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7章 这……也算文化遗产?-《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另一边,吴小雨也被临时抽调,参与“智慧校园安全预警系统”的评审。

  这个系统,计划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监测建筑的微震动,从而预测潜在的安全风险。

  吴小雨在听完方案介绍后,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我建议,在人工智能监测的基础上,保留人工巡检通道。”

  她的话音刚落,立刻引来一片质疑。

  “人工巡检?开什么玩笑!”一位技术人员嗤笑道,“现在都什么年代了,还靠耳朵听?不如多装一百个传感器!”

  吴小雨并没有反驳,而是平静地说:“我能不能申请,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进学校实地测试一下?”

  技术团队的负责人一脸不屑:“随便你,反正数据不会说谎。”

  第二天,吴小雨带着赵工来到了实验楼。

  赵工闭上眼睛,把耳朵贴在墙上,仔细听了半分钟。

  突然,他睁开眼睛,指着实验楼西侧的墙角:“这里,有异响!”

  技术人员一脸不相信:“不可能!我们的传感器显示,这里的数据一切正常!”

  但吴小雨还是坚持要求工程队开挖。

  结果,挖开之后,他们才发现,原来是地基出现了隐蔽的渗水,导致混凝土空鼓。

  而这个区域,正是人工智能模型误判为“环境噪声”而忽略的区域!

  项目负责人顿时傻眼了,他连忙找到吴小雨,一脸恳求:“吴工,能不能……能不能让这位老先生,当我们的顾问?”

  就在“城市感知课”如火如荼地开展的时候,赵工却突然拒绝了所有的采访邀约,就连街道办送来的“荣誉居民”证书,也被他退回了。

  于佳佳觉得有些不对劲,连忙登门拜访。

  赵工坐在院子里,摩挲着他那双军鼓槌,一脸落寞。

  “佳佳,你说,我这是不是在瞎胡闹?”赵工的声音有些沙哑,“我这辈子修的是管子,不是戏法。现在人人都想听我说路会唱歌,可谁还记得它本来该安静?”

  于佳佳没有劝他,只是从包里拿出一台老式录音机,放了一段声音。

  那是七年前,暴雨夜,城市排水管发出的啸叫声。

  “您听过这个吗?”于佳佳问道。

  赵工愣住了,他仔细地听着,眼眶渐渐湿润。

  那是他醉酒后,喃喃自语,被林小满偷偷录下的原声:

  “路喘粗气的时候,就得有人替它喊疼……”

  赵工的故事传开后,很多市民深受感动。

  然而,风波并未就此平息。

  赵工孙子在学校被同学嘲笑“爷爷是个敲地疯子”,这事儿像一根针,扎在了老人的心上,也扎在于佳佳的心上。

  她深知,想要真正改变人们的认知,不是靠一时的热闹,而是需要更深入、更持久的行动。

  于佳佳开始思考,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城市感知”中来,如何让“听见”的价值,真正反哺到城市的发展中。

  就在这时,李素芬风风火火地跑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写满字的纸板。

  “佳佳,佳佳,你看看我这个!”李素芬兴奋地把纸板递给于佳佳。

  于佳佳接过纸板,只见上面写着几个大字:

  “响摊联盟”。

  “这是什么?”于佳佳疑惑地问道。

  李素芬神秘一笑,压低声音说:“凡是加入联盟的摊主……”李素芬神秘一笑,压低声音说:“凡是加入联盟的摊主,每天收摊前,必须给我磕三下石阶或者柜台!就当是…就当是咱这片儿的‘收工bGm’!”

  于佳佳听完差点没绷住,这李姐整活儿是真有一套!

  一开始,菜市场的摊主们谁也没当回事儿,就当是老李又抽了哪根筋。

  直到一周后,市应急局的电话打到了菜市场管理处。

  “你们那儿是不是藏了什么秘密武器?!”电话那头的人语气急促,“我们的地震波形仪捕捉到一次异常脉冲,源头指向…指向你们菜市场的一家豆腐摊!”

  这消息瞬间在菜市场炸开了锅,谁家豆腐还能引发地震了?!

  当晚,周慕云带着团队赶到,连夜调取监控录像。

  画面里,李素芬家的豆腐摊,每天收摊前都准时准点地“咚咚咚”三下。

  连续七天,雷打不动。

  “李姐,您这哪是卖豆腐啊,”周慕云拿着数据报告,哭笑不得,“您这是在给城市把脉!”

  更玄乎的是,经过排查,应急局发现菜市场地下的管网确实出现了一处隐性位移,正在缓慢发展。

  要不是李素芬这每天三下的“脉诊”,还真没那么容易发现。

  当晚,整个菜市场的摊主们都沸腾了!

