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试满分的结果一出来,实验室里静得能听见笔尖落地的声音。清华的教授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脸上满是难以置信——这份试卷是他们联合出的,光专业理论题就涵盖了《材料力学》《机床设计原理》等五门核心课程,最后一道综合题更是融入了轧钢厂的实际案例,连他们自己做都得反复验算,何雨柱居然半小时就答完了,还拿了满分?
“孙老,这……这答案真的全对?”机械系的王教授忍不住凑过去,指着最后一道综合题,“这道题里‘轴承间隙补偿公式’,我当时出的时候特意留了个隐蔽的坑,没想到他居然注意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双重影响!”
孙教授接过试卷,指尖划过那些工整的字迹,嘴角的笑意再也藏不住:“我就说这孩子有分寸,没把握的事绝不会干。”他抬头看向刘宏伟,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炫耀”:“老刘,你现在信了吧?不是我吹,柱子这理论功底,比咱们当年年轻时都扎实。”
刘宏伟还拿着复印的试卷,手指在“故障诊断步骤”那一页反复摩挲,脸上的震惊还没褪去。刚才听何雨柱讲论文,他只觉得这孩子“底子好”,可亲眼见着这份满分答卷,才明白孙教授说的“天赋异禀”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些需要多年经验才能悟透的细节,何雨柱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学生,居然全考虑到了。
“老孙,你可真是捡着宝了。”刘宏伟放下试卷,语气里满是羡慕,“这要是在哈工大,我非得把他拉进我的项目组不可!”
“接下来进行实操考核!”随着孙教授的声音响起,众人的注意力瞬间转移到了实验室中央的操作台——那里摆着车床、铣床、焊机等全套工具,还有一叠空白图纸和各种规格的钢材。
六级工程师的实操,考的从来不是“会做”,而是“做得精”——不仅要现场设计图纸,还要亲手将图纸变成实物,对钳工、焊工、车工等基本功的要求极高。在场的教授们大多专精一项,比如孙教授擅长电工,刘宏伟主攻铆工,能把两三项工种练到精通的,已经算是行业里的好手。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何雨柱在清华的这两年,几乎泡遍了所有工种的实验室。张为民和梅军不止一次跟孙教授感慨:“柱子这孩子邪门得很,车床能车出0.01毫米的误差,焊工能焊出镜面焊缝,就连最考验手感的钳工,他打磨的零件都比标准件还规整。”
孙教授当初也纳闷,后来才想明白——何雨柱不是“专精一项”,而是“六项全通”。这种事在行业里闻所未闻,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大多人一辈子只能吃透一个工种,可何雨柱却凭着惊人的天赋和狠劲,把车、铆、焊、电、钳、锻六大工种全练到了精通水准。也正因如此,他看机械问题时,总能比别人多几个角度,设计图纸时也更全面。
此时,何雨柱已经走到操作台边,拿起铅笔和图纸,低头思索起来。实操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设计复杂的重型零件肯定来不及,太简单的又体现不出水平——他琢磨片刻,笔尖突然落下,开始勾勒起一个小巧的轮廓。
刘宏伟凑到孙教授身边,压低声音问:“你这学生,平时最擅长哪个工种?”
“哪个都擅长。”孙教授瞥了他一眼,语气里满是自豪,“上次在实验室,他用钳工手法打磨齿轮,精度比机床加工的还高。”
刘宏伟挑了挑眉,显然不太信——六大工种全精通?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当他看到何雨柱拿起圆规,在图纸上快速画出机械手表的拆解图时,眼神瞬间变了——手表的机械结构比普通零件复杂得多,光是齿轮咬合的精度要求,就足以难倒不少资深技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有工具运转的声音。何雨柱先用车床将钢材加工成表盘和表壳,指尖捏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接着换焊工,用细如发丝的焊枪将细小的齿轮轴焊接到位,火星子在他手里像听话的萤火虫,一点多余的焊疤都没有;最后拿起锉刀,一点点打磨零件上的毛刺,动作熟练得仿佛已经做过千百遍。
两个小时后,何雨柱放下最后一把工具,拿起组装好的机械手表——表壳是简约的银色,表盘上没有繁琐的花纹,只刻着纤细的刻度,指针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他拧上发条,将手表凑到耳边,“滴答、滴答”的声音清晰而均匀,再对照墙上的挂钟调整指针,误差不超过两秒。
“成了。”何雨柱捧着手表,走到孙教授和刘宏伟面前。
众人瞬间围了上来。王教授先接过手表,翻来覆去地看,眼神里满是惊叹:“这表壳的弧度,是用手工锉出来的?居然比机床铣的还规整!”另一位哈工大的教授则盯着表盘里的齿轮:“齿轮咬合间隙控制得这么好,运转起来一点杂音都没有,这手艺,比老钟表匠都强!”
