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沿着古道向西北行进,越过数道山梁后,视野豁然开朗。正午时分,阳光洒在广汉平原上,远处三座土堆如同巨兽般矗立在天地之间。
"到了。"阿漓轻声说道,目光中带着敬畏。
李信勒马停下,眯起眼睛打量着前方:"这就是星垂之地?看起来不过是几座土山罢了。"
"将军莫要小觑。"张苍取出星图,对照着天空的方位,"若非有这星图指引,谁能想到这三座看似寻常的土堆,竟是对应着天上的参宿三星?"
李明衍下马,踩着枯草向前走去。这片荒地上散落着破碎的陶片、锈蚀的铜器残片,还有一些早已腐朽的木桩痕迹。显然,这里曾经繁华过,也曾经被无数次地翻掘过。
"这里的确不同寻常。"子它蹲下身,捡起一片青铜残片,上面的纹饰虽已模糊,但仍能看出精美的云雷纹,"这种工艺,绝不是几百年内的。"
阿漓走到一处略微凹陷的地面前,用手拨开表层的浮土:"明衍,你看这里。"
众人围拢过来,只见土层下露出一块青石,上面刻着古朴的符文。
"这是古蜀文。"阿漓解释道,"我曾在成都见过类似的文字。大意是'星垂之地,王者禁域'。"
李信听得入神:"古蜀国?那可是被我大秦灭掉的国家?"
"不错。"阿漓站起身,望向那三座土堆,"根据我这些日子的探查,这里原是古蜀王国的贵族祭祀之地。他们知道这下面藏着上古遗迹,却从不敢贸然开启,只是世代守护、祭祀。"
"为何不开启?"李信追问。
张苍接过话头:"将军有所不知,这些土堆看似寻常,实则内有玄机。每座土堆都有特定的开启之法,若是选错了入口..."
他顿了顿,神色凝重:"整座土堆都会坍塌,将遗迹永远埋葬。"
李明衍缓缓走向最近的一座土堆,伸手抚摸着夯土的表面。这些土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已经坚硬如石。他闭上眼睛,感受着掌心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古蜀国覆灭后,这里就成了不祥之地。"阿漓继续说道,"但总有贪婪之人想要寻宝。你看这满地的坑洞,都是这几十年来盗掘者留下的。"
"可他们都失败了。"子它环视四周,"地面上的东西被搜刮一空,但真正的秘密,还在这三座土堆之中。"
李信走到一座土堆前,拔出佩剑试探性地刺了一下:"这土如此坚硬,寻常方法根本无法打开。除非..."
"除非找到正确的入口。"李明衍接过话头,展开星图,"根据星图的指引,每座土堆都有一处特殊的位置,那里的土层相对松软,可以较为容易地打开。"
张苍走过来,指着星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但问题是,这个位置极其精确,偏差半尺都不行。而且..."
他抬头看向三座土堆:"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三座土堆,只有一座通向真正的遗迹。选错了,不仅那座土堆会崩塌,另外两座的机关也会触发,永远封死入口。"
"这便是古蜀国数百年来只敢祭祀,不敢开启的原因。"阿漓补充道。
李信皱眉:"那我们如何判断哪座才是正确的?"
张苍苦笑:"这正是难处所在。星图虽然标明了位置,却没有说明哪座才是真正的入口。若要通过计算推演..."
他摇了摇头:"便是征调上千懂算学之人,耗费数月,也未必能算出来。"
李明衍在三座土堆间来回踱步,脑海中回想着在其他禹工遗迹的经历。韩地的预警系统、魏地的分流装置、赵地的草原水脉...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或许,"他突然停下脚步,"我们不该用计算的方法。"
"主公的意思是?"张苍不解。
李明衍转向李信:"将军,你可知道大禹治水的精髓是什么?"
李信思索片刻:"疏而不堵?"
"不错,但不止于此。"李明衍走到一处高地,俯瞰整个地形,"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懂得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他指着远处的河流:"你们看,这条古马牧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弯道。这三座土堆,恰好位于河湾的三个关键点上。"
阿漓眼睛一亮:"你是说,这不仅是祭祀之地,更是..."
"更是水利工程的标记。"李明衍点头,"古人建造这些土堆,不仅是为了对应天上的星辰,更是为了标记治水的关键节点。"
他招手让众人聚拢:"如果我没猜错,这三座土堆分别代表着三种治水方案。"
张苍恍然大悟:"对!这就如同兵法中的上中下三策!"
