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杨素-《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

  第二天。

  宇文衍在上善殿召见了一个人。

  他就是——杨素。

  历史上,隋朝一位很有名望的大臣,将军。

  深受隋炀帝的器重,在朝中位高权重。

  不过,杨素和杨坚并不是本家。

  只是名义上同属弘农杨氏!

  “臣杨素参见陛下!”

  “爱卿免礼!”

  宇文衍抬眼审视阶下身材魁梧的汉子,果真气质不凡。

  赐座后,示意宫女奉茶。

  杨素还不知道小皇帝召见朝臣时的习惯。

  见状受宠若惊,不知所措。

  “朕闻杨卿文武兼备,行事果断,善谋略,今召你前来请教一二……”

  “臣惶恐,素知无不言!”

  杨素哪敢托大,尽量把姿态放低。

  “今北方初定,但南边陈朝仍踞半壁江山。”

  “我朝若是伐陈,以卿之见,当以何策平之?”

  宇文衍语音刚落,杨素心下大喜。

  他早就把这一生建功立业的机会盯在了平陈之上。

  平时,就多有琢磨。

  没想到,皇帝竟然主动召见问及此事。

  “回陛下,以臣之愚见,应当在长江上游打造战船,训练水军……”

  “等待时机成熟,从上游至建康沿江一线,多点发起进攻。”

  “水军顺江而下,伺机攻打沿线城池,牵制陈朝上游军队,使其不能东援京都……”

  “如此这般,便能一举破之,大事可成也!”

  杨素胸有成竹,一口气把心中所想说了出来。

  虽然有些历史事件,已经发生了变化。

  但杨素所献平陈之策,还是和历史上的相差无几!

  宇文衍也不是想要马上对南陈动手。

  他心中所想。

  正是杨素所说的,建造战船,训练水军。

  “爱卿所言,与朕不谋而合,妙哉!”

  “那让你去负责打造战船,训练水军,以待来日平陈之用,如何?”

  宇文衍一副若其事的样子。

  本着谁献策,谁干活的原则。

  小皇帝顺理成章地把这个任务交到杨素手上。

  “臣愿往!”

  杨素哪有不愿之理,忙不迭地应了下来。

  “你选定地方后,广招天下造船工匠。”

  “但凡有真本事的,把他供起来都行,以后朕有大用……”

  “这是朕整理的一些关于造船的想法,你到时组织工匠好好钻研一番。”

  宇文衍说着,让墨言取出一叠经折装册子。

  上面全是宇文衍灵魂记忆中,关于造船方面的内容。

  比如,打造船坞。

  这是建造大船的前提条件,有了船坞,再大的船也能轻易下水。

  还有就是利用桐油,麻,石灰等物来密封船体的“捻缝”技术。

  这是保证船体密封性的一项有效措施。

  不过这种方法,这个时期的工匠应该早就掌握了。

  远在秦汉时期。

  华夏先人便能造出十几丈的“楼船”。

  三国时期。

  东吴的造船技术更是达到了有史以来最高的成就。

  晋朝灭吴后,俘获官船5000余艘。

  南北朝时。

  最为高明的造船技术也是在南朝。

  江南地区已经能够造出千余吨的大船。

  南方水网发达,海岸线长,水上交通运输繁荣,促进了造船技术的蓬勃发展。

  南朝着名数学家祖冲之,同时也是天文学家,发明家。

  他就造出了一种“千里船”,能日行百里。

  这是一种装有桨轮的船,称为“车船”。

  以人力踩踏车轮的方式,推动船体前进。

  这种“车船”经过不断改良,一直沿用至宋代。

  “捻缝”,船舵,铁锚,风帆等技术,当下都已经出现。

  但宇文衍所写的。

  是经历一千多年发展,一直沿用至后世的技术。

  与当下相比起来,肯定要先进许多。

  其中。

  有一项技术是当前绝对没有的,直到唐朝中期才出现。

  那是华夏先民,在造船史上做出的重大贡献——“水密隔舱”。

  “水密隔舱”法。

  把单个的船底舱,分隔成几个到数十个不等的密闭舱。

  哪怕船体少数几个密闭舱破损,也不影响船只航行。

  这大大增加了船体的使用寿命。

  同时,降低沉船风险,增加了远洋航行的安全性。

  有了“水密隔舱”,船体就可以造得更大。

  除此之外。

  宇文衍还提出了很多明清时期战船的设计理念。

  林林总总,写满了十几个册子。

  如果只是为了平陈,就算不用宇文衍写的这些。

  以历史上杨素主持建造出来的“五牙战舰”,便能搞定南陈水师。

  他是想利用此次造船契机。

  培养出一批具有先进技术、理念的工匠出来。

  为以后打造“大海船”做准备。

  五牙战舰。

  舰高五层,长55米,高33米,可容纳800余名军士。

  在当下来看,绝对的庞然大物了。

  船体四周,竖有六根长15米的拍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顶端系巨石,底端设辘轳。

  敌船靠近时便放下拍杆,砸沉敌船,一击之后还能迅速收起再次攻击。

  绝对的水战大杀器!

  杨素怎么也没想到。

  进一趟宫,竟然捞到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心花怒放地抱着那些册子,以及小皇帝赏赐的宝刀回府准备去了。

  “陛下,按照您写的那些方法,真的能造出可以跑马的大船来?”

  杨素离开后,墨言不禁出声问道。

  小皇帝写的那些册子,他照着抄录了好几份。

  故而,对上面的内容甚是好奇。

  “当然,那样的大船,就算航行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也无惧风浪……”

  暂时。

  宇文衍也不奢求造什么铁甲船。

  但尝试打造郑和下西洋时的那种宝船,他还是有些把握的。

  以当下的造船工艺。

  建造郑和宝船,并不存在技术上的鸿沟。

  无非就是船体设计,排水量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

  有了“水密隔舱”法。

  凭当下的造船技术,完全可以把船体造得更大。

  “陛下,大海当真那么广阔,一眼望不到边?”

  没有见过海的人。

  总是会在脑海中想象,大海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那是当然,真正的海洋,就算把整个大周和南陈丢下去,也填不满它……”

  宇文衍给墨言做了个形象的类比。

  “那么大?”

  墨言听罢,不由地张大了嘴巴。

  满脸不可思议,眼里迸出几许向往之色。

  在陆路交通不便的当下。

  天然的水道,就成了重要的交通路径。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这些经典的诗句。

  都是描绘人们乘船出行的场景。

  在古代。

  水运,可以说就是一个王朝的命脉所在!

  因而,宇文衍要大力发展造船技术。

  他要造船。

  造大海船,造大战舰。

  喜欢北周崛起:杨坚你休想篡朕的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