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路转过一道弯,前方忽然传来杂乱的脚步声,伴着官差的吆喝,一队人影从林间显露出来。
约莫二十个兵卒前后护送,甲胄在日头下泛着冷光;中间跟着十余人,男女老幼都有,身上虽穿着粗布衣裳,却难掩旧时世家的模样。
沈音的呼吸猛地一滞,脚步像被钉在原地,指尖瞬间冰凉……前面的人,她都认识。
最前面的中年夫妇,正是原身的父母。母亲赵燕飞鬓发松了大半,几缕白发贴在颊边,手里攥着个褪色的绢帕,指节都在抖;
父亲沈自谦背着手,脊背依旧挺直,只是眼角添了几道风霜,原本温润的眼神,此刻也蒙着层灰。
旁边跟着的青年,是她的大哥沈砚。曾是京中有名的才子,落笔就能引来满堂喝彩,如今长衫上沾着尘土,袖口磨得发毛,眼神却冷得像山涧的冰,半点不见当年的温润。
而队伍另一侧,张松白的爹娘走在一处,他叔叔家的堂弟张松年扶着怀孕的弟妹,脸色惨白得像纸,手紧紧护着弟妹的肚子。
张松白瞧见这阵仗,喉咙发紧,像被什么堵住了,冲上去喊:“爹!娘!你们怎么也来了?!家里出事了?”
“张家倒了,沈家又是姻亲,我们哪能跑得了?”张松年红着眼,声音发颤,每一个字都像浸了泪,“是抄家流放……咱们两家,全完了。”
押解队伍的总管闻声回头,看清张松白时,眉头先皱了皱,随即快步走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松白?是你!”
张松白愣了愣,才认出这人是早年在京中相识的旧友周牧之:“牧之!你不是在礼部当差吗?怎么成了押解总管?”
“说来话长,”周牧之叹了口气,转头对身后的兵卒扬声道,“这几位是我旧识,往后跟队伍走,路上多照看些。”
他又转向沈音,语气缓和了些,“沈夫人,令尊令堂身子弱,我让人备了辆板车,累了就歇着,别硬撑。”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流放路上能有押解总管照拂,已是天大的幸事。
张松白忙拉着周牧之的手道谢,周牧之却悄悄捏了捏他的手腕,声音压得极低:“当年我在京中被人坑了,是你帮我说话,又借了我银两周转,这份情我记着。只是如今你们身份敏感,我只能暗中照应,别声张。”
沈音走上前,对着周牧之福了福身,语气平静:“多谢周总管。”
赵燕飞握住沈音的手,指尖冰凉得像块玉。她眼眶顿时红了。
音儿和阿砚一向养尊处优,哪受过这般赶路的苦?音儿的指节都磨起了茧子,脸色也透着苍白。
“音儿,委屈你了……”她拉着沈音的手掉眼泪,声音里满是心疼。
沈老爷却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张松白身上,带着几分复杂。
从前瞧不上这女婿的市侩,觉得他配不上自家女儿,如今落了难,倒靠他的旧情得了照拂。
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张松白的娘也哭哭啼啼地拉着他,嘴里念叨着“还好有你”“松白长大了”。
张松年扶着弟妹,悄悄给沈音递了块干饼,声音温和:“嫂嫂,先垫垫肚子,路上还长,咱们以后一家人好好的。”
沈音挑了挑眉——这张松白的堂弟,倒比他识趣,第一面就懂得示好。
周牧之催着队伍继续赶路。这条队伍不止沈家和张家,还有其他几家被抄家流放的官员家眷,一个个都垂着头,没了往日的风光。
因着周牧之的额外照顾,沈音一家和张松白的亲人被安排在队伍中间,避开了最磨人的尘土;
兵卒送来的水囊是满的,干饼也比旁人多了两块,连张松白的几个孩子,都得了周牧之偷偷塞的两颗糖,含在嘴里,眉眼都弯了。
