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秋的京城已染了几分清寂,街旁的槐树枝头缀着半黄的叶子,风一吹便簌簌落下,混着街角桂树飘来的冷香,把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气衬得愈发分明。
可这份秋日常有的静美里,却裹着一层化不开的凝重。
半月前温尚宫之事传遍朝野后,京城的气氛透着股沉郁。
街道倒还依着旧例添了中秋的景致 绸缎庄的檐下挂着印着玉兔捣药的宫灯,杂货铺门口堆着码得齐整的兔儿爷,货郎的担子上,用油纸裹着的月饼印着“团圆”二字,甜香飘出老远。
只是往日里讨价还价的喧哗淡了许多,青石板路上行人脚步匆匆。
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提着刚割的肉,鬓边簪着桂花的妇人攥着给孩子做新衣的布料。
但温尚宫的事,还会有百姓时不时议论。
“听说朝堂之上,好些人为温尚宫说话,怎么说没动静就没动静了?”
“嗨,爬得再高也是无根的草,没背景的人,斗起来哪有她的活路?”
“朝廷也真是,半个月了,连句准话都没有,又没一个好官……”
叹息声起起落落,从茶馆的窗里飘出来,又被风吹散在街面上。
百姓们心里都揣着唏嘘,却没人敢多议,毕竟日子还得继续。杂货铺的伙计把月饼往食盒里装时,会顺手多放一块给来买东西的孩童。
巷口的老妪坐在门槛上择菜,抬头看见西斜的太阳,便起身往灶房去,要给在外做工的儿子留一碗热汤。
偶有几声孩童的笑闹从院里传出来,却很快被母亲的轻声叮嘱压下。
宫中御道旁的梧桐叶落了满地,被洒扫的内侍拢成浅堆,风过处便卷起几片,混着琼苑里飘来的桂香。
为筹备中秋宴,各宫各苑的人都动了起来,琉璃瓦下人影匆匆,后宫六局一司的衙门更是如此。
尚食局的女官们正逐一审验宴用的糕点,银盘里的月饼印着“福寿”纹样,酥皮层层分明,却没人有心思细赏。
尚仪局的女官捧着宴饮的仪轨册子,反复核对席位排布,指尖划过纸页时,总不自觉地顿上几顿。
唯有尚宫局还算从容,雕花窗内,范女官端坐案前,手里翻着宴用清点册,目光扫过每一项,声音平稳地吩咐属官:“宴前三日需再查一遍金器,不可出半分差错。”
属官们垂首应下,动作有条不紊,只是偶尔交换眼神时,眼底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惑。
一个月了,温尚宫便一直未醒,消息在女官间悄悄传着,却始终没等来朝廷的半句明话。
温尚宫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出事?
难道温尚宫真是遭了暗算?
温以缇的住处内,连厅内的烛火都似染了沉郁,明明灭灭地映着满座人的愁容。
常芙、徐嬷嬷、安公公,还有四花、陈司记等人,围坐在案前,没人说话,只听得见烛花偶尔爆裂的轻响,满室皆是挥之不去的沉闷。
自温以缇昏迷后,她们虽未遭明面上的处置,日子却早已难捱。陈司记这些日子在各司走动,总有些女官故意凑到她跟前冷嘲热讽,“陈司记倒是会攀高枝,可惜温尚宫这棵树说倒就倒”,话里话外的刺,扎得她心口发紧。
其她几人也没好到哪儿去,不过是去尚食局领些糕点,都能被人故意怠慢,徐嬷嬷与安公公更是寸步难行,往日里见了会点头问好的内侍宫女,如今要么绕着走,要么眼神里带着几分避祸的冷淡。
可真正压得她们喘不过气的,是半月前常芙去坤宁宫求见赵皇后,明明已经应承下来,可温以缇始终没有苏醒。
还有这半月间朝堂上,起初,朝中与地方还处处传着温以缇的事迹,好些官员甚至勋爵人家都站出来为她说话,连东平伯、武清侯、荣国公这些世家勋贵,都在朝上替她辩白。
可谁也没料到,为了温以缇说话的官员,在之后挨个被敲打。安远侯更因“结党营私”的弹劾,被禁足在侯府,连府门都不得出。
消息传来时,常芙正扶着廊柱透气,闻言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她死死攥住冰凉的廊柱才勉强撑住。她不能倒,姐姐还昏迷着,温家闭门谢客,温老爷告了半月假在家“疗养”,若是连她都垮了,这一众人就真的没了指望。