最惊讶的还是刘宏伟——他年轻时也学过钳工,知道手工做手表有多难。光是那十几个细小的齿轮,就得用放大镜盯着加工,稍有不慎就会报废。可何雨柱不仅做出来了,还在表壳设计上别出心裁——那种简约又不失精致的风格,跟当时流行的“ bulky (笨重)”进口手表完全不同,一眼看上去就更显高级。
“这设计……是你自己想的?”刘宏伟指着表壳,语气里满是好奇。
何雨柱点点头:“平时看资料,觉得进口手表的设计太繁琐,就试着结合咱们传统的器物线条,改了改表壳的弧度。”他没说这是借鉴了后世的审美——这种超前的设计,在当时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孙教授接过手表,掂了掂重量,又听了听走时,最后抬头看向众人,语气郑重:“何雨柱同学实操考核,工艺精湛、设计新颖,完全达到六级工程师标准。我代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何雨柱通过六级工程师考核,后续将由校方为其申请国家认证证书!”
话音落下,清华的教授们率先鼓起掌来,哈工大的教授们也跟着拍手,眼神里的审视彻底变成了赞赏。刘宏伟看着何雨柱,心里的“挖人”念头越发强烈——哈工大的重型机床试验台、顶尖的老技工资源,要是能让何雨柱用上,这孩子的成长速度肯定更快。
可他也清楚,现在开口就是“自讨没趣”——没看孙教授宣布结果后,一直用“防贼”的眼神盯着他吗?清华好不容易培养出这么个天才,怎么可能轻易让给哈工大?
果然,没等刘宏伟找到机会搭话,孙教授就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柱子,跟我来办公室一趟,有件事跟你聊聊。”说完,还特意给刘宏伟递了个“别跟着”的眼神,拉着何雨柱就往旁边的办公室走。
进了办公室,孙教授先给何雨柱倒了杯热水,语气比刚才温和了不少:“恭喜你啊柱子,不到二十岁就成了六级工程师,这在国内都是头一份。”
何雨柱接过水杯,笑着道谢:“都是您和张老师、梅老师教得好。”
“别跟我来这套虚的。”孙教授摆了摆手,话锋一转,“哈工大那边的心思,你应该看出来了吧?刘宏伟那老东西,刚才看你的眼神都快放光了,肯定是想把你挖到哈工大去。”
何雨柱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我没想过要离开清华。”
“我就知道你是个重情义的孩子。”孙教授满意地点点头,“不过我也得跟你说句实在话——哈工大的重工资源确实比清华好,试验台、老技工都是咱们没有的,你要是想去那边多学习学习,我也不拦着你。”
何雨柱放下水杯,语气认真:“孙教授,我知道哈工大的资源好,但我更想留在清华。您当初把我从考场拉回来,教我机械知识,还带我做项目,这份情我记在心里。而且……”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我想跟着您做‘国产重型机床’的项目,咱们国家现在太需要自己的高端设备了,我想留在清华,跟您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出来。”
孙教授听到这话,眼眶瞬间热了——他搞了一辈子机械,最大的心愿就是造出国产重型机床,摆脱对国外的依赖。何雨柱不仅有天赋,还跟他有一样的志向,这比什么都重要。
“好!好!好!”孙教授连说三个“好”,拍着何雨柱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不过还有个事——轧钢厂的张厂长昨天还跟我打电话,说想让你毕业后去他们厂的技术科,待遇给得很优厚,你怎么想?”
何雨柱几乎没有犹豫,直接摇了摇头:“孙教授,我不会去轧钢厂的。”
“哦?为什么?”孙教授有些意外——轧钢厂是国营大厂,技术科更是很多毕业生挤破头想进的地方。
“轧钢厂的技术需求,我现在的水平足够应对,但我想做更难的事。”何雨柱看着孙教授,语气笃定,“比如您说的国产重型机床,比如更精密的核心零件,这些才是国家最需要的。我想去您的项目组,把精力放在这些‘卡脖子’的技术上。”
孙教授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突然觉得无比欣慰——何雨柱不仅有天赋、有能力,更有格局。他端起水杯,跟何雨柱的杯子轻轻碰了一下:“好!那咱们就一起干!等你拿到六级工程师证书,我就把你正式拉进项目组,咱们师徒俩,一起为国家造‘争气机床’!”
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落在两人身上,也落在桌上那份还带着油墨味的笔试试卷上。对何雨柱来说,通过六级工程师考核只是一个开始,他真正的目标,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撑起一片“技术蓝天”。
“孙老,这……这答案真的全对?”机械系的王教授忍不住凑过去,指着最后一道综合题,“这道题里‘轴承间隙补偿公式’,我当时出的时候特意留了个隐蔽的坑,没想到他居然注意到了温度和湿度的双重影响!”
