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7章 底下静悄悄,定有人作妖-《开局满级的我选择在大明当老六》

  “罢,且再等他几载。”

  “待到追亡逐北,驱除元廷,整肃南方之后,北境的元气差不多便能恢复,届时无论迁都,清算,整肃吏治,就都有足够的基础了。”

  “如今的要务,还是在清丈之上。”

  “借着追剿白莲教的名头,祭出几十枚人头,再让大明报社刊印一番好生敲打,大势便成了。”

  左右也不过是一群山匪。

  为祸乡里,奸淫掳掠的事情也没少干。

  只是祸害的范围比其他曾经被清剿的那些人稍显低调,加之警醒,窜逃果决,才在混乱的北境中得以反复横跳。

  这样的人,死上一千一万个,朱标的眉头也不会跳一下。

  虽说难免有仗势欺人的意味。

  可在北境,有一个可堪重视的对手吗?

  孔家?

  他们要真有那么硬气,也就不会世修降表,将元太祖忽必烈奉为儒家大宗师了。

  常升头也不抬,望着从躺椅中坐直,起身欲走的朱标,虽然没有证据,却还是斟酌开口道:“有件事还得提醒姐夫。”

  “不要过于轻视北境潜在的风险。”

  朱标起身的动作一顿,又直接坐回了躺椅中,目光灼灼的与常升对峙,面带思量的追问道:“你是说北境中还有人不死心?”

  常升摇头道:“那几十颗人头落地,经由报社一传,这些人大多将偃旗息鼓。”

  朱标哪能听不出来,问题就出现在这刨除绝大多数之外的少部分人。

  “追剿篡逆,名正言顺。”

  “还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不成?”

  皇权为什么口含天宪?

  就是因为皇权制定的规矩就是最大的公理,就算有疏漏,有逻辑漏洞,但只要强硬的推行下去了,儒家也会自圆其说的替代皇权补上法理。

  虽然他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强权的君主死去之后钻规则的漏洞,并且将陈旧的规则当成祖制来对付后来的年轻君主,却不能否认,儒家就是天底下与皇权结合最紧密的群体。

  常升摇了摇扇子,神色复杂且追忆。

  “我曾在古籍残卷中看过一句俚语,深以为意。”

  “坏人绞尽算计不如蠢人灵机一动。”

  “受教化,被教化,懂权衡,知进退,对这类人而言终究是一种奢侈,况且他们蠢不自知,还有自己一套自洽的蠢逻辑。”

  “因一时时运穷人乍富或骤得高位,不懂德不配位必有灾殃的道理。

  “只在乎眼前的利益。”

  “且到死都不会认错。”

  “这样的蠢人历朝历代都有,最容易被人煽动,当做变革之中,流血大事的导火索。”

  “没有他们的折腾,以身试法去验证变革的刀锋,变革往往无法结束。”

  “但如今,我还没有瞧见这么个铤而走险的蠢货出现。”

  “即便姐夫和叔伯的威望太高,这些关乎到他们身家利益的国策,我不相信他们会如此乖乖的“引颈待戮”。”

  “加之北境的如今就是南境的将来,唇亡齿寒的道理,我也不信南境的这些与读书人深度捆绑的豪门士绅不懂。”

  “更加不相信他们会束手就擒。”

  “所以还是劝姐夫,小心为上。”

  朱标点点头,面色十分认真。

  常升的箴言,他早已经见证过不止一回。

  虽不是预言。

  但他基于人性的揣测,精准度高的吓人。

  朱标倒并不怀疑是否有人有胆子这么做。

  大明立国到底才十几年,兵锋朝外,对于北境的汉人遗民大多以安抚为主,加之需要迁徙百姓去往北京恢复生产和人口,除了边塞重镇和运输渠道的把守严苛,对于北境的民生治理的态度大多亦以宽宥为主。

  也恰巧是这份宽宥,给了不少人得寸进尺的底气。

  诸如白莲教的残余势力,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之下才得以苟延残喘。

  如今有了充足的储备人手。

  即便是将北境基层整个换一茬也未尝不可,所需防备的,不过就是这些人再生什么事端,弄出些天灾人祸来。

  譬如,趁着夏汛秋汛用火药炸开黄河堤坝。

  (常凯申:我怎么好像听到了来自祖先的回响)

  对于那些在暗中支持的南方士绅阶层而言,北境无论发生怎样的动荡,又祸及不到他们身上。

  虽说他们不敢在南境搞这一出。

  (嘉靖:谁说他们不敢,他们可太敢了!)

  可在北境,他们就没有这心理负担了。

  在他们看来,北境人,甚至都不配称之为汉人。

  哪怕死上一千万,只要能牵绊住朝廷的精力,不损害他们的利益,那有什么可顾虑的呢。

  目送着朱标踏出别院。

  常升的目光落在那缓缓闭合的朱门上,思绪渐渐飘远。

  如今他已正式卷入了大明历史的洪流中。

  从他先献策科举的那一刻开始,历史的偏转早已发生了难以预测的蝴蝶效应。

  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他也不敢保证。

  北境是否会真的爆发出这样的事件,他希望是不会。

  因为一旦爆发,就真的证明了大明朝士绅阶级抱团的渗透力,也就印证了在大明变革的难度。

  更印证了他家大外甥朱雄英史书中的早夭是被人阴害的可能性。

  可以说。

  历史中的大明国运的转折就是从朱雄英的早夭开始的。

  虽说永乐大帝朱棣的功绩不错。

  可那被称为史上最稳太子爷的大明太子朱标,以及太孙朱雄英顺位继位的历史可能性,仍旧是那么让人魂牵梦绕。

  最关键的是。

  他不是圣人。

  此身与常家扯不开撇不脱的血脉是他不得不承认的。

  无论是为了自身的理想践行,还是为了子孙后代的传承和根本利益,他能扶持辅佐的大明继承人,有且只能有朱标这一脉。

  所以即便最终是杞人忧天的结局。

  他也不能让任何一种可能威胁到朱标和朱雄英继位的风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