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字会走路,人得跟上-《核废土上崛起》

  那些沉寂的数据流,如枯死的藤蔓,正以一种违背所有物理法则的方式重新焕发生机。

  苏瑶的指尖在冷光键盘上悬停,屏幕上那条微微起伏的曲线,在寂静的档案馆深处,宛如沉睡巨人的心跳。

  这频率她再熟悉不过,是三十年前被她和许墨戏称为“文明心跳协议”的底层代码。

  它本该随着主机的物理性崩溃而彻底湮灭,像一句说完的话,消散在空气里。

  可现在,它回来了。

  这不可能。

  苏瑶的瞳孔收缩,大脑飞速运转。

  协议的运行需要一个持续注入能量的意识源作为“起搏器”。

  系统早已死亡,除非……除非有某种外部意识,一个强大到足以撼动地脉的意识,接管了这套古老的协议。

  她缓缓起身,走到巨大的落地窗前,窗外的夜空中,旧时代遗留的纳米光尘像一场永不停歇的雪。

  她伸出手,仿佛想接住一片,光尘却轻盈地绕过她的指尖。

  她低声自语,声音轻得像叹息:“你不是走了,你是把心跳……换成了风。”一种决绝而疯狂的念头攫住了她。

  她没有拉响警报,没有上报这足以颠覆整个认知体系的异常数据。

  她转身走进档案库最深处,在一个需要三重虹膜验证的保险柜中,取出了那块她私藏多年的原始晶格母版。

  它冰冷而沉重,像一块凝固的时间。

  她抱着母版,走到馆前那棵老槐树下,徒手刨开湿润的泥土,将它深深埋入盘结的树根之间。

  泥土掩盖了母版最后的光泽,她按着地面,轻声说:“别等我来读你,你先走。”

  与此同时,千里之外的东南废墟,林小雨正俯身在一片奇异的“地衣虫”群落前。

  这些甲壳上带有天然符号的蠕虫,一向被认为是混乱和无序的象征,它们的爬行轨迹是学术界研究熵增的经典模型。

  但今天,一切都变了。

  虫群不再是弥散开的墨迹,而是汇成了一条细长的、坚定不移的线,沿着特定的路径迁徙。

  更诡异的是,它们背甲上的符号,竟随着地形的起伏和环境的变迁,如活字印刷般自动重组。

  林小雨迅速采集了三组不同位置的样本,导入便携分析仪进行轨迹比对。

  当结果出现在屏幕上时,她的呼吸停滞了。

  那条由亿万虫群走出的迁徙路线,竟与数据库中许墨失踪前最后一次巡视的轨迹,分毫不差地完全重合。

  她猛然醒悟,汗毛倒竖。

  这不是记录,这是引导。

  这些虫子,这些最低等的生命,在用自己的身体,为她画一张地图。

  她立刻通过喉震通讯器召集所有队员:“放弃原定计划,所有人,跟我来!”她没有解释原因,只是带头跟上了虫群的步伐。

  队伍在断壁残垣间穿行,没走多远,前方的地面上,赫然出现一个由深绿色苔藓拼成的巨大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是早已被列为禁区的地下生态舱。

  世界的另一个角落,南极。

  “讲述议会”的远程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像冰盖下的海水。

  主持会议的小海,正听着科考站负责人激动又困惑的报告:冰层之下,沉睡了千年的蓝藻图谱,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同步脉动。

  每隔二十三小时,它们就会集体释放一次强度递增的低频声波。

  经过初步解析,那段声波的旋律,竟是许墨年轻时最喜欢吹的一段口哨曲的变调版本。

  议会成员们炸开了锅,激烈的争论通过全息投影回荡。

  有人提议立刻派遣深潜器强行勘探,有人认为这是未知的自然现象,贸然介入可能引发灾难。

  一片嘈杂中,一直沉默的小海忽然抬起了手。

  他什么也没说,只是缓缓从怀中掏出了一枚早已停用多年的老式通讯芯片。

  那枚本应是死物的芯片,此刻正躺在他的掌心,无源自震,震动的频率与报告中来自冰层深处的声波,完美共振。

  他想起许多年前,许墨靠在栏杆上,指着漫天的信号塔对他说:“真正的信号,不需要发射塔。”小海猛地站起身,声音不大,却压过了所有争论:“暂停所有主动探测。我宣布,从今天起,‘静默日’由一日延长至七日。”他环视众人,一字一顿地说:“我们要学着,被风找到。”