东平伯被罚了三年俸禄,武清侯被陛下召去御书房训了两个时辰…
谁都明白,正熙帝的态度已然明了,温以缇失了圣宠,如今谁再为她说话,便是触怒龙颜。
唯有当日在朝上痛哭流涕的勇勤伯侥幸无事,可这份“无事”,更像陛下故意留下的警示,让所有人都不敢再提。
之后,养济院再次被争夺起来。正熙帝准允在全国府州县广设养济院后,六部与内阁便忙着敲定其章制与官职,眼瞅着章程将定,新一任主官的人选尚未议出,一场关于“品级”的争夺已先闹得沸沸扬扬。
谁都清楚,养济院虽为新立衙门,却是覆盖全国,官员们私下里早打得火热,皆不愿自己费尽心力争来的势力,到头来只是个低品级衙门。
起初正熙帝已定下基调,将养济院定为从四品,可递到内阁与六部商议后,再次被抬了回来,群臣一致建议提至正三品衙门,理由冠冕堂皇,实则各有盘算。
正熙帝见状,只得松口将品级升至正四品,怎料仍是压不住众臣的。
有人说“养济院关乎国本,四品配不上其权重”,有人暗指“若品级太低,恐难招徕得力官员”。
待到内阁再次递上“升从三品”的提案时,正熙帝迟迟未作决断。
就在此时,彭阁老出列奏对,声音沉稳如磐:“陛下,如今四品衙门中还有光禄寺,就连鸿胪寺也是前几年升为三品衙门。而养济院初立,章制尚未落地,成效更是未知,若贸然定为三品,一来与大理寺、顺天府等衙门并列,恐失规制。
二来今日定三品,他日若有功绩,难道要升至二品,与六部比肩?不如先定四品,待日后赈济有成,再依功升品,方显陛下赏罚分明。”
正熙帝听后眼底掠过一丝赞许,他就是这么想的。
此前因彭阁老为温以缇及温家进言,正熙帝已冷落了他好几日,此刻又再次获得了圣心。
殿内群臣听了,也无人再敢多言,这场品级之争终有定论,养济院定为正四品衙门。
消息传出后,朝堂的风向悄然变了。
此前见彭阁老失宠,冯阁老一党趁机打压,不少曾依附彭阁老的官员也悄悄疏远,如今见他重获圣心,那些人又纷纷拢了回来。
可这份秋日常有的静美里,却裹着一层化不开的凝重。
半月前温尚宫之事传遍朝野后,京城的气氛透着股沉郁。
街道倒还依着旧例添了中秋的景致 绸缎庄的檐下挂着印着玉兔捣药的宫灯,杂货铺门口堆着码得齐整的兔儿爷,货郎的担子上,用油纸裹着的月饼印着“团圆”二字,甜香飘出老远。
只是往日里讨价还价的喧哗淡了许多,青石板路上行人脚步匆匆。
穿粗布短打的汉子提着刚割的肉,鬓边簪着桂花的妇人攥着给孩子做新衣的布料。
但温尚宫的事,还会有百姓时不时议论。
“听说朝堂之上,好些人为温尚宫说话,怎么说没动静就没动静了?”
“嗨,爬得再高也是无根的草,没背景的人,斗起来哪有她的活路?”
“朝廷也真是,半个月了,连句准话都没有,又没一个好官……”
叹息声起起落落,从茶馆的窗里飘出来,又被风吹散在街面上。
百姓们心里都揣着唏嘘,却没人敢多议,毕竟日子还得继续。杂货铺的伙计把月饼往食盒里装时,会顺手多放一块给来买东西的孩童。
巷口的老妪坐在门槛上择菜,抬头看见西斜的太阳,便起身往灶房去,要给在外做工的儿子留一碗热汤。
偶有几声孩童的笑闹从院里传出来,却很快被母亲的轻声叮嘱压下。
宫中御道旁的梧桐叶落了满地,被洒扫的内侍拢成浅堆,风过处便卷起几片,混着琼苑里飘来的桂香。
为筹备中秋宴,各宫各苑的人都动了起来,琉璃瓦下人影匆匆,后宫六局一司的衙门更是如此。
尚食局的女官们正逐一审验宴用的糕点,银盘里的月饼印着“福寿”纹样,酥皮层层分明,却没人有心思细赏。
尚仪局的女官捧着宴饮的仪轨册子,反复核对席位排布,指尖划过纸页时,总不自觉地顿上几顿。
唯有尚宫局还算从容,雕花窗内,范女官端坐案前,手里翻着宴用清点册,目光扫过每一项,声音平稳地吩咐属官:“宴前三日需再查一遍金器,不可出半分差错。”
属官们垂首应下,动作有条不紊,只是偶尔交换眼神时,眼底会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惶惑。
一个月了,温尚宫便一直未醒,消息在女官间悄悄传着,却始终没等来朝廷的半句明话。
温尚宫好端端的,怎么会突然出事?
