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任务完成,请求归队!-《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那是电缆井改造工程完工当晚,步行街空无一人的画面。

  视频里,只有几盏路灯孤零零地亮着,照亮着寂静的街道。

  “大家请注意听。”于佳佳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的耳朵里。

  视频里,传来一阵微弱的风铃声,清脆悦耳,却又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动。

  “这是我们安装在每个风铃上的微型传感器,记录下的当晚音频数据。”于佳佳顿了顿,继续说道:“同时,我们也调取了市水务AI智能管网监控系统当晚的报警记录。结果显示,在风铃响起的同一时间,AI系统并未检测到任何异常震动。”

  她转过身,直视着周志明:“周先生,您举报我们违规施工,依据是AI系统的报警数据。但事实证明,风铃铜舌的震动频率,与AI系统识别的‘异常震动’,完全错开。也就是说,AI系统根本没有发出警报。”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等待着周志明的回应。

  于佳佳并没有给他太多思考的时间,继续说道:“当然,我们并不否认电缆井改造工程可能存在问题。但我们更希望,解决问题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指责和否定,而是共同寻找真相,找到更优的解决方案。”

  “我们安装风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给城市增加一道‘安全防线’。它不仅仅是警报器,更是沟通的桥梁,将技术与人文连接。通过风铃与居民,将地下管网的细微变化,传递给地面上的人们。我们不是要掩盖问题,而是要把警报变成对话,让更多人参与到城市的守护中来。”于佳佳目光灼灼。

  周志明沉默了很久,久到会议室里几乎要结冰。

  突然,他长叹一口气,从口袋里掏出一个U盘,放在了桌子上。

  “系统最近总误判丙三段有渗漏,但实地勘察,管壁无痕。我一直想不通,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他抬起头,眼神复杂地看着于佳佳:“我想知道——有没有可能,它是在‘咳嗽’?”

  与此同时,市职高。

  吴小雨正坐在实训室里,对着一台笨重的管网听漏仪发呆。

  老师站在一旁,语气严厉:“吴小雨,你能不能认真点?我跟你说了多少遍了,这东西是靠电子波形来判断漏水点的,不是靠你的‘感觉’!什么叫‘感觉好像有地方不对’?仪器上没显示,就是没问题!”

  吴小雨嘟着嘴,心里一百个不服气。

  她从小在步行街长大,对地下的那些“动静”太熟悉了。

  自从安装了风铃,她总觉得管网里有什么东西在“痒痒”,说不清楚,道不明白。

  她拿起听漏仪,按照老师教的方法,仔仔细细地检查了一遍。

  仪器上显示一切正常,没有任何异常波动。

  可是,她的直觉告诉她,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她灵机一动,调取了最近一个月的历史数据,一帧一帧地翻看着。

  突然,她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每天整点前后,听漏仪都会频繁报警,而其他时段则非常稳定。

  她又调取了风铃的音频记录,发现报警的时间,与地下三级的声音,几乎完全重合!

  “难道说……”吴小雨瞪大了眼睛,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她脑海中浮现。

  她连夜写了一份报告,详细地描述了自己的发现,并建议在AI系统中增设一个“人文节拍过滤模块”,用来过滤掉那些由风铃引起的“误报”。

  第二天,她把报告交给了老师。

  老师看都没看,直接扔进了垃圾桶:“吴小雨,你是不是小说看多了?什么‘人文节拍’?什么‘城市脉搏’?你以为你是谁啊?专家吗?学生就好好学习,不要整天想着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吴小雨没有争辩,默默地捡起报告,转身离开了办公室。

  她没有放弃。

  她跑到学校的器材室,找到了一些薄薄的橡胶片,然后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裁成合适的形状,贴在了听漏仪的外壳上。

  第二天,她再次来到实训室,用改造过的听漏仪进行测试。

  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误报率竟然下降了82%!

  老师看到这个结果,也有些惊讶。

  他走到吴小雨面前,好奇地问道:“你这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窍门吗?”

  吴小雨眨了眨眼睛,笑着说道:“也没什么,就是给它戴了个耳塞,让它听得清些。”

  市中心医院。

  赵工的老同事老李,突发心梗住院了。

  老李的儿子抱怨道:“现在都什么年代了,巡检车都换成AI智能的了,可人反倒累倒了。这AI就知道瞎报警,一天到晚滴滴滴滴,吵得人心烦!”

