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人心懒了,光靠说教没用-《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这事儿,邪了门了!”

  市政府那帮笔杆子,为了给“微创加固工程”贴金,准备申报个国家级创新案例。

  于佳佳心里门儿清,这帮人就是想把那些土方法、笨办法,包装成高大上的“技术模型”,好往自己脸上贴金。

  “呸!想得美!” 于佳佳心里暗骂。

  开会的时候,那帮专家学者,一个个西装革履,人模狗样的。

  “于工,你们这个‘微创加固工程’,搞得有声有色,数据也很漂亮,能不能提炼一下你们的技术模型?算法、参数什么的,拿出来分享一下嘛!”一个戴着厚眼镜的专家,笑眯眯地说道,眼神里却充满了算计。

  于佳佳早就准备好了,她微微一笑,从包里掏出一本厚厚的册子,递了上去。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就是我们的‘技术模型’——《城市伤疤养护手册》!”

  众人接过一看,顿时傻眼了。

  这哪是什么技术模型,分明就是一本“城市伤疤写真集”!

  册子里,图文并茂地记录着每次修补的时间、地点、人员、主观感受,甚至连参与者的心情都写得清清楚楚,就像一本“城市日记”。

  更绝的是,每页都附赠一片嵌有“悔改灰”的微型陶片,看起来既文艺又复古。

  “这……这是什么?”专家们面面相觑,一脸懵逼。

  “这就是我们的技术模型!每一次修补,都是一次心灵的抚慰,每一次触摸,都是一次历史的回顾。”于佳佳语气平静,却掷地有声。

  “这……这缺乏量化标准啊!”一个专家忍不住质疑道,“没有数据支撑,怎么能叫技术模型呢?”

  于佳佳还没说话,王建国就冷笑一声,站了出来。

  “你们要的是论文,我们要的是心安!老百姓要的是安全感,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不是你们那些冷冰冰的数据!”

  王建国这一句话,直接把那帮专家给怼了回去,让他们哑口无言。

  这帮象牙塔里的家伙,根本不懂老百姓的苦,只知道坐在办公室里,闭门造车。

  《城市伤疤养护手册》的事儿,很快就传开了。

  周正礼听说这事儿,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胡闹!简直是胡闹!把补丁当荣耀,这像什么话?以后还有脸见祖宗吗?”

  他拎着一本破旧的家谱,怒气冲冲地闯进了发布会现场。

  “你们把补丁当荣耀,就不怕子孙笑话?”周正礼怒吼道,声音洪亮,震得整个会场都嗡嗡作响。

  众人顿时紧张起来,生怕这位老倔头闹出什么事儿来。

  于佳佳赶紧上前安抚:“周老,您消消气,有什么话好好说。”

  周正礼一把推开于佳佳,走到台上,打开了手中的家谱。

  众人定睛一看,只见家谱的末页,空白一片。

  就在众人疑惑不解的时候,周正礼拿起笔,一笔一划地添上一行新字:

  “周氏十七世,参与补天纪元工程,手触叹息层,心知亏欠。”

  写完之后,他抬起头,看着众人,语气平静了下来。

  “修地如修德,不记下来,就白修了!这些伤疤,是我们的教训,也是我们的财富,不能忘记!”

  周正礼说完,放下笔,转身离开了会场。

  留下众人,面面相觑,若有所思。

  于佳佳看着周正礼离去的背影,心里五味杂陈。

  “从今天起,每项‘针灸式修复’完成后,我们都会向参与者颁发‘家谱页’定制铜牌,大家可以自愿将自己的名字载入家族史!”于佳佳当即宣布道。

  这一举措,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好!就该这样!让子孙后代都知道,他们的祖辈曾经为这座城市付出过!”

  另一边,赵工也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举动。

  他最后一次来到锅炉房,手里拎着一只从未示人的木匣。

  打开一看,里面竟然是全套手工陶模工具,是他年轻时师从老窑匠所学的。

  “这些东西,我已经几十年没碰过了。”赵工抚摸着那些工具,眼神里充满了回忆。

  他当众捏制了一只小罐,底部刻上“根脉永续”四个字,然后亲手将它埋入梧桐树下。

  “以前我以为修的是管子,后来才知道,修的是人心。”赵工说完,默默地离开了。

  当晚,姚小波心血来潮,又回到锅炉房转悠。

  他发现,梧桐树根旁的泥土微微松动,似乎有什么东西正在成型。

  “这老头,还真是闷骚啊!”姚小波心里暗暗佩服。

  于佳佳觉得,应该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城市伤疤”的修复工作中来。

  于是,她推动设立了“补天节”,定于每年秋分。

  在这一天,全城开放老旧管廊,市民可以携自制陶罐进入“听地”,感受大地的呼吸。

  首届“补天节”活动,吸引了无数市民的参与。

  其中,一对父子引起了于佳佳的注意。

  父亲是当年偷工减料商人的儿子,如今主动报名做志愿者,想要为自己的父亲赎罪。

  儿子手持陶罐,认真地记录着每一步的震动,一丝不苟。

  陈秀兰拍下了这张照片,发到了工作群里。

  “这一罐,装的是两代人的债啊!”陈秀兰感慨道。

  一切似乎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但于佳佳心里总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

