热时,没能抵住诱惑,将原本存在“汇通银号”里吃那微薄利息的养老钱,全部投入了某支由“王庭信用基财”背书、号称绝对稳健的官营工坊券。
崩盘后,那支券的价格跌得只剩下一地残渣,连当初价值的零头都不到。老陈的毕生积蓄,几乎蒸发殆尽。他依旧每天凌晨起来和面、调馅,双手颤抖得更厉害了。不是为生计,而是因为除了这个,他不知道自己还能做什么,那点微薄的收入,再也撑不起一个安定的晚年。他的眼神里,没有了往日笑眯眯的神采,只有一片麻木的死灰。他曾是牛市的参与者,如今成了沉默的代价承担者。
崩盘过程中,并非没有聪明人试图提前逃离。但他们很快发现,整个系统早已被设计成确保王庭和关联利益方优先撤离。
在崩盘迹象初显时,各大官营工坊、地方平台上市公司突然密集发布“重大利好”消息,同时“巧合”地进行大规模减持,王庭背景的资金更是悄无声息地提前降低了仓位。当普通股民反应过来时,逃生的通道早已被拥挤的踩踏式抛盘堵死。交易系统屡屡“技术性故障”,在你最想卖出的时候无法登录。
有人想去衙门告状,控诉上市公司欺诈、券商误导销售、基财管理不善。但他们很快发现,一切看似合规。所有的推介文书都充满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的字样;所有的交易都是自己“自愿”签字画押;所有的价格波动都被归结为“市场行为”。那座他们曾寄予厚望、认为会保护他们的庞大机器,此刻显得冰冷而遥远。收割早已在法律和规则的框架内完成,无处申告。
顾十七的预感成了最残酷的现实。
在这场全民财富的大转移中,地方衙门的财政窟窿确实被填平了大半。无数民户、工坊蒸发掉的财富,通过灵铁券市场这个巨大的漏斗,完成了向官营体系输血的过程。那些上市公司成功融得的巨额资金,一部分用于偿还旧债,另一部分,则如顾十七所料,化为了冰冷的钢铁、轰鸣的战舰、堆积如山的粮草和最新式的灵能武器。
牛市落幕不久,王庭便宣布了“东海特别军事行动”的开始,目标直指那颗游离于王国之外的“东海明珠岛”。战争的机器轰然启动,而驱动它的第一桶金,正是来自无数股民破碎的发财梦。
他们不仅成了化债的“血包”,更真的成了战时经济的“燃料”。王国延长了它的寿命,撑到了战略节奏的到来,代价是无数普通人一生的财富与安宁。
灵铁券市场不会关闭。经历了一段时期的死寂后,在王庭资金的再次干预下,市场会逐渐企稳,甚至会出现小幅的、技术性的反弹。驿报上会开始出现新的论调:“风险已充分释放”、“价值洼地显现”、“长期投资机会到来”。
还会有人相信吗?
或许会。因为除了这个市场,普通民众似乎并没有太多让财富增值的出路。实体工坊依然凋敝,银号的利钱依旧低得可怜。记忆是短暂的,尤其是关于痛苦的记忆。当新的诱惑出现,当生存的压力迫使人们不得不去追逐任何一丝可能的机会时,轮回的齿轮或许又会开始缓缓转动。
只是,经历过上一次血腥收割的人们,心中永远留下了一道疤痕。他们变得谨慎、多疑,不再轻易相信任何许诺。顾十七和林婉,早早将仅剩的一点资产换成了硬通货和必需品,小心翼翼地生活着。
窗外,雨还在下,冲刷着这座城市的浮华与悲伤。牛市狂欢的盛宴早已散去,只留下杯盘狼藉和无数被吞噬后的残骸。股民的下场,最终化为了王国财政账簿上被抹平的赤字,化为了冰冷战舰上的一块钢板,化为了历史洪流中一声微不足道的叹息,最终沉寂下去,如同那片吞噬一切的罗布泊黄沙,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但有些东西,确实永远地改变了。信任、希望,以及一个时代普通人关于财富的梦想,都已在这场精心策划的狂欢后,彻底埋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