  大家自发地排成一列,对着自家的摊位“咚咚咚”地敲击三下,那场面,简直像一场盛大的城市交响乐。

  震动透过地层,传至丙三段的节点,“地耳”平台的地图上,亮起一片温暖的光芒。

  “这…这算什么?”陈砚田看着屏幕上密密麻麻的光点,喃喃自语。

  于佳佳拍了拍他的肩膀,意味深长地一笑:“这才只是个开始。”

  就在这时,于佳佳的手机响了起来,一个陌生的号码…接通后,电话那头传来一个阴沉的声音:“林小满的工作坊,涉嫌传播非科学观念,尽快调查!”

  于佳佳还在琢磨着“响弹联盟”的后续操作,林小满那边却出了点状况。

  “传播非科学观念?”林小满工作室里,几个年轻人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他们这搞得明明是“城市感知”,怎么就跟“非科学”扯上关系了?

  林小满倒是显得很平静,仿佛早就预料到会有这么一天。

  她那双总是带着笑意的眼睛,此刻却如同深潭般幽静。

  “谁报的?”姚小波忍不住问道,他可是“地耳行动”的忠实记录者,眼看着这个项目就要火遍全网,被人泼了盆脏水,心里憋屈得慌。

  “匿名举报信,”来人是市里相关部门的,说话的语气倒也客气,“说你们诱导未成年人参与非法数据采集。”

  “非法数据采集?”这帽子扣得可真够大的!

  姚小波差点跳起来,他正准备在自媒体领域大展拳脚,这要是被贴上“非法”的标签,还怎么玩?

  林小满示意大家稍安勿躁,缓缓站起身:“同志,我们配合调查。”

  她没有抵抗,主动交出了工作室里所有的学员笔记,还有那些记录着城市细微声响的“地耳”原始音频档案。

  “这些都是我们辛辛苦苦采集来的,”一个年轻学员忍不住小声嘟囔,“凭什么说我们非法?”

  林小满转过头,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眼神中带着鼓励:“没关系,清者自清。”

  临走前,她忽然想起什么,补充道:“对了,这些音频文件里,我特别推荐你们先听一下第37号文件。”

  “第37号?”带队干部愣了一下,接过U盘,狐疑地看了林小满一眼。

  等到调查组的人离开后,姚小波才忍不住问道:“林老师,那第37号文件里到底是什么啊?”

  林小满神秘一笑,没有直接回答,只是意味深长地说:“听了你们就知道了。”

  调查组连夜展开工作,他们首先调出了林小满工作室的学员名单,果然有不少未成年人。

  “这下证据确凿了吧?”有人得意地说。

  带队干部却皱着眉头,总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

  他想起林小满临走前特意提到的第37号文件,于是打开电脑,播放了这段音频。

  那是一段嘈杂的背景音,夹杂着车辆的呼啸声、路人的交谈声,以及一种单调而有节奏的“唰唰”声。

  “这不就是环卫工人扫大街的声音吗?”有人不屑地说。

  带队干部却示意大家安静,仔细听下去。

  渐渐地,他们发现这段音频中隐藏着一种奇特的韵律,那“唰唰”声仿佛与某种深沉的节奏融为一体,构成了一首独特的城市乐章。

  为了搞清楚这段声音的特别之处,调查组的专家连夜对这段音频进行了频谱分析。

  结果让他们大吃一惊:这段环卫工人扫大街时发出的声音,竟然与附近一座桥墩的共振频率完全契合!

  “这……怎么可能?”一个专家惊呼出声。

  “难道说,环卫工人在无意中,用他的扫帚,敲响了这座城市的脉搏?”另一个专家喃喃自语。

  带队干部也感到难以置信。

  他想起林小满临走前意味深长的微笑,心里忽然有种不妙的预感。

  “这……也算文化遗产?”他低声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不确定。

  与此同时,姚小波凭借着“地耳行动”的视频,在网络上迅速走红。

  一家mcN机构看中了他的潜力,开出高薪,邀请他签约,承诺把他打造成“城市灵媒”的人设。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名利,姚小波有些飘飘然。

  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可以靠着“听声音”来赚钱了。

  签约后,mcN机构为他量身打造了一套营销方案,让他穿上奇装异服,对着镜头讲述各种耸人听闻的“城市怪谈”。

  “大家好,我是城市灵媒姚小波,”他对着镜头,用一种故作神秘的语气说,“今天我要带大家去听一听来自城市深处的怨灵……”

  然而,在首场直播中,姚小波却临时改了稿。

  他没有按照mcN机构的要求,去讲述那些虚构的鬼故事,而是播放了一段他自己录制的音频——一段地下热力管道的叹息声。

  这段声音低沉而压抑,仿佛一个疲惫的巨人在发出无力的呻吟。

  “它比你会哭。”姚小波对着镜头,轻声说道。

  直播间的观众们都愣住了,他们原本是来看“城市灵媒”讲鬼故事的,却没想到听到了这样一段充满感情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