  深秋的月夜,格外清冷。

  于佳佳独自一人回到了锅炉房,准备封存本期全部“家谱页”……

  深秋的月亮,跟开了美颜似的,亮得刺眼。

  于佳佳搓着冻得通红的手,推开了锅炉房那扇吱呀作响的铁门。

  今天的任务是给这批“家谱页”定制铜牌盖棺定论,锁进保险柜,仪式感必须拉满。

  她刚把那沉甸甸的柜门打开,还没来得及感慨一句“功德圆满”,就感觉脚底下有点不对劲——地面仿佛抽了筋似的,微微颤抖。

  回头一看,好家伙,复古天团来了!

  赵工、周正礼、还有社区张老师、老片警郑卫东……一个个老脸在月光下泛着光,手里都捧着个造型各异的陶罐,像参加什么秘密宗教仪式。

  没等她发问,这帮老家伙就排着队,默不作声地走到保险柜前。

  每人捧着罐子,小心翼翼地贴地三秒,感受大地的脉搏,然后轻轻地放到柜子里,动作那叫一个虔诚,生怕碰碎了似的。

  最后一个是赵工,他捧着那只明显跟别人不一样的陶罐——罐底朝天!

  在月光的照耀下,罐底那粗粝的纹理,仿佛一张饱经风霜的脸。

  于佳佳默默地合上柜门,转身准备撤退。

  这帮老家伙,搞得跟行为艺术似的,她有点看不懂。

  “叮——”

  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极轻的脆响,像是陶片轻轻碰撞,又像是沉寂已久的心跳,突然复苏。

  于佳佳猛地回头,想看清发生了什么,却什么都没发现,只有一柜子沉默的陶罐,在黑暗中散发着神秘的光芒。

  与此同时,巷口站着一个身影——是姚小波。

  他仰望着深邃的星空,喃喃自语:“原来一座城真正活过来的时候,是连沉默都会回音的……”

  三个月后,“补天节”带来的热度逐渐消退,就像夏日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来得快,去得也快,只留下些许潮湿的痕迹。

  各区“听地”陶罐回收率骤降七成,这个数字像一盆冷水,兜头浇灭了于佳佳心里刚燃起的那点希望。

  “这可咋整?”姚小波抓耳挠腮,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他走访发现,许多居民压根没把这事当回事,陶罐不是被当成摆件供在玄关,就是被熊孩子们拿去养金鱼、乌龟,甚至还有人嫌弃占地方,直接扔进了垃圾桶。

  “这帮人,简直是暴殄天物!”姚小波气得直跳脚。

  他拍下各种惨不忍睹的照片,一股脑儿地发给了于佳佳:“佳佳姐,我们把神圣搞成了装饰,这可咋办啊!”

  于佳佳看着手机屏幕上那些“惨遭蹂躏”的陶罐,心里五味杂陈。

  她没有回复姚小波的消息,只是默默地打开电脑,悄然调取了全市近半年来的地下振动数据。

  一行行密密麻麻的数据,在她眼前飞速滚动,像一首无声的乐章,诉说着城市的脉搏。

  突然,一组异常数据引起了她的注意——东郊某段管线连续出现低频共振,频率与三年前塌陷前夜仅差0.3赫兹!

  “不对劲……”于佳佳眉头紧锁,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

  她没有声张,只是不动声色地给赵工发了一条短信:“赵工,你那批老陶模,还能用吗?”

  深夜,锅炉房里灯火通明。

  赵工戴着老花镜,一丝不苟地检查着那些尘封已久的老陶模。

  这些陶模,是他年轻时师从老窑匠所学的,每一件都倾注了他的心血和技艺。

  “能用,当然能用!”赵工摩挲着那些陶模,眼神里充满了怀念。

  他连夜复刻了十二只标准陶罐,罐壁薄厚、口径弧度皆按1987年国营窑厂原始参数,力求还原最原始的声音。

  第二天深夜,赵工亲自带队,开着一辆破旧的工具车,来到了东郊那段问题管线。

  他们小心翼翼地挖开泥土,将新罐埋入沿线十二个关键节点,每罐内置微型共鸣腔,并以黄土封口,确保声音能够自由传递。

  姚小波扛着摄像机,亦步亦趋地跟在赵工身后,记录着每一个细节。

  “赵工,这些陶罐跟之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吗?”姚小波好奇地问道。

  赵工抬头看了看天上的月亮,淡淡地说道:“之前的陶罐是探测器,现在的陶罐是引子。”

  “引子?”姚小波一脸疑惑。

  赵工叹了口气,语重心长地说道:“人心懒了,光靠说教没用,得让地自己喊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