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卧槽,太燃了!-《港片:制霸港岛,从自立门户开始》

  她冷笑一声,心想,这老家伙的文学评论,向来是学院派的陈词滥调,跟不上时代,这次城市论坛,怕是要借题发挥,批判一波“五感数据库”的“不科学”和“民科风”了吧?

  她揉了揉眉心,深吸一口气。

  正好,就拿这老白当磨刀石,看看这帮老家伙,到底还能嘴硬到什么时候!

  第二天内部汇报会上,于佳佳一改往日的数据分析,直接放了一段赵小满“听地”的视频。

  底下的人面面相觑,这啥玩意儿?

  跟咱们的“高大上”项目有啥关系?

  于佳佳清了清嗓子,掷地有声地说:“以后,不要再问‘你怎么知道’,要先问‘你什么时候开始感觉不对’!”她顿了顿,加重语气:“我们要重建的是信任!是对一线工作者,对普通人,最朴素直觉的信任!”

  会后,姚小波偷偷找到于佳佳,递上一张截图,带着点小兴奋地说:“佳佳姐,你看这个!”

  那是一条从未留言过的用户评论:“我妈扫了三十年街,她说有些路,夜里哭。”

  姚小波小心翼翼地保存文件,命名为:“情感共振样本003——大地有记忆。”

  窗外,春雷初动,闷雷滚滚,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预热。

  万物将醒,而有些沉睡的观念,也该醒醒了!

  姚小波像是捧着稀世珍宝,小心翼翼地把“情感共振样本003——大地有记忆”的截图发给了林穗。

  彼时,林穗正抓耳挠腮,为《手感的尽头》第二集选题愁得满头包。

  选题会开了三次,不是觉得不够劲爆,就是觉得太过猎奇,始终没法拍板。

  她总觉得,缺了点啥,少了点啥,就像煲汤少了那颗提鲜的虾米,总觉得味道寡淡。

  当这条评论猝不及防地跳入眼帘时,林穗的手指猛地一颤,像是被电流击中一般。

  “我妈扫了三十年街,她说有些路,夜里哭。”

  短短一行字,像一把钥匙,瞬间开启了林穗记忆深处的那扇尘封已久的大门。

  她猛然想起,自己的母亲,也是一名环卫工人,三十年如一日地清扫着老家那条种满梧桐树的街道。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便如黄河决堤,一发不可收拾。

  林穗像是着了魔一般,翻箱倒柜地找出那些被她压在箱底的旧相册。

  泛黄的照片上,母亲的身影显得有些佝偻,但眼神却依旧明亮。

  她一张一张地翻看着,试图从中寻找些什么。

  终于,在一本老旧的日历本里,她找到了!

  那是母亲每年冬天都会做的一件事:用鲜艳的红色笔,在日历上密密麻麻地标注出“路面易结冰段”。

  那些红色的标记,像一颗颗警示的信号,提醒着过往的行人,也守护着城市的平安。

  更让林穗震惊的是,她将母亲标注的“易结冰段”与市政的除冰车路线图进行比对,竟然惊人地发现,二者高度吻合!

  那一瞬间,林穗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闪过无数画面。

  她仿佛看到了母亲在寒风凛冽的冬夜里,一手拿着扫帚,一手拿着手电筒,仔细地观察着路面的每一处细节。

  她感受到了母亲脚下那份沉甸甸的责任,以及对这条街道,对这座城市,那份深沉的爱。

  她一直以为,母亲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环卫工人,做着一份简单而平凡的工作。

  但她从未想过,在这份平凡的背后,竟然隐藏着如此细腻的观察和如此精准的判断。

  这不就是一个被我们忽略的“城市触觉系统”吗?!

  当晚,林穗几乎一夜未眠。

  她反复咀嚼着那条评论,琢磨着母亲的那些红色标记,以及母亲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有些路,夜里哭。”

  她终于找到了!找到了《手感的尽头》第二集的主题!

  她要追拍这个被忽视的“城市触觉系统”,她要记录下那些默默守护着城市的“城市守夜人”!

  另一边,于佳佳也正忙得不可开交。

  自从“五感数据库”项目启动以来,各种各样的信息像雪片般地涌来,让她应接不暇。

  她深知,要让这个项目真正落地,仅仅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她需要团结更多的人,集思广益,共同推动这个项目的进展。

  于是,她当机立断,召集“五感数据库”的核心成员,召开了一场线上会议。

  屏幕上,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依次亮起。

  有技术大拿,有行业专家,还有像许嵩这样的热心志愿者。

  “各位,今天召集大家来,是想和大家商量一件事情。”于佳佳开门见山地说道,“我打算建立一个‘异常感知预警联盟’,把大家的力量凝聚起来,共同为城市的平安保驾护航。”

