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长途贩运,商海浮沉-《游子的漂泊岁月》

  北方的冬日总是带着几分凛冽的寒意,肖兴裹紧了身上的棉袄,踩着清晨的薄雪走向学校。教室里的炉火已经生了起来,跳动的火苗映着他手中教案上密密麻麻的字迹。作为一名乡村教师,他的生活就像这炉火般平稳,每天按部就班地备课、上课,看着学生们从懵懂无知到逐渐明理,日子虽平淡,却也透着一股子踏实劲儿。课堂上,他声音洪亮地讲解着课文,偶尔停下来回应学生们好奇的提问,窗外的雪花簌簌飘落,将这份宁静衬得愈发珍贵。课余时间,他会认真批改作业,在每一份作业本上写下鼓励的话语,这份对教育的热忱,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价值。肖兴知道,南方的父亲肖何正经历着与自己截然不同的生活,只是他没想到,父母那边即将上演一连串充满波折的故事。

  相较于肖兴安稳的生活,远在南方的肖何则在一片湿热的气息中忙碌着。初到南方时,他也曾有过些许不适,陌生的方言、迥异的气候,都让他经历了一段适应期。但肖何天生就有股不服输的韧劲,很快便融入了当地的生活。除了完成日常工作,他没有忘记在北方学到的实用技术,每当夜幕降临,他便在租住的小屋里忙活起来,准备制作手工汽水。他仔细地清洗着玻璃瓶,按照记忆中的配方调配着原料,糖、柠檬酸、小苏打在他手中巧妙地融合,气泡在液体中不断升腾,散发出清爽的气息。第二天一早,他便提着装满手工汽水的篮子,穿梭在街头巷尾叫卖。那酸甜的口感很快吸引了不少顾客,尤其是孩子们,常常围着他的摊子不肯离去。

  与此同时,肖何还嗅到了本地酒的商机。他走访了当地的酿酒小作坊,仔细了解酿酒工艺和酒的品质,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挑选出几款口感醇厚、价格亲民的本地酒,然后背着酒壶走街串巷售卖。闲暇时,他总爱和当地人聊天,从他们的话语中捕捉当地经济形势的变化,哪里有新的集市开张,哪种商品更受欢迎,这些信息都被他默默记在心里,为日后的生意做着准备。

  转眼到了年下,南方的年味虽不如北方浓烈,却也有着独特的热闹。肖何的大儿子肖顾从北方赶来,打算和父母一起过年。刚到南方,肖顾就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这里竟然没有北方常见的大白菜。走在集市上,他看到摊位上摆放的都是一种随季节生长的小圆菜,模样小巧,和北方硕大的大白菜截然不同。这个发现让肖顾眼前一亮,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萌生:要是从北方拉一车大白菜到这里售卖,会不会是一笔好生意?

  他立刻把这个想法告诉了父母,肖何夫妇听后也有些心动。北方的大白菜在冬季价格低廉,要是运到南方,按照南方蔬菜的市场价售卖,似乎能赚不少钱。两人没有过多犹豫,也没来得及做细致的调研,就轻率地决定跟着儿子一起做这笔白菜生意。肖顾雷厉风行,第二天就动身返回北方,直奔邯郸蔬菜批发市场。市场里人声鼎沸,一车车新鲜的大白菜堆得像小山一样,肖顾挑选了品质上乘的白菜,以极低的价格批发了一大卡车,足足有五吨重,换算下来差不多一万斤。

  为了赶在春节前抢占市场,肖顾雇了一辆货车,连夜往南方赶。货车在漆黑的公路上疾驰,车灯划破夜空,肖顾坐在副驾驶座上,心里满是对这笔生意的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白菜被一抢而空的场景。经过一夜的奔波,货车终于抵达了南方的乡镇市场。可当肖顾满怀憧憬地把白菜卸下来时,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

  他很快发现,这里的集市有着特殊的规律——逢单背集,逢双赶集,只有在赶集的日子里,人们才会聚集到集市上交换产品、完成交易。而他拉来的一万斤白菜,在非赶集日根本无人问津。即便到了赶集日,情况也没有好多少。这个乡镇市场规模不大,当地老百姓大多是农户,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菜地,平日里吃的蔬菜基本都能自给自足,只有少数没有菜地的人家才会到集市上买菜。而且,当地人从未见过北方大白菜,不知道这种菜好不好吃,一个个都持观望态度,只是好奇地围过来看一看,真正掏钱购买的人寥寥无几。

  肖顾看着堆积如山的白菜,心里渐渐慌了神。他和父母每天都守在集市上,卖力地向过往的行人推销,可收效甚微。随着时间一天天过去,南方潮湿的气候开始对白菜产生影响,没卖掉的白菜叶子渐渐发黄、腐烂,一股霉味在摊位周围弥漫开来。肖何夫妇和儿女们心急如焚,每天天不亮就来到集市,把腐烂的菜叶剥掉,试图挽救剩下的白菜。寒冷的冬天里,他们的手在冰冷的白菜上反复翻动,很快就被冻伤了,红肿的手指上裂开了一道道小口,一碰就钻心地疼。可即便如此,白菜的售卖情况依旧没有好转。