柳烟儿跟在后面,看着这光景,心里酸溜溜的,却不敢多说一个字。
如今张家和沈家绑在一处,全靠周牧之照拂,她若惹了麻烦,谁也护不住她。
她只是爱争风吃醋,爱慕虚荣,还不至于没脑子到这个时候跳出来找事。
张松白走在父母身边,听着娘絮叨家里被抄的事。
值钱的东西全被搜走了,连他珍藏的那一屋子字画都没留下。
他又瞧着前面沈音扶着她母亲的背影,素白的衣裳在风里飘着,忽然觉得喉咙发堵。
从前他总嫌沈音性子冷,觉得张家不如沈家风光,如今落了难,倒靠这“风光”的姻亲和自己的一点旧情,得了条活路。
张松白也不是傻子。
当年若不是岳父提拔周牧之进礼部,他也没机会和周牧之搭上关系。周牧之记着的,哪里只是他的情分?沈家的恩,也一样没忘。
周牧之走在队伍前头,时不时回头看一眼,见沈音一大家安稳,才悄悄松了口气。
他当年受了张松白的恩惠,如今能帮上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只是这流放路远,从京城到婺城,何止千里?往后的苦,他能做的,也只有这点微薄之力。
山路蜿蜒,队伍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条拖在地上的灰带子。
沈音扶着母亲,脚步稳了些。沈砚走在她身边,声音压得低:“往后路上,有大哥在。”
沈音瞥了眼这个便宜大哥。眉眼间和沈自谦有几分像,只是更冷些。
她没说话,只点了点头,又看向前面的周牧之,再瞥了眼身边的张松白。
这人一多,人心就杂了。
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就目前来看,有着官府的人一路押送,总比她们几个单打独斗,随时怕被官差、土匪盯上的好。
日头沉到山尖时,橘红色的光漫了满山,队伍终于抵达了前方的驿站。
这驿站比来时那处山神庙规整得多,院里搭着几间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墙角堆着晒干的干草,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柴火气,竟有了几分人间烟火味。
约莫二十个兵卒前后护送,甲胄在日头下泛着冷光;中间跟着十余人,男女老幼都有,身上虽穿着粗布衣裳,却难掩旧时世家的模样。
沈音的呼吸猛地一滞,脚步像被钉在原地,指尖瞬间冰凉……前面的人,她都认识。
最前面的中年夫妇,正是原身的父母。母亲赵燕飞鬓发松了大半,几缕白发贴在颊边,手里攥着个褪色的绢帕,指节都在抖;
父亲沈自谦背着手,脊背依旧挺直,只是眼角添了几道风霜,原本温润的眼神,此刻也蒙着层灰。
旁边跟着的青年,是她的大哥沈砚。曾是京中有名的才子,落笔就能引来满堂喝彩,如今长衫上沾着尘土,袖口磨得发毛,眼神却冷得像山涧的冰,半点不见当年的温润。
而队伍另一侧,张松白的爹娘走在一处,他叔叔家的堂弟张松年扶着怀孕的弟妹,脸色惨白得像纸,手紧紧护着弟妹的肚子。
张松白瞧见这阵仗,喉咙发紧,像被什么堵住了,冲上去喊:“爹!娘!你们怎么也来了?!家里出事了?”
“张家倒了,沈家又是姻亲,我们哪能跑得了?”张松年红着眼,声音发颤,每一个字都像浸了泪,“是抄家流放……咱们两家,全完了。”
押解队伍的总管闻声回头,看清张松白时,眉头先皱了皱,随即快步走过来,语气里带着几分意外:“松白?是你!”
张松白愣了愣,才认出这人是早年在京中相识的旧友周牧之:“牧之!你不是在礼部当差吗?怎么成了押解总管?”