孙教授接过试卷,指尖划过那些工整的字迹,嘴角的笑意再也藏不住:“我就说这孩子有分寸,没把握的事绝不会干。”他抬头看向刘宏伟,语气里带着几分刻意的“炫耀”:“老刘,你现在信了吧?不是我吹,柱子这理论功底,比咱们当年年轻时都扎实。”
刘宏伟还拿着复印的试卷,手指在“故障诊断步骤”那一页反复摩挲,脸上的震惊还没褪去。刚才听何雨柱讲论文,他只觉得这孩子“底子好”,可亲眼见着这份满分答卷,才明白孙教授说的“天赋异禀”到底是什么意思——那些需要多年经验才能悟透的细节,何雨柱一个不到二十岁的学生,居然全考虑到了。
“老孙,你可真是捡着宝了。”刘宏伟放下试卷,语气里满是羡慕,“这要是在哈工大,我非得把他拉进我的项目组不可!”
“接下来进行实操考核!”随着孙教授的声音响起,众人的注意力瞬间转移到了实验室中央的操作台——那里摆着车床、铣床、焊机等全套工具,还有一叠空白图纸和各种规格的钢材。
六级工程师的实操,考的从来不是“会做”,而是“做得精”——不仅要现场设计图纸,还要亲手将图纸变成实物,对钳工、焊工、车工等基本功的要求极高。在场的教授们大多专精一项,比如孙教授擅长电工,刘宏伟主攻铆工,能把两三项工种练到精通的,已经算是行业里的好手。
可他们不知道的是,何雨柱在清华的这两年,几乎泡遍了所有工种的实验室。张为民和梅军不止一次跟孙教授感慨:“柱子这孩子邪门得很,车床能车出0.01毫米的误差,焊工能焊出镜面焊缝,就连最考验手感的钳工,他打磨的零件都比标准件还规整。”
孙教授当初也纳闷,后来才想明白——何雨柱不是“专精一项”,而是“六项全通”。这种事在行业里闻所未闻,毕竟人的精力有限,大多人一辈子只能吃透一个工种,可何雨柱却凭着惊人的天赋和狠劲,把车、铆、焊、电、钳、锻六大工种全练到了精通水准。也正因如此,他看机械问题时,总能比别人多几个角度,设计图纸时也更全面。
此时,何雨柱已经走到操作台边,拿起铅笔和图纸,低头思索起来。实操时间只有三个小时,设计复杂的重型零件肯定来不及,太简单的又体现不出水平——他琢磨片刻,笔尖突然落下,开始勾勒起一个小巧的轮廓。
刘宏伟凑到孙教授身边,压低声音问:“你这学生,平时最擅长哪个工种?”
“哪个都擅长。”孙教授瞥了他一眼,语气里满是自豪,“上次在实验室,他用钳工手法打磨齿轮,精度比机床加工的还高。”
刘宏伟挑了挑眉,显然不太信——六大工种全精通?这简直是天方夜谭。可当他看到何雨柱拿起圆规,在图纸上快速画出机械手表的拆解图时,眼神瞬间变了——手表的机械结构比普通零件复杂得多,光是齿轮咬合的精度要求,就足以难倒不少资深技工。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实验室里只有工具运转的声音。何雨柱先用车床将钢材加工成表盘和表壳,指尖捏着游标卡尺反复测量,误差控制在0.02毫米以内;接着换焊工,用细如发丝的焊枪将细小的齿轮轴焊接到位,火星子在他手里像听话的萤火虫,一点多余的焊疤都没有;最后拿起锉刀,一点点打磨零件上的毛刺,动作熟练得仿佛已经做过千百遍。
两个小时后,何雨柱放下最后一把工具,拿起组装好的机械手表——表壳是简约的银色,表盘上没有繁琐的花纹,只刻着纤细的刻度,指针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泽。他拧上发条,将手表凑到耳边,“滴答、滴答”的声音清晰而均匀,再对照墙上的挂钟调整指针,误差不超过两秒。
“成了。”何雨柱捧着手表,走到孙教授和刘宏伟面前。
众人瞬间围了上来。王教授先接过手表,翻来覆去地看,眼神里满是惊叹:“这表壳的弧度,是用手工锉出来的?居然比机床铣的还规整!”另一位哈工大的教授则盯着表盘里的齿轮:“齿轮咬合间隙控制得这么好,运转起来一点杂音都没有,这手艺,比老钟表匠都强!”
