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2章 山西省-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山西省考古双璧: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的历史解码

  山西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黄土高原下埋藏着众多承载历史记忆的古墓葬。其中,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以独特的考古价值与文化内涵,成为研究中国历史发展脉络的关键实物资料。这两处墓葬群不仅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与丧葬习俗,更展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

  一、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晋文化北进的时空坐标

  地理与历史:汾河支流的文化交汇点

  孝义西关墓地位于山西省孝义市东部,中阳楼街道西关村北,南距汾河支流孝河约1公里,地处吕梁山东麓山前冲积平原区。

  2023年11月至2024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该区域进行系统发掘,共清理春秋晚期至东汉初年墓葬300座,出土铜、陶、玉器等2700余件。

  该墓地是晋中地区两周至汉代历史序列构建的重要环节,入选2024年度山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墓葬形制:从周制到汉制的转型实证

  东周墓葬: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口底同大、四壁规整,葬具为一椁双棺或一棺一椁,人骨保存完好,头向多向北。

  随葬器物组合包括鬲盆罐、鬲豆壶等,反映晋文化礼制传统。

  典型器物如三晋青铜礼器,体现周代等级制度。

  两汉墓葬:以带竖井式墓道的土洞墓为主,葬具多为一棺一椁或单棺。

  随葬品出现釉陶明器组合,如陶鼎、陶盒、陶壶等,部分器物带有秦文化特征。

  墓葬排列呈现小聚群现象,反映汉文化本土化进程。

  文化价值:多元交融的历史图景

  区域交流:出土的巴蜀式铜鍪与燕式青铜带钩,表明孝义地区在秦汉时期已成为连接中原与北方、西南地区的重要节点。

  这种物质文化交流现象,为重新认识山西在秦汉帝国版图内的地位提供了考古学证据。

  汉文化形成:汉代墓葬中出现的成套模型明器组合与壁画残片,如陶灶、陶磨等饮食器具,反映农耕社会的生活方式转变。

  带有篆书朱砂文字的陶罐,则揭示了汉代民间信仰与文字使用的真实状况。

  晋文化北进:墓地延续时间长达8个世纪,基本勾勒出晋中地区从东周至汉代的器物演变谱系。

  春秋时期墓主人以当地平民为主,个别为低等级贵族;

  汉代则出现较高等级官吏墓葬,体现社会结构的复杂化。

  二、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民族融合的考古标本

  地理与历史:平城时代的京畿重地

  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主要包括文瀛南路墓地与智家堡墓地。

  文瀛南路墓地位于恒安街与文瀛南路交汇口西南,2024年发掘北魏时期墓葬120座,出土文物587件(套),入选2024年度山西重要考古发现。

  智家堡吕续浮雕彩绘石椁墓则以独特的建筑工艺与装饰艺术,成为北魏平城时期民族融合的典范。

  墓葬形制:从鲜卑传统到中原礼制的转型

  砖室墓:文瀛南路墓地发现59座砖室墓,含3座多室墓及56座单室墓。

  部分墓葬可见仿木结构砖雕门楼,墓室平面多呈方形或梯形,反映北魏晚期墓葬营造技术的标准化趋势。

  土洞墓:共61座,形制包括方室墓、刀把型偏室墓及梯形墓室。

  墓道与墓室比例差异显着,如M113墓道长8.2米,前室面积4.3平方米,后室面积9.8平方米,体现社会阶层的葬俗分化。

  石椁墓:智家堡吕续墓为仿木构带前廊石椁墓,采用红、黑、白三色彩绘,雕刻内容包含汉代遗风的升仙图、四神图与异域特征的镇墓武士像。

  墓主吕续原籍陕西扶风县,铭文记载其为北魏太安二年(456年)扶风郡民,证实北魏移民政策实施。

  文化价值:鲜卑汉化的微观模型

  物质文化交融:出土器物兼具农牧文化特征,如陶灶、陶磨等饮食器具反映游牧向农耕的转型;

  镇墓武士俑头戴鲜卑风帽,而甲胄描绘则与云冈石窟护法天王造像存在样式关联。

  宗教艺术传播:石椁内壁雕刻佛教坐佛浮雕,与云冈石窟艺术风格一致,证明北魏时期佛教已深入民间丧葬领域。

  社会结构变迁:多室砖墓的出现暗示世家大族势力扩张,而随葬品组合趋同则反映社会阶层流动加剧。

  文瀛南路墓地中砖室墓比例上升与土洞墓形制简化现象,印证北魏迁都洛阳前丧葬制度从鲜卑传统向中原礼制的转型。

  三、两处墓地的共性与区域影响

  时间轴线的互补性

  孝义西关墓地代表东周至两汉时期的文化演变,大同北魏墓地则聚焦5世纪的民族融合。

  二者共同构建了山西地区从早期国家形成到近世社会变迁的完整历史脉络。

  空间布局的延续性

  两处墓地均依托地形选址,孝义墓地地处冲积平原,大同墓地位于京畿要地,均体现了古代墓葬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利用。

  文化传统的创新性

  从孝义墓地的三晋青铜礼器到大同墓地的浮雕彩绘石椁,从东周时期的异穴合葬到北魏时期的同穴合葬,山西地区的丧葬文化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地域特色。

  结语:历史记忆的永恒载体

  孝义西关东周及两汉墓地与大同平城区北魏墓地,如同两部凝固的史书,分别以晋文化的北进与鲜卑汉化的进程为主题,记录了中华文明连续性、创新性与包容性的生动历程。它们的发现不仅丰富了山西地区的历史图景,更为研究多民族政权下的文化互动与文明演进提供了关键线索。

  在未来的保护与研究中,这两处墓葬群将继续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见证者,向世人诉说着黄土高原下的千年故事。

  喜欢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