  此话一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积极响应。

  许嵩率先发言,他提到自己写歌的时候,常常会凭着一种“胸口发闷”的感觉来调整旋律的节奏。

  他怀疑,这很可能是潜意识对声波频率的一种生理反馈。

  “我也加入!”他兴奋地说道,“也许我可以把这种‘胸口发闷’的感觉,转化为一种预警信号。”

  赵小满也不甘示弱,他带来了一组最新的数据。

  “佳佳姐,我在巡检的过程中,记录到某段隧道壁面的回声延迟了0.3秒。”他指着屏幕上的波形图,认真地解释道,“我结合快板的节拍,把这个延迟换算成周期,推测地下可能存在暗流渗漏。”

  “暗流渗漏?!”于佳佳眉头一皱,立刻联系了市地质监测站。

  对方一听,顿时嗤之以鼻:“开什么玩笑?!回声延迟0.3秒就能推断出暗流渗漏?你们搞这些‘五感’研究的,是不是都魔怔了?”

  面对对方的质疑,于佳佳并没有气馁。

  她耐心地解释着赵小满的推断逻辑,并提供了一系列的数据支撑。

  然而,对方依旧不肯相信,只是敷衍地说:“我们会派人去看看的。”

  三天后,监测站的电话打了过来,语气中带着一丝尴尬和一丝敬佩:“于总,你们说的没错,那片区域确实出现了轻微的塌陷,我们已经开始组织抢修了。”

  听到这个消息,于佳佳长舒了一口气。

  她知道,“五感数据库”的力量,正在慢慢地被人们认可。

  与此同时,林穗也开始了她的拍摄计划。

  凌晨四点,当大多数人还在沉睡的时候,林穗已经扛着摄像机,蹲守在了中山北路段。

  她要拍摄的,是环卫工老陈。

  老陈是这条街道的老人了,在这里扫了二十多年的马路,对这里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

  他一边扫着地,一边嘟囔着:“这地皮今天不踏实,总感觉有点发虚。”

  话音未落,一辆洒水车缓缓驶过,地面突然泛起了一阵细密的裂纹。

  林穗立刻让摄像师把镜头对准地面,清晰地记录下了这一幕。

  经过排查,原来是附近工地打桩施工,震动传导所致。

  林穗将这段视频发布到了网上,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

  网友们纷纷留言,分享着自己类似的经历。

  “我爸是修锅炉的,他说锅炉的声儿不对,肯定要出事,结果第二天就炸了!”

  “我奶奶是纺织女工,她说布面发涩,肯定要下雨,结果第二天就下暴雨了!”

  更有甚者,有人自发整理了一份全国“扫地工预警地图”,把那些环卫工人经常抱怨的路段,标注在了地图上。

  更让人震惊的是,有人翻出了十年前一位清洁工在微博上抱怨“路在抖”的帖子,竟然精准地预示了后来地铁路线规划的变更!

  于佳佳看着这些如潮水般涌来的信息,心中充满了感慨。

  她意识到,在这些看似“非专业”的判断背后,隐藏着一套未被命名的认知体系。

  这套体系,是建立在长期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是对环境细致入微的观察,以及对危险敏锐的直觉。

  她突然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她邀请于乾和赵小满,共同设计一场“盲测实验”。

  她要让相声演员蒙上眼睛,听管道振动的音频,让地铁工人闭上耳朵,摸舞台的共振板。

  她想看看,当他们失去了视觉和听觉的辅助,还能否依靠其他的感官,做出准确的判断。

  实验的结果,令人震惊。

  于乾准确地指出了三处音律断裂点,而这三处断裂点,正好对应着舞台上结构松动的位置。

  赵小满则通过掌心的震感,竟然复原出了一段已经失传的快板节奏谱。

  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原来我们都在靠‘气口’活着。”于乾感慨地说道。

  几天后,于佳佳和姚小波在办公室里讨论“盲测实验”的细节,电话响了。

  林穗的声音听起来有些兴奋:“于总,我剪了个短片,你看看。”

  屏幕上,是于乾和赵小满蒙着眼睛,触摸和聆听的画面,背景音乐是节奏感极强的鼓点,剪辑流畅,冲击力十足。

  姚小波看着看着,忍不住惊呼出声:“卧槽,太燃了!”

  于佳佳也看得入了神

  林穗的声音再次传来:“对了,我给短片起了个名字,叫《气口:被忽略的城市脉搏》。”

  于佳佳点点头,她觉得这个名字起得恰如其分。

  挂断电话,于佳佳转过身,看着姚小波,说道:“准备一下,明天开会。”

  “开会?开什么会?”姚小波有些疑惑地问道。

  于佳佳神秘一笑,没有直接回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了“盲测实验”的录像,放在了桌子上。

  “这次会议,我们要讨论一个大胆的构想……”她意味深长地说道。

  汇报会现场,大屏幕上,于乾和赵小满蒙眼“摸脉”的画面冲击着众人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