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5章 长治市武乡县非遗-鼓书、炒指、16两斤称歌、高台、花杠-《中国各地姓氏变迁及文化遗产》

  长治市武乡县非遗:鼓书、炒指、16两斤称歌、高台与花杠的文化密码

  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这片浸润着千年历史与红色记忆的土地,孕育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武乡鼓书、武乡炒指、武乡“16两”斤称歌、高台技艺与花杠舞,作为省级和市级非遗的代表,不仅承载着地方文化的独特基因,更成为连接历史与现代、传统与创新的桥梁。

  一、武乡鼓书:说唱中的历史回响

  省级非遗,曲艺瑰宝

  武乡鼓书,又称武乡琴书或鼙儿腔,是流传于武乡及周边地区的汉族民间说唱曲艺。

  其历史可追溯至宋金鼓词,清代乾隆年间由盲艺人成立“三皇会”传承技艺,经代代改良,最终形成以土制月琴为主奏、鼓板与弦乐交织的独特表演形式。

  2009年,武乡鼓书被列入山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上党地区曲艺文化的活态见证。

  艺术特色与传承

  鼓书的唱腔属板腔变化体,分鼓儿词与柳调两种曲调,以大板、抢板、散板等板式丰富叙事节奏。

  表演形式包含坐唱、站唱、帮唱,伴奏体系由鼓板、京胡、二胡等乐器构成,一人操作多件打击乐,手脚并用,气氛热烈。

  传统书目如《五女兴唐传》《杨七郎打擂》等三十余部长篇、四十余部中篇及八十多段小段,涵盖历史传奇、民间故事与劝善题材。

  当代创新与传播

  2024年春节,武乡鼓书登上地方文艺展演舞台,通过抖音等新媒体平台传播,吸引年轻观众。

  代表性传承人石乃福等开展校园推广,将鼓书纳入非遗教育体系,探索数字化记录与传承路径,使这一古老艺术焕发新生。

  二、武乡炒指:土灶里的千年智慧

  省级非遗,面食奇珍

  武乡炒指,因形似手指得名,是西晋末年由羯人石勒为行军携带发明的传统面食。

  其以白面、黄米面揉制切条,经太行山富矿黄土焙炒至酥脆,成品香脆便携,民间认为可缓解水土不适。

  这一技艺延续至今,2009年入选省级非遗名录,成为武乡饮食文化的符号。

  历史渊源与功能

  炒指原名“皇土炒指”,随石勒称帝流传。

  抗日战争期间,武乡百姓常制作炒指支援八路军作为干粮,其耐储存、易携带的特性使其成为战时重要物资。

  现代衍生出夹猪头肉、配炒土豆丝等吃法,既保留传统风味,又融入地域生活。

  工艺与文化价值

  制作需精选太行山黄土,经铁锅炒熟后作为传热介质,原理类似糖炒栗子。

  成品色泽金黄,口感酥脆,富含碳水化合物与矿物质。

  2021年,炒指制作技艺通过短视频平台引发关注,网友称其为“吃土美食”,实则体现土灶烹饪的智慧与自然馈赠的利用。

  三、武乡“16两”斤称歌:锣鼓中的数学诗篇

  省级非遗,社火绝技

  “16两”斤称歌,原名斤秤锣鼓,是流行于武乡及河南鹤壁的传统民俗艺术。

  其以旧制十六两一斤的换算口诀为蓝本,配合鼓、锣、钹等乐器,按2/4、3/4节拍演奏十五段不同鼓点,要求演奏者熟记口诀与节奏变化。

  2020年,武乡县认定段世昌为县级代表性传承人,推动这一数学与艺术结合的社火形式传承。

  历史演变与表演特色

  斤秤锣鼓始见于南宋,盛行于明清,明洪武年间由山西移民传入河南。

  表演需十余人协作,融合战鼓、大钹、小锣等乐器,鼓点打法遍遍迥异,如“一是625,二是125,三是1875……”等口诀对应不同节奏。

  社火表演中,艺人们以高昂嘹亮的锣鼓声展现数字与音乐的完美融合,被誉为“山西民俗文化艺术一绝”。

  文化意义与当代实践

  尽管十六两制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斤秤锣鼓的娱乐功能永存。

  2025年,武乡县丰州镇富庄村等地仍保留社火表演传统,通过口传心授培养年轻传承人,使这一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非遗项目活态传承。

  四、高台技艺:云端上的民俗盛宴

  市级非遗,惊险之美

  高台技艺是武乡县传统民间杂技,以搭建高空舞台为特色,表演者通过叠罗汉、走索、翻跟头等动作,展现力量与平衡的极致。

  其起源于明清时期,常与庙会、节庆结合,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

  表演形式与文化内涵

  高台表演需多人协作,底层以木桌、板凳堆叠成数米高台,顶层表演者完成倒立、劈叉等高难度动作。

  技艺融合武术、舞蹈元素,象征“步步高升”的美好寓意。

  2025年“二月二”文艺汇演中,高台技艺与跑腿秧歌同台献艺,抖音视频播放量超百万,彰显传统民俗的现代魅力。

  五、花杠舞:抬杠间的武术诗行

  市级非遗,武舞交融

  花杠舞,又称抬花杠,流传于武乡老城镇南屯村一带。

  传说明弘治年间,当地干旱,百姓为祈雨抬花篮表演,后衍生为集舞蹈、武术于一体的民间艺术。

  1979年,花杠舞经县文化馆整理登上舞台,获山东省优秀节目奖,1992年入选《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

  艺术特征与传承

  花杠以竹杠为基,两端装饰彩绸与花篮,表演者抬杠行走,配合鼓点完成“转杠”“跳杠”等动作。

  南屯村作为核心传承地,将武术功底融入舞蹈,形成“武舞合一”的独特风格。

  2025年,花杠队参与地方非遗展演,吸引游客体验,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结语:非遗活态传承的武乡实践

  武乡县的非遗项目,是历史记忆的载体,更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从鼓书的数字化传播到炒指的产业化探索,从斤秤锣鼓的社火传承到高台、花杠的文旅融合,武乡县通过“非遗进校园”“非遗展演”等活动,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助力的保护体系。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见证了太行山区的文化韧性,更为乡村振兴与文化自信注入持久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