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2章 无后的赵煦-《历朝穿越:开局老朱降临》

  “我吃饱了撑的我?”

  没好气的看着赵煦,赵匡胤吩咐道:“你小子现在就给我好好整顿部队,等我来了咱们就全线进军。”

  “全线进军???”

  赵煦一呆,不敢相信道:“太祖陛下,您的意思是我们要全线开战?”

  “对啊!”

  赵匡胤点了点头,随后上下打量着赵煦道:“以你的实力同时收拾西夏和辽国没问题吧?”

  “若是不计后果不管北方的金人,我觉得问题不大。”

  “那就行!”

  “你打西夏和辽国,我去收拾金人顺便把蒙古也扫荡一遍。”

  听到这话,赵煦犹豫道:“太祖陛下,不知道您准备带多少人过来啊?”

  “十万够了吧?”

  “啊?才十万?”

  “轻重火骑兵。”

  “什么玩意?”赵煦脑子一抽。

  骑兵他知道,轻重骑兵他也知道,但你加个火字在里面是啥意思啊?

  一旁,江尘见状解释道:“就是使用火铳对敌和攻城的骑兵军团。”

  说着,江尘就开始给对方解释起了火药在以后时代的发展,以及使用火器对敌攻城的妙处。

  听到江尘的解释之后,赵煦有些呆呆的道:“按您的意思,有了这个东西那攻城略地不是跟玩一样吗?”

  比箭矢更远的射程,还有比投石车更厉害的大炮,再加上那骇人听闻的空中部队,这不是神挡杀神吗?

  他这个时期虽然火药也在用于军中使用,不过他们那些玩意跟对方所言的火器一比简直就是垃圾中的垃圾。

  想到此物竟然如此恐怖,赵煦连忙看向江尘道:“先生,我也想发展火器!”

  “放心吧!”江尘摆手道:“火药的配方和火器的图纸我都给你准备好了,等你回去的时候自己慢慢找人研究。”

  “至于现在的话,你就找老赵帮忙就行了。”

  说着,江尘看向赵匡胤问道:“老赵,话说你那边现在还有多少火器?”

  闻言,赵匡胤无奈道:“燧发枪三万、连珠铳五万、红夷大炮三百、掷弹筒两千、热气球一万。”

  “怎么才这么点?”看着赵匡胤,江尘坏笑道:“你不会是舍不得给赵煦才这么说的吧?”

  “你想多了。”

  赵匡胤见状苦笑一声道:“没办法啊,现在各个朝代都要的紧,大明的工匠已经是三班倒了,等到下个月我的份额到了再分给他一些吧!”

  听闻此言,江尘耸了耸肩道:“好吧,反正我还是希望你们打仗的时候以将士的性命为主,咱们有了先进的武器,就没必要拿将士们的命来开玩笑。”

  “这个你放心吧!”

  赵匡胤摆了摆手道:“我也是武将出身,不说爱兵如子也不至于拿他们的性命开玩笑,再说了,不是还有甲胄护体吗?”

  洪武朝虽然火器的产量还供应不上所有朝代,但是甲胄还是给的比较充足的。

  大明距离赵煦的时间隔了几百年,再加上现代的冶炼工艺和设计改良,将士们的生存几率不说百分百,至少百分之七十还是有的。

  毕竟战场冲锋可不是你来我往,第一刀若是没有对敌人造成有效的杀伤,那大概率就要迎接对方的攻击了。

  而他们的甲胄比敌人更强,生还的概率也就大了许多。

  听到二人的话语,赵煦这时也出言道:“无妨,我大宋的将士们也不是吃素的,如今有太祖兜底,朕也能彻底的放开手脚打上一场了!”

  说到此处,赵煦的眼中也带着一丝振奋,同时剿灭西夏、辽国还有金人,这可是大大的功绩啊!

  看着赵煦像打了鸡血似的,赵匡胤没好气的道:“你小子还是赶紧想想怎么下个崽吧!”

  “帝王无后,等到咱们打下这些地方,还不知道宫里乱成什么样呢!”

  听闻此言,赵煦神色一僵,颓然道:“太祖,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两个孩子都没保住,难不成是宫中有什么奸人在作祟?”

  说着,赵煦的眼底闪过一丝阴霾,儿女早夭,此事对他的打击不是一般的大。

  可以说他的病情加重跟此事都有着不小的关系,由不得他多想。

  见状,赵匡胤和江尘对视一眼,随后皆是摇了摇头。

  赵煦的一子五女中,只有儿子赵茂和福庆公主有明确记载,只不过赵茂生下来三个月就死了,而福庆公主也没挺到两岁。

  至于其他的女儿,也只有早夭二字证明她们存在过,要说这里面究竟有没有阴谋,估计是不大可能。

  而且就算是有,那也是没有被人抓包的隐秘之事,他们怎么可能知晓。

  “哎!”看到二人的神色,赵煦苦涩道:“难道我命里就不该有后吗?”

  “胡扯!”

  江尘见状摇头道:“你自己本身就身体不好,若是孩子所处的环境不对,又或者你的配偶有什么遗传疾病,这些都是有可能导致孩子夭折的。”

  “可我让太医看了啊,孩子孱弱多病,这个他们也没有办法啊!”说到此处,赵煦一脸的无奈。

  “没事,以后带到我这边来检查就行了。”

  说着,江尘看向赵煦道:“还有就是你自己也得多锻炼身体,等到想抱孩子的时候,可以把你的皇后王妃也带过来做一下体检。”

  “那就多谢先生了。”

  感激的看着江尘,赵煦的信誓旦旦的道:“以后只要是先生所言,朕一定全力办到。”

  “行了,你别跟我这画大饼了,你的事情说的差不多了,该说说我这边的事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