"但哪个是上策?"李信追问。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众人实地勘察。他们花了整整两个时辰,测量水位、观察地势、分析土质。
太阳西斜时,众人重新聚集。
"有结论了吗?"李信有些不耐烦。他的七百精兵还在外围等待,天黑之前必须做出决定。
李明衍看向阿漓:"你怎么看?"
阿漓走到地图前,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水流的走向:"从水利角度看,北面这座土堆位置最佳。如果在这里修建分水设施,可以截弯取直,大幅提高流速,减少水患。"
"这是上策。"她肯定地说。
张苍点头赞同:"南面那座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工程量巨大,应该是下策。"
"那中间这座?"子它问道。
"毫无作用。"阿漓摇头,"在这里修建任何设施,都只能维持现状,对治水没有实质帮助。"
李信站起身:"那还等什么?开启北面那座!"
"且慢。"李明衍突然开口。
所有人都看向他。
李明衍缓缓走到中间那座土堆前,仰望着这座数十丈高的土山:"诸位,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
"主公是指?"张苍疑惑。
李明衍转过身,目光深邃:"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改造自然,却忘了一件事——有时候,维持现状,恰恰是最大的智慧。"
他指向那条弯曲的河道:"你们看,这个河湾虽然降低了流速,增加了淤积的风险。但是..."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郑重:"正是这个弯道,造就了两岸不同的生态。北岸水流湍急,适合渔猎;南岸水流平缓,宜于农耕。一急一缓,一动一静,形成了完美的平衡。"
阿漓若有所思:"你是说..."
"截弯取直固然能解决水患,但也会破坏这种平衡。"李明衍走到中间的土堆前,"看似最无用的选择,或许正是最智慧的选择。"
李信不解:"这与开启遗迹有何关系?"
李明衍微微一笑:"将军,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治水亦然。最高明的治水,不是改天换地,而是..."
他抬手指向中间的土堆:"顺天应时,与自然共存。"
"所以,真正的入口,在中间这座。"他肯定地说。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结论太过出人意料。
"可是,"张苍迟疑道,"如果判断错误..."
"不会错的。"李明衍走到土堆前,闭上眼睛,"大禹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治理了洪水,更因为他懂得敬畏自然。真正的禹工遗迹,必然蕴含着这种智慧。"
他睁开眼睛,目光坚定:"开始吧。"
"到了。"阿漓轻声说道,目光中带着敬畏。
李信勒马停下,眯起眼睛打量着前方:"这就是星垂之地?看起来不过是几座土山罢了。"
"将军莫要小觑。"张苍取出星图,对照着天空的方位,"若非有这星图指引,谁能想到这三座看似寻常的土堆,竟是对应着天上的参宿三星?"
李明衍下马,踩着枯草向前走去。这片荒地上散落着破碎的陶片、锈蚀的铜器残片,还有一些早已腐朽的木桩痕迹。显然,这里曾经繁华过,也曾经被无数次地翻掘过。
"这里的确不同寻常。"子它蹲下身,捡起一片青铜残片,上面的纹饰虽已模糊,但仍能看出精美的云雷纹,"这种工艺,绝不是几百年内的。"
阿漓走到一处略微凹陷的地面前,用手拨开表层的浮土:"明衍,你看这里。"
众人围拢过来,只见土层下露出一块青石,上面刻着古朴的符文。
"这是古蜀文。"阿漓解释道,"我曾在成都见过类似的文字。大意是'星垂之地,王者禁域'。"
李信听得入神:"古蜀国?那可是被我大秦灭掉的国家?"
"不错。"阿漓站起身,望向那三座土堆,"根据我这些日子的探查,这里原是古蜀王国的贵族祭祀之地。他们知道这下面藏着上古遗迹,却从不敢贸然开启,只是世代守护、祭祀。"
"为何不开启?"李信追问。
张苍接过话头:"将军有所不知,这些土堆看似寻常,实则内有玄机。每座土堆都有特定的开启之法,若是选错了入口..."
他顿了顿,神色凝重:"整座土堆都会坍塌,将遗迹永远埋葬。"
李明衍缓缓走向最近的一座土堆,伸手抚摸着夯土的表面。这些土经过千百年的风化,已经坚硬如石。他闭上眼睛,感受着掌心传来的粗糙触感,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
"古蜀国覆灭后,这里就成了不祥之地。"阿漓继续说道,"但总有贪婪之人想要寻宝。你看这满地的坑洞,都是这几十年来盗掘者留下的。"
"可他们都失败了。"子它环视四周,"地面上的东西被搜刮一空,但真正的秘密,还在这三座土堆之中。"
李信走到一座土堆前,拔出佩剑试探性地刺了一下:"这土如此坚硬,寻常方法根本无法打开。除非..."