最惊讶的还是刘宏伟——他年轻时也学过钳工,知道手工做手表有多难。光是那十几个细小的齿轮,就得用放大镜盯着加工,稍有不慎就会报废。可何雨柱不仅做出来了,还在表壳设计上别出心裁——那种简约又不失精致的风格,跟当时流行的“ bulky (笨重)”进口手表完全不同,一眼看上去就更显高级。
“这设计……是你自己想的?”刘宏伟指着表壳,语气里满是好奇。
何雨柱点点头:“平时看资料,觉得进口手表的设计太繁琐,就试着结合咱们传统的器物线条,改了改表壳的弧度。”他没说这是借鉴了后世的审美——这种超前的设计,在当时足以让人眼前一亮。
孙教授接过手表,掂了掂重量,又听了听走时,最后抬头看向众人,语气郑重:“何雨柱同学实操考核,工艺精湛、设计新颖,完全达到六级工程师标准。我代表清华大学,正式宣布——何雨柱通过六级工程师考核,后续将由校方为其申请国家认证证书!”
话音落下,清华的教授们率先鼓起掌来,哈工大的教授们也跟着拍手,眼神里的审视彻底变成了赞赏。刘宏伟看着何雨柱,心里的“挖人”念头越发强烈——哈工大的重型机床试验台、顶尖的老技工资源,要是能让何雨柱用上,这孩子的成长速度肯定更快。
可他也清楚,现在开口就是“自讨没趣”——没看孙教授宣布结果后,一直用“防贼”的眼神盯着他吗?清华好不容易培养出这么个天才,怎么可能轻易让给哈工大?
果然,没等刘宏伟找到机会搭话,孙教授就拍了拍何雨柱的肩膀:“柱子,跟我来办公室一趟,有件事跟你聊聊。”说完,还特意给刘宏伟递了个“别跟着”的眼神,拉着何雨柱就往旁边的办公室走。
进了办公室,孙教授先给何雨柱倒了杯热水,语气比刚才温和了不少:“恭喜你啊柱子,不到二十岁就成了六级工程师,这在国内都是头一份。”
何雨柱接过水杯,笑着道谢:“都是您和张老师、梅老师教得好。”
“别跟我来这套虚的。”孙教授摆了摆手,话锋一转,“哈工大那边的心思,你应该看出来了吧?刘宏伟那老东西,刚才看你的眼神都快放光了,肯定是想把你挖到哈工大去。”
何雨柱愣了一下,随即摇了摇头:“我没想过要离开清华。”
“我就知道你是个重情义的孩子。”孙教授满意地点点头,“不过我也得跟你说句实在话——哈工大的重工资源确实比清华好,试验台、老技工都是咱们没有的,你要是想去那边多学习学习,我也不拦着你。”
何雨柱放下水杯,语气认真:“孙教授,我知道哈工大的资源好,但我更想留在清华。您当初把我从考场拉回来,教我机械知识,还带我做项目,这份情我记在心里。而且……”他顿了顿,眼神变得坚定,“我想跟着您做‘国产重型机床’的项目,咱们国家现在太需要自己的高端设备了,我想留在清华,跟您一起把这个项目做出来。”
孙教授听到这话,眼眶瞬间热了——他搞了一辈子机械,最大的心愿就是造出国产重型机床,摆脱对国外的依赖。何雨柱不仅有天赋,还跟他有一样的志向,这比什么都重要。
“好!好!好!”孙教授连说三个“好”,拍着何雨柱的肩膀,“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不过还有个事——轧钢厂的张厂长昨天还跟我打电话,说想让你毕业后去他们厂的技术科,待遇给得很优厚,你怎么想?”
何雨柱几乎没有犹豫,直接摇了摇头:“孙教授,我不会去轧钢厂的。”
“哦?为什么?”孙教授有些意外——轧钢厂是国营大厂,技术科更是很多毕业生挤破头想进的地方。
“轧钢厂的技术需求,我现在的水平足够应对,但我想做更难的事。”何雨柱看着孙教授,语气笃定,“比如您说的国产重型机床,比如更精密的核心零件,这些才是国家最需要的。我想去您的项目组,把精力放在这些‘卡脖子’的技术上。”
孙教授看着眼前的年轻人,突然觉得无比欣慰——何雨柱不仅有天赋、有能力,更有格局。他端起水杯,跟何雨柱的杯子轻轻碰了一下:“好!那咱们就一起干!等你拿到六级工程师证书,我就把你正式拉进项目组,咱们师徒俩,一起为国家造‘争气机床’!”
阳光透过办公室的窗户,落在两人身上,也落在桌上那份还带着油墨味的笔试试卷上。对何雨柱来说,通过六级工程师考核只是一个开始,他真正的目标,是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年代,用自己的双手,为国家撑起一片“技术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