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第12章 高冷的少爷-《让你当书童,你成大夏文圣》

  一个聪慧伶俐的书童,和一个未曾蒙学便能自创达府经典的妖孽,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前者,是锦上添花。

  后者,已经是天生的读书人了。

  读书人在大夏什么地位?

  光看自家柳老爷一个举人,在清河县的地位就可见一斑。

  更不用说,以卢璘的天赋,说不定能达到更高的品级。

  进士?状元?甚至是大儒?

  谁也说不准。

  这已经不是一笔简单的买卖了。

  简直天大的机缘,泼天的富贵降临到柳府。

  这要抓不住,和卢家五两银子卖了卢璘有什么区别。

  王管事猛地转过身,喊来一个机灵的家丁,声音压得极低。

  “你现在就回府,骑最好的马,用最快的速度,把这里发生的所有事情,事无巨细地告诉老爷夫人,他们知道怎么做。”

  家丁被王管事态度吓了一跳,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不敢多问,转身就朝马匹跑去。

  马蹄声远去,院门口的喧嚣却丝毫未减。

  李氏的哭声渐渐低了下去,泪眼婆娑地看着怀里的儿子。

  村民们的议论声还在继续。

  “老卢家这是祖坟埋错地方了,这么一尊文曲星,说卖就卖了。”

  “什么叫卖了,你没听见柳家管事说的吗?这是请回去的。”

  “我看啊,卢家老二以后就等着享福吧,这么有孝心,又是神童,说不定向戏里唱的,给他娘挣个诰命夫人回来。”

  这些话语飘进李氏的耳朵里,她却听不真切,只是用粗糙的手,一遍遍抚摸着卢璘的头发。

  王管事走上前,对着那名背着药箱的老者微微颔首。

  “孙大夫,劳烦您了。”

  “务必用最好的药,花多少银子都由柳家出,一定要把卢厚兄弟的腿治好。”

  孙大夫捋了捋山羊胡,点了点头,径直走向拄着木杖、神情激动的卢厚。

  做完这一切,王管事才来到卢璘面前,脸上带笑。

  “小官人,你父亲的伤病不用担心,孙大夫是清河县有数的郎中,时辰不早了,咱们该上路了。”

  他没有伸手去拉卢璘,而是侧过身,恭敬地做了一个请的手势。

  他所指的方向,不是后面那两辆普通的马车。

  而是停在最前方,那辆由乌木打造,气派非凡的华贵马车。

  卢璘心里一片清明。

  很清楚这段时间的策略奏效了。

  从立下早慧人设,孝子人设,再到今天画龙点睛的一笔。

  一切都顺理成章,一点都不突兀。

  刚才那首《游子吟》,更是把形象钉得牢牢的。

  尽管书童的起点还没变。

  但此书童,已非彼书童了。

  最后回头深深地看了一眼自己的父母,卢璘深深地鞠了一躬。

  “爹,娘,孩儿走了。”

  说完,便毅然转身,迈着小短腿,一步步走向马车。

  车夫早已放下脚凳。

  卢璘没有多想,一手扶着车厢,小小的身子灵活地爬了上去。

  掀开车帘,钻进车厢的瞬间,卢璘脚步却猛地一顿。

  车厢里,一个看起来与他年岁相仿的男孩和卢璘眼神瞬间交汇。

  两人大眼对小眼,看了好一会。

  卢璘才试探性地开口:“少爷?”

  同时,更加细致地打量起对方。

  一身月白色的锦缎长袍,腰间系着一枚价值不菲的羊脂白玉佩,乌黑的长发用一根碧玉簪高高束起。

  粉妆玉砌,唇红齿白。

  那张过分精致的小脸上,此刻正带着几分好奇,一双黑白分明的眸子,正一眨不眨地盯着自己。

  听到卢璘的问话,对方明显错愕了一下,随即才缓缓点了点头,只是没有开口。

  卢璘心里了然,主动开口问道。

  “不知少爷如何称呼?”

  对方依旧没有说话,只是那双清亮的眸子在卢璘身上扫了个囫囵,脸上却没有半点反应。

  其实柳清月的心里,远不像她表面上那么平静。

  这就是王叔口中说的孝子神童?

  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衣,补丁叠着补丁,眼睛里却看不到一点怯弱和躲闪。

  一个连蒙学都未曾开始的六岁稚童,是如何作出达府级别诗作的?

  柳清月百思不得其解。

  见对方不说话,卢璘在心里默默腹诽了一句。

  现在这个年纪的小屁孩,都喜欢扮高冷吗?

  不过,模样生得倒是真不错。

  就在车厢内的气氛陷入一种微妙的安静时,王管事的声音从车外传来。

  “小官人,这位是府上的……”

  王管事的话刚说到一半,柳清月一记清冷的眼风便扫了过去。

  王管事喉头一梗,后面的话硬生生被他咽了回去。

  他脸上瞬间堆起笑容,无比自然地改口。

  “这位是府上的少爷,你以后称呼少爷便是。”

  正好这时,马车缓缓开始动了起来。

  车厢内再度恢复了安静。

  卢璘安安静静地坐好,目光却不着痕迹地打量着车厢内的陈设。

  很快,他的视线便落在了少爷身旁两侧,那里整齐地堆放着几本书。

  最上面一本,书页已经有些卷边,显然是经常翻看的。

  封皮上,用一种娟秀的小楷写着几个字。

  《清平山志异》。

  志异?

  看来少爷也是个爱读书的人。

  只是并非只读圣贤书,私下里还爱看这些杂书。

  这本清平山志异应该和前世聊斋志异差不多,神怪话本之类的。

  ..........

  与此同时

  柳府,清心园。

  日头西斜,给园中的亭台楼阁都镀上了一层金边。

  柳老爷正端着一盏新茶,慢悠悠地吹着气。

  一旁的林氏,手里拿着一本账簿,眉眼间却带着几分烦闷。

  就在此时,一道人影连滚带爬地冲进了院子。

  “老爷!夫人!”

  来人正是王管事派回府的那个家丁。

  他跑得太急,胸口剧烈地起伏,一张脸涨得通红。

  柳老爷眉头一皱,将茶碗重重地放在石桌上。

  “慌慌张张,成何体统!”

  林氏也抬起头,放下了手中的账簿,柳眉皱起。

  “可是权儿在外面又闯祸了?”

  家丁猛地摇头,大口喘着气,好半天才从喉咙里挤出一句完整的话。

  “不……不是少爷!”

  “是……是那个新来的书童,卢璘!”

  听到不是惹祸精儿子,林氏稍稍松了口气,随即又有些不解。

  一个新来的书童,能出什么事?

  家丁强压着激动,将下河村发生的一切,竹筒倒豆子般说了出来。

  从卢璘拒绝新衣,言说不敢忘父母生养之恩。

  再到他当着全村人的面,对着母亲,吟出那首《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家丁只是复述,声音不自觉地带上了几分哽咽。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老爷,夫人,那首诗一出来,天降才气,金光万道!王管事说,那……那是一首‘达府’级别的自创经典!”

  达府!

  自创经典!

  两个词,如两道惊雷,在清心园中轰然炸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