难道温尚宫真是遭了暗算?
温以缇的住处内,连厅内的烛火都似染了沉郁,明明灭灭地映着满座人的愁容。
常芙、徐嬷嬷、安公公,还有四花、陈司记等人,围坐在案前,没人说话,只听得见烛花偶尔爆裂的轻响,满室皆是挥之不去的沉闷。
自温以缇昏迷后,她们虽未遭明面上的处置,日子却早已难捱。陈司记这些日子在各司走动,总有些女官故意凑到她跟前冷嘲热讽,“陈司记倒是会攀高枝,可惜温尚宫这棵树说倒就倒”,话里话外的刺,扎得她心口发紧。
其她几人也没好到哪儿去,不过是去尚食局领些糕点,都能被人故意怠慢,徐嬷嬷与安公公更是寸步难行,往日里见了会点头问好的内侍宫女,如今要么绕着走,要么眼神里带着几分避祸的冷淡。
可真正压得她们喘不过气的,是半月前常芙去坤宁宫求见赵皇后,明明已经应承下来,可温以缇始终没有苏醒。
还有这半月间朝堂上,起初,朝中与地方还处处传着温以缇的事迹,好些官员甚至勋爵人家都站出来为她说话,连东平伯、武清侯、荣国公这些世家勋贵,都在朝上替她辩白。
可谁也没料到,为了温以缇说话的官员,在之后挨个被敲打。安远侯更因“结党营私”的弹劾,被禁足在侯府,连府门都不得出。
消息传来时,常芙正扶着廊柱透气,闻言眼前一黑,差点栽倒在地。她死死攥住冰凉的廊柱才勉强撑住。她不能倒,姐姐还昏迷着,温家闭门谢客,温老爷告了半月假在家“疗养”,若是连她都垮了,这一众人就真的没了指望。
东平伯被罚了三年俸禄,武清侯被陛下召去御书房训了两个时辰…
谁都明白,正熙帝的态度已然明了,温以缇失了圣宠,如今谁再为她说话,便是触怒龙颜。
唯有当日在朝上痛哭流涕的勇勤伯侥幸无事,可这份“无事”,更像陛下故意留下的警示,让所有人都不敢再提。
之后,养济院再次被争夺起来。正熙帝准允在全国府州县广设养济院后,六部与内阁便忙着敲定其章制与官职,眼瞅着章程将定,新一任主官的人选尚未议出,一场关于“品级”的争夺已先闹得沸沸扬扬。
谁都清楚,养济院虽为新立衙门,却是覆盖全国,官员们私下里早打得火热,皆不愿自己费尽心力争来的势力,到头来只是个低品级衙门。
起初正熙帝已定下基调,将养济院定为从四品,可递到内阁与六部商议后,再次被抬了回来,群臣一致建议提至正三品衙门,理由冠冕堂皇,实则各有盘算。
正熙帝见状,只得松口将品级升至正四品,怎料仍是压不住众臣的。
有人说“养济院关乎国本,四品配不上其权重”,有人暗指“若品级太低,恐难招徕得力官员”。
待到内阁再次递上“升从三品”的提案时,正熙帝迟迟未作决断。
就在此时,彭阁老出列奏对,声音沉稳如磐:“陛下,如今四品衙门中还有光禄寺,就连鸿胪寺也是前几年升为三品衙门。而养济院初立,章制尚未落地,成效更是未知,若贸然定为三品,一来与大理寺、顺天府等衙门并列,恐失规制。
二来今日定三品,他日若有功绩,难道要升至二品,与六部比肩?不如先定四品,待日后赈济有成,再依功升品,方显陛下赏罚分明。”
正熙帝听后眼底掠过一丝赞许,他就是这么想的。
此前因彭阁老为温以缇及温家进言,正熙帝已冷落了他好几日,此刻又再次获得了圣心。
殿内群臣听了,也无人再敢多言,这场品级之争终有定论,养济院定为正四品衙门。
消息传出后,朝堂的风向悄然变了。
此前见彭阁老失宠,冯阁老一党趁机打压,不少曾依附彭阁老的官员也悄悄疏远,如今见他重获圣心,那些人又纷纷拢了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