“说来话长,”周牧之叹了口气,转头对身后的兵卒扬声道,“这几位是我旧识,往后跟队伍走,路上多照看些。”
他又转向沈音,语气缓和了些,“沈夫人,令尊令堂身子弱,我让人备了辆板车,累了就歇着,别硬撑。”
这话一出,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流放路上能有押解总管照拂,已是天大的幸事。
张松白忙拉着周牧之的手道谢,周牧之却悄悄捏了捏他的手腕,声音压得极低:“当年我在京中被人坑了,是你帮我说话,又借了我银两周转,这份情我记着。只是如今你们身份敏感,我只能暗中照应,别声张。”
沈音走上前,对着周牧之福了福身,语气平静:“多谢周总管。”
赵燕飞握住沈音的手,指尖冰凉得像块玉。她眼眶顿时红了。
音儿和阿砚一向养尊处优,哪受过这般赶路的苦?音儿的指节都磨起了茧子,脸色也透着苍白。
“音儿,委屈你了……”她拉着沈音的手掉眼泪,声音里满是心疼。
沈老爷却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张松白身上,带着几分复杂。
从前瞧不上这女婿的市侩,觉得他配不上自家女儿,如今落了难,倒靠他的旧情得了照拂。
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
张松白的娘也哭哭啼啼地拉着他,嘴里念叨着“还好有你”“松白长大了”。
张松年扶着弟妹,悄悄给沈音递了块干饼,声音温和:“嫂嫂,先垫垫肚子,路上还长,咱们以后一家人好好的。”
沈音挑了挑眉——这张松白的堂弟,倒比他识趣,第一面就懂得示好。
周牧之催着队伍继续赶路。这条队伍不止沈家和张家,还有其他几家被抄家流放的官员家眷,一个个都垂着头,没了往日的风光。
因着周牧之的额外照顾,沈音一家和张松白的亲人被安排在队伍中间,避开了最磨人的尘土;
兵卒送来的水囊是满的,干饼也比旁人多了两块,连张松白的几个孩子,都得了周牧之偷偷塞的两颗糖,含在嘴里,眉眼都弯了。
柳烟儿跟在后面,看着这光景,心里酸溜溜的,却不敢多说一个字。
如今张家和沈家绑在一处,全靠周牧之照拂,她若惹了麻烦,谁也护不住她。
她只是爱争风吃醋,爱慕虚荣,还不至于没脑子到这个时候跳出来找事。
张松白走在父母身边,听着娘絮叨家里被抄的事。
值钱的东西全被搜走了,连他珍藏的那一屋子字画都没留下。
他又瞧着前面沈音扶着她母亲的背影,素白的衣裳在风里飘着,忽然觉得喉咙发堵。
从前他总嫌沈音性子冷,觉得张家不如沈家风光,如今落了难,倒靠这“风光”的姻亲和自己的一点旧情,得了条活路。
张松白也不是傻子。
当年若不是岳父提拔周牧之进礼部,他也没机会和周牧之搭上关系。周牧之记着的,哪里只是他的情分?沈家的恩,也一样没忘。
周牧之走在队伍前头,时不时回头看一眼,见沈音一大家安稳,才悄悄松了口气。
他当年受了张松白的恩惠,如今能帮上忙,也算是了了一桩心事。
只是这流放路远,从京城到婺城,何止千里?往后的苦,他能做的,也只有这点微薄之力。
山路蜿蜒,队伍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像一条拖在地上的灰带子。
沈音扶着母亲,脚步稳了些。沈砚走在她身边,声音压得低:“往后路上,有大哥在。”
沈音瞥了眼这个便宜大哥。眉眼间和沈自谦有几分像,只是更冷些。
她没说话,只点了点头,又看向前面的周牧之,再瞥了眼身边的张松白。
这人一多,人心就杂了。
也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
不过就目前来看,有着官府的人一路押送,总比她们几个单打独斗,随时怕被官差、土匪盯上的好。
日头沉到山尖时,橘红色的光漫了满山,队伍终于抵达了前方的驿站。
这驿站比来时那处山神庙规整得多,院里搭着几间土坯房,屋顶盖着茅草,墙角堆着晒干的干草,空气里飘着淡淡的柴火气,竟有了几分人间烟火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