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这巨大的功勋章,有方默的一半,也有他老唐的一半嘛-《血战淞沪从抽到警察局到拥兵百万》

  作为方默名义上的顶头上司,金陵卫戍司令,老唐的司令部突然变得门庭若市。

  各种贺电、嘉奖令如同雪片般飞来。

  甚至连已经飞到江城的那位,都发来了言辞褒奖的电文,表彰他老唐“指挥有方”,“麾下将士用命”,取得“空前大捷”。

  更有一大波嗅到新闻味道的外国记者,采访不到方默,便一股脑地涌到了城防司令部,要求采访“指挥了这场辉煌防空作战”的唐司令。

  镁光灯下,老唐穿着笔挺的上将制服,胸前挂满勋章,脸上堆满了红光。

  他站在巨大的军事地图前,挥舞着手臂,对着记者们侃侃而谈。

  “……是的,这一切都在我的预料之中。”

  “守卫金陵,优势在我!”

  “我早就判断出鬼子其势已疲,我金陵卫戍部队士气正旺,正可给予其迎头痛击!”

  “方默将军嘛,嗯,确实是一员悍将,执行命令很坚决。”

  “我作为司令,自然要为他提供充分的后勤保障和战略支持嘛。没有我的运筹帷幄,他也不可能取得如此战果,哈哈哈……”

  他巧妙地将功劳揽到自己身上一大半,言语之间,仿佛方默只是他完美计划的一个执行者。

  记者们噼里啪啦地拍照,笔下生花。

  老唐享受着久违的万众瞩目,感觉前所未有的良好。

  总之,这巨大的功勋章,有方默的一半,也有他老唐的一半嘛……

  送走记者,冷静下来的老唐摸着下巴,仔细一琢磨,突然回过味来了。

  哎呦,这方默哪里是他的眼中钉,这分明是他的福星啊。

  鬼子空军被打残了,守住金陵的希望是不是大增了?

  就算最后守不住,这过程是不是也更体面、更悲壮了?

  最关键的是,方默立的功,他作为直属长官,那是天然就能分润一大笔的。

  他老唐当初主动请缨,留在这死地,图的是啥?

  不就是“青史留名”四个字吗?

  现在好了,方默折腾出的动静越大,功劳越大,他老唐能蹭到的名声也就越响。

  想到这里,老唐的心情瞬间由阴转晴,甚至变得急切起来。

  不行,得赶紧给这位“福将”送份大礼,稳固一下关系,让他以后多立功劳,也好让自己多沾点光。

  他可是听说,69军的人这几天一直在城里四处转悠,好像在找各种被遗弃的工厂、仓库、机械设备。

  对了。

  老唐猛地一拍大腿。

  虽然上边11月就决定迁都,下令把金陵城里的兵工厂、修械所、航空修理厂什么的都搬去山城。

  可白党那效率,拖拖拉拉,这都12月了,城里好多厂子根本就没搬利索。

  大量的机器设备、原材料、甚至不少技术人员都还滞留着。

  比如金陵兵工厂、金陵第二修械所、首都航空工厂、中央修械所……这些可都是宝贝疙瘩啊。

  历史上,这些没来得及搬走的家底,最后全便宜了鬼子,被他们利用起来建立了“大夏派遣军金陵造兵厂”,主要用于修理枪械、生产部分弹药以及军需品,为侵略战争服务。

  现在嘛……

  老唐眼珠一转,计上心来。

  他立刻叫来副官,以金陵卫戍司令部的名义,下达了一道正式命令:

  “鉴于目前敌情严峻,为加强重要设施防卫,兹令第69军即刻派兵,接管城内金陵兵工厂、第二修械所、首都航空工厂、中央修械所等各处遗留厂房及设施之防卫工作,确保其安全,勿使资敌。”

  这道命令冠冕堂皇,谁也挑不出毛病。

  但实际用意,老唐和方默都心知肚明——这就是做个顺水人情,把这些搬不走的好东西,名正言顺地“委托”给你69军了。

  你方默不是想要吗?

  拿去,算我老唐支持你的!

  以后打了胜仗,别忘了在功劳簿上给我也记一笔就行。

  -----

  与金陵城内唐司令的“喜气洋洋”不同,千里之外的江城,白党高层临时落脚点里,气氛却有些微妙和压抑。

  宽敞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

  几位大佬看着桌上关于金陵空战大捷的报告,脸上却没什么喜色。

  虽然对外宣传上,他们慷慨激昂,声称要“保卫首都”、“与中山陵共存亡”,但现实是,他们没有一个留在金陵,全都早早地飞到了相对安全的江城。

  他们内心很清楚,金陵,大概率是守不住的。

  所谓的守卫战,更多是一场政治秀,是为了在国际国内博取同情和声望,同时也为了消耗鬼子的兵力锐气。

  但方默这场突如其来的空战胜利,却让这场“秀”出现了意外的变数。

  万一……万一因为方默的异军突起,导致鬼子受挫严重,金陵真的守住了呢?

  那到时候,所有的荣誉、所有的光环,都将属于那个愣头青方默,以及那个被他们留在金陵当牌坊的老唐。

  而他们这些早早飞离险地的高层,岂不就成了彻头彻尾的“逃兵”和“小丑”?

  脸面还要不要了?威信还在不在?

  这简直比丢了金陵还让他们难受。

  某种意义上,他们甚至比鬼子更担心金陵打不下来。

  “这个方默,到底是什么来路?他的那些飞机,是从哪里弄来的?”一位大佬敲着桌子,语气阴沉。

  另一人接口:“查,必须严查。如此重要的一支力量,竟然不在掌控之中,岂有此理。”

  命令很快下达到了负责情报工作的军统。

  军统二号人物郑介民和实际负责人戴春风接到了来自上峰的严令。

  戴春风眉头紧锁,对郑介民道:

  “介民兄,上峰的意思很明确,一要查清方默及其飞机来源,二要在他军中安插我们的人。此事需尽快办妥。”

  郑介民叹了口气,揉了揉眉心:

  “春风兄,谈何容易。迁都事起仓促,大量人事档案或丢失或滞留在路上,混乱不堪。

  这方默的履历,目前只知道他原为黄埔学生,后留学汉斯,民国25年担任沪上闸北警察局长,之后在沪上大战中有表现,后被文白公看好,一路被擢升为军长。

  但其具体背景、人脉,尤其是这些先进战机的来源,简直是个谜。”

  戴春风双眼微微眯起:

  “越是神秘,越要查清。

  我怀疑其背后有国外势力支持,否则无法解释。

  此事关系重大,你亲自督办,挑选精干人员,务必渗透进去。

  所需资源,优先调配。”

  “明白。”郑介民点点头,“我会立刻安排。只是这方默如今风头正盛,又深得……某些人赞赏,我们行动需格外谨慎,以免打草惊蛇。”

  两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凝重和无奈。

  他们很清楚,上峰这并非简单的论功行赏,而是对这位突然崛起的方将军,产生了深深的疑虑和忌惮。

  党国内部的倾轧与猜忌,从未停止。

  一场针对方默的调查与渗透,就在这庆功的喧嚣背后,悄然展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