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初心不改,共向未来-《穿越后一直在种田》

  普慧园这边,杨明汐带着春桃刚从外面巡视回来。

  “春桃,以后农事学堂的担子,就要多靠你了。”杨明汐对春桃说,“要让更多的孩子学到本事,让他们成为懂文化、懂农事的新农民。”

  春桃郑重行礼:“请东家放心,春桃定不辜负您的期望。”

  陆锦棠也在培养自己的接班人,他从督察院的老部下中挑选了几位有才干、有担当的官员,带在身边历练,教他们处理政务,推行政策。

  “你们记住,推行均田令,不仅仅是分田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让国家长治久安。”陆锦棠对他们说,“要心中有民,行事有度,才能不负陛下的信任,不负百姓的期望。”

  而关于空间的秘密,杨明汐依然在探索。

  守一偶尔会现身,给她一些提示,但关于空间的终极来历和成长上限,就连管叔也从来没有明说。

  “空间的成长,没有上限,正如生民的福祉,没有尽头。”管叔曾这样对她说,“你只需坚守初心,不断前行,自然会解锁更多的奥秘。”

  杨明汐明白,这或许是一个需要用一生去探索的课题。

  ……

  正是这一年的秋收,皇帝兑现了当年的承诺,亲自南下,视察江南州。

  站在当年普惠园的试验田边,看着金黄的稻浪翻滚,听着孩子们清脆的童谣,皇帝感慨万千:“朕当年说过,要亲自来看看江南的变化,果然没有让朕失望。幺舅,幺舅母,你们做得好啊!”

  陆锦棠和杨明汐躬身行礼:“此乃陛下圣明,百姓努力,臣等只是尽了分内之事。”

  皇帝笑着摇头:“不必谦虚。这天下,是朕的天下,也是百姓的天下。能让百姓吃饱穿暖,安居乐业,就是最大的功绩。”

  他看向远处正在收割的农民,他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朕老了,鬓边都有白发了,但看到这景象,就觉得浑身都有劲儿。”

  他顿了顿,对陆锦棠和杨明汐道:“均田令要继续推行,农业技术要继续推广。朕希望,十年后,二十年後,天下的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粮食,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穿暖,每一个孩子都能笑得像普惠园的孩子一样灿烂。”

  “臣等遵旨!”陆锦棠和杨明汐异口同声地应道。

  夕阳西下,皇帝的车驾缓缓离去,留下满田的金黄和百姓的欢声笑语。

  杨明汐和陆锦棠并肩站在田埂上,看着夕阳将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

  “阿棠,你说,十年后,二十年后,天下会是什么样子?”杨明汐轻声问。

  陆锦棠握住她的手,眼中充满了憧憬:“会更好。荒地都变成良田,农民都有自己的家,孩子们都能读书写字,再也没有流民,再也没有饥饿。”

  杨明汐笑着点头:“嗯,会更好。”

  她仿佛看到,空间里的种子撒遍了天下,长出了累累硕果;看到普惠园的孩子们长大成人,成为建设家园的栋梁;看到陆锦棠制定的律法深入人心,社会安定和谐。

  管叔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粮食是根,民生是本。”

  是啊,粮食是根,深深扎在这片沃土上,扎在百姓的心中。只要根还在,希望就在,未来就在。

  她和陆锦棠的路,还很长。但只要夫妇同心,携手前行,只要心中装着百姓,装着天下,就一定能走出一条通往盛世的康庄大道。

  远处的童谣又响了起来,清脆悦耳,传遍了田野,也传遍了希望的远方:

  “分了田,领了种,

  秋收谷满仓,娃娃笑声响。

  学本事,长身体,

  日子越过越兴旺,

  天下处处是粮仓......“

  御驾行至普惠园外的晒谷场时,皇帝正弯腰捻起一粒新米,指腹摩挲着那温润饱满的颗粒,夕阳的金光落在他鬓边的白发上,竟透出几分柔和的沧桑。

  “幺舅,幺舅母,”他转过身,对陆锦棠夫妇露出难得一见的松弛笑容,这声私下里的称呼让周遭随侍的官员都屏住了呼吸,“当年南陵流民遍地,朕夜里批阅奏折,总见奏报上写‘饿殍遍野’,心就像被揪着。如今……”他环视着堆满粮袋的晒谷场,听着远处传来的舂米声,“朕总算能睡个安稳觉了。”

  陆锦棠躬身道:“此乃陛下仁德,心系苍生。”

  杨明汐却轻轻摇头,上前一步道:“陛下,南陵能有今日,固然有陛下的支持,有百姓的勤恳,但臣妇近日却常想,这天下的官,见过农人凌晨摸黑下田的有几人?知道一粒米要经多少风雨才能到碗里的,又有几人?”

  皇帝微微一怔,示意她继续说。

  “均田令推行不易,难就难在有些官员只把它当差事办,不知农民守着一亩三分地的辛苦。”

  杨明汐目光清亮,“臣妇斗胆进言,既然粮食是天下根本,何不让朝中百官也亲身体验耕种之难?就在京城近郊开辟一片‘籍田’,从三公九卿到各部主事,每人按品级分一块地,春种秋收,都要自己动手。”

  这话一出,不仅随侍的官员惊得变了脸色,连陆锦棠都有些意外地看向她。

  “幺舅母这是……要让我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官去扛锄头?”皇帝饶有兴致地挑眉,眼中却没有不悦。

  “正是。”杨明汐语气坚定,“不必像农人那般精耕细作,但至少要让他们知道,秧苗断了要补,虫害来了要防,天旱了要跪在田埂上求雨的滋味。臣妇在江南见多了农户为了抢水打架,为了一粒粮红了眼,这些滋味,不亲身体验,是写不到奏折里的。”

  她看向皇帝:“陛下想让均田令真正扎根,就得让当官的心里装着田垄,装着农人。若是连稻谷和粟米都分不清,又怎能指望他们制定出体恤民生的政策?”

  陆锦棠立刻明白了她的用意,上前附和:“阿汐所言极是。臣在江南推行新政时,就发现那些出身农家的小吏,执行起来往往更尽心。若是京中百官都能知稼穑之艰难,日后审议农桑政策时,便不会只看数字,不顾实情。”

  喜欢穿越后一直在种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