  最终,在一家人的努力下,一多半白菜总算卖了出去,剩下的一少半因为腐烂严重,只能扔掉,甚至送人都没人要,只有极少一部分被留着自己吃。等到算账的时候,肖顾才发现,抛去购买白菜的本钱和长途运输的运费,几乎没剩下多少利润,这一趟忙碌下来,不过是混了个“瞎忙活”的名头。回顾这次蔬菜贩运,肖何心里满是懊悔,他清楚地意识到,这次失败的根源在于没有事先进行周密的市场调查,被一时的利益冲昏了头脑,犯了急功近利、轻率冒进的错误,更没有准确预估市场的实际需求量,这些教训,都被他深深记在了心里。

  这次失败并没有让肖家人停下尝试的脚步。自此以后,肖何又陆续做了好几次长途贩运的买卖,其中投入最大、动用资源最多、参与人员最广、影响最大且时间跨度最长的一次,便是长途贩运大米,而这次生意的主要组织者,是肖何的另一个儿子肖建。

  自从上次肖顾往南方贩运大白菜后,一直没有稳定工作的肖建就认定了长途贩运这条“发财路”。他觉得只要选对商品、找对销路,就能赚大钱。于是,他开始四处联络人脉,首先找到了本村几个关系不错的朋友,几人凑在一起,聊起了贩运生意的想法,一拍即合。随后,肖建又主动联系上了远在信阳的二表姐夫,邀请他一起加入,共同商量“发财大计”。

  巧合的是,肖建的妹妹肖琴当时已经结婚,她的丈夫正好在粮管所工作,这无疑为贩运大米提供了便利条件。“有粮管所的人帮忙,咱们进货就方便多了,价格也能拿到优惠!”肖建兴奋地对合伙人说道,大家也都觉得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所有条件似乎都已具备,一场看似前景光明的大米贩运生意就此拉开了序幕。

  很快,肖建便带着货车来到了妹夫所在的粮管所,凭借着妹夫的关系,顺利地赊出了一车大米。作为担保人,肖琴的丈夫自然承担起了相应的责任,他再三叮嘱肖建,路上一定要多加小心,确保大米安全运到目的地。肖建满口答应,带着几个伙计和满满一车大米,浩浩荡荡地朝着北方的邯郸出发。

  货车一路向北行驶,途经河南省光山县时,遇到了一段陡峭的山坡。由于上坡时车速减慢,车身也变得有些颠簸。就在这时,一个常年在公路上伺机作案的扒车贼盯上了这辆装满大米的货车。他趁着司机专注开车、其他人放松警惕的间隙,悄悄爬上了货车尾部,用随身携带的刀子划破了篷布,迅速掀下去两袋大米,然后趁着夜色溜之大吉。当时,车上的人都没有察觉异常,直到货车抵达邯郸,开始卸车时,肖建才发现篷布有破损,大米少了两袋。

  卸完车后,肖建把伙计们召集到一起,说起了路上车子被盗的事情。可在提及受损情况时,肖建却动起了歪心思,他故意把受损的两袋大米说成了八袋,想借此多摊一些损失,减少自己的投入。然而,他不知道的是,货车一回到邯郸,其他伙计就已经从司机口中得知了真实的受损情况。

  合作的基础本就是相互坦诚、相互信任,可肖建的这种做法,无疑打破了这份信任。伙计们心里都清楚事情的真相,面对肖建的谎言,他们没有当场争辩,只是心里已经有了退出的念头。“连这点小事都要撒谎,以后要是遇到更大的问题,还不知道他会怎么做,这样的合作根本没法继续下去。”伙计们私下里议论着,随后纷纷向肖建提出了退出的要求。

  肖建看着大家坚决的态度,知道自己的谎言已经被识破,无奈之下,只好答应了伙计们的要求,并给他们退还了本金。就这样,原本热闹的合伙团队瞬间解散,最后只剩下肖建、肖琴以及信阳的二表姐夫三个人继续参与这笔大米生意。

  大米运到邯郸后,肖建一时找不到合适的仓库,便把主意打到了弟弟肖兴身上。肖建便跟肖兴商量,把他新盖的小屋和刚盖好的新房的空地都当成粮食仓库,还承诺每月给肖兴100元房租。

  后续的日子里,肖建为了赚钱,还做出了不少糊涂事。他在大米生意的经营中,不断暴露出急功近利、自私自利的性格缺陷,不仅与合伙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还在生意决策上频频出错。肖建的发财之路到底能走多远?他能否吸取之前的教训,改变自己的行事风格?这些疑问,都成了萦绕在肖家人心头的悬念,也让人们对他的未来充满了好奇,只能拭目以待接下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