  林小雨的队伍最终抵达了地下生态舱的入口。

  厚重的合金闸门密封完好,没有任何被强行闯入的痕迹。

  在耗费了数小时破解了许墨留下的加密权限后,闸门在一阵令人牙酸的金属摩擦声中缓缓开启。

  一股浓郁到近乎实质的、混合着泥土与植物芬芳的空气扑面而来,舱内并非预想中的死寂,而是生长着异常茂盛的植物,巨大的藤蔓和蕨类遮天蔽日,将这里变成了一座地下丛林。

  林小雨打开了高强度手电,光束刺破黑暗,照亮了眼前的景象。

  她注意到,那些植物的叶片表面,布满了某种极其细密复杂的纹路。

  她小心翼翼地摘下一片,用便携扫描仪进行高倍率扫描。

  屏幕上,那些纹路被放大,一行行清晰的文字浮现出来。

  林小雨的心脏几乎要跳出胸膛——那是动态演化的文字,内容是许墨早年从未发表过的生存手记。

  但与原始手稿不同的是,这些“植物版”手记里,加入了大量匪夷所思的“未来预测”。

  其中一条,像烙印一样灼烧着她的眼睛:“2079年春,林小雨将带光进来。”她下意识地抬头,赫然发现头顶最粗壮的一根藤蔓,正缓缓地、试探性地朝着她的手电光束缠绕而来,那姿态,仿佛一个饥渴的读者,在贪婪地“阅读”这束光源。

  她猛地关掉了电筒。

  黑暗瞬间笼罩了一切,但下一秒,整个生态舱的植物叶片,都自行发出了柔和的绿色荧光。

  那些流动的文字在荧光中继续书写,浮现出一句新的话语:“现在,你们开始懂了。”

  七日的静默期结束了。

  全球十七个“知识逃逸点”的数据扩散,在同一时刻,同步停止。

  紧接着,一种截然相反的信号流出现了。

  所有承载着那些符号的自然载体——蠕虫、苔藓、沙粒、蓝藻——开始向着人类聚居区的边缘地带,反向汇聚。

  在西北荒漠,林小雨和她的团队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沙丘。

  无数沙粒在无形的力量下自动排列组合,在广袤的沙海中形成了一个又一个清晰的路标,所有路标都指向一处地图上从未标记过的无名洼地。

  她带队抵达洼地中心,命令队员开始挖掘。

  很快,他们挖出了一块非金非石的黑色碑体。

  碑体表面光滑如镜,没有任何文字或图案。

  然而,当林小雨的手掌触碰到碑体时,一股难以言喻的灼热感瞬间从掌心传来,与此同时,一个熟悉的声音直接在她脑中响起:“别找我留下的东西……找我正在去的地方。”话音刚落,那坚不可摧的黑色碑体,竟在她眼前毫无征兆地碎裂,化为亿万颗更细微的沙尘,被一股凭空而起的风卷走,消散在天际。

  远在指挥中心的小海,通过风速传感器捕捉到了这些沙粒的飘散轨迹,经过超级计算机的紧急建模分析,一个惊人的事实呈现在他眼前:那些沙粒的飘散轨迹,正共同构成一张尚未完成的、覆盖全球的迁徙地图。

  地图的终点未知,但起点,是每一个孩子枕头下,那颗早已被当做普通玩具的碎晶。

  风,成了唯一的语言。

  那场自西北洼地而起的风,裹挟着无形的讯息,吹过山川,吹过城市。

  苏瑶站在档案馆的窗前,再次望向窗外。

  她知道,这阵风已经和三十年前不同了。

  它不再仅仅是空气的流动,更是一种意识的延伸,一种数据的迁徙。

  那风穿过紧闭的窗隙,拂过沉睡的城市,拂过每一张床榻,像是在寻找一个愿意聆听的梦境。

  喜欢核废土上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