"除非找到正确的入口。"李明衍接过话头,展开星图,"根据星图的指引,每座土堆都有一处特殊的位置,那里的土层相对松软,可以较为容易地打开。"
张苍走过来,指着星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但问题是,这个位置极其精确,偏差半尺都不行。而且..."
他抬头看向三座土堆:"我们只有一次机会。三座土堆,只有一座通向真正的遗迹。选错了,不仅那座土堆会崩塌,另外两座的机关也会触发,永远封死入口。"
"这便是古蜀国数百年来只敢祭祀,不敢开启的原因。"阿漓补充道。
李信皱眉:"那我们如何判断哪座才是正确的?"
张苍苦笑:"这正是难处所在。星图虽然标明了位置,却没有说明哪座才是真正的入口。若要通过计算推演..."
他摇了摇头:"便是征调上千懂算学之人,耗费数月,也未必能算出来。"
李明衍在三座土堆间来回踱步,脑海中回想着在其他禹工遗迹的经历。韩地的预警系统、魏地的分流装置、赵地的草原水脉...每一处都有其独特的设计理念。
"或许,"他突然停下脚步,"我们不该用计算的方法。"
"主公的意思是?"张苍不解。
李明衍转向李信:"将军,你可知道大禹治水的精髓是什么?"
李信思索片刻:"疏而不堵?"
"不错,但不止于此。"李明衍走到一处高地,俯瞰整个地形,"大禹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他懂得顺应自然,而非征服自然。"
他指着远处的河流:"你们看,这条古马牧河从西北流向东南,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弯道。这三座土堆,恰好位于河湾的三个关键点上。"
阿漓眼睛一亮:"你是说,这不仅是祭祀之地,更是..."
"更是水利工程的标记。"李明衍点头,"古人建造这些土堆,不仅是为了对应天上的星辰,更是为了标记治水的关键节点。"
他招手让众人聚拢:"如果我没猜错,这三座土堆分别代表着三种治水方案。"
张苍恍然大悟:"对!这就如同兵法中的上中下三策!"
"但哪个是上策?"李信追问。
李明衍没有立即回答,而是带着众人实地勘察。他们花了整整两个时辰,测量水位、观察地势、分析土质。
太阳西斜时,众人重新聚集。
"有结论了吗?"李信有些不耐烦。他的七百精兵还在外围等待,天黑之前必须做出决定。
李明衍看向阿漓:"你怎么看?"
阿漓走到地图前,用树枝在地上画出水流的走向:"从水利角度看,北面这座土堆位置最佳。如果在这里修建分水设施,可以截弯取直,大幅提高流速,减少水患。"
"这是上策。"她肯定地说。
张苍点头赞同:"南面那座看起来最简单,但实际工程量巨大,应该是下策。"
"那中间这座?"子它问道。
"毫无作用。"阿漓摇头,"在这里修建任何设施,都只能维持现状,对治水没有实质帮助。"
李信站起身:"那还等什么?开启北面那座!"
"且慢。"李明衍突然开口。
所有人都看向他。
李明衍缓缓走到中间那座土堆前,仰望着这座数十丈高的土山:"诸位,我们是否遗漏了什么?"
"主公是指?"张苍疑惑。
李明衍转过身,目光深邃:"我们一直在想如何改造自然,却忘了一件事——有时候,维持现状,恰恰是最大的智慧。"
他指向那条弯曲的河道:"你们看,这个河湾虽然降低了流速,增加了淤积的风险。但是..."
他顿了顿,声音变得郑重:"正是这个弯道,造就了两岸不同的生态。北岸水流湍急,适合渔猎;南岸水流平缓,宜于农耕。一急一缓,一动一静,形成了完美的平衡。"
阿漓若有所思:"你是说..."
"截弯取直固然能解决水患,但也会破坏这种平衡。"李明衍走到中间的土堆前,"看似最无用的选择,或许正是最智慧的选择。"
李信不解:"这与开启遗迹有何关系?"
李明衍微微一笑:"将军,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治水亦然。最高明的治水,不是改天换地,而是..."
他抬手指向中间的土堆:"顺天应时,与自然共存。"
"所以,真正的入口,在中间这座。"他肯定地说。
众人面面相觑,这个结论太过出人意料。
"可是,"张苍迟疑道,"如果判断错误..."
"不会错的。"李明衍走到土堆前,闭上眼睛,"大禹之所以伟大,不仅因为他治理了洪水,更因为他懂得敬畏自然。真正的禹工遗迹,必然蕴含着这种智慧。"
他睁开眼睛,目光坚定:"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