  赵工提着一篮水果,来到老李的病房。

  看到老李躺在病床上,脸色蜡黄,赵工心里很不是滋味。

  他放下水果,从包里拿出一根黑色的听音杆,放在了老李的床边。

  “这玩意儿你先用着,比那些AI靠谱。”赵工拍了拍老李的肩膀,安慰道。

  一个星期后,赵工再次来到医院。

  护士拉住他,神秘兮兮地说道:“赵师傅,你那根棍子可真是神了!自从老李用了那根棍子,我们病房的血压监测仪都跟着跳舞了!”

  赵工一愣:“啥意思?”

  护士解释道:“老李每天半夜都拿着棍子敲床栏三下,结果全病房的血压监测仪都跟着跳动,可把我们吓坏了!”

  赵工走进病房,看到老李正得意洋洋地躺在床上。

  “怎么样,好使吧?”老李笑着说道。

  “你这是干啥呢?”赵工哭笑不得。

  老李解释道:“我这不是闲着没事干嘛,就用你那根棍子跟病友们交流交流。敲三下表示‘要喝水’,两短一长是‘灯太亮’,效果杠杠的!”

  赵工摇了摇头,心里却暖暖的。

  临走前,他教会了护工用拖鞋底轻拍地板传递信号的方法,并留下一句话:“有些系统,光靠机器是不行的,还得用人来校准。”

  市水务局。

  周志明正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

  他调取了AI系统最近三个月的误报记录,发现73%的误报都集中在七个风铃点周边,而且全部发生在整点前后五分钟。

  “这绝对不是巧合!”周志明心里暗暗说道。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关闭该区域的自动预警功能。

  这个决定,立刻引来了上级的质问。

  “周志明,你知道你在干什么吗?关闭自动预警,出了问题谁负责?”领导在电话里怒吼道。

  周志明深吸一口气,反问道:“如果系统把城市的心跳当成故障,那我们到底是修对了地方,还是修错了地方?”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冷笑着说道:“那你给个替代方案?”

  周志明没有说话,默默地挂断了电话。

  他连夜写了一份新的提案,建议在AI模型中植入一个“周期性非威胁源白名单”,将那些由风铃引起的“误报”排除在外。

  在白名单的第一条,他录入了“步行街东口,每日收工验证”。

  几天后,提案获得了批准。

  那天,周志明路过菜市场,看到李素芬正用秤砣敲打着铁架,发出三声清脆的响声。

  他停下了脚步,掏出手机,在白名单的备注栏里,默默地加了一句:“允许带杂音。”

  他没有注意到,李素芬挂在摊位上的那口黑铃,最近响得似乎有些不对劲……

  李素芬心头咯噔一下,这铃铛可是她家的老伙计,几十年了,什么动静没听过?

  现在这声音,就像是卡了痰的老烟枪,有气无力。

  她撩开盖在黑铃上的那块蓝印花布,仔细检查,铜铃锃亮,铃舌也没毛病。

  奇了怪了!

  这老街坊谁家有点风吹草动,都逃不过她的耳朵。

  这地底下的“哑巴”铃声,让她心里直犯嘀咕,总觉得要出什么幺蛾子。

  “不行,今晚非得逮住你这鳖孙!”李素芬啐了一口,回家搬了张小板凳,又摸出年轻时走夜路用的手电筒,猫在摊位外。

  凌晨五点半,街上的环卫工人还没开始作业,静得能听见耗子磨牙。

  突然,地底传来一阵极其轻微的“嘶啦”声,像是指甲挠玻璃。

  紧接着,是熟悉的三声脆响,但最后一声,却拖着半截“尾巴”,像是被人捂住了嘴。

  李素芬没声张,只是默默地记在心里。

  第二天开始,每天收摊前,她都会用那块厚实的压豆腐的木板,对着摊位前的石阶,“咚、咚、咚”磕三下,力道十足,震得石板都跟着颤。

  第七天夜里,那声让人心烦的“嘶啦”声,终于消失了。

  李素芬长舒一口气,总算是把这地下的“邪祟”给镇住了。

  她不知道的是,此时此刻,在百米之外的地下管网里,吴小雨正满头大汗地摘下焊帽,对着昏暗的井壁,比了个“耶”的手势。

  她刚刚完成了一段老旧铜管的偏移焊接——那是她根据从旧书摊淘来的手稿,推算出的最佳“声音滑道”,可以让震波巧妙地绕开那些锈蚀严重的节点。

  “搞定!”吴小雨擦了擦脸上的汗水,对着手腕上的对讲机,轻声说道:“报告,任务完成,请求归队!”

  对讲机里传来一阵电流声,然后是领队含糊不清的回复:“……明……天……青……年……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