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五更天出发,一直走到日头近午(快10点),传说中的驿站依旧不见踪影。长时间的饥饿行走,让整个流放队伍开始躁动不安起来。
“官爷,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一个声音沙哑的中年男人忍不住高声问道,语气充满了绝望,“从早上走到现在,一粒米未进,一滴水未喝,实在是走不动了啊。”
“是啊,还要走多久?”
“给点吃的吧官爷,真的要饿死了。”
抱怨和哀求声此起彼伏,尤其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官宦家眷,早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官兵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鞭子毫不留情地抽过去:“吵什么吵,谁再嚷嚷,今天就别想吃到一口东西,快走。”
混乱中,不知是谁推搡了一下,一个老人踉跄着摔倒在地,竟再也没能爬起来。周围响起短暂的惊呼,随即又迅速湮灭下去,只剩下家属低低的哭泣声。
官兵冷漠地看了一眼,竟真的无人上前查看,只是不耐烦地催促队伍绕过“障碍”继续前进。仿佛在这些押解官兵眼中,这些流放者的性命,只要不死过半,便无足轻重,甚至还能省下些口粮。
陆晚缇冷冷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寒意更甚。
就在这时,一对穿着破旧囚服、面容憔悴的夫妇,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踉跄地奔到陆晚缇面前,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姑娘,求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妇人(张知意)泪流满面,声音嘶哑地哀求道。
旁边的男子(刘明远)虽未说话,但看向陆晚缇的眼神也同样充满了绝望的恳求。
陆晚缇认得他们,是刘家旁支的一房庶出,听说夫妻二人为人正直,之前在京郊一个小县城做知县,风评颇佳,惩治过不少当地恶霸。她和贺淮景查案时得到过他的协助。
她蹲下身,仔细查看那孩子。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呼吸急促,已然昏迷。她伸手搭脉,片刻后,语气平静地对那对夫妇道:
“孩子是劳累过度,饮食不济,加上饮水不足,体内津液亏损得厉害。近日天气乍暖还寒,邪气入体,引发了高热。若再拖下去,恐有性命之忧。”
刘明远夫妇一听,脸色更加惨白,连连磕头:“姑娘既懂医术,求您想想办法救他一命,我们夫妻做牛做马也会报答您。”
陆晚缇沉吟片刻。她在京城囤积的都是中药,此刻无法煎煮。对于外人,她更不愿暴露空间的秘密。意念一动,她从积分商城里兑换了几颗速效的退烧药丸。
她借着袖子的遮掩,先将一颗退烧药小心地喂进孩子嘴里。见他们没有盛水的器具,她又拿出一个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看起来破旧却干净的水囊,递给他们:
“拿着,时不时喂他喝点水,润润喉咙和嘴唇。”
接着,她又拿出包好的三颗退烧药和六包对症的药丸,递给刘明远:“这包里的药,若是他夜里再起高热,便喂一颗。
另外这三包,每日早、中、晚各一次,先用两天,记得用温水送服。这是我以前自己配的药丸,希望能有些用处。”
刘明远颤抖着双手接过那救命的药物,拉着妻子又要磕头,被陆晚缇制止了。他们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退到一旁,小心翼翼地用清水化开药丸,喂给孩子。很快孩子出了一身汗,烧退下去了。
陆晚缇并未想到,自己此刻一时的不忍和善意,在不久的将来,会为贺淮景换来一位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得力军师。刘明远将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深深埋在了心底。
流放路上,手腕上粗糙的麻绳磨得人生疼,陆晚缇忍不住轻轻活动了一下手腕,那处皮肤早已被磨得通红,甚至有些破皮。她看向身旁的贺淮景,他戴着手铐的手腕同样被金属边缘勒出了深深的红痕。
“大少爷……”她刚开口,就被贺淮景轻声打断。
“晚晚,叫我淮景。”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温柔。
陆晚缇顿了顿,从善如流:“淮景,你手痛不痛?我给你点药擦擦。”她借着衣袖遮掩,从空间取出一小盒清凉消炎的药膏递过去。
贺淮景接过,用手指蘸取了些许,仔细涂抹在磨伤的皮肤上。药膏触及皮肤,带来一阵舒爽的冰凉,火辣辣的痛感顿时减轻不少。“多谢。”
他低声道。老夫人年迈,并未被捆绑;贺夫人和贺心玥也用衣袖仔细包裹了手腕,情况稍好。唯有男丁们戴着沉重的手铐,最是受罪。
又艰难地跋涉了一个多时辰,直到日头升得老高,传说中的驿站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那是一座看起来颇为简陋的土坯院子,但对于这群疲惫不堪的流放者而言,已是难得的避难所。
官兵宣布:有钱的,可以付五两银子住一晚单间;次之,付三两银子睡大通铺;没钱的,就只能窝在外面的马棚里。
陆晚缇毫不犹豫地拿出三两银子,选定了一间六人通铺,刚好够他们几人住下。她又额外塞给管事的官兵五两银子,买了六套相对干净些的粗糙新囚服,并叫驿卒抬来一大桶冷水。
难得有机会休息,大部分官兵拿了钱,安排好值守的人后,便迫不及待地钻进驿站的酒馆里吃喝玩乐去了。
“官爷,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到啊?”一个声音沙哑的中年男人忍不住高声问道,语气充满了绝望,“从早上走到现在,一粒米未进,一滴水未喝,实在是走不动了啊。”
“是啊,还要走多久?”
“给点吃的吧官爷,真的要饿死了。”
抱怨和哀求声此起彼伏,尤其那些曾经养尊处优的官宦家眷,早已濒临崩溃的边缘。
官兵们对此早已司空见惯,鞭子毫不留情地抽过去:“吵什么吵,谁再嚷嚷,今天就别想吃到一口东西,快走。”
混乱中,不知是谁推搡了一下,一个老人踉跄着摔倒在地,竟再也没能爬起来。周围响起短暂的惊呼,随即又迅速湮灭下去,只剩下家属低低的哭泣声。
官兵冷漠地看了一眼,竟真的无人上前查看,只是不耐烦地催促队伍绕过“障碍”继续前进。仿佛在这些押解官兵眼中,这些流放者的性命,只要不死过半,便无足轻重,甚至还能省下些口粮。
陆晚缇冷冷地看着这一幕,心中寒意更甚。
就在这时,一对穿着破旧囚服、面容憔悴的夫妇,抱着一个约莫五六岁的男孩,踉跄地奔到陆晚缇面前,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姑娘,求求您,发发慈悲,救救我的孩子吧。”
那妇人(张知意)泪流满面,声音嘶哑地哀求道。
旁边的男子(刘明远)虽未说话,但看向陆晚缇的眼神也同样充满了绝望的恳求。
陆晚缇认得他们,是刘家旁支的一房庶出,听说夫妻二人为人正直,之前在京郊一个小县城做知县,风评颇佳,惩治过不少当地恶霸。她和贺淮景查案时得到过他的协助。
她蹲下身,仔细查看那孩子。孩子小脸烧得通红,嘴唇干裂,呼吸急促,已然昏迷。她伸手搭脉,片刻后,语气平静地对那对夫妇道:
“孩子是劳累过度,饮食不济,加上饮水不足,体内津液亏损得厉害。近日天气乍暖还寒,邪气入体,引发了高热。若再拖下去,恐有性命之忧。”
刘明远夫妇一听,脸色更加惨白,连连磕头:“姑娘既懂医术,求您想想办法救他一命,我们夫妻做牛做马也会报答您。”
陆晚缇沉吟片刻。她在京城囤积的都是中药,此刻无法煎煮。对于外人,她更不愿暴露空间的秘密。意念一动,她从积分商城里兑换了几颗速效的退烧药丸。
她借着袖子的遮掩,先将一颗退烧药小心地喂进孩子嘴里。见他们没有盛水的器具,她又拿出一个自己早已准备好的、看起来破旧却干净的水囊,递给他们:
“拿着,时不时喂他喝点水,润润喉咙和嘴唇。”
接着,她又拿出包好的三颗退烧药和六包对症的药丸,递给刘明远:“这包里的药,若是他夜里再起高热,便喂一颗。
另外这三包,每日早、中、晚各一次,先用两天,记得用温水送服。这是我以前自己配的药丸,希望能有些用处。”
刘明远颤抖着双手接过那救命的药物,拉着妻子又要磕头,被陆晚缇制止了。他们千恩万谢地抱着孩子退到一旁,小心翼翼地用清水化开药丸,喂给孩子。很快孩子出了一身汗,烧退下去了。
陆晚缇并未想到,自己此刻一时的不忍和善意,在不久的将来,会为贺淮景换来一位足智多谋、忠心耿耿的得力军师。刘明远将这份雪中送炭的恩情,深深埋在了心底。
流放路上,手腕上粗糙的麻绳磨得人生疼,陆晚缇忍不住轻轻活动了一下手腕,那处皮肤早已被磨得通红,甚至有些破皮。她看向身旁的贺淮景,他戴着手铐的手腕同样被金属边缘勒出了深深的红痕。
“大少爷……”她刚开口,就被贺淮景轻声打断。
“晚晚,叫我淮景。”他的声音低沉,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温柔。
陆晚缇顿了顿,从善如流:“淮景,你手痛不痛?我给你点药擦擦。”她借着衣袖遮掩,从空间取出一小盒清凉消炎的药膏递过去。
贺淮景接过,用手指蘸取了些许,仔细涂抹在磨伤的皮肤上。药膏触及皮肤,带来一阵舒爽的冰凉,火辣辣的痛感顿时减轻不少。“多谢。”
他低声道。老夫人年迈,并未被捆绑;贺夫人和贺心玥也用衣袖仔细包裹了手腕,情况稍好。唯有男丁们戴着沉重的手铐,最是受罪。
又艰难地跋涉了一个多时辰,直到日头升得老高,传说中的驿站终于出现在视野尽头。那是一座看起来颇为简陋的土坯院子,但对于这群疲惫不堪的流放者而言,已是难得的避难所。
官兵宣布:有钱的,可以付五两银子住一晚单间;次之,付三两银子睡大通铺;没钱的,就只能窝在外面的马棚里。
陆晚缇毫不犹豫地拿出三两银子,选定了一间六人通铺,刚好够他们几人住下。她又额外塞给管事的官兵五两银子,买了六套相对干净些的粗糙新囚服,并叫驿卒抬来一大桶冷水。
难得有机会休息,大部分官兵拿了钱,安排好值守的人后,便迫不及待地钻进驿站的酒馆里吃喝玩乐去了。