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6集:非遗的“线上集市”-《逸霄》

  温如霜站在虚拟糖龙的全息投影前,指尖划过悬浮的非遗博物馆数据面板,眉头微蹙。屏幕上,乡村手艺人的作品库存一栏数字刺眼——张爷爷的草编筐堆了半间屋,刘婶的泥塑生肖积了厚厚的灰,竹阿婆的竹编小玩意儿连镇上的集市都难卖出去。非遗博物馆开馆后,虽让更多人看到了手艺的美,却没能真正打通"从展示到销售"的最后一公里。

  "光让大家看见还不够,得让手艺人靠手艺活下去,这传承才能长久。"温如霜转头对身后的风痕说。风痕正调试着虚拟糖龙的动态纹理,闻言停下手中的动作:"你想做什么?"

  "开个线上集市。"温如霜的目光落在虚拟糖龙盘旋的龙身之上,"就建在糖龙的鳞片里,每一片鳞都是一个摊位。手作拍卖、直播教学、匠人访谈,把非遗的温度,通过云端送到每个人的手里。"

  这个想法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非遗传承团队里激起层层涟漪。林舟第一个举双手赞成,他这些日子跟着手艺人学手艺,最清楚他们的难处:"很多手艺人一辈子守着手艺,不懂怎么卖货,咱们得帮他们搭个桥。"陈默则惦记着听障手艺人的工坊,若能通过直播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作品,也是件好事。

  筹备集市的消息传到乡村手艺人那里时,反应却冷热不一。张爷爷蹲在自家院子里,手里攥着刚编好的草编帽,对着温如霜派来的联络员摆了摆手:"线上?那玩意儿看不见摸不着,谁会买?我赶了一辈子大集,还是实打实的摊位靠谱。"刘婶坐在灶台边捏泥塑,闻言也停下了手中的活儿,脸上带着几分犹豫:"我嘴笨,不会说话,要是直播的时候冷场了可咋办?"

  只有竹阿婆抱着一摞彩色吸管编的小蚂蚱,眼睛亮闪闪的:"我倒想试试,上次那'网红老师'当得还挺有意思,说不定线上集市能让更多孩子看到我的竹编。"

  温如霜知道,要让老匠人们接受新事物,得给他们一颗定心丸。她带着风痕和林舟,挨个儿往手艺人家里跑。到了张爷爷家,风痕打开平板电脑,调出虚拟集市的模拟界面——只见虚拟糖龙的鳞片缓缓展开,化作一个个古色古香的摊位,摊位上摆放的草编筐、竹编篮在灯光下泛着自然的光泽,点击摊位就能看到手艺人的制作视频和作品细节。

  "张爷爷,您看,这线上摊位比您赶大集的摊子亮堂多了,全国各地的人都能看见。"温如霜指着屏幕说,"我们还会安排小老师帮您打理摊位,您只管安心编活儿。"张爷爷盯着屏幕里栩栩如生的草编模型,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手里的草绳,没再反驳。

  到了刘婶家,林舟特意带来了一套简易直播设备,还现场演示了如何对着镜头展示泥塑:"刘婶,您不用特意说什么,就像平时在家里捏泥塑一样,把您捏兔子的步骤慢慢做出来,我们会在旁边帮您解说。"刘婶拿起一块陶土,在手里揉捏着,看着林舟热情的样子,轻轻点了点头:"那...我试试。"

  筹备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着。风痕团队给虚拟糖龙做了全面升级,原本晶莹剔透的龙身,此刻每一片鳞片都成了一个独立的"非遗小铺",龙腹的位置则开辟出三个主会场——"匠心拍卖厅"里,灯光聚焦在玻璃展柜中的非遗珍品上;"指尖课堂"的虚拟教室里,摆放着整齐的手艺工具;"匠人故事馆"则像是一个温馨的茶馆,摆着古朴的桌椅,等着手艺人来讲述故事。

  集市开业前三天,温如霜团队开始在线上预热。他们发布了一段宣传视频:从张爷爷清晨割下新鲜的茅草,到刘婶深夜在灯下勾勒泥塑的眉眼;从竹阿婆苍老的手指穿梭在竹篾间,到听障手艺人用手语比划着对竹编的热爱。视频的最后,虚拟糖龙腾空而起,龙身的鳞片依次亮起,化作一个个热闹的摊位,配文写着:"10月15日,糖龙非遗线上集市,赴一场指尖匠心的约会。"

  视频发布后,瞬间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非遗爱好者们纷纷转发,期待着集市开业;不少年轻网友被手艺人的专注打动,留言说"想看看传统手艺到底有多美";还有些家长计划带着孩子蹲守直播,体验手艺课。

  开业当天,温如霜早早来到团队工作室。大屏幕上,虚拟糖龙盘旋在云端,集市入口处挤满了虚拟avatar,数字时钟跳动着,离正式开业只剩十分钟。刘婶穿着一身干净的蓝布褂子,坐在直播镜头前,双手紧张地交握在一起,手心沁出了薄汗。

  "刘婶,别紧张,就当是给咱们村里的孩子做泥塑。"林舟蹲在她身边,递过一瓶水。刘婶接过水,喝了一口,目光落在桌上的陶土和工具上,深吸了一口气。

  上午十点整,虚拟糖龙发出一声清脆的龙吟,非遗线上集市正式开业。瞬间,直播间的人数开始飙升——五千、一万、两万...不到五分钟,刘婶的"泥塑小铺"直播间就涌进了上万人。

  "欢迎大家来到刘婶的泥塑直播间,今天刘婶要给大家捏一只吉祥兔。"林舟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到屏幕那头,"刘婶做泥塑已经有三十多年了,她捏的小动物,每一只都带着满满的灵气。"

  刘婶拿起一块湿润的陶土,放在手心轻轻揉搓。起初,她的动作还有些僵硬,眼神时不时瞟向镜头,可当陶土在她手中逐渐变得柔软温润,她的注意力慢慢集中起来,手指开始灵活地按压、塑形。

  "大家看,刘婶现在在做兔子的身体,她用手掌的温度把陶土焐软,这样捏出来的造型才不容易开裂。"林舟适时解说着,镜头聚焦在刘婶的手上。只见粗糙的手指在陶土上摩挲,原本不成形的陶土,渐渐有了兔子圆滚滚的轮廓。

  直播间里的评论区热闹起来:

  "天呐,这手也太巧了吧!一块破泥巴居然能变成兔子。"

  "刘婶的手好稳,我捏个橡皮泥都歪歪扭扭的。"

  "想知道这个兔子多少钱,我想买一个放在家里。"

  温如霜看着后台的数据,嘴角扬起笑容。她转头看向旁边的监控屏,张爷爷的草编摊位已经有了十几笔订单,竹阿婆的竹编蚂蚱也被不少网友加入了购物车。

  刘婶完全沉浸在了泥塑的世界里。她用小竹刀轻轻刻出兔子的耳朵,又用指尖蘸了点水,把耳朵的边缘抹得光滑圆润。接着,她取来黑色的陶土,捏成小小的圆球,镶嵌在兔子的脸上当眼睛,再用细针轻轻划出兔子的睫毛。

  "刘婶,有网友问,您捏的兔子为什么眼睛这么有神啊?"林舟看着评论区的提问,轻声问道。

  刘婶抬起头,看了眼镜头,脸上露出腼腆的笑容:"每只兔子都有自己的脾气,眼睛要跟着脾气走。这只兔子是温顺的,眼睛就得圆溜溜的,透着灵气。"她说着,又用小刷子在兔子的脸颊上轻轻扫了一层淡粉色的颜料,像是给兔子抹了腮红。

  直播间的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已经突破了五万。评论区里,网友们纷纷刷屏:"太可爱了!我要下单!刘婶太厉害了,求教程!这个兔子有福气,我想给我女儿买一个。"

  后台的工作人员激动地喊道:"温老师,订单爆了!刘婶的泥塑已经卖出两百多个了,还有好多人在问什么时候能补货。"

  温如霜走到刘婶身边,轻声说:"刘